金声玉振出自哪部古代典籍_金声玉服是什么动物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5 0
  1. 古代一共有多少种乐器
  2. 有关猜成语的谜语有哪些?
  3. 名人对老舍的评价
  4. 山东孔府导游词
  5. 孔庙票价是多少钱

孔庙最佳时间:春、夏、秋三季。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金声玉振出自哪部古代典籍_金声玉服是什么动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金声玉振坊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孔庙的尊严。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驵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_。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_,斗_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_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_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__(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__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__,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于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杏坛

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两庑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瑛、孔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_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郭沫若曾为之赞叹。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_,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施十三踩斗_,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四配十二哲两位一龛,各施九踩斗_。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干,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现在第逢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

寝殿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圣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圣迹殿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古代一共有多少种乐器

孔庙****:0537-2314119

孔庙景点简介: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金声玉振坊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孔庙的尊严。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驵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_。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_,斗_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_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_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__(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__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__,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于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杏坛

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两庑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瑛、孔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_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郭沫若曾为之赞叹。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_,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施十三踩斗_,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四配十二哲两位一龛,各施九踩斗_。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干,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现在第逢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

寝殿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圣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圣迹殿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

有关猜成语的谜语有哪些?

2005年8月,一支中国乐队在瑞士的日内瓦州巡回演出,演出的主题为“东方音符”,观众从未见过乐队用来演奏的乐器、也从未欣赏过如此悠扬而古远的旋律,演奏在当地引起了轰动。

台下的聆听者并不了解,这种演奏方式已经融入了不少现代因素,现在的艺术家们已无法真正再现中国古人的音乐精髓了。

埙,形如鸡蛋的中国古代吹奏乐器,从这小小的乐器里发出来的乐声,马上会让人联想到空旷的原野,今天的人们听到后,也许会在心底涌起一丝淡淡的惆怅,仿佛回忆起了什么往事

这是残留在人类集体记忆深处的一抹回忆。

从前,这种乐器就是用来在旷野上演奏的,它曾经统治了古中国人的音乐生活。从长江下游到黄河中游,人们在很多新石器时代的古文明遗址中,都发现了这种乐器。

埙的制作十分简单,用泥土捏成形状,在上面开孔,然后放进火里烧制。

古琴

中国埙文化研究会会长刘宽忍介绍说,它的乐器构造比较简单,如果乐器简单,孔少,音律就比较窄,所以从出土的文物和我们手上掌握的史料来看,最多的有6孔埙,在古代来说,这个发展已经到了最高的水平。

今天,新一代的乐器制作家成功地做出了一套10孔的埙,弥补了古埙音域狭窄的缺点。但无论怎么改进,埙的基本乐色永远都不会改变,呜咽幽暗,如泣如诉,埙有着其他古乐器所不能表达的意境。

在刘宽忍看来,埙的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有很强的震撼力,用作家贾平凹的话说就是土生地气,它不是一般乐器所能代替的,它对人的心灵,对人的内心世界有震撼的作用。

在艰苦的原始社会,人类为了生存,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和野兽抢夺食物,像野兽一样死于自然灾害。但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他们会思索,有智慧,他们的感情更加丰富,需要更多的表达方式,动物只会嚎叫,但人类会歌唱,而且还会让石头、泥土、竹子、骨头发出美妙的声音——乐器诞生了。

今天,仍旧残留的原住民部落向我们展示了人类最早的乐器和音乐生活。

原始音乐起源于人类的劳动生活,和先民的***、畜牧、耕种生活息息相关:有一种叫骨哨的乐器,最初可能是作为联络的工具用于***中,用陶土做成的陶铃摇曳时发出清脆的声响,而把兽皮蒙在空心陶管上击打,就成了一面鼓。它们和埙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祖先创造的古老乐器。

还有一种古老的乐器叫磬,专家推测它来源于古人的生产工具。

东方乐器博物馆馆长应有勤介绍说,它的形状跟古代的石犁、石锄形状很相似,那个圆孔是用绳子吊起来敲击的,实际上,在古代就是在里面插一根棒,用来锄田、锄地用的,后来因为它这个形状,偶尔发现敲起来“当当当”的有一种美感,渐渐地不断用来敲击来感受那种美妙了。

箜篌

从乐理上说,中国古乐一般使用五声音阶,叫做“宫、商、角、徴、羽”,相当于“1、2、3、5、6”,比现代通用的七声音阶少“4”和“7”的音。那么,是不是中国的古乐器根本就不具备演奏七个音阶的功能呢?

原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所所长乔建中认为,不能说中国没有七声音节,没有这个事情。中国人是以五声为主,这跟中国人的阴阳五行的宇宙观确实有很大的关系,后来的“宫商角徵羽”变成了“金木水火土”,变成“东西南北中”,总之跟五行观念有关。他介绍说,我们确实是以五声为主,以七声奉五律有一个规则,以七声奉五律,就是说以七个音来为五声音阶服务的,那两个音不是主要的,骨干音是五声的,有这么一个习惯性的规则。

这个规则也许正符合了中国文化所崇尚的平缓、宁静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因为以五个音阶为主,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音乐缺乏跌宕起伏的戏剧性,而显得沉稳典雅。

但是,乐器本身却随着时代的变迁而逐渐改变着面貌,当人类走出平等友爱的原始社会,特权阶层把对权力的崇奉延伸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像骨笛、陶埙那样的简陋乐器也就不再能登大雅之堂了。

乐器的种类开始增加了,质量也在不断地改进。

根据记载,早在3000多年前的周代,乐器就有大约70种之多。

著名的儒家创始人孔子就是一个音乐家。

在他的理论体系中,音乐和礼仪规范处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弹奏乐器是培养高贵品德的重要途径。据说孔子本人非常爱好演奏古琴,还能亲自谱曲。

从此,古琴就被赋予了高于乐器本身的意义,它的身影一直萦绕在中国古人的音乐生活中。

我们能够看到的、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最古老的琴有2000多岁的高龄,古琴的造型古朴大方,通体涂满黑漆。

在后来的历史流变中,古琴的样式渐渐变得复杂起来。王鹏介绍说,造琴是要考虑到它的声音特点、它的合理性,因此也会出现一些很多的造型,比如说蕉叶形,是根据芭蕉叶来设计的,像落霞式等等,都是根据一种对事物的想象而形成的一种造型。

琴的音色古朴沉着,是中国古弦乐中最重要的乐器之一。古琴演奏最特别的也许是对弹奏者的礼仪要求。在中国古代,琴是文人的专用品,弹奏前要沐浴,弹奏时必须怀着肃穆宁静的心态,琴台上还必须燃上一炷香。王鹏介绍说,“琴者禁也”,是指弹琴的时候要禁止邪念,以求得一种修身养性的作用。

此时的乐器并不仅仅发出美妙动听的音乐,更重要的是,借助乐器,人们得以陶冶性情,甚至感悟人生和宇宙的深奥哲理。

在历史悠久的武汉市,就有一座古琴台,这里流传着一个关于琴的故事。很久以前,在这里,一个叫俞伯牙的人听到了琴师钟子期的琴声,当琴声演绎巍峨高山时,他感慨道:多高的山啊!当琴声表现江河奔涌时,他又大声赞美道:多壮阔的江水啊!钟子期第一次遇到能听懂自己音乐的人,十分感动,与俞伯牙结为生死之交,俞伯牙死后,钟子期把琴摔碎,不再弹琴了。从此“高山流水”就成了知音的代称。

哨、陶鼓、陶铃

就在离古琴台不远的地方有一座2000多年前的乐器殿堂。

1***8年5月,在湖北随州,一项对中国古音乐史具有重大意义的考古发掘,带给中国音乐以足够的惊喜:墓葬的主人是公元前5世纪时,一个诸侯国的国王曾侯乙,在墓葬的中室,一间60多平方米的大屋子,象征着墓主人生前的“殿庭”,中室的南壁和西壁呈曲尺形立放着一组青铜编钟,它们整齐地挂在木头的钟架上,仿佛刚刚被埋入地下。

这套乐器不仅是世界考古史上惊人的成果,而且也是音乐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伟***现。整套编钟体积硕大,造型繁复精细,显出磅礴大气的王者风范。曾侯乙墓编钟总重量达到5吨,一共有65件,分三层悬挂,其中最重的有203.6公斤,高1.5米,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套编钟还让现代人听到了远古的乐声。

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让人们几乎不能相信,它已经在地下沉睡了2000多年。从理论上说,曾侯乙编钟不仅能演奏单旋律的乐曲,还能演奏和声与复调手法的多声部乐曲,也可以用来伴奏,而且,每一件编钟都能发出两个不同的音。编钟演奏时,由三个乐工拿着木槌,分别敲击中层三个组的编钟,还有两名乐工,分别撞击下层低音甬钟,可以配以和声,或者烘托气氛。

这套编钟还反映了古中国人高超的青铜铸造技艺。

编钟优秀的音质,源于合理的合金配置,青铜中锡、铅含量的配比已经很符合现代的金属学原理。

紧靠着北壁放着一组编謦,它们是用石头做的乐器。靠东南角放着巨大的打击乐器建鼓,而在编钟和编謦之间还摆放了很多古老乐器,包括瑟、筑、排箫、箎等……

墓室里还整齐地放着成组的礼器和名目繁多的饮食器,仿佛是贵族们聚会的场面。眼前的场面让人觉得,这该是一个国王的音乐厅,展现了他生前宴请宾客时的场景,也描述了那个时代中国乐队的场面。

按照中国古史书的说法,***和贵族的乐队叫做“钟鼓之乐”,“钟”是编钟,“鼓”就是建鼓。这是一个高等贵族才能拥有的乐队,享受美妙的音乐是其次的,更重要的是展现权力和威严。早在周代,乐器的拥有就被视为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有一种周代的青铜乐器兽面大铙和龙纹镈,通过表面纹饰,反映的也是上层贵族凌然不可侵犯的地位。

在那个时代,对乐器的使用有着非常严格的规定。乔建中介绍说,首先,皇帝享受要四面之乐叫“宫悬”,第二等级的人,就是诸侯,诸侯享受“轩悬”,就是说他享受三面之乐,他的乐队不能四面,四面就是孔子讲的所谓“礼崩乐坏”了。我们看曾侯乙墓面出土的乐器,它就是属于诸侯这个系列的,是三面之乐。还有大夫,那是两面之乐,士是最低一级的,就是知识分子这类,享受一面之乐。

不过,乐器总还是有的功能。在曾侯乙的“寝宫”里也放着一些乐器,这些乐器大概是用来演奏轻音乐的。曾侯乙墓一共出土了8种128件乐器,有人曾统计过,如果要演奏曾侯乙墓里所有的乐器,起码要41个人。

实际上,在曾候乙墓中,陪葬了20名妙龄女子,年纪最小的只有14岁,最大的也只有26岁。人们猜测,这些女子就是曾侯乙的乐队成员。

有人说,曾侯乙本人可能也会演奏乐器,在心情愉快的时候,弹起乐声悠扬的古琴。一个诸侯国王拥有如此多的乐器,人们因此猜测,曾侯乙是一个精通音律的人。

在曾侯乙墓的所有乐器中,编钟是无可争议的佼佼者,它在乐队中的地位只有现代交响乐团中的小提琴可以相媲美,就像一位威严的王者,青铜编钟曾经统领高雅音乐界,至少长达1000多年。

但是,这样的特权并没有维持到永远。

在山东洛庄一个西汉早期的王公墓葬区,考古人员在一个陪葬坑里,发掘出了一整套19件的编钟,它们和普通的军乐器混杂在一个坑穴里,完全没有了曾侯乙编钟的身份和气势,这套编钟的钟口有被挫过的痕迹,这是当年调音的方法,说明是实用钟,虽然直到西汉早期,编钟仍旧在铸造和使用,但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了。

和编钟相比,这个乐器坑里最大的收获是6套编磬,总计107件,比以往发现的西汉实用编磬的总和还要多。曾侯乙墓出土的编磬原件已经破裂,不能发出声音,而洛庄发现的6套编磬保存得都比较完好,轻轻敲击,就能传出清脆的声音。乔建中介绍说,中国人讲“金声玉震”,金就是这个钟的声音,玉震就是指磬的声音,这两种声音合配起来,使得乐队气势宏大。

用天然石头做成的编謦用小木槌敲击,音色清脆透亮,悦耳动听,和编钟配合默契、相得益彰。由于中国古人把青铜叫做金,所以人们形容这两种乐器是“金石之声”,象征着最高贵的乐器和乐声。

从曾侯乙墓到洛庄汉墓,时间相距大约200多年,编钟和编磬的组合已经出现了质的变化,编磬的地位和重要性似乎已经超过了编钟,虽然今天还不能确定汉代编钟编磬的具体作用,但曾经附着在乐器上的神圣感已经明显减弱。

当公元前202年西汉王朝建立时,远古时代的礼仪已经变得陌生,人们演奏的乐器和音乐生活也因为新的秩序和理念而变得不同了。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套乐俑,是一个西汉的小型室内乐队,他们由5个彩绘木制的乐俑象征,其中3个是鼓瑟俑,2个是吹竽俑,鼓瑟俑跪坐,作鼓瑟状,瑟横放在膝前,演奏者的双臂向前平伸,两只手的掌心向下。吹竽俑也跪坐,掌心向上,手中拿着的就是竽。

吹奏乐器竽和弹拨乐器瑟合奏,曾经风靡战国到秦汉之际,叫 “竽瑟之乐”,这套乐俑出土在长沙的马王堆汉墓,它们的主人是西汉早期一个侯爵的夫人辛追。在辛追的墓中,还出土了竽和瑟的实物,绛色的竽,竽斗和竽嘴是用木头做的,22根竽管则是用刮去表皮的竹管做成。

人们还发现了瑟,外形朴素大方,似乎没有什么精彩之处,但研究人员对它的弦进行科学分析后,惊奇地发现每一根弦都用了370根蚕丝扭结而成。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乐器,部分反映了西汉早年的乐器状况。

从战国到汉代,乐器的种类虽然变化不算太大,但人们在弹奏乐器时的姿态却完全不同了,曾经的庄严肃穆被愉快和享受的风尚代替。实际上,曾侯乙时代那种严肃刻板的钟磬之乐在汉代已经解体,尤其像编钟这样体积庞大、不便移动、演奏方式又比较复杂的乐器已不再受到人们的喜爱,取而代之的是乐舞百戏这类欢快活泼的综合艺术,各种轻便的弦乐器和管乐器在乐队中粉墨登场。

乐器开始贴近普通人的心灵,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

名人对老舍的评价

闹。 门庭若市

尖。 自相矛盾

芜。 不毛之地

谱。 广开言路

靶。 众矢之的

会计。 足智多谋

电梯。 能上能下

升重。 恰如其分

相声。 装腔作势

伞兵。 一落千丈

背脸。 其貌不扬

***眼。 目不转睛

氙氘。 气吞山河

胜境。 不败这地

武断。 不容分说

雨披。 一衣带水

极小。 微乎其微

初一。 日新月异

仙乐。 不同凡响

美梦。 好景不常

兄弟。 数一数二

齐唱。 异口同声

卧倒。 五体投地

圆寂。 坐以待毙

水雷。 一触即发

刺绣。 锦上添花

十五。 七拼八凑

靶场。 弹丸之地

线眼。 立锥之地

永别。 不期而遇

嘴严。 守口如瓶

走卒。 有进无退

四色。 青红皂白

客满。 座无虚席

弹簧。 能屈能伸

筛子。 漏洞百出

影集。 包罗万象

影子。 上行下效

浪荡。 随波逐流

夸口。 言过其实

书蠹。 咬文嚼字

魔术。 无中生有

写个没完。 连篇累牍

四鬼成帮。 魑魅魍魉

清浊合流。 泾渭不分

四通八达。 头头是道

双手赞成。 多此一举

蜜饯黄连。 同甘共苦

单方告别。 一面之词

鹦鹉学舌。 人云亦云

此道不通。 走投无路

楼下客满。 后来居上

照相底片。 颠倒黑白

爱好旅游。 喜出望外

公用毛巾。 面面俱到

人造卫星。 不翼而飞

真动脑筋。 不***思索

方圆黑白。 形形

飞行报告。 一纸空文

雷雨之前。 风起云涌

此歌彼应。 一唱一和

诸葛亮会。 集思广益

爬山比赛。 捷足先登

波改作破。 水落石出

先住下层。 后来居上

打渔杀家。 恩将仇报

松龄鹤寿。 各有千秋

夏夜对奕。 星罗密布

歧视黑人。 不白之冤

螃蟹上街。 横行霸道

送行飞船。 天壤之别

冠军亚军。 数一数二

大火警报。 一鸣惊人

***购回家。 满载而归

只看中间。 不相上下

变奏为春。 偷天换日

脸谱全集。 面面俱到

春蚕吐丝。 作茧自缚

关羽赴宴。 单刀直入

相声会演。 妙趣横生

无始无终。 空前绝后

考察宇宙。 任重道远

号鼓同操。 自吹自擂

祖孙回家。 返老还童

更夫夸口。 夜郎自大

立等图章。 刻不容缓

耳目不分。 混淆视听

百货公司。 应有尽有

禁***虾。 不可捉摸

杭改作航。 木已成舟

不怕中间。 畏首畏尾

单口相声。 自言自语

选购水彩。 察言观色

禁止叫好。 妙不可言

浪子回头。 改邪归正

只我自己。 独一无二

列车广播。 道听途说

死而复活。 逢凶化吉

由乱到治。 转危为安

水哉,水哉! 望洋兴叹

腹部***。 肝胆相照

世袭爵位。 原封不动

驼鸟遇敌。 藏头露尾

屠夫特征。 嗜杀成性

求瞎子指路。 问道于盲

武大郎设宴。 高朋满座

遇事不求人。 自力更生

千里通电话。 遥相呼应

多看无滋味。 屡见不鲜

兔子请老虎。 寅吃卯粮

不考虑中间。 瞻前顾后

没关水龙头。 放任自流

快刀斩乱麻。 迎刃而解

暗中下围棋。 皂白不分

给家捎个话。 言而无信

一块变九块。 四分五裂

鲁达当和尚。 半路出家

哑巴打手势。 不言而喻

关公战李逵。 大刀阔斧

民航局开业。 有机可乘

娄阿鼠问卦。 做贼心虚

超级好牙刷。 一毛不拨

节日的焰火。 五彩缤纷

狗猫象什么。 如狼似虎

电锯开木头。 当机立断

空对空导弹。 见机行事

电子计算机。 心中有数

魔术师的手。 弄虚作***

动物学索引。 目中无人

难猜的谜语。 百思不解

二十四小时。 一朝一夕

八十四小时。 朝三暮四

大江无头尾。 源远流长

越猜越不对头。 想入非非

整世纪的战略。 百年大计

郝大勇振臂高呼。 摇旗呐喊

一个巴掌拍不响。 孤掌难鸣

讲课又是老一套。 屡教不改

齐声唤,同心干。 言行一致

生产必须出正品。 不可造次

有了阳光便发芽。 来日方长

宣传车上演节目。 载歌载舞

桃花潭水深千尺。 无与伦比

剪不断,理还乱。 千头万绪

合起来五句话。 三言两语

化学性能稳定。 难分难解

十天跑完长城。 一日千里

一百五十分钟。 时时刻刻

蚂蚁缘槐夸大国。 不自量力

长江黄河皆流入海。 殊途同归

十字路都到居庸关。 四通八达

丢了西瓜拣芝麻。 避重就轻

向预定海域发射火箭。 有的放矢

不准超过十五分钟。 刻不容缓

黄鼠狼和狐狸结亲。 臭味相投

下笔千言倚马可待。 一挥而就

千年松树,五月芭蕉。 粗枝大叶

百年大树,风刮不倒。 根深蒂固

颗粒归仓,核实产量。 精打细算

江河纵横,峰峦林立。 万水千山

敌人骑兵队,踩中土地雷。 人仰马翻

集体萝卜地,收获归集体。 不能自拨

朝辞白帝,暮到江陵。 一日千里

一手拿针,一手拿线。 望眼欲穿

骏马跑千里,银燕入云宵。 远走高飞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高瞻远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窥头于牖,施尾于堂,

叶公见之,六神无主。 活龙活现

聋。 充耳不闻 一。 接二连三

乖。 乘人不备 亚。 有口难言

主。 一往无前 呀。 唇齿相依

判。 一刀两断 者。 有目共睹

泵。 水落石出 扰。 半推半就

黯。 有声有色 田。 挖空心思

十. 纵横交错 板。 残茶剩饭

咄。 脱口而出 票。 闻风而起

骡。 非驴非马 桁。 行将就木

皇。 白玉无暇 忘。 死心塌地

昔。 措手不及 知。 矢口不移

桦。 移花接木 坐。 从头至尾

回。 表里如一 白。 一了百了

揍。 东拼西凑 重。 千里相逢

七. 比比皆是 卡。 承上启下

明。 日积月累 皿。 一针见血

原。 开源节流 诳。 出言不逊

二. 始终如一 中。 不上不下

急。 争先恐后 若。 一言为定

不。 一口否定 斤。 独具匠心

禽。 手到擒来 司。 一面之词

山东孔府导游词

网上没有,这些都是评价老舍的,但没有标明作者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

句号,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近二十年里,在现代作家研究领域中,变化最大的,进步最快的,

大概要数老舍研究了;对老舍的评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老舍研

究中,老舍资料研究的收获又是走在前列的。

这其中,有一位后起之秀,他便是山东的张桂兴先生。在最近五

年里,拿出三本大书来,一本比一本大,一本比一本高明,着实让大

家大吃一惊。

这三本全是老舍资料研究,它们是:《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起步晚有后起的好处:除了继续挖掘和发现之外,他可以广泛地收集、包容、综合、汇总,加以条理化,编成一张漂亮的大网,拿出一个完完整整的成果来,构筑一个新的领域,叫作“集大成”。这种集大成的东西,由于其“全”,便有了工具性,成为必备的工具书,权威性很强。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独仙嶙柿峡际汀犯?衅涠赖街?Γ?p> 一是它的深度。如果你挖一百尺,那么它挖二百尺,三百尺……

直至见了石头,铁板钉钉,答案就是“它”了——没有别的可说,确凿无误。例如老舍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第一年所聘任的职称是讲师,不是教授;直到第二年才改聘为教授——考证得有根有据,绝不含糊。老舍当时讲授的是五门课,既不是三门,也不是四门;是哪五门?——一、二、三、四、五,摆得清清爽爽,斩钉截铁,全有证据。

二是它的新颖。有几个领域是别人不曾开挖过的,是新井,譬如“老舍一生结社及任职考”,排出158个,洋洋大观,全有第一出处,是真下了功夫;也都是新鲜的材料,颇有价值。

三是它的序列化。“老舍的同名之作考”、“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的刊物考”等,皆属此类。别人竖着排,他横着排,别有一番情趣。角度一变,另有一番归纳,为查阅老舍资料提供了方便,也是有用的,就像不同的索引一样。

然而,不论是上面的哪一条,全是结结实实的考证,全是大量占有资料的结果,全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其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跑路之多,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张桂兴先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抗得起种种别样的诱惑,真真地不简单,在文学资料研究相对受到冷淡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我们禁不住要对他由衷地大声地致谢和赞美了。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句号,说不定,此时此刻,又会蹦出几篇老舍佚文和资料的新发现或补充来,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掂量着这部《老舍资料考释》大书,谁能说不是呢!

本来,老舍生平资料是个最缺胳膊短腿的领域,如今,当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像一百年前一样,一个完整的实在形象,再生了,真该好好地纪念庆贺一番啊!

回答者:a132589636 - 童生 一级 11-12 19:09

胡风说老舍会"为友情伤心坠泪","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31]93,萧伯青说老舍"善与人交,久而敬之"[31]267,吴祖光说老舍"温柔敦厚,和蔼可亲"[32],共同道出了老舍善与人"和"的品性。当然,这种"趋和"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味迁就。老舍是有一种"软而硬"的个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33]正是求和与讲原则的有机结合,才使老舍的"和"有更大吸引力,才使"原则"为更多的人所认同。从人格构成上来说,老舍的这种"趋和"表现出气度上的宽厚和儒雅,是"温、良、恭、俭、让"式的冶情养性,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传统的适时转换。

回答者:长安城的鲁西西 - 助理 二级 11-12 19:14

没找到别的,看看这些有用没有

回答者:wihf - 魔法师 四级 11-12 19:14

在这里,

绝对全面。。。

回答者:yuguofly - 秀才 *** 11-12 19:18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

句号,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

近二十年里,在现代作家研究领域中,变化最大的,进步最快的,

大概要数老舍研究了;对老舍的评价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老舍研

究中,老舍资料研究的收获又是走在前列的。

这其中,有一位后起之秀,他便是山东的张桂兴先生。在最近五

年里,拿出三本大书来,一本比一本大,一本比一本高明,着实让大

家大吃一惊。

这三本全是老舍资料研究,它们是:《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起步晚有后起的好处:除了继续挖掘和发现之外,他可以广泛地收集、包容、综合、汇总,加以条理化,编成一张漂亮的大网,拿出一个完完整整的成果来,构筑一个新的领域,叫作“集大成”。这种集大成的东西,由于其“全”,便有了工具性,成为必备的工具书,权威性很强。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独仙嶙柿峡际汀犯?衅涠赖街?Γ?p> 一是它的深度。如果你挖一百尺,那么它挖二百尺,三百尺……

直至见了石头,铁板钉钉,答案就是“它”了——没有别的可说,确凿无误。例如老舍在青岛国立山东大学中国文学系第一年所聘任的职称是讲师,不是教授;直到第二年才改聘为教授——考证得有根有据,绝不含糊。老舍当时讲授的是五门课,既不是三门,也不是四门;是哪五门?——一、二、三、四、五,摆得清清爽爽,斩钉截铁,全有证据。

二是它的新颖。有几个领域是别人不曾开挖过的,是新井,譬如“老舍一生结社及任职考”,排出158个,洋洋大观,全有第一出处,是真下了功夫;也都是新鲜的材料,颇有价值。

三是它的序列化。“老舍的同名之作考”、“老舍主编及参与编辑的刊物考”等,皆属此类。别人竖着排,他横着排,别有一番情趣。角度一变,另有一番归纳,为查阅老舍资料提供了方便,也是有用的,就像不同的索引一样。

然而,不论是上面的哪一条,全是结结实实的考证,全是大量占有资料的结果,全是坐冷板凳坐出来的。其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跑路之多,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张桂兴先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抗得起种种别样的诱惑,真真地不简单,在文学资料研究相对受到冷淡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我们禁不住要对他由衷地大声地致谢和赞美了。

资料研究几乎不可能有终结和极限,也很难由谁来画一个完整的句号,说不定,此时此刻,又会蹦出几篇老舍佚文和资料的新发现或补充来,但是,有张桂兴式的钻研精神,老舍研究将是前途一片光明。掂量着这部《老舍资料考释》大书,谁能说不是呢!

本来,老舍生平资料是个最缺胳膊短腿的领域,如今,当老舍先生诞辰一百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像一百年前一样,一个完整的实在形象,再生了,真该好好地纪念庆贺一番啊!

胡风说老舍会"为友情伤心坠泪","是非常欢喜交友,最能合群的人"[31]93,萧伯青说老舍"善与人交,久而敬之"[31]267,吴祖光说老舍"温柔敦厚,和蔼可亲"[32],共同道出了老舍善与人"和"的品性。当然,这种"趋和"并不是一团和气,一味迁就。老舍是有一种"软而硬"的个性的,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33]正是求和与讲原则的有机结合,才使老舍的"和"有更大吸引力,才使"原则"为更多的人所认同。从人格构成上来说,老舍的这种"趋和"表现出气度上的宽厚和儒雅,是"温、良、恭、俭、让"式的冶情养性,是"和而不同"(《论语·子路》)传统的适时转换。

详情请看

回答者:djh_xh - 秀才 *** 11-12 19:31

我个人很喜欢他幽默的风格,他的死是中国很大的损失!

舒乙首次披露:1968年老舍曾获诺贝尔文学奖

最近,中国作家与诺贝尔文学奖提名问题,被炒得沸沸扬扬;而“1968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被老舍得到”这一事实,长期以来却鲜为人知。昨天,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的文学讲座上,老舍先生的儿子、中国现代文学馆馆长舒乙向外界披露了这一内幕。

舒乙说,中国作为文学大国,始终没有人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原因除了政治偏见以外,还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被翻译成外文的太少,在交流上存在着技术上的难题。而老舍当时在中国作家中恰恰是作品被译介最多的,连瑞典文的也有。另外,诺贝尔文学奖评选程序也很复杂,先是由国际著名学者进行提名,被提名者可能有几百人,然后层层筛选,最后剩下5位候选人,再由评选委员秘密投票,得票最多的就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到了最后5名还有他;秘密投票结果,第一名就是老舍。

但是在1968年,中国已经进入了“***”高峰。各国谣传老舍已经去世,瑞典就派驻华大使去寻访老舍下落,又发动其它国家进行联合调查,中国官方当时对此没有答复(编者注:老舍死于1966年8月24日),瑞典方面断定老舍已经去世。由于诺贝尔奖一般不颁给已故之人,所以评选委员会决定在剩下的4个人中重新进行评选,条件之一,最好是给一个东方人。结果这一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成了日本的川端康成。

“***把一切都化为乌有!”舒乙感慨,沉默,稍后介绍说,这个悲哀的事实是在当年庆祝川端康成获奖宴会上,由瑞典大使透露出来的。舒乙同时列举出两个证人:一个是瑞典大使馆文化参赞。另一个是已故作家萧乾的夫人文洁若。萧乾夫妇曾经到过瑞典,证实过此事,文洁若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对此有所记录。

回答者:硪僦惿鋶氓← - 魔法师 四级 11-12 20:26

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下笔如有神!!

回答者:达达狼101 - 江湖新秀 四级 11-12 20:45

《老舍旧体诗辑注》、《老舍年谱》和《老舍资料考释》。

张桂兴先生的三本大书,都有这种性质,是非常可喜的老舍研究成果。它们,对所有的老舍研究者和老舍教学者,都会成为查阅率很高的书籍,都会成为不可缺少的案头书,这是毋庸置疑的。

有几个领域是别人不曾开挖过的,是新井,譬如“老舍一生结社及任职考”,排出158个,洋洋大观,全有第一出处,是真下了功夫;也都是新鲜的材料,颇有价值。

其工作量之大,耗时之长,跑路之多,都是令人肃然起敬的。张桂兴先生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抗得起种种别样的诱惑,真真地不简单,在文学资料研究相对受到冷淡的今天,尤其难能可贵。我们禁不住要对他由衷地大声地致谢和赞美了

我想老舍是一个不容易的人!!!!!!!!!!!!!!!

孔庙票价是多少钱

山东孔府导游词

 作为一位杰出的导游,有必要进行细致的导游词准备工作,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那么优秀的导游词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山东孔府导游词,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山东孔府导游词1

 尊敬的游客朋友,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欢迎各位来到孔子的家乡曲阜参观游览,同时也感谢您选择我作为您此次游览的向导。我是曲阜XX旅行社的导游员张某,大家可以叫我小张或者张导。孔子有句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下面就让我怀着结识新朋友的欣喜心情,为大家提供导游服务。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礼制庙宇。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据记载,孔子生而首上圩顶,似尼丘山之形,故因名丘,字仲尼。

 孔子在一生艰辛探索的社会实践中,深入了解和认识了当时社会,逐步创立了儒家思想的基本体系,成为当时著名的政治理论家、教育家、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学思想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鲁哀公将孔子生前所居之堂改做“寿堂”,房屋三间,里面陈列着孔子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因以为庙,岁时奉祀”,即每年按时祭祀。尽管当时孔子已是相当知名的学术***,但儒家还只是一个学派,孔子的地位不高,所以最初的孔庙也仅仅是孔子的故居。汉代以后,孔子及儒学地位逐渐提高。

 据记载,从公元220年到解放前,孔庙先后重修扩建七十多次:历经两千余年的历代重修扩充,便得曲阜孔庙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共占地约14万平方米,殿堂阁庑466间,门坊54座,碑亭17座。规模之大,与北京故宫、承德避暑山庄并称为全国三大古建筑群。

 孔庙的总体布局是由孔子当年的故居长期发展而来的,至今已有二千四百余年的历史。孔庙建筑发展追求的建筑效果是通过建筑群整体所造成的环境去烘托孔子的丰功伟绩和儒学圣教的高深博大来完成的。因此,孔庙建筑的艺术表现力首先是它的总体布局及建筑序列的完整性;其次是它的个体建筑的处理及每道院落的格局,每个殿、堂、楼、门、亭都充分显示出了各自的重要作用;第三是个体建筑的细微方面,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家们在设计和施工方面的无与伦比的建筑艺术成就。在整体建筑方面,孔庙***用古代传统的宫庭式建筑形式。但它经过历史上的多次重修扩建,每当重修扩建的时候,它必然要受到前代孔庙建筑形制、规模等因素限制,然而,孔庙的建筑群体最终成功地利用了先代遗产,既体现了历史遗产的延续,又保持了它的总体的完整性。这种独特的建筑形制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首先,孔庙是孔子故宅扩建而成的,它保存了许多有关孔子的古迹,如故宅井、诗礼堂、鲁壁、金丝堂以及为纪念孔子讲学建造的杏坛等;其次是王者宗庙因素,如门戟之制,前殿后寝之制等;第三是宫庭因素,如天子五门之制,王城角楼之制,东、西华门等;第四是宗族家庙因素,如启圣殿、崇圣祠、家庙等;第五是祭祀因素,在孔庙被祭祀者除孔子、四配、十二哲外,还有先贤先儒、祖先等总数达二百余人,这样为容纳大批的从祀者神位,就须得设立廊庑,由此便形成了廊庑院落。除以上几个因素外,还突出地表现了孔子的圣人地位及孔孟之道的神圣性,如泮池、璧水、牌坊等,并以书楼象征孔子在学术方面的伟大成就。孔庙成功地运用了传统的庭院组合与环境烘托相结合的表现手法,达到了渲染孔子在学术上、教育上的卓越贡献和在古代社会中崇高地位的目的,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中别具一格的建筑形制。

 孔庙内现有古树一千二百余棵,与宏伟的建筑群相互辉映,特别是夏季,上千只鹭鸟居住在古木之上,形成了孔庙又一独特的景观,鹭鸟已被曲阜市定为市鸟。

  万仞宫墙

 “万仞宫墙”原名仰圣门,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门。明武宗正德七年(公元1512年),孔庙为刘六、刘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军所毁,正德皇帝下令建城卫庙、于是以孔庙、孔府为中心修筑了明曲阜城墙,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1522年)竣工。在与孔庙正南门相对处设立城正南门。因正南门为孔庙而设,所以应视正南门与孔庙为一体。明代学者胡缵宗为表达对孔子的尊敬和赞扬,亲书“万仞宫墙”石额镶于门上,其意出自《论语》子贡语。鲁大夫叔孙武叔曾经对大夫们说:“子贡的学问很深,比孔子还要强些。”子贡听说后就给叔孙武叔说:“人的学问好比宫墙,我的`这道墙不足肩头高,别人很容易看到里面有多少东西,我老师这道墙有好几仞高(仞:丈量单位,一仞约等于八尺),别人是看不到里面的东西的,只有找到门,走进去,才能看到这墙内雄伟的建筑,可找到门的人太少了!”胡缵宗认为数仞宫墙仍不能表达他对孔子的赞扬,于是将其改为“万仞宫墙”。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到曲阜来,为了显示他对孔子的敬仰,把胡缵宗书写的石额换下,自己亲笔书写了同样四个字镶于城门。现在看到的“万仞宫墙”石额,即乾隆皇帝的御笔题写。

  金声玉振坊

 金声玉振坊建于明代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金声玉振”四字为明代学者胡缵宗手迹,坊上有平面浅雕云龙戏珠,柱顶各设圆雕“辟邪”一只,俗称“朝天吼”,坊后有一座单孔石桥,上设龙陛,名曰“泮水桥”,桥下泮水原上游接古泮池,下游流经明城正南门西水门入护城河。此桥建于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

 “金声玉振”四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说:“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意思是说孔子集圣贤之大成,始终而一。“金声”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钟”发出的声音,“玉振”原意是指我国古代乐器“磬”发出的声音,在古代奏乐时以击“钟”为始,击“磬”为终,金声玉振的原意为一首完善的乐曲。孟子将孔子思想比喻为一首完美无缺的乐曲,在这里借用孟子语意,是说孔子思想完美无缺,集古圣贤之大成,以达到绝顶的意思。

  棂星门

 棂星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原为木质结构,清代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衍圣公孔昭焕重修孔庙时,换成石柱铁梁。四根石柱顶端为四大天将,中间平梁上是火焰宝珠,以象征此门由天将守卫而成为参天立地的天门。

 棂星,即天田星,最早见于史料的有汉高祖命祀灵星,凡祭天先祭灵星,古人认为灵星“主得士之庆”,专门管官的星。宋仁宗天圣六年(公元1028年),筑郊台外垣置灵星门,即在祭天之台的外墙置灵星门,形如窗棂,故曰“棂”。孔庙设棂星门,意为祀孔如祀天,此见于宋《景定建康志》、《金陵新志》所记。另外,孔庙有碑记:置棂星门“取其疏通之意,以纳天下士”,无论任何地方,只要设有棂星门,那么它的门扇一定是由棂子结构而成,因此有疏通之意,孔庙取此意,以招引天下的文人学士都来学于此。

 棂星门外东西两侧,各有一幢下马碑,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在封建社会,所有来曲阜祭孔的官员,无论职位高低,来到孔庙前见到此碑,须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以示对孔子的尊崇之意。此碑始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现仅存东面一幢。

  太和元气坊

 太和元气坊建于明代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全为石质结构。“太和元气”四字为当时山东巡抚曾铣手书。

 “太和”指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元气”原意为形成世界的原始物质,后来,一些唯物主义者将“金、木、水、火、土”这五行称为“原气”,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由五行构成。在这里,“元气”为天地、日月、阴阳会合之气,是生长万物的根本。“太和元气”也就是说孔子思想体现了整个人类思想最精华、最高贵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般,能使人类思想到达一种至高无上的境地。

 太和元气坊后为“至圣庙”坊,原名为“宣圣庙”坊,始建年代未查到记载,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的庙图上已有“宣圣庙”坊。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改“宣圣庙”为“至圣庙”。此坊为汉白玉石质。“至”即至高无上的意思。

 太和元气坊位处孔庙第一进院落。此院东西各有一座木坊,东为“德侔天地”,西为“道冠古今”。此二坊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重修,三间四柱,上面是牌楼,六重四拱,坊下各饰有八只石雕怪兽,中间四只为“天禄”,两旁四只为“辟邪”,异常古拙。

 “德侔天地、道冠古今”意思是说孔子对人类做出的贡献如天地一样大,孔子思想是空前绝后,无论古今还是将来,都是至高无上的。

  圣时门

 圣时门原为孔庙正门,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扩建,清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清世宗赐名为“圣时门”。此门建于高台之上,前后御道上各有浮雕云龙戏珠石陛,系明代雕刻。“圣时门”三字为清高宗乾隆手书。

 “圣时”二字出自《孟子万章下》,孟子将中国古代的四位圣人做了比较后指出:“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认为伯夷反对武王灭纣,不食周粟而死,为圣之清者;伊尹,帮助汤灭夏桀,汤死后辅佐外丙,仲壬死后立汤孙太甲即位,因太甲破坏汤法,被伊尹放逐,三年后太甲悔过,又被伊尹接回复位,孟子称伊尹为圣之任者;柳下惠是春秋时期鲁国大夫,他曾三次被贬黜而仍留任,人问他为什么不离开,他回答说:“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后来,齐攻鲁,他派人到齐劝说退兵,没用一兵一卒,就退了齐军,所以孟子说他是圣之和者。通过比较,孟子认为孔子是圣之时者,终始而一的圣人,是最适合时代的圣人,无论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朝代,孔子思想都应成为正统思想。

  璧水桥

 进来圣时门,豁然洞开,很大的方形庭院内,古木参天,芳草如茵,东西对称各有一腰门,对面三架拱桥掩跨璧水,半掩着弘道大门,加之石制盆景上缀,使人心旷神怡,无不动情,顿觉进入了“神”的境界。崇圣者仰之弥高,观览者先睹为快。与此情此景相连接,东边腰门曰“快睹”,西边腰门曰“仰高”。“快睹”寓先睹为快之意,“仰高”则出自《论语子罕》。“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意说孔子之道高深不可测,抬头向上看,越看越高,学习孔子的思想学说,一旦入进门来,才感到里面的东西学无止境。此二门建于明代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能从仰高门进庙。

 前面一水横穿,三桥纵跨,环水有雕刻石栏,因水“壅绕如璧”取名“璧水”。北京天安门前有金水,这里设“璧水”意为孔子庙宇与皇宫等同,三桥因而得名璧水桥。始建于明代永乐十三年(公元1415年),明弘治十二年(公元1499年)增添石栏,河身砌有河底,原河上为小墙,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将小墙改为石栏杆。

山东孔府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你们参加“黑龙江”旅游团,我姓陈,大家可以叫我陈导。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到山东省的西南部去游览参观有着悠久历史的“东方圣城”—曲阜。

 大家快来看,这里就是有名的孔林。你们看这地上栩栩如生的动物雕塑,有羊?马?牛?猪?兔……哇,十二生肖全在里面呀!可是你们知道为什么地上有这么多墓碑吗?这是因为孔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专用墓地,埋葬了孔子祖祖孙孙共76代,旁系子孙已至78代,从周至今,全无间断。延续时间已久,墓葬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作为一个家族墓地,在世界上是没有先例的。

 接下来,我带大家去游孔庙。你们看,孔庙有九进院落,前三座院落布置导向性建筑物,如门、牌坊。第四进院落是一座三重檐的阁楼——奎文阁。阁中藏有历代皇帝赏赐的图书!游客们,我们马上要进孔庙的第七进院落——大成殿了,它金碧辉煌,气势磅礴,是孔庙的核心。在殿前有一名为“杏坛”的亭,据历史记载,说是孔子生前讲学的地方。你们可以拍拍照。

 好,游客们,我们现在要去孔府了,先点下人数。一、二、三、四……好,到齐了,出发。我刚才好像听到某个游客问孔府是干什么的,其实孔府又称“衍圣公府”,是孔子世代嫡系子孙居住的地方,是我国仅次于明清皇帝宫室(就是北京故宫)的最大府第。孔府沿用我国传统的前堂后寝制度,前堂供处理公务、会客之用,是对外活动的场所,称为官衙;后寝是家族生活的场所,称为内宅。建筑功能分区明确,排列井然有序。现在的孔府基本上是明清两代的建筑,是一座典型的中国贵族门户之家,有号称“天下第一人家”的说法,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官衙与内宅合一的典型建筑。府内存有著名的孔府档案和大量文物。

 说了这么多关于孔子的庙府,也应该说一说孔子这个人了:孔子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我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前有七百余名***。在二千多年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儒家文化逐渐成为我国的正统文化,并影响到东亚和东南亚各国,成为整个东方文化的基石。

 各位游客,孔庙、孔府、孔林建筑群凝聚了历代建筑的精华,极具建筑艺术之美,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它们不仅是名闻天下、丰富的文化遗产,并同时还拥有大量有价值的自然遗产。在这里生长着一万七千余株古树名木,不仅见证了“三孔”的发展历史,同时也是研究古代物候学、气候学和生态学的宝贵素材。

 游客们,天下没有不散的宴会,感谢你们支持我们“黑龙江”旅游团,希望你们下次再随我们的“黑龙江”旅游团玩,谢谢,再见。

山东孔府导游词3

 寝殿的建筑年代与大成殿同。周围石柱上的雕刻图案是凤凰牡丹。

  东西两庑

 大成殿两侧是东西两庑。始建于唐代,二十余间,明代成化年间扩建到一百间,其中包括两头的角门。明弘治十二年和清雍正二年两次毁于雷火,现存为清雍正时期的建筑。庑88间,连廊带门整整100间,每庑全长163米,两庑是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

  玉虹楼法帖

 东西两庑北部现陈列玉虹楼法帖。玉虹楼法帖是孔子第六十八代孙、衍圣公孔传铎的第五子孔继涑整理刻成的。孔继涑(公元1727——公元1794),字体实,一字信夫,号谷园,别号薛谷居士。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举人,候补中书,工书,是当时刑部尚书著名书法家张照的女婿。求学于张照,一生从事书法艺术研究,名重当时,与梁同书齐名,并称南梁北孔。玉虹楼是他的书房号,所以他所整理摹刻的法帖称为“玉虹楼法帖”。玉虹楼石刻共584块,拓印装裱成101册,故又称“百一帖”。整个玉虹楼法帖雕刻精益求精,由孔继涑独家刻成,是我国珍贵的书法珍品,具有很高的鉴赏和研究价值。

  圣迹殿

 孔庙的最后一座殿是圣迹殿。圣迹殿造型古雅,建于明代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由巡按御史何光主持建造的。他搜集了有关孔子的画像和文献资料,交由吴郡画工章草补充绘画并刻成石刻,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完整石刻连环画——“圣迹之图”。圣迹殿是专门为存放《圣迹图》而建造的。《圣迹图》每幅高38厘米,宽60厘米,文图并茂,共120幅,描绘了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

山东孔府导游词4

 各位团友,我们现在来到了著名的孔府。孔府,即"衍圣公府",又称圣府,是孔子嫡系长子长孙处理府务和居住的地方。"衍圣公"是公元1055年宋仁宗皇帝赐给孔子的第46代孙孔宗愿的-封号。"衍圣"是说"圣道"、"圣裔"能繁衍接续,这一封号现已承袭了32代,历经900多年。

 孔子的嫡系长支为奉祀孔子,原住在阙里故宅,称"袭封宅",宋仁宗宝元年间(公元1038―1040年)封"衍圣公"后,开始扩建孔府,经过历代重修,达到现有规模。现在的孔府占地面积240亩,有楼堂、厅、阁463间,分三路布局九进院落。大家知道,在等级观念森严的封建社会里,建筑也分有严格的等级。比如说,平常老百姓建造住宅只能建一个庭院;有官职的人家只能建三进院落;经过帝王特许,官位高的人方可建三路布局,五进或七进院落;只有帝王才能享有"九、五之尊"这一建筑的最高等级。而孔府的建筑达到了与***建筑同样的等级,可见孔府的地位之高了,因此,孔府成为了我国现存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封建官僚贵族府第,号称"天下第一家"。

 孔府的三路布局分为:东路,建有一贯堂、慕恩堂、孔氏家庙及作坊等;西路,建有红萼轩、忠恕堂、安怀堂及花厅等;中路,孔府的主体部分,前为官衙,设三堂六厅,后为住宅,有前上房、前堂楼、后堂楼、后五间等,最后为孔府花园。前为官署,后为住宅,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典型的官衙与住宅合为一体的建筑格局。各位团友,我们就从中路开始游览吧!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孔府的第一道门,明代中叶时建的。门前有一对雌雄石狮,前后有上马石、下马石。大门上方是挂着蓝底金字的竖匾,上书"圣府"二字。大门两侧有对联一幅,人称"天下第一联"。上联是"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府第",下联是"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大家仔细看一下对联,发现什么问题了?对了,在这两联中分别有一个形式错字,上联中的"富"字少了上面一点,叫富字没头,永远富贵;下联中的"章"字一竖通到上面,叫文章通天。对联的意思是赞颂孔府与国家同休戚、共命运,与老天共长久,可谓寓意不凡。大门内有东西厢房各五间。东房是孔府专司办案,催粮要租,投递公文之处,人役最多时达224名;西房又称赍奏厅,专司京差事务。平时相当六品以下官员来孔府,在此等候会见,不经允许不准进入二门。

 孔府的第二道大门与第一道门隔庭相对,俗称二门。门建于明代,"圣人之门"四字由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所书。进二门有一座风格独特的屏门,此门周围不接院墙,四根圆柱承托着彩绘艳丽的屋顶,有八个倒垂的木雕花蕾,因而称"垂花门"。门上是明皇帝朱厚?三亲颁的"恩赐重光"匾,也称"重光门"。这种门坊建筑是一般官宦人家所不许的,只有列士封侯的邦君才有资格建造。这种形式的建筑,全国也只有一个。这个门平时不开,只有帝王大典迎接"圣旨"、进行重大祭孔活动时,才在十三响礼炮声中徐徐开启,所以又叫"仪门"。这个门也不是一般人能走的,过去只有帝王才能通过,整日闭塞,所以还叫"塞门"。仪门两侧的房屋,是仿照皇宫六院的建制而设的,它们是:管勾厅,专管租税、钱粮收交;百户厅,专管服役、杂户;典籍厅,专管礼仪典章、御赐书籍;司乐厅,专管乐学、乐生、舞生及乐器;知印厅,专管印信、公文;掌书厅,专管文书、档案。各厅官位为六品、七品,管理孔府一切事项。

 大堂是当年"衍圣公"接诏书和审理案件的地方,室内布置森严,文房四宝、印章令箭、更鼓、云牌、龙旗、官衔木等,完全是一派公堂气魄。在大堂通二堂的过廊里,有一条古拙的大红漆凳,被称为"阁老凳"。原来,孔子六十四代孙衍圣公的夫人是明朝大权臣严嵩的孙女,后来严嵩被弹劾,将要治罪时,来孔府请衍圣公出面为他求情。当他来到启事厅烦代为通报转达来意时,启事厅的长官竟不让他进入室内,只让他坐在通廊的长板凳上,这时的严嵩既无权,有无势,只好屈尊在那里等候。结果,衍圣公不敢与他见面,严嵩只好怏怏而回。因而,人们称此凳为"阁老凳"。

 二堂,也叫后厅,是当年衍圣公接见四品以上官吏和代皇帝考试礼生、乐生、童生的厅堂。三堂,又称退厅,是衍圣公私设的公堂,即处理家庭内部事务的场所。从大门至三堂,布局层层递进,显示了天下第一家的"圣威"。

 在三堂之后,我们来到了孔府的内宅院。内宅门是官衙和内宅的界线,也是进入孔府住宅院落的唯一门户。此门从来戒备森严,任何外人严禁入内。门两旁有皇帝特赐的虎尾棍、燕翅镗、金顶玉棍等各种兵器,如有不尊禁令擅自入内者,严惩不怠,"打死勿论",故此门也叫"内宅禁门"。内宅门西边的水槽叫石流,过去挑水夫不得进入内宅,只能把水倒入石流,淌入内宅。内宅门的墙壁上画着一个状似麒麟的怪兽,传说是天界里的神兽,生性贪婪,名叫"贪"。它的本性与它的名字相符,虽然周围宝物齐全,但仍张开血盆大口,还想要去吃太阳。据说,当年衍圣公出门时,都要看一看这幅画,告诫自己和子孙要廉洁奉公,不可贪得无厌。

 孔府内宅第一进院落的正厅就叫前上房,它是一座明末清初的建筑,是衍圣公接待亲友和近支族人的客厅。东间陈列着乾隆皇帝送给孔府的荆根床,桌上有同治皇帝圣旨原件,中间桌上摆有满汉全席餐具。据咸丰二年(公元1852年)的帐册记载,八月二十四日公爵夫人毕氏过生日,摆宴席464桌,一桌宴席用餐具404件,上菜196道,计用银两138。7万文。其豪华的生活可见一斑。

 从前上房走过来,就是前、后堂楼了。前堂楼是一座七间二层楼阁,外表富丽堂皇,室内陈设豪华,有珍奇书画墨宝、古玩衣冠等。里套间是孔子后代孔令贻夫人陶氏的卧室。西间是孔令贻另一夫人王氏的卧室,这是孔德成的生母,她原来是孔府的丫环,后被纳妾,生下孔德成。至今她的照片悬挂在墙上。西套间是孔令贻另一夫人丰氏的卧室。后堂楼是二层前出廊的七间台楼,这是孔子七十七代孙衍圣公孔德成的住处。他和孙琪芳结婚时的新房就在这里,堂内陈列着当年结婚的用品和友人赠送的礼品和字画。东间是孔德成及其夫人孙琪芳的卧室,墙上挂有孔德成夫妇及其女儿的合影照片。

 大家现在来到的是孔府的后花园,也叫"铁山园",是孔府的最后一道院子。它建于明弘治十六年(公元1520xx年),由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也是孔子62代孙衍圣公孔闻韶的亲家李东阳设计监造。是仿御花园建造的。大家一定感到奇怪,园内并没有铁山,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呢?传说,之所以叫"铁山园",是因为孔子的第七十三代孙衍圣公孔庆?重修孔府花园时,恰巧有人送来几块铁陨石,孔庆?非常高兴,认为这是"天降神石",就用来装饰园景,并取名为"铁山园"。整个花园占地五十余亩,园内有各种奇花异草、古树名石,如"五柏抱槐",是一株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树,它一株五干,夹抱国槐,之所以会发生这种现象,是因为柏树寿命较长,年岁久了,五杈中间朽烂成洞,洞中积土,恰有槐树籽落入其中,日后便长成了槐树。这株造型奇特的古树成了园内的一处奇景。大家不妨仔细看一下。

 游览完后花园,孔府之游也就接近尾声了,相信大家对"天下第一家"已经有了更深的了解吧!

;

孔庙门票价格:45元

孔庙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庙宇,位于曲阜城中央。它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

孔庙始于孔子死后的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们将其生前故所居堂立为庙,岁时奉祀。当时只有庙屋三间,内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车、书。其后,历代王朝不断加以扩建。东汉永兴元年(公元153年),桓帝令修孔庙,并派孔和为守庙官,立碑于庙。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文帝曹丕又下诏在鲁郡修起旧庙,但当时孔庙的规模并不甚大。西晋末年庙貌荒残。东魏兴和元年(公元539年)修缮孔庙,雕塑圣容,旁立十子,为孔庙有塑像之始。唐初除了在国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皇帝又下诏州、县皆立孔子庙。唐代修庙5次,北宋修了7次。最大的一次是宋真宗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扩大旧制....凡增广殿堂廊庑316间。金代修了4次,元代修了6次,明代重修、重建共达21次之多。最大的一次是明孝宗弘十二年(公元1499年)当时孔庙遭雷击,大成殿等主要建筑120余楹化为灰烬。皇帝朱右樘急忙下令重修,历时5年,耗银15.2万两。到了清朝,孔庙又修建了14次。最大的一次是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当时孔庙又毁于雷火世宗胤真除亲到太庙祭孔外,又发帑金令大臣等督工监修,凡殿庑制度规模,以至祭器仪物,皆令绘图呈览,亲为指授。为加快工程进度,还调集了12个府、州、县令督修,共用了6年时间。历史上,孔庙先后共大修15次中修31次,小修数百次,终于形成了目前这样的宏大规模。

现在的孔庙的规模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建筑仿皇宫之制,共分九进庭院,贯穿在一条南北中轴线上,左右作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包括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17座碑亭,共466间,分别建于金、元、明、清和民国时期。孔庙占地约200亩,南北长达1公里多。四周围以高墙,配以门坊、角楼。黄瓦红垣,雕梁画栋,碑碣如林,古木参天。宋朝吕蒙正有文赞道:"缭垣云矗,飞檐翼张.重门呀其洞开,层阙郁其特起。......这一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庞大建筑群,面积之广大,气魄之宏伟,时间之久远,保持之完整,被古建筑学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它凝聚着历代万千劳动者的血汗,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金声玉振坊

孟子对孔子有过这样的评价: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者,金声而玉振之也。金声也者,始条理也;玉振之也者,终条理也。金声、玉振表示奏乐的全过程,以击钟(金声)开始,以击磐(玉振)告终。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赞颂孔子对文化的巨大贡献。因此,后人把孔庙门前的第一座石坊命名为金声玉振。

金声玉振坊石刻,4楹,石鼓夹抱,4根八角石柱顶上饰有莲花宝座,宝座上各蹲踞一个雕刻古朴的独角怪兽辟天邪,俗称朝天吼。两侧坊额浅雕云龙戏珠,明间坊额填色4个大字金声玉振,笔力雄劲,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书法家胡缵宗题写的。坊后是一座单孔石拱桥,桥面是二龙戏珠的石阶,桥下清流呈半圆绕过,这就是泮水,可惜泮水被石块封盖,只有泮桥独存了。桥后东西各有一幢石牌,立于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员人等至此下马,人称下马碑过去文武官员、庶民百姓从此路过,必须下马下轿,以示尊敬,就连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辇而进,可见孔庙的尊严。

棂星门

棂星,即灵星,又名天田星,古人认为它主得士之庆。古代祭天,先要祭祀灵星。孔庙设门名灵星,是说尊孔如同尊天。

棂星门在泮水桥后,四楹三间。石柱铁梁,铁梁铸有12个龙头阀阅。四根圆石柱中缀祥云,顶雕怒目端坐的天将。额枋上雕火焰宝珠,明间额坊由上下两层石板组成,下层刻乾隆皇帝手书棂星门3个大字,上层刻绦环花纹。明代时此门为木制,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时易以石。

棂星门里建二坊,南为太和元气坊,此坊建于明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春,形制与金声玉振坊同,坊额题字系山东巡抚曾铣手书,赞颂孔子思想如同天地生育万物一样。北为至圣庙坊,明额题刻篆字,坊明代时原刻宣圣庙3字,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易为今名。坊为汉白玉石刻制,三间四柱,柱饰祥云,额坊上饰火焰宝珠。

后人为赞颂孔子思想对我国社***发生的深远影响,使用了德侔天地、道冠古今8个字,意即他的贡献如同一夺一样大,他的主张古今来说都是最好的。因此在孔庙第一进院落左右两侧修建了两座对称的木质牌坊,东题德侔天地,西题道冠古今,为孔庙的第一道偏门。两坊建于明初,具有明显的时代风格。建筑为木构,三间四柱五楼,**琉璃瓦,如意斗拱,明间十三踩,稍间九踩,中夹小屋顶五踩。坊下各饰有8只石雕怪兽。居中的4只天禄,披麟甩尾,颈长爪利;两旁的4个辟邪,怒目扭颈,形象怪异。

圣时门

据《孟子》记载: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意思是说,在圣人之中孔子是最适合时代的。据此,清世宗于雍正八年(1730年)钦定孔庙正门名圣时门。圣时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3间,弘治年间扩为5间中设拱门3券,碧瓦歇山顶,四周是深红的墙皮,券内是杏黄的墙里,前后石阶上各有石刻龙陛。由拱门内望,令人有深邃莫测之感。

过圣时门,豁然洞开,偌大一个庭院,古柏森森,绿荫匝地,芳草如茵。迎面3架拱桥纵跨,一水横穿,碧波涣涣,荷叶田田,环水雕刻有玲珑的石栏。水壅绕如壁,故名壁水,桥因而利名,称壁水桥。

桥南东西二门,甬道相连,东匾快睹门,取李渤如景星凤凰,争先睹之语,即先睹为快之意;西匾仰高门取自《论语》仰之弥高语,赞颂孔子学问十分高深。此是孔庙的第二道偏门。过去只有皇帝祭祀才可走正门,一般人只驵从仰高门进庙。

弘道门

壁水桥北为弘道门,是明洪武十年(公元1377年)时孔庙的大门,清雍正七年据《论语》人能弘道钦定命名,以赞颂孔子阐发了尧舜禹汤和文武周公之道。门下有元碑两块,东四棱碑为曲阜县历代沿革志,记载了曲阜的变迁沿革,史料价值很高西碑为处士王处先生墓表颇有书法价值,是1966年移入孔庙保管的。

大中门

过大中门,即进入孔庙第四进庭院。院落疏阔,古树葱郁,禽鸟翔集夏天鹳飞鹤舞,白鹭翩翩,冬春鹊鸣雀喧,昏鸦噪晚,显得十分幽深。

大中门原名中和门,较弘道门长且狭,共5间,原为宋代孔庙的大门,后经明弘治时重修,今门系清代所建。门左右两旁禹有绿瓦拐角楼一座,系元至顺二年(公元1331年)为使孔庙象皇宫一样威严而建的。角楼均3间,平面作曲尺形,立在正方形的高台之上,台之内侧有马道可以上下。此两角楼瓦庙东北、西北两角楼构成一个巨大的长方形,以供守卫之用。

奎文阁

入大中门,迎面迎面即为同文门。门屋阔5间,深2间,黄瓦歇山顶,斗拱布局疏朗。清初此门曾名参同门,顺治后改为此名。

过同文门,院北端一座高阁拔地而起,顶檐下群龙护绕的一块木匾上大书奎文阁三字,它就是以藏书丰富、建筑独特而驰名中外的孔庙藏书楼。

奎文阁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始名藏书楼金章宗在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重修时改名奎文阁,清乾隆皇帝重新题匾。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来西方白虎之首有星16颗,屈曲相钩,似文字之画,所以《孝经》称奎主文章,后人进而把奎(魁)星演化为文官首。后代封建帝王为赞颂孔子,遂将孔庙藏书楼命名为奎文阁。

奎文阁高23.35米,阔30.1米,深17.62米,黄瓦歇山顶,三重飞檐,四层斗_。内部两层,中夹暗层,层叠式构架,底层木柱上施斗_,斗_上再立上层木柱。奎文阁结构合理,固坚异常,自明弘治十七年(公元1504年)重修以来,经受了几百年风风雨雨的侵袭和多次地震的摇撼,虽然康熙年间的大地震使曲阜人间房屋倾者九,存者一,而奎文阁坚固的旁证仍然无恙,岿然屹立,不愧为我国著名的古代木结构建筑之一。阁西碑亭中记载康熙年间地震的石碑就是奎文阁坚固的旁证。阁前廊下石碑二幢,东为奎文阁赋,系明代著名诗人李东阳撰文,名书法家乔宗书写;西为奎文阁重置书籍记,记载着明代正德间皇帝命礼部重修赐书庋藏的情况。

奎文阁前有两座御碑亭,亭内外共有四幢明代御碑。每幢高6米多,宽2米多,碑下的龟趺高1米多。碑额精雕盘龙,绕日盘旋栩栩如生。碑文内容多是尊崇孔子。东南露天的重修孔子庙碑。为明宪宗朱见深所立。碑文极力推崇孔子思想,朕惟孔子之道,有天下者一日不可暂缺。字楷书,书体端庄,结构严谨,以精湛的书法著称于世。石碑立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习称成化碑。

此院东西各有一所独立的院落,名曰斋宿,祭祀孔子前祭祀人员在此戒斋沐浴。东院是衍圣公的斋宿所。清代康熙、乾隆皇帝祭祀孔子曾在此沐浴,又称驻跸。现举界有孔子生平事迹展览。西院是从祭官员的斋宿所,清代中期就已废弃,仅存院落.清道光年间,孔子七十一代孙孔昭薰将孔庙内宋、金、元、明、清五代文人谒庙碑130余块集中镶嵌在院墙上,改称碑院碑碣或流畅奔放,飘逸自如;或丰润温雅,神***飞动;或端庄典雅,质朴古拙;精品众多蔚然大观.。

十三碑亭

过奎文阁为孔庙的第6进庭院。院落狭长矗立着13座碑亭,南8北5,两行排列,斗_飞翘,檐牙高啄,黄瓦耀金,栉次鳞比。十三碑亭专为保存封建皇帝御制石碑而建,习称御碑亭。亭内存碑55幢,是唐、宋、金、元、明、清、民国七代所刻。碑文多是皇帝对孔子追谥加封拜庙亲祭、派官致祭和整修庙宇的记录,由汉文、八思巴文(元代蒙古文)、满文等文字刻写。

道北5座碑亭建于康熙、雍正、乾隆年间,道南的8座亭中,4座为金、元建筑,东起第三、六座为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所建,第四座为元至元五年(公元1268年)所建,第五座为元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所建,其余4座为清代所建。两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_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庙现存最早的建筑。

各亭石碑多以似龟非龟的动物为趺,名曰__(bi,xi),据说是龙的儿子。传说龙生9子,各有所能,__擅长负重,故用以驮碑。碑亭中最早的是两幢唐碑,一幢是立于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的***赠泰师鲁先圣孔宣尼碑,一幢是立于唐玄宗***七年(公元719年)的鲁孔夫子庙碑,皆位于南排开东起第六座金代碑亭中。最大的一幢石碑是清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所立,位于北排东起第三座碑亭内。这块碑约重35吨,加上碑下的__,水盘,约重65吨。这块石***自北京的西山,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能将此碑安然运抵千里之外的曲阜,不能不使人惊叹。

此院的东南、西南部,各有一片丛林似的碑碣。北墙朱栏内还镶着大量刻石均为历代帝王大臣们修庙、谒庙、祭庙后所刻。如从书法艺术上来看,真草隶篆,各有千秋。另有几座石碑从侧面记载了元末红巾军、明代中期刘六、刘七、明末徐鸿儒等农民起义的情况,是研究农民革命历史难得的珍贵史料。

十三碑亭院两侧,东建毓粹门,西建观德门,供人出入,人们依照皇宫之名,称为东、西华门。这是孔庙的第三道偏门。

大成门

十三碑亭北,有五门并列居中的一座名大成门,是孔庙第七道大门。

大成,是孟子对孔子的评价。他说:孔子之谓集大成,赞颂孔子达到了集古圣先贤之大成的至高境界。此处,五门大开,将孔庙分作三路:东为承圣门,内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为启圣门,内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门,三门并立,左掖金声门,右掖玉振门。金声是击钟的声音,表示奏乐之始;玉振是击磬的声音,表示奏乐之终,用以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贤之大成。中路主祭孔子夫妇,并以历代先贤先儒配享从祀。

于大成门南端的十三碑亭系金代以来逐代增建而成。能工巧匠们充分运用传统的勾心斗角的建筑手法,巧妙地解决了建筑结构空间的问题。

杏坛

杏坛二字,这就是相传孔子讲学的地方。孔子杏坛设教记载最早见于《庄子,渔父篇》:孔子游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北子读书孔子弦歌鼓琴。但是原址在哪里却无记载.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于坛上建亭,由当时著名文人党怀英篆书杏坛二字。

杏坛十字结脊,四面悬山,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几株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两庑

大成殿东西两侧的房子叫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这配享的贤儒大都是后世儒家学派中著名的人物,如董仲舒、韩愈、王阳明等。在唐朝仅有20余人,经过历代增添更换,到民国时,多达156人。这些配享的人原为画像,金代改为塑像,明成化年间一律改为写有名字的木制牌位,供奉在一座座的神龛中。现在两庑中陈列着历代石刻。

老桧曾沾周雨露,断碑犹是汉文章。东庑中保存着40余块汉、魏、隋、唐、宋、元时的碑刻,最为珍贵的是汉魏北朝石刻共22块。西汉石刻,首推五凤;东汉石刻,以礼器、乙瑛、孔宙、史晨碑为隶书珍品;北朝以张猛龙碑为魏体楷模。西庑内陈列的100多块汉画像石刻,也是久负盛名的艺术珍品。这些石刻,内容丰富,既有神话传说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又有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捕捞、歌舞、杂技、行医、***,是研究我国汉代社会生活的珍贵资料。石刻的技法,有的细致精巧,有的粗犷奔放,各具风格。两庑北部陈列的584块玉虹楼石刻,是清乾隆年间孔子后裔孔继涑收集了历代著名书法家的手迹临摹精刻而成的。这些石刻原被弃置在曲阜十二府的玉虹楼下,1951年移入孔庙,1964年装镶展出,供书法爱好者欣赏。

大成殿

从杏坛北望,在双层石栏的台基上一座金**的大殿突兀凌空,双重飞檐中海兰色的竖匾上木刻贴金的群龙紧紧团护着3个金色大字大成殿。字径1米,是清雍正皇帝的手书。

大成殿是孔庙的主殿,高24.8米,阔45.78米,深24.89米,重檐九脊,黄瓦飞甍,周绕回廊,和故宫太和殿、岱庙宋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大殿结构简洁整齐,重檐飞翘,斗_交错,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藻井枋檩饰以云龙图案,金箔贴裹,祥云缭绕,群龙竞飞。四周廊下环立28根雕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柱高5.98米,直径0.81米,承以重层宝装覆莲柱础,原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敕调徽州工匠刻制,清雍正二年火后重刻。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磨浅雕石柱,以云龙为饰,每面浅刻9条团龙,每柱72条,细心的工匠在石柱上记下了雕刻的龙的总数,共1296条。前檐的10根为深浮雕,每柱两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四绕云焰,柱脚缀以山石,衬以波涛。10根龙柱两两相对,各具变化。无一雷同,造型优美生动,雕刻玲珑剔透,刀法刚劲有力,龙姿栩栩如生。这是曲阜独有的石刻艺术瑰宝,据说清乾隆皇帝来曲阜祭祀孔子时,石柱均用红绫包裹,不敢被皇帝看到,恐怕皇帝会因超过皇宫而怪罪。大成殿的建筑艺术,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才华和智慧。郭沫若曾为之赞叹。

大成殿内正中供奉孔子塑像,坐高3.35米,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手捧镇圭,一如古代天子礼制。两侧为四配,东位西向的是复圣颜回和述圣孔_,西位东向的是宗圣曾参和亚圣孟轲。再外为十二哲,东位西向的是闵损、冉雍、端木赐、仲由、卜商、有若,西位东向的是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颛孙师、朱熹。四配塑像坐高2.6米,十二哲塑像坐高2米,均头戴九旒冠,身穿九章,服,手执躬圭,一如古代上公礼制。塑像都置于木制贴金神龛内,孔子像单龛,施十三踩斗_,龛前两柱各雕一条降龙,绕柱盘旋,姿态生动,雕刻玲珑,异常精美。四配十二哲两位一龛,各施九踩斗_。龛前都有供桌、香案、摆满祭祀时使用的笾、豆、爵等礼器。殿内还陈列着祭祀孔子时中和韶乐乐器和舞具。殿外悬有10块匾额、3副对联,门外正中是清雍正皇帝题书的生民未有匾额,殿内正中是康熙皇帝题书的万世师表和光绪皇帝题书的斯文在兹匾额,南面悬挂着乾隆皇帝题书的时中立极等匾额。每块匾额长6米多,高约2.6米,雕龙贴金,精美华丽。

殿建于两层台基上,前连露台,高2米多,东西宽约4.5米,南北深约35米,镌花须弥石座,双层石栏干,底层莲花栏柱下均有石雕螭首,南面正中有两块浮雕龙陛。露台是祭祀时歌舞行礼的场所,现在第逢孔子诞辰(农历九月二十八日)都要表演祭祀乐舞----八佾舞。

寝殿

沿大成殿回廊后转,层栏围绕,又一座重檐大殿矗立,它是孔庙三大建筑之一的寝殿(另两大建筑为奎文阁、大成殿),是供奉孔子夫人亓官氏的专祠。

寝殿阔7间,深4间,间金妆绘,枋檩游龙和藻井团凤均由金箔贴成,回廊22根擎檐石柱浅刻凤凰牡丹一如皇后宫室制度。殿内神龛木雕游龙戏凤,精美异常,龛内有木牌,上书圣圣先师夫人神位。

亓官氏,礼器碑作并官氏,宋国人,19岁嫁与孔子,先孔子七年去世。她的情况古籍很少记载,直到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才被宋真宗赵恒追封为郓国夫人,元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又被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夫人,明嘉靖八年(公元1529年)孔子改称至圣先师,她也被称为至圣先师夫人。孔子死后,即孔子所居之堂为庙,亓官氏即同孔子一起被祭祀,唐代始有寝殿专祠,早期曾有塑像,清雍正火后重修时已为神主牌位,上罩木刻神龛,龛前置供桌。

圣迹殿

圣迹殿是以保存记载孔子一生事迹的石刻连环画圣迹图而得名的大殿。此殿位于寝殿之后,独成一院,是孔庙最后的第9进庭院。殿系明万历二十年(公元1529年)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的。孔庙原有反映孔子事迹的木刻图画,他建议改为石刻,由杨芝作画、章刻石,嵌在殿内壁上,这就是为数120幅的圣迹图。

圣迹图每幅约宽38厘米,长60厘米,其所表现的圣迹从颜母祷于尼山生孔子,到孔子死后子弟庐墓为止,并附有汉高祖刘邦、宋真宗赵恒以太牢祀孔子二幅。其中有人们熟知的宋人伐木、苛政猛于虎等孔子一生的主要活动和言论,是我国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连环画,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圣迹殿内,迎面是清康熙皇帝手书万世师表石刻。字下正中为唐代大画家吴道子画的孔子为鲁司寇像,左边是晋代名画家顾恺之画的先圣画像,习称夫子小影,据说"小影"在孔子像中最真,最接近孔子原貌。孔子四十八代孙孔端友于宋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摹勒上三石;右边是吴道子画的孔子凭几像,孔子按几而坐,***分侍左右,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寿于宋绍二年翻刻石上。在这些画像上,有宋太祖、宋真宗等皇帝的御赞,有宋代绍圣、政和等年号和题跋。殿内还有宋代书法家米芾篆书的大哉孔子赞,还有清康熙、乾隆皇帝的御制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