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6 0
  1. 大什么若什么成语
  2.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原文及翻译注释
  3. ?大辩若讷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4. 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怎么理解啊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老子》一书第四十五章中的一句话,就字面意义来说,这句话是在告诉我们,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看起来比较笨拙,真正善辩的人,在表现上往往有些个“木讷”,不爱多说话。

就字面意义理解道家老子这句话,许多朋友可能觉得有点天方夜谭。看上去笨拙又不善言辞的人,怎么会是胸中有大智慧、能说会道的那位智者呢?结合道家“无为”思想,可能更能理解道家“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教人谦逊的“守拙智慧”。

1、道家的“无为”思想:主观上的“无为”,客观上的“无不为”

要理解“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句话,我们就得先理解一下道家的“无为”思想。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我们知道,“无为”思想是道家思想的精华,贯穿整个道家思想体系,而道家老子的许多言论,皆是以此为。若是脱离了“无为”对道家思想进行解读,那么道家思想于我们而言可能便是“笑话”般的疯语了。

言归正传。其实,就我个人看来,道家老子讲“无为”,更多是在强调主观上的“无为”,继而展现人在客观上的“无不为”。

这是什么意思?所谓“主观上的无为”,其对象指的是人主观思维上的“刻意”。“刻意”之下有偏私,偏私之下就有立场。人因自己的立场,便会排斥与自己对立的立场。于此,在“刻意”的利己排他之下,人可能会违背事物发展的“自然之道”,顺着自己的意愿行事。长此以往,违背自然之道行事,将害人害己。

而万事万物最好的发展状态,便是顺着自然之道如“顺水推舟”一般,有条不紊地发展变化,于此,人在主观上并没有生于“私”的“算计”,而外物却在“自然之道”下发展到了最合适的状态,这可不就是“主观”上的“无为”与客观上的“无不为”吗?

2、“大巧若拙,大辩若讷”中的“守拙”智慧

通过上面解读,理解了道家的“无为”思想,再来理解“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容易多了,而这句话中,其实藏着道家的“守拙”智慧。

在道家老子心里,真正的“大智慧”并不是“人有我优”的所谓“高人一等”之高明,毕竟“天地不仁”、“道无偏私”。

所谓的“高人一等”不过是人的虚荣心、攀比心在作祟,而人的攀比心和虚荣心才是限制人发展、让人与“道”背离的存在。

因此,真正有大智慧的人,他们的心思更加“安静”,亦无心去刻意彰显自己,以此让自己看上去比谁“高明”。于此,他们“超脱”的内在修养因为不与人攀比的性子,反而在功利竞争中显得有些“笨拙”,继而便有了道家“大巧若拙”的客观表现。

同理,所谓“大辩若讷”便是说,真正善于言说、胸中满是智慧的人,可能显得有些个“木讷”。这种“木讷”不是他们不会说,而是他们“不多说”。他们发言,往往在最适合的“时候”,发言不为“求突出”、“显本事”,而是在需要自己献策的时候“发言”,而在拍须溜马的时候就显得有些个木讷笨拙。接地气点来形容这种大智的“木讷”可能以“一语中的”及“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结合版,更接近些吧。

3、来自老子的告诫:“守拙”智慧里的谦逊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道家“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段话中点明,争强好胜之下的“巧智”与“善辩”,不过是人陷入“追名逐利”的攀比中伤人害己的表现,这是不得“道”的体现,而真正得“道”的智者,往往有些个“拙”和“讷”,他们朴实无华,甚至有些木讷。不是他们“没本事”,而是他们“真谦逊”。

于此,我们也能总结,道家老子“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这句话,可能更多在告诫“争名逐利”的世人静下心来,以“守拙智慧”修心养性,以谦逊的态度保住本心。

大什么若什么成语

老子·德经·第四十五章原文及翻译

德经·第四十五章

作者:李耳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文言文翻译:

最完满的东西,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效果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效果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注释

1、大成:最为完满的东西。

2、冲:虚,空虚。

3、屈:曲。

4、讷:拙嘴笨舌。

5、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扰动,寒冷克服暑热。

6、正:通“政”。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原文及翻译注释

大什么若什么成语只有7个,如下所示:

1、大辩若讷 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2、大巧若拙 拙:笨。指真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象笨拙。

3、大智若愚 某些才智出众的人,看来好象愚笨,不露锋芒。

4、大勇若怯 怯:怯儒。最勇敢的人看外表好象很胆怯的样子。形容真正勇敢的人沉着冷静。

5、大直若诎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同“大直若屈”。

6、大直若屈 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亦作“大直若诎”。

7、大喜若狂 高兴得几乎发狂。

?大辩若讷什么意思?有什么典故?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原文及翻译注释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出自《道德经》之四十五章。

解释: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残缺一样,但它的作用永远不会衰竭最充盈的东西,好似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似有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似最笨拙的最卓越的辩才,好似不善言辞一样。躁动可以克服寒冷,清静可以克服暑热。清静无为才能统治天下。

拓展知识:

言文是指由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文言文是相对之后的白话文来讲的,它的特征是是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等多种文体。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第一个“文”字,为“纹”,修饰之意。“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就是修饰过的语言,即书面语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在中国古代长期占据统治地位。五四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得正式书面语的资格。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大智若愚、大辩若讷、大巧若拙,怎么理解啊

典故出处:《老子》第四十五章:「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成语意思: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 通用拼音:da bian ruo ne 拼音简写:DBRN 使用频率:生僻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 *** 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大辩若讷,作宾语、定语;指人沉稳。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近义词:大辩不言、大智若愚 成语例句:唐·杨炯《梓州官僚赞》:「大辩若讷,历官有声。是司出纳,我庾如京。」

大智若愚:某些才智出众的人不露锋芒,看来好象愚笨。大辩若讷: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大巧若拙:若:似。拙:笨拙。指真正聪明的人表面好像笨拙,不自炫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