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人废言中以的意思_以人废言的以的用法和意义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7 0
  1. 以是什么部首?
  2. 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3. 文言文以的用法
  4. 以的用法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译 以的用法

以有3种用法,具体如下:

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

2.用作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

不以人废言中以的意思_以人废言的以的用法和意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用作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拼音:yǐ

释义:

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4.表示目的:~广视听。~待时机。

5.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6.跟“而”相同:城高~厚,地广~深。

7.姓。

8.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扩展资料

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汉字演变:

相关组词:

1.予以[yǔ yǐ]

给以:~支持。~警告。~表扬。~批评。

2.难以[nán yǐ]

难于:~形容。~置信。心情~平静。

3.以上[yǐ shàng]

表示位置、次序或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

4.以还[yǐ huán]

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

5.以来[yǐ lái]

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

2. 文言文以的翻译

以 yǐ

动词义:

1、象形字。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以,用也。——《说文》

以,用也。——《小尔雅》

凡师能左右之曰以。——《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

纯以形式。——蔡元培《图画》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2、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宋也。——《战国策》

3、凭借;仗恃。

富国以农,距敌恃卒。——《韩非子》

4、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5、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叶绍钧《倪焕之》

名词义:

1、原因;缘故。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从弟桃李园序》

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拾雅》

候疆候以。——《诗·周颂》

介词义:

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以刀劈狼。——《聊斋志异·狼三则》

2、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论语》

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

以我酌油知之。——宋·欧阳修《归田录》

以大中丞抚吴者。——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以乡人子谒余。——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以其智力为也。——清·龚自珍《病梅馆记》

3、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柳宗元《断刑论》

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谭嗣同传》

余以乾隆。——清·姚鼐《登泰山记》

4、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史记》

连词义:

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吾以捕蛇独存。——唐·柳宗元《捕蛇者说》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成以其小,劣之。——《聊斋志异·促织》

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袁枚《祭妹文》

以数谏故。——《史记·陈涉世家》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载以来。——清·周容《芋老人传》

一鸡瞥来,径进以啄。——《聊斋志异·促织》

4、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5、才。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宋·苏洵《六国论》

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后汉书·列女传》

6、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助词义:

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清·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能以。

3. 文言文以的意思

吾宁爱一身以毒一邑民呼?亦不使罪蔓尔曹

释义:难道我为了保自己的命而使一县的百姓都受苦难?我也不让你们承担罪名。

其中的“以”是连词,相当于“而”;毒:伤害;危害,动词,伤害一县(邑)的民众。

可以调素琴。以:动词,用来。可以:可用来(两个词,不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可以”)。

不以物喜。以:连词,因为、由于。

不以疾也。以:动词,认为,以为、感觉。“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即使骑上快马,也不会比降水更快。以在这里是一种主观判断,认为比不上江水的速度。

4. 文言文中以字怎么翻译

动词1.(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 2.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 3.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 4.使,令 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 6.凭借;仗恃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 7.认为,以为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 8.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9.做,从事 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名词:1.原因,缘故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无固定职业的人 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以色列的简称。

如:阿以战争 介词1.把,拿——表示对事物的处置 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 2.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 3.依,按,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 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4.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 5.在,于——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 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 6.从,自,由——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 7.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连词1.为。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 2.因为,由于——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 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3.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 4.和,而——表示并列关系 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 5.则,那么——表示条件关系 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 6.才,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 7.表目的或结果等 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助词1.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 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2.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 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 3.加在句尾,表示肯定语气 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 4.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5. 解释各句文言文“以”的意思以及用法

1、动词“以为”“认为”

2、动词“以为”“认为;

3、动词“以为”“认为;

4、动词“使用”;

5、动词“使用”;

6、动词“做”;

7动词“率领”;

8动词“有”;

9动词通“已”,“停止”;

10—12介词“因为”“由于”;

13—14介词“在,从”;

15介词“在……的时候”;

16—18介词“拿,用,把,凭”;

19—20介词“按照”。

以是什么部首?

一、虚词用法:

(一)介词:

“以”字作为介词,它们后面一定带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以”字和它后面的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以”字后的名词或词组即是“以”字的宾语。整个介宾词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

A.可译为“用”“拿”“把”。如果以宇的宾语承前省略,可译为“拿来”“拿去”“用来” (但“以”字的词性与它们并不完全相同。)

例如: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战国策·魏策》 (拿)

2)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 (“以”后省略介词宾语。) 《为学》 (把)

3)以精力自致者(用) 《墨池记》

B.可译为“按”“按照”“依据”“凭”“靠着”“用(凭)什么身份”例:

(a)凭,靠。例: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 (“以五十步”介宾词组作状语,修饰动词“笑”,表示动作凭借的条件。)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

3)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 《孟子·梁惠王下》

(b)按照,依照。例:

1)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

2)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雁荡山》

3)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论语·卫灵公》 (介词。凭借……身份,按照。) (c)根据。例:(1)今以蒋氏观之,犹信。 (以:一说拿。) 《捕蛇者说》(2)贵以近知远。 《察今》

2.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 “由于”“因”

例:1)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塞翁失马》。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仙、石潭记》

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4)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

3.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于”例:1)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2)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3)以弱为强者(从,从弱胜强)《隆中对》

4.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寸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 “带领”。例:1)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 《史记·淮阴侯列传》

2)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

3)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

5.与“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上”。 (关于这一意义究竟是连词还是介词,尚有争议,我比较同意作介词,因为“上”“下”“东”“西”等词是方位名词。例:1)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陈涉世家》

2)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意:A)介词“以”,一般说来都需要宾语部分,以便组成一个介词词组,来修饰动词,但是在文言中,有时介词“以”的宾语可以省略。比如,宾语太长或者宾语已在上文中出现过。这种省略不会影响文义。例:明日,子路行以告。《论语·微子》

B)关于“以”字组成的介宾词组,在词序上有两种变化值得注意:其一,整个介宾词组可以放在动词前面,也可以放在动词(及其宾语)后面;其二,为了强调介词“以”的宾语,可以把宾语提到“以”的前面。有时候,提前的宾语是代词“是”, “是以”等于说“因此”。

(二)连词

“以”作连词与“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可以用“而”替换它。二者的区别是:“而”是用得最广的连词,可表各种关系,而“以”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1) 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廉颇蔺粕如列传》

2) 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3) 或脱身以逃。 《五人墓碑记》

2.表示承接关系或连动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1)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连动)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3)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 《与妻书》 3)表示目的关系, “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为了”等。

例:

1)火尚足以明。 《游褒禅山记》 (表结果)

2)贤于己者,问焉以破其疑。 《问说》 (表目的)

3)楚人伐宋以救郑。 (介词,以便。这里作连词来,用来)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隆中对》 (来)

5)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连词,“鄙远”是“越国”的目的;连词,“陪邻”是“亡郑”的结果) 《烛之武退秦师》

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示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例:1)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小石潭记》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连词,因为,表原因) 《送东阳马生序》

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由果溯因)《烛之武退秦师》

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

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论语·述而》

2俯身倾耳以请。 (连词“而”,连接状语和谓语) 《送东阳马生序》

3)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以连接状语“潜师”与动词谓语“来”,状语表示动词谓语的方式。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以”作介词和连词的区别:(“以“字的分辨)

“以”字各种用法的分辨,一般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的。“以”字是介词,那么它后面总要有个名词或词组,组成一个介宾词组,来修饰动词谓语。所以我们只要看到”以“字后面有名词或词组,而全句只有一个动词时,那么“以”字就是介词了。“以”字是连词,它总要有被连接的两个部分,而这两个部分大多是目的复句,因果复句。所以我们只要看到“以”字前后都有动词谓语,那就可以断定这个“以”字是连词了。

“以”字难分辨的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以字是介词,而它的宾语承前省略了,就表面上看,它后面紧接着的是动词,而不是名词。遇到这种情况,只要我们注意一下以字前面是否还是个动词,如果不是,以字就是介词,如果是,以字就是连词。另一种情况象“例: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新序·杂事·叶公好龙》(这个例子中的“钩”“凿”“雕文”的目的都是画龙,所以“以”是连词,可译为“来”)这就不仅是从以字词性的特点上来分辨的问题了,它还牵扯到句中实词的解释,这就需要我们从整个句子的语言环境来判断。只能就具体问题具体来分析了。

以字的用法和意义

以的部首是:人字旁。

一、以的释义:

1、用;拿:~少胜多。晓之~理。赠~鲜花。

2、依;按照:~次。~音序排列。

3、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二、组词:

以来、予以、以致、以便、以期

以免、加以、以内、以外、借以

扩展资料

一、字源演化:

二、说文解字:

文言版《说文解字》:以,用也,从反巳。贾侍中说,巳,意巳实也。象形。?

白话版《说文解字》:以,使用。字形***取反写“已”的方法来造字。贾侍中说,已,表示想法已落实。是个象形字。

三、相关组词:

1、所以然[suǒ yǐ rán]?

为什么是这样的原因或道理:研究问题不要只知其然,不知其~。

2、以至于[yǐ zhì yú]?

以至。

3、何以为[hé yǐ wéi]?

凭借什么作为?

4、愚以为[yú yǐ wéi]?

我认为。

5、无以为[wú yǐ wéi]?

犹无用,没用。

文言文以的用法

百度百科上的。。。够不够?

——————————————————————————————————————————

以,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如以前、二十岁以下。表示用、拿,如以少胜多、以毒攻毒。表示因,如何以知之,不以人费言。表示目的,如以待时机。表示于、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以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也作连词,同“而”,如城高以厚。

中文名

外文名

in order to, according to, by, with...[1]

拼 音

部 首

仓颉

V I O

首尾分解查字

匕、人

五笔

N Y W Y或C

笔顺编号

5 4 3 4

四角号码

2 8 7 0 0

UniCode

C J K

统一汉字

U + 4 E E 5

字形结构

汉字首尾分解: 匕人

汉字部件分解: 以

笔顺编号: 5434

笔顺读写: 折捺撇捺[2]

基本解释

1、〈介〉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2]

2、〈介〉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2]

3、用作标准:《左传·宣公四年》:“ 以贤,则去疾不足;以顺,则公子坚长。”[3]

4、〈介〉引入相关的原因等:~盛产瓷器而著称;~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2]

5、〈介〉因:何~知之?不~人废言。[4]

(袁可立)又以阅视殿工加太子少保。——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6、因由;缘故:《诗·邶风·旄丘》:“ 何其久也?必有以也。”。[3]

7、〈介〉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2]

8、〈介〉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4]

9、〈介〉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4]

10、〈动〉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2] 赠~鲜花。[4]

辅臣以上意为辞。公(袁可立)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1、以……为……相当于“把……作为 ……”或“认为……是……”:民以食为天;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2]

既上稍厌诸激聒,***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袁可立)乃抗疏曰:“近年以来,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12、以为;认为:《国策·齐策一》:“ 皆以美于徐公。”[3]

13、〈连〉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2] ~广视听;~待时机。[4]

14、〈连〉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2] 《礼记·乐记》:“ 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3]

15、〈介〉依;按照:~次;~音序排列。[4]

16、把直接宾语介绍给间接宾语:给敌人~致命的一击。

17、〈名〉姓。[4]

18、为;行事:《论语·为政》:“ 视其所以。”[3]

19、此;这些:《礼记·射义》:“ 凡以庶士,大小莫处。”[3]

20、通“ 已 ”。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 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3]

21、通“ 已 ”。已经:《汉书·张敞传》:“ 今两侯以出。”[3]

22、与:《诗·召南·江有汜》:“ 子之归,不我以。”[3]

23、及;及于:《论语·尧曰》:“ 朕躬有罪,无以万方。”[3]

24、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3]

康熙字典

子集中·人字部“ 以 ”

〔古文〕《韵会》《正韵》养里切,怡上声。为也。《论语》视其所以。又因也。《诗·邶风》何其久也,必有以也。《左传·昭十三年》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注》以鲁故也。《列子·周穆王篇》宋人执而问其以。 又用也。《论语》不使大臣怨乎不以。又《左传·僖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易·师卦》能以众正。又《诗·周颂》侯彊侯以。《注》彊民有馀力来助者,以闲民转移执事者。 又同已。《孟子》无以,则王乎。 又古以与声相通。《礼·燕礼》君曰:以我安。《注》犹与也。《魏书·李顺传》此年行师,当克以不。《韩愈·剥啄行》凡今之人,急名以官。《注》韩文与多作以。 又《集韵》与似同。《易·明夷》箕子以之。郑氏,荀氏皆作似。[5]

注意事项

1、“予以”、“借以”、“用以”、“难以” 等是动词,只能带动词宾语:予以支持、借以改进工作。[2]

2、以及∕和∕ 及 。[2]

3、在 “ 基本解释 ” 中,按道理来讲,第2、3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2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3处出自《辞海》缩印本。

4、在 “ 基本解释 ” 中,按道理来讲,第7处与第8、9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7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8、9处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又第8、9处在《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中本来就是分别予以解释的,这里亦原版引用不变。

5、在 “ 基本解释 ” 中,第4、5处解释是一个意思,第4处出自《新华多功能字典》,第5处出自《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

常用词条

1、以便〈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使下文所说的目的

容易实现:请在信封上写清邮政编码,~迅速投递。[4]

2、以次——①〈副〉依照次序:~入座。——②〈名〉次序在某处以后的;以下:~各章,内容从略。[4]

3、以前〈名〉方位词。现 在或所说某时之前的时期:解放~;三年~;很久~;~他在这里工作过。[4]

4、以后〈名〉方位词。现 在或所说某时之后的时期:从今~;五年~;毕业~;~我们还要进一步研究这个问题。[4]

5、以还〈名〉过去某个时期以后:隋唐~,方兴科举。[4]

6、以及〈连〉连接并列的词或词组(“ 以及 ” 前面往往是主要的):院子里种着大丽花、矢车菊、夹竹桃~其他的花木。[4]

7、以近〈名〉指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线上比某个车站或机场近的。例如从北京经过石家庄、郑州到武汉,石家庄、郑州都是武汉以近的地方。[4]

8、以远〈名〉指铁路、公路、航空等路线上比某个车站或机场远的。例如从北京经过济南往南去上海或往东去青岛,上海和青岛都是济南以远的地方。[4]

9、以来〈名〉方位词。表示从过去某时期直到现在的一段时期:自古~;长期~;有生~;改革开放~。[4]

10、以免〈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目的是使下文所说的情况不至于发生:加强安全措施,~发生工伤事故。[4]

11、以期〈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前半句话所说希望达到的目的:再接再厉,~全胜。[4]

12、以下〈名〉方位词。——①表示位置、次序、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下:气温已经下降到零度~。——②指下面的(话):~就要谈谈具体办法。[4]

13、以上〈名〉方位词。——①表示位置、次序、数目等在某一点之上:半山~石级更陡;县级~干部。——②指前面的(话):~所说的是总的原则,下面讲具体做法。[4]

14、以外〈名〉方位词。在一定的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外:十天~;办公室~;五步~;除此~,还有一点要注意。[4]

15、以内〈名〉方位词。在一定时间、处所、数量、范围的界限之内:本 年~;长城~;五十人~。[4]

16、以往〈名〉从前;以前:产品的质量比~大有提高;这地方~是一片荒野。[4]

17、以为〈动〉认为:不~然;这部**我~很有教育意义;我~是谁呢,原来是你。[4]

18、以至〈连〉——①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上的延伸: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②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他非常专心地写生,~刮起大风来也不理会;形势的发展十分迅速,~使很多人感到惊奇。也说以至于。[4]

19、以至于〈连〉以至。[4]

20、以致〈连〉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他事先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做出了错误的结论。[4]

21、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比喻用对方的观点、方法、言论等来反驳对方。[4]

22、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比喻用对方所使用的手段还击对方。[4]

23、以暴易暴:用凶暴的代替凶暴的。表示统治者虽然改换了,可是暴虐的统治依然不变。

24、以身试法:用自己的行为来试法律的威力。指明知法律的规定而还要去做触犯法律的事。[4]

25、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做出榜样。[4]

26、以汤沃雪:——①把开水浇在雪上,雪很快就融化。比喻轻而易举。[4] ②用沸热的水浇雪,雪立刻融化。比喻立见功效。[3]

27、以人废言:因为某人不好或不喜欢某人而不管他的话是否有道理,概不听取。[4]

28、以人为本:指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方面需求,切实保障其经济、政治、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4]

29、以邻为壑:《孟子·告子下》:“ 禹以四海为壑,今吾子以邻国为壑。” 意思是把邻国当作排泄洪水的大水坑。后比喻把困难或灾祸推给别人。文天祥《知潮州寺丞东岩先生洪公行状》:“ 公智虑深达,如宿将持重,而规画绵络,不以邻为壑也。”[3]

30、以卵击石:用蛋打石头。比喻不自量力,自取灭亡。也说以卵投石。[4]

31、以卵投石:以卵击石。[4]

32、以貌取人:只根据外表来判断人的品质或能力。[4]

33、以儆效尤: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4]

34、以己度人:拿自己的心思来衡量或揣度别人。[4]

35、以德报怨:用恩惠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恨。[4]

36、以毒攻毒:用毒药来治疗毒疮等疾病。比喻利用恶人来制恶人,或利用不良事物本身的矛盾来反对不良事物。[4]

37、以讹传讹:把本来就不正确的话又错误地传出去,结果越传越错。

38、以怨报德:用怨恨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恩惠。[4]

39、以逸待劳:指作战的时候***取守势,养精蓄锐,等待来攻的敌人疲劳后再出击。[4]

40、以一当十:一个人抵挡十个人。形容勇敢善战,以少胜多。[4]

41、以直报怨:以正直之道对待有仇隙的人,不进行报复。《论语·宪问》:“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3]

42、以指挠沸:用手指去搅煮沸的水。比喻不自量力。《荀子·议兵》:“ 以桀诈尧,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3]

43、以汤止沸:亦作 以汤沃沸。比喻纠正错误的方法不对,不但无济于事,反而助长错误。《淮南子·原道》:“ 若以汤沃沸,乱乃甚逾。”《汉书·礼乐志》:“ 如以汤止沸,沸俞(逾)甚而无益。”[3]

44、以莛撞钟:亦作以莛叩钟。莛,草本植物的茎。用草茎敲钟,力小没有声响。比喻才疏学浅之人向高明的人请教,得不到回答。也比喻浅陋者做不自量力的事。东方朔《答客难》:“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镜花缘》第十六回:“ 今欲上质高贤,又恐语涉浅陋,未免以莛叩钟,自觉唐突。”[3]

45、以蠡测海:蠡,盛水的瓢。用瓢来量海水。比喻见闻浅陋。东方朔《答客难》:“ 以管窥天,以蠡测海,以莛撞钟,岂能通其条贯,考其文理,发其音声哉!”[3]

46、以狸饵鼠:亦作以狸致鼠。狸,猫。饵,诱。用猫来诱捕老鼠。比喻方法不对头,毫无成功的希望。《商君书·农战》:“ 我不以货事上而求迁者,则如以狸饵鼠尔,必不冀矣。” 《吕氏春秋·功名》:“ 以狸致鼠,以冰致蝇,虽工不能。”[3]

47、以珠弹雀:用宝珠弹麻雀。比喻做事不权衡轻重,得不偿失。《庄子·让王》:“ 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则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3]

2其他用法编辑

典故

1、因为;由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 。

“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以褔可喜而祸可悲也。”。——宋·苏轼《超然台记》

(袁可立)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明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

2、用。“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范仲淹《岳阳楼记》。

“ 而托于柑以讽耶?”——明·刘伯温《卖柑者言》。

3、以便。“ 吾骑马挟矢以助战。”——清·魏禧《大铁椎传》。

4、而,表修饰。“ 遂自投汨罗以死。”——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6、以为;认为。“ 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战国策·触詟说太后》。

“ 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墨子·公输》。

7、按照;根据。“ 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吕氏春秋·察今》。

“ 何必更以多寡为差?”——清·方苞《狱中杂记》。

8、已经。“ 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丹请先遣秦武阳!”——《战国策·燕策三》。

9、作语助。“ 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三国·诸葛亮《前出师表》。

10、在。“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明末清初·顾炎武《复庵记》。

11、止。“ 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孟子·梁惠王上》。

词组

1、以工立国:与 “以农产国” 相对。中国近代对工业化国家的一种称谓。18***年(清光绪二十三年)说:“ 中国……他日必以工立国者也。” (《变法通议·论译书》)20世纪20~40年代发生了中国应以工立国还是以农产国的争论。1923年,章士钊提出把 “ 以农立国 ” 定为 “ 国是 ” (《业治与农》)。董时进认为 “ 农业国之社会,安定太平,鲜受经济变迁之影响 ” (《论中国不宜工业化》)。主张把中国发展成为丹麦那样的农业国。1940年,杨再道再次提出 “ 以农立国 ” 的主张。以农立国论受到主张以工立国的学者们的批评。[3]

2、以工代赈:以赈济对象参加公益劳动为前提发放赈款的一种赈济方式。通常用于受灾地区有关公众***方面的工程建设。如组织受灾农民修筑堤坝等水利工程,按其劳动情况和实际需要分配赈济款项或物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对贫困地区进行开发式扶贫,亦逐步***用此种方式。能把眼前的生活接济同长远的生产建设结合起来,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3]

3、以进养出:指用进口原料、配件或技术经加工生产后再出口的贸易形式。其方式主要有:(1)进口原料,加工成成品出品;(2)进口毛坯或配件,加工装配成成品出口;(3)进口国外技术、工业装备,加工成成品出口;(4)进口饲料、***、种畜、养殖、种植农副产品出口。[3]

4、以产定工:中国农业生产合作社按照产品数量计算社员劳动工分的一种计酬形式。通常是先根据作物的***产量和完成***所需的劳动工分,算出每一工分应有的产品量,作为标准,然后根据此标准,按实际产量计算社员应得的劳动工分。[3]

5、以字行:字,表字。只用字而不用名,称为 “ 以字行 ” 。《南史·谢裕传》:“ 裕字景仁……名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3]

6、以意逆志:中国古代文论术语。最早由孟子提出。《孟子·万章上》:“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主张根据作品的全篇立意,来探索作者的心志。后世对于 “ 以意逆志 ” 中的 “ 意 ”,理解各不相同。近代王国维《玉溪生年谱会笺序》认为 “ 意 ” 为说诗者之意,但说诗者在 “ 以意逆志 ” 时,应贯彻孟子的 “ 知人论世 ” 的原则,以避免主观武断。此说较合理。[3]

3相关名言编辑

做人就像蜡烛一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给人以光明,给以温暖。——肖楚女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警惕为兄弟,希望为哨兵。——爱迪生

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语是汉英两种语言接触的必然产物,也是中西文化融合的必然结果;随着中华民族与英语民族的交流交往日益频繁,来自汉语的英语词语及表达方式将会越来越多。——周海中

以的用法文言文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 文章 ,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以的用法,欢迎阅读

 文言文以作为动词的用法

 用;拿:~一当十;晓之~理,动之~情。赠~鲜花。

 文言文以作为连词的用法

 1.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养精蓄锐,~利再战;增产节约,~支援前线。~广视听;~待时机

 2.表示并列(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城郭高~厚;众星粲~繁。《礼记?乐记》:?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文言文以作为名词的用法

 1.姓

 2、为;行事:《论语?为政》:?视其所以。?

 3、此;这些:《礼记?射义》:?凡以庶士,大小莫处。?

 4、通?已?。太;甚:《公羊传?庄公元年》:?群公子之舍,则以卑矣。?

 5、通?已?。已经:《汉书?张敞传》:?今两侯以出。?

 6、与:《诗?召南?江有汜》:?子之归,不我以。?

 7、及;及于:《论语?尧曰》:?朕躬有罪,无以万方。?

 8、作语助。如:可以、得以、能以、足以。

 文言文以作为介词的用法

 1.引入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材料等:~毒攻毒;~不变应万变。

 2.引入动作行为依据的方式、标准等:~貎取人;~高标准要求自己。

 3.引入相关的原因等:~盛产瓷器而著称;~悠久的历史而闻名于世。

 4.因:何~知之?不~人废言。

 5.引入空间或时间的位置:长江~南;赏~春夏,刑~秋冬。

 6.于;在(时间):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宣告成立。

 7.用在单纯的方位词前,组成合成的方位词或方位结构,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限:~前;~上;三日~后;县级~上;长江~南;五千~内;二十岁~下。

1.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1.用作介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以”字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以”字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例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以”字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战》) (四)“以”字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以”字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例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以”字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一)“以”字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以”字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以”字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剑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以”字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以”字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以是人多以书***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

2.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是古文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一个虚词。“以”的本义是“用”,作动词。《说文》:“以,用也。”《尔雅》:“以,用也。”例如: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晏子春秋?晏子使楚》)中的“以”就作“用”解。“以”常和“为”连用,组成“以为”或“以……为……”结构,译为“认为”,“认为……是……”。例如: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认为)妙绝。(林嗣环《口技》)又如:孤常读书,自以为(认为)大有所益。(《孙权劝学》)古文中,也有单独的“以”字作“认为”解的,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两小儿辩日》)中的“以”便解释成“认为”。

“以”的应用范围广泛,表意也较复杂,下面,笔者试图结合初一语文新教材(最后两例外),谈谈它的用法,以飨读者。

一、作介词用。“以”作介词是其最常见的用法,情况也比较复杂,主要有以下几种:

1、引出动作、行为的工具或凭借。可译为“用”、“凭”、“根据”等。例如:

以刀劈狼首。 ——(蒲松龄《狼》)

例句中“以”引出“劈”的工具“刀”,“以”译为“用”。

以我酌油知之。 ——(欧阳修《卖油翁》)

例句中“以”引出“知之”的凭借(或根据)“酌油”,可译为“凭借”。

2、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可译为“把”。例如: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例句中“以”的宾语省略,可译为:医生喜欢给没有病的人治病,把(治好“病”)作为(自己的)功劳。

以告富者。 ——(彭端淑《为学》)

译文:把他的情况告诉了富和尚。

二、作连词用。只表顺接,不表转折。

1、表原因,作“因为”、“由于”解。例如:

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十则》)

译:因为(这个原因),(所以)用“文”做他的谥号。

2、表目的,作“(用)来”解。例如:

河曲智叟亡以应。 ——(《愚公移山》)

译: 河曲智叟没有话来回答。

3、表结果,作“以至”解。例如:

以至于寸。 ——(范晔《乐羊子妻》)

译:以至达到一寸。

三、作副词用。相当于“己”,表示事情已经完成或结束,可译成“已经”。例如:

以啮人,无御之者。 ——(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设)已经咬了人,就没有办法治好了。

四、作代词用。表示指代,可译作“这”、“这样”。例如:

子贡曰:“无以为也!” ——(《论语?子张》)

译:子贡说:“不要这样做!”

当然,“以”字的用法还有很多,限于篇幅和教材篇目,不再赘述,留待读者自己理解和领悟。

3.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

以 yǐ〈动〉(1) (象形。

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

本义:用)(2)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use]以,用也。

——《说文》以,用也。——《小尔雅》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封疆社稷是以。——《左传·定公十年》纯以形式。

——蔡元培《图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3) 又如:以手代足(爬行。表示甘愿认错受罚);以疏间亲(关系疏远的人离间关系亲密的人);以耳为目(把听到的当作亲眼目睹的);以指测河(用手指测量河水的深浅。

比喻达不到目的)(4) 使,令 [take]向欲以齐事王攻 宋也。——《战国策》(5) 又如:以彰其慢(公开过失);以介眉寿(祝寿之词);以夷攻夷(使夷人自相攻伐)(6) 凭借;仗恃 [depend on]富国以农,距敌恃卒。

——《韩非子》(7) 认为,以为 [consider as ]我以日始出。——《列子·汤问》(8) 又如: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9) 做,从事 [do]教育事业最有意义,情愿终身以之的。

——叶绍钧《倪焕之》词性变化--------------------------------------------------------------------------------◎ 以 yǐ〈名〉(1) 原因,缘故 [reason]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诗·邶风》(2) 无固定职业的人 [unoccupied person]以闲民。

——《拾雅》候疆候以。——《诗·周颂》(3) 以色列的简称 [Israel]。

如:阿以战争◎ 以 yǐ〈介〉(1) 把,拿 [using;taking;by means of ]——表示对事物的处置俱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以刀劈狼。

——《聊斋志异·狼三则》(2) 又如:以力服人(用强制的手段使人服从)(3) 依,按,凭 [in accordance with;by]——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或前提。犹言凭、根据何以谓之文。

——《论语》以残年余力。——《列子·汤问》以我酌油知之。

——宋· 欧阳修《归田录》以大中丞抚 吴者。——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以乡人子谒余。

——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以其智力为也。——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4) 又如:以膺大统(继承帝位);以天自诿(听天由命);以时(按时;依时)(5) 在,于 [in]——表示行动的时间、处所或范围赏以春夏而刑以秋冬。

——柳宗元《断刑论》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清· 《谭嗣同传》余以乾隆。

—— 清· 姚鼐《登泰山记》(6) 从,自,由 [from]——表示行动或变化的起点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至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仁者。——《潜夫论》今以长沙, 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史记》(7) 又如:以下(下等;下层);以下之人(下等人;奴婢);以繁调简(清代府、州、县缺,有繁有简,分为最要、要、中、简四等。如山东是繁缺,安徽是简缺,从山东到安徽,是以繁调简);以郄视文(从缝隙里看杂色文***。

比喻见识浅陋狭隘)◎ 以 yǐ(1) 为 [in order to;so as to;for]。如:以身殉职(为忠于本职工作而贡献出生命);以为后圆(为以后作打算)(2) 因为,由于 [because of]——表示行为产生的原因以贪勤民。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成以其小,劣之。

——《聊斋志异·促织》汝以一念之贞,遇人仳离,致孤危托落。——清· 袁枚《祭妹文》以数谏故。

——《史记·陈涉世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3) 又如: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以人废言(由于人不好,对其言论也加以否定);以利累形(因追求利禄而危害身体);以私害公(谓因私情而损害公道或公德);以理去官(旧指官员因正常原因卸任);以噎废食(由于吃饭打噎,便不敢再进食。

比喻因偶然受到挫折。就停止应做的事情);以辞害意(因拘泥于辞义而误会或曲解作者的原意)(4) 和,而 [and;as well as ]——表示并列关系夷以近。

——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载以来。——清· 周容《芋老人传》一鸡瞥来,径进以啄。

——《聊斋志异·促织》(5) 则,那么 [then]——表示条件关系战而不胜,以亡随其后。——《战国策》(6) 才 [only]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宋· 苏洵《六国论》以至于寸。(才达到一寸。)

——《后汉书·列女传》(7) 表目的或结果等 [aim;target]智叟无以应。——《列子·汤问》◎ 以 yǐ〈助〉(1) 用在单纯方位词或时间词之前,表示时间、方位、数量、质量、范围之类的界限日观以西峰。

——清· 姚鼐《登泰山记》(2) 加在句中,表示语气的舒缓或调整节奏微我无酒,以敖以游。——《诗·邶风》(3) 加在句尾,不示肯定语气夫晴蛉其小者也,黄雀因是以。

——《战国策》(4) 加在能愿动词后,类似词的后缀。如:可以;得以; 能以。

4. 文言文中以的用法各类用法和意思各举一个例子

1、介词。

因为(柳宗元《小石潭记》中“以其境过清”)2、介词。表示目的,相当于“以便”“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3、介词。

用(孟子《天时不如地利》中“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介词。把,拿(彭端淑《为学》中“以告富者”)5、介词。

凭借、按照(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太医以王命聚之”)6、介词。在……的时候(姚鼐《登泰山记》中“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7、和“上”、“下”、“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数量的界线(姚鼐《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8、通“已”,已经(司马迁《陈涉世家》中“固以怪之矣”)9、动词。

认为(柳宗元《黔之驴》中“以为且噬己也”)。

5. 文言文中 以 的用法

最低0.27元开通文库会员,查看完整内容> 原发布者:落落贤人 “以”的用法一.动词。

认为。1、认为。

皆以美于徐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2、率领、带领。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介词1.因为犹不能不以之兴怀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不赂者以赂者丧。

以 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连词,因为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介词,介词,因为2.根据语境可译为“把、用、拿、凭借、按照”等,一般用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前。

以乱易整封之以膏腴之地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然秦以区区之地为国以礼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斧斤以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常以身翼蔽沛公。介词,用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介词,用3.引进动作行为发 的时间、处所,译为“在” 。

东野云,汝殁以六月二日。(《祭十二郎文》)4.何以:即“以何”,凭什么。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何以”常用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 以 ” 的宾语前置。

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5.是以:即“以是”,因为这,因此。

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是以后世无传焉。

(《齐桓晋文之事》)是以君子远疱厨也。因此6.以故:因为这个缘,因此,所以。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介词,因为三.连词,相当于“而”,表示目的、修饰、承接(顺承)等关系。1.表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