揆时度势,动静等观,揆时度势 释义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8 0
  1. 鬼谷子实在厉害,不过真有其人吗?
  2. 世界上有没有真的凤凰啊
  3.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我国发行了邮票和小型张,此小型张上革命先驱孙中山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4. 求织田信长生平传记
  5. 三国中的荀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起势:马步开立,双臂平举,曲膝按掌。

金刚倒坠:左朋右捋,推掌提膝,开步,双手向右画圆,上步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懒扎衣:出手,双臂画圆,抬腿,合手铲步,右掌左摆,移重心摆掌。

揆时度势,动静等观,揆时度势 释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六封四闭:朋,捋,并步推掌。

单鞭:下引画圆,勾手提膝,开步,移重心摆掌。

白鹤亮翅:按掌,画圆,双手画圆,移重心,摆左脚脚尖,上步

撩掌,右掌左摆,上左步按左掌。

斜行:右手画圆,左手推掌转身,双推掌,抬左腿,铲步,下潜,

左手变钩抬起,立身摆掌。

搂膝拗步:双手朋左膝抬左腿,立为左虚步,双手后摆,抬左腿,左脚上步搂左膝,右手推掌右脚上

掩手拱拳:右脚落实,抬左腿,合手铲步,双手后摆左移重心,左手掩手右移重心,右手出拳左移重心

金刚倒坠:曲臂上引,双臂画圆交叉,双手变掌,右掌左摆,左脚脚尖内扣,双手画圆脚画圆,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撇身拳:开步托掌,左移重心摆右拳,右移重心摆左拳,左移重心抬右脚摆右拳,铲步,下潜,摆左拳,右拳回摆左移重心,撇身翻拳。

双推掌:朋,捋,转身,上步,并步推掌。

肘底锤:穿掌,左移重心身体右转,画圆,右移重心身体左转,左脚点地,立肘出拳。

倒卷肱:穿掌,左脚撤步,右手前推左手后按打开,合,移重心,右脚回收,左手前推右手后按打开,合,移重心,左脚回收,双手前朋。

闪通背:左脚后撤,双手后捋,两手相合抬右腿,右脚上步,双手画圆,左脚上步,右手穿掌。

掩手拱拳:以左脚为轴,向右转身225度,右脚顿脚,左脚铲步,双手画圆合掌,双手后摆左移重心,左手掩手右移重心,右手出拳左移重心。

六封四闭:朋,捋,转身,开步,并步推掌。

单鞭:下引画圆,勾手提膝,开步,移重心摆掌。

云手:双手画圆,左脚撤步,2次,双掌变拳,两手相合。

雀地龙:双手打开移重心,左手出拳移重心。

上步七星:右脚上步两手相合,翻拳推掌,右脚顿脚。

下步跨虎:双掌翻掌下按,右脚向右转身90度,左脚向右上步,双手画圆立掌(45度)。

双摆莲:双手前朋,右脚撤步,双手向右画圆,右脚回收,踢腿拍脚。

当头炮:双手下捋,变拳出拳。

金刚倒坠:双拳变掌,向右画圆,上步撩掌,扎拳,顿脚扎拳。

收势:双手变掌,手臂上举,头上变拳,头后下捋,过头变掌,双手下按,收左脚。

太极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

1949年后,被国家体委统一改编作为强身健体之体操运动、表演、体育比赛用途。中国改革开放后,部分还原本来面貌;从而再分为比用的太极拳、体操运动用的太极操和太极推手。

传统太极拳门派众多,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由于太极拳是近代形成的拳种,流派众多,群众基础广泛,因此是中国武术拳种中非常具有生命力的一支。

2006年,太极拳被列入中国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8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将该项目的申遗紧迫性写进了提案。来自河南代表团的李光宇等33名全国人大代表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太极拳申遗工作进一步弘扬太极文化的建议》

鬼谷子实在厉害,不过真有其人吗?

仿生十三式原始太极拳歌诀

吴派王培生先生所传 赫寿岩(杨健侯传人)传

一、狮子摇头滚珠丹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上下前后左右转,***乾坤掌中揉。 上下前后左右转,***乾坤掌中(柔)

二、长蛇串珠扭腰丹

长蛇串珠扭腰功,屈伸开合身体轻, 长蛇串珠扭腰功,屈开伸合身体轻,

尾能护头头护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尾能(获头头获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三、灵鹊起尾过梅丹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

前蹿后跃无歇息,圆机活法是真诠。 (前钻后跳)无歇息,圆机(灵活)是真诠。

四、猿猴通臂易筋丹

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 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

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五、豹虎爬山换骨丹

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 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

周身布满英雄气,脱胎换骨力无穷。 周身布满英雄气,(换骨脱胎)力无穷。

六、鹤舞松荫静体丹

鹤舞松荫体泰和,轻洒漫步运蹉磨。 鹤舞松荫体(态)和,轻(刷)漫步运蹉磨。

提膝抖翎心神静,仙胎炼就意灵活。 提膝抖(翅)心神静,(胎仙)炼就意灵活。

七、熊罴漫步聚精丹

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 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

海底炼得精气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海底(聚)得精(神)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八、望月炼气丹

望月爱光明,一息相通倍有情。 望月爱光明,(气)息相通倍有情。

气候圆时吞入腹,明珠一粒落黄庭。 (明月)圆时吞入腹,(珍)珠一粒落(洞)庭。

九、蟠龙戏珠凝神丹

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 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

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十、彩凤朝阳展翅丹

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 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

冲天遮日如灵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中天晒日如禽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十一、雉鸡司晨提钥丹

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 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

随意寻食能自得,牵毫难脱定中观。 随意寻食能自得,(纤)毫难脱定中观。

十二、狸描捕鼠形姿丹

狸猫捕鼠伏身看,栽倒神态出自然。 狸猫捕鼠伏身看,(机)倒神(知)出自然。

提随蹲耸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棉。 (扣现蹲纵)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绵。

十三、野马分鬃逐鹿丹

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 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

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世界上有没有真的凤凰

鬼谷子,姓王名诩,春秋时人。常入云梦山***药修道。因隐居清溪之鬼谷,故自称鬼谷先生。

鬼谷子为纵横家之鼻祖,苏秦与张仪为其最杰出的两个***〔见《战国策》〕。另有孙膑与庞涓亦为其***之说〔见《孙庞演义》〕。

纵横家所崇尚的是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之技巧,其指导思想与儒家所推崇之仁义道德大相径庭。因此,历来学者对《鬼谷子》一书推崇者甚少,而讥诋者极多。其实外交战术之得益与否,关系国家之安危兴衰;而生意谈判与竞争之策略是否得当,则关系到经济上之成败得失。即使在日常生活中,言谈技巧也关系到一人之处世为人之得体与否。当年苏秦凭其三寸不烂之舌,合纵六国,配六国相印,统领六国共同抗秦,显赫一时。而张仪又凭其谋略与游说技巧,将六国合纵土蹦瓦解,为秦国立下不朽功劳。所谓「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潜谋于无形,常胜于不争不费,此为《鬼谷子》之精髓所在。《孙子兵法》侧重于总体战略,而《鬼谷子》则专于具体技巧,两者可说是相辅相成。

鬼谷子的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鬼谷子》侧重于权谋策略及言谈辩论技巧,《本经阴符七术》则集中于养神蓄锐之道。

《鬼谷子》共有十四篇,其中第十三、十四篇已失传。《鬼谷子》的版本,常见者有道藏本及嘉庆十年江都秦氏刊本。《本经阴符七术》之前三篇说明如何充实意志,涵养精神。后四篇讨论如何将内在的精神运用于外,如何以内在的心神去处理外在的事物。

《鬼谷子》捭阖第一

原文

奥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名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

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驰或张。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

夫贤、不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

审定有无,与其虚实,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贵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审明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守,先从其志。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

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

故捭者,或捭而出之,而捭而内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去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复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之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矣捭阖,制之以出入。

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

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

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

诸言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下。

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

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隐而入;阳远终阴,阴极反阳。

以阳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之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注释

捭:〔音bai3〕分。

阖:〔音he2〕关。

稽:〔音ji1〕考。

朕:〔音zhen4〕迹象。

牧:处理。

内:接纳;忤:逆。

《鬼谷子》反应第二

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此。动静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

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

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纲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纲也。常持其纲驱之。

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远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

己欲平静以听其辞,观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符应不失,如□蛇之所指,若弈之引矢;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影;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铁;若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是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鬼谷子》内揵第三

原文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货结以***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也。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注释

内:向君王进谏说辞,从而结交君王取得信任。

揵:向君王进献计策,以辅佐君王,成就事业

内揵:在本文指以言辞与谋略游说国君。

《鬼谷子》抵戏第四

原文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注释

抵:抵塞。

戏:隙。

抵戏:意为堵塞有缺漏的地方。

《鬼谷子》飞箝第五

原文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别是非之语,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

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称财货、琦玮、珠玉、壁帛、***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之,其事用抵戏。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财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宣之,此飞箝之缀也。用之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可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注释

飞:制造声誉。

箝:箝制。

飞箝:意为先以为对方制造声誉来赢取欢心,再以各种技巧来箝制他。

《鬼谷子》忤合第六

原文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无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伊尹五就汤,五就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

非至圣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

注释

忤,相背;合,相向。合于此,必忤于彼。良臣须择主而事。

《鬼谷子》揣篇第七

原文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

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之数,料人民多少、饶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

揆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智慧,孰多孰少?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交,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辨?能知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者,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出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者而知其隐者,此所以谓测深探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生,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美。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

注释

揣:估量。

《鬼谷子》摩篇第八

原文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注释

摩,顺,合也;意为以事情去顺合于说服之君王。

《鬼谷子》权篇第九

原文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之也;***之者,益损也 。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言或反覆,欲相却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 。

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 ,权而干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纵舍不疑者,决也;策选进谋者,权也;他分不足以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者见)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也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 。物有不通者,圣人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铄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而谈者亦知其用而用也。故曰:辞言有五:曰病、曰恐、曰忧、曰怒、曰喜。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 。恐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

故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辨;与辨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以此明之;与不智者言,将以此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而事不乱;终日不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忘。听贵聪,辞贵奇。

注释

权:权衡。

干:同于或为。

《鬼谷子》谋篇第十

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始于古之所从。

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者 ,亦事之司南也。

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异同之分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 ,斯盖其分也。

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仪,仪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人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

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也。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

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比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身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而阳取之。故去之者,从之;从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

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是贵制人,而不贵制于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 而危不可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而能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否,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之,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在深;圣人之制道,在隐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理达于此之义,则可于语。由能得此,则可以杀远近之诱。

《鬼谷子》决篇第十一

原文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 。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 ,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 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平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 ,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费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事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鬼谷子》符言第十二

原文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

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

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之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

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验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 ,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

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下,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

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与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

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不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

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谙变更。

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当。

右主名。

注释

右:有。

《鬼谷子》转丸第十三

〔原文现已失传〕

《鬼谷子》却乱第十四

〔原文现已失传〕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我国发行了邮票和小型张,此小型张上革命先驱孙中山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什么?

(三)凤凰在我国古文化上的反映,佐证了它的存在 《左传.昭公17年》载郯子答昭公问:“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少昊氏是以凤为图腾的部族,以鸟名称官,以鸟书记载,担任历正的凤鸟氏更以凤鸟为其姓氏,皆因凤凰的出现。原始人出于对自然物的崇拜及团聚部众、区分血缘、威慑敌族的需要,创造了图腾。由于当时人类认识能力薄弱及知识贫乏,图腾多是自然界中的原始物。为了提高部族自信心或审美需要,古人可能对图腾作若干夸张美化改造,但一般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动物作自己的图腾。活动于5000年前的少昊氏,以凤凰作图腾,凤鸟氏以凤凰作姓氏,从某个侧面证实了凤凰这一鸟类,在我国远古东部夷族地区确曾出现过。

我们知道,人类为加深对生疏事物的了解,习惯上常用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绝对不会用自己所不知道的生疏事物来比拟其他事物。凤凰这种禽类,身大体重而尾长,不善于飞行,起飞或飞翔必须藉助于大风。故古人看到它们飞临时,总是适逢大风天气,成群结队地从远天乘风凌空而来。正如潜藏在水底的鳄,多在雷雨时浮出江河水面透气呼吸,人们以为是它带来了雷雨且吼声如雷而把它想像成雷神;凤凰因它“乘大风飞至”这一规律性特点,在古人头脑中产生深刻影响,就被想像成了行风管风的风神风伯。《初学记》卷30引纬书《孔演图》说“凤,火精。”《曷鸟冠子.度万》第八:“凤凰者,纯火之禽,阳之精也。”古人将凤凰比作火精、日精,是依据凤凰遍体覆羽灿烂夺目,有如火焰与太阳的光芒,将它神化或与它物类比的结果。《山海经.西山经》载出于泰器之山的文鳐鱼“其音如鸾鸡”。鸾鸟形似鸡,故鸾鸡当即指鸾亦即凤凰。古人将鸾凤想像成风神、火精、日精,将其叫声比喻文鳐鱼的叫声,都证明凤凰为古人见过并熟知的禽类。

《离骚纂义》引汪瑗注:“虬鸾二名,乃虫鸟之神俊者也”。干宝《搜神记》:“羽族之长,名为凤凰……虽有众鸟,不为匹双。”虬即龙也就是鳄,鸾即凤凰。神俊者,当指鳄是水中最神奇凶猛的动物;而鸾为鸟类中形象、华彩、风度、品格最神奇突出的种类。羽族之长,义与“神俊者”相类。以此况之,凤凰作为远古流传下来形象、华彩、风度、品格都很突出的神奇鸟,在自然界中必有其原型。说它不是客观存在的禽类而属于神话动物,显然没有道理。凤凰是一种什么鸟呢?

二、从凤凰的形态、能力、习性、产地来看,它不是鸟它鸟

何新在《凤之谜—凤凰崇拜的起源与演变》中,将凤凰的原型说成是鸟它鸟。书中说,鸟它鸟“为现代最大型鸟类,成体高可达2 .75米……有强有力的腿,常结伴奔行于草原……群内实行一雄一雌的配偶方式。蛋比鸡蛋大30倍。食性以植物为主。鸟它鸟的色彩以黑为主,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鸟它鸟的巢建筑在山洞或土穴中。头小,喙短而稍宽;眼大,褐色具浓黑睫毛。”“鸟它鸟能辨听音乐,并且善于舞蹈。其日常行走步态,昂首阔步有如倨傲的绅士。而到求偶的***期,在交配之前,雄鸟它鸟与雌鸟它鸟一定要进行长时间仪态万方的周旋舞蹈。” 他转引师古注《汉书.西域传》引《广志》:“大爵颈及膺、身、蹄似骆驼,色苍,举头高八九尺,张翅丈余,食大麦。”王先谦补注:“鸟形如骆驼,有两翼,飞而不能高。食草,亦能含火。”《汉书.西域传》载条支国“有大鸟,卵如瓮”;安息国“有大马爵”。大鸟、大雀即鸟它鸟。《现代汉语词典》释鸟它鸟:“颈长,头小,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飞……雌鸟灰褐色,雄鸟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长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带。”何新认为“古人传说中关于凤凰的形态描述,就其主要动物学而言,恰恰与大鸟它鸟的形态与生态正相吻合。”从字面上看,凤凰与鸟它鸟确有若干相似的特点:体型在鸟类中都较高大;都生有长长的颈和似龟般隆起的背;体羽都有五色;食性都以植物为主;都能辨听音乐,都善于舞蹈。但细辨其特征,凤凰与鸟它鸟有若干明显不同

从体形羽色来看,鸟它鸟在整体上“象骆驼”,而凤凰“象鸡”。所谓“象骆驼”,是指鸟它鸟象骆驼一样,生有细长弯曲的颈,背脊向上拱起,巨大的趾爪象驼蹄分为两趾。所谓象鸡,是指凤凰整体形态似鸡,头似鸡小而顶有冠,颔似鸡有肉垂,喙似鸡喙弯尖,爪似鸡爪有清晰分趾并生有尖锐爪甲,尾似雄鸡尾羽五彩缤纷显著突出。鸟它鸟腮少毛羽而凤凰腮似鸳鸯般生有赤红色的绒羽。鸟它鸟喙扁平而凤凰喙似鸡喙尖短弯钩。鸟它鸟的目为褐色,而凤属的狱鸟族鸟赤目。鸟它鸟翼短小;凤凰岁羽岁羽其羽傅于天,翅翼展幅应较长大。鸟它鸟尾羽较短;凤凰尾翼一是长,二是似鱼尾般展开呈散羽状,三是羽质较柔软。栖息时尾羽似鹿尾般低垂,烂若锦缎;在飞行起落时,多羽并列的尾翎可起辅佐升空降落、掌握方向、平衡身体的作用。其翼若干,是说凤凰凌空飞翔时,除了展开两翼,尾翎同时展开于高空并随风飘荡上下翻舞。人类在地面向天空看,分不清它的翅翼与尾翎,只看见满眼的彩翼随风飘舞,以为凤凰生有若干翅翼。鸟它鸟虽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但整体“色苍”,雄鸟体羽大部呈黑色,仅翅和尾羽白色;雌鸟体羽色褐,仅头颈部色淡红至浅蓝。故鸟它鸟体羽虽有五色,但覆体毛羽基色为黑、褐等冷色,色调灰暗而不鲜明。从形体、羽色上看,鸟它鸟在鸟类中很一般,甚至有些丑陋,不能引发人类产生美丽的联想。凤凰是最美丽的鸟,覆羽环环层叠似鱼鳞,五彩而纹,灿烂华美。《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离骚纂义》引徐焕龙注释:“雄曰凤,雌曰凰,鸾其总名。”盖凤凰即指鸾。罗愿《尔雅翼》鸟部引蔡衡语“凡凤有五:多赤色乃凤”。“周时,旃涂国献凤雏……文彩炳耀,中国飞走之类,不复喧鸣”。除了特别指明色彩的如青鸾、白凤外,凤凰毛羽基色如日似火般金红且能反射出五彩或七彩眩光。正因凤凰体羽的这一特点,才被称为火精、日精,比作日中神鸟或太阳的生命意象。凤凰覆羽基色为明亮的日光色彩,与鸟它鸟体羽的冷色调截然相反。凤飞群鸟从以万数,它出现时其他鸟兽“不复喧鸣”。它的美丽华彩,对其他鸟类有很大吸引力与影响力。鸟它鸟为自群类禽鸟,它的活动对其他鸟类没什么影响力。鸟它鸟与凤凰的美丑形象不同,对其他鸟类的影响力也不同。

从奔跑与飞行能力上看,鸟它鸟虽只有两只脚趾,但腿脚长而有力,擅奔跑(据说每小时能跑60-80公里)。据《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足允攵鸟”,凤凰在古代被称为俊鸟或足允攵鸟。俊、足允攵均从允攵。据《说文》,“允”攵义“行允允攵攵也,一曰倨也,从攵。”“攵”义“行迟曳”。凤凰尾羽长而柔软,即使降落高冈之上,也必然尾羽拖地,不便行走。加之凤凰作为一种美丽的鸟,甚为爱惜毛羽,为防其损坏,行走时多小心地将头高高仰起,舒迟缓慢地在地面上踱步。鸟它鸟与凤凰行走的能力不同。鸟它鸟翼羽与尾羽蓬松下垂,由于翼短小而身大体重,是一种至多只能平展着翅膀,借助风力作短距离滑翔却“不能飞”或“飞而不能高”的鸟。汉李陵有诗:“凤凰鸣高冈,有翼不好飞。”凤凰身大尾长,这些因素同样制约了它的飞行能力。但正如《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凤凰上击9000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渺之上”;贾谊《吊屈原》:“凤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九辩》云:“凤愈飘翔而高举”,“凤凰高飞而不下”。凤凰身多翎羽,适逢大风天气,可以乘风相互导引并比翼借力襄助着,成群结队从极高的天空飞来。所以在特定大风气候条件下,凤凰还是一种能藉助风力高飞远举的鸟。在飞行能力上鸟它鸟与凤凰也不相同。

从生活习性来看,凤凰常飞临江河饮水,鸟它鸟却能长时间不喝水。鸟它鸟食大麦食草食植物,还捕食小动物。食物谱系较宽,选择性不强。据《九辩》:“凤亦不贪饣委而妄食”;《郁离子.正己篇》注:“梧桐的***为凤凰所食”;《瑞应图》:“凤不啄生虫(凤会在低空捕食昆虫,因距人较远,人们只知凤盘旋飞舞,不知它在捕食),不折生草”,饮甘泉、砥柱,食竹笋、梧桐子,对食物选择性很强。鸟它鸟与凤凰对饮食方面要求与谱系宽泛性不同。鸟它鸟一般较沉默,不怎么鸣叫;跳舞是缘于***求偶。《离骚》云:“鸣玉鸾之啾啾”,凤凰叫声似雉,“仰天”而叫,姿态似雄鸡打鸣。自歌,其声若箫,鸣中五音,其声养耳等,是说凤凰叫声清脆悦耳,近于音乐。颂声作则至,指凤凰喜爱音乐,听到乐声响起就飞来了。凤凰饮食自然,自歌自舞,在饮食时也会鸣叫飞舞,同鸟它鸟“歌舞”的起因表现不同。鸟它鸟为穴居类禽鸟,栖居于草原或沙漠的山洞、土穴中,遇到敌害奔跑不及会将头钻进沙窝;不上树,没有用水清洗毛羽的习惯,对栖居环境洁净与安全方面要求不高。凤凰作为一种羽色极为华美的鸟,为保持翎羽洁净,常爱到开阔洁净的江河或溪塘中濯洗翎羽。由于它尾翎过长,行动不便,既不善跑,又不擅飞,遇有紧急突***况不能迅即起飞升空。为预防地面敌害侵袭,亦为护其翎羽免受污物玷染,栖息必机警地寻一高冈或高枝多风之处,以利观察周围动静并临机制动,乘风起飞高翔。《三国演义》第37回诸葛均唱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所谓“凤在列树”,“非梧不栖”,“凤鸣高冈”,“暮宿风穴”,都指凤凰作为树栖类禽鸟,具有栖息多风高树之上以洁身避害的习性。鸟它鸟与凤凰对栖息环境洁净与安全方面要求不同。鸟它鸟平常性格沉静,但受到激怒会变得十分凶猛,用强劲的脚爪蹬踢或用喙叼啄来犯者,连成群凶残的鬣狗都惧它三分。繁殖季节,它发现窥视者,会发出愤怒吼声或嘶嘶声以驱赶来犯者。凤凰胆小平和温顺,从不侵害异类或人类(仁、德);相互扶持群飞群落,和谐安详地群聚生活(义);相互间不争不斗,敬畏而不骚扰人类(礼);可为人类驯养,按人指令随乐起舞(顺);在一定时令出现(信),具有若干与人类相对应的美好品德。鸟它鸟与凤凰的性格不同。

从产地上看,“在我国北方,几乎所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鸟它鸟化石。”距今4000-6000年才濒于绝迹。鸟它鸟在远古为我国本土产鸟类,生活领域十分广泛。而凤凰在我国不仅近现代见不到,即使在古代也很罕见。古籍虽多处记载凤凰的出现,但从未指明凤凰的产地,考古中亦未发现过凤凰的遗骨化石。表明它至多属于一种迁徙过境性飞禽,不属于那种可以在我国本土长期生长繁衍的禽类。《说文》说它产于东方君子之国,何新“案君子之国者,东夷也。”我以为非是。《说文》说凤凰“翱翔四海之外”,中国古代地理学概念,四海之内,指中国;四海之外,指外国。《淮南子.地形训》云:“凡海外36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明确指出君子国在我国东方海外。清李汝珍《镜花园》中的君子国,也在海外而不在中国本土。若凤凰为中国本土出产,则它的出现就没什么稀奇,历史上也没必要对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不厌其烦地记载了。故君子国不应指中国本土,而是指四海以外的其他国家。凤凰作为源于海外东方国度的鸟类,与产于我国本土的鸟它鸟产地不同。

从以上四方面的比较可知,历史上的凤凰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鸟它鸟。1987年4月在内蒙古阴山--狼山地区发现在邻近的两幅原始岩画上,分别绘有先民拜日图与鸟它鸟图。拜日图可能是先民娱神或即兴之作;鸟它鸟图,则完全可能是先民的即兴之作,与崇日不一定有必然联系。而何新藉此断言“鸟它鸟实际也是作为太阳神之鸟而受到崇拜的”,“鸟它鸟恰恰是传说中那种自歌自舞的五彩鸟”,认为凤的原型即鸟它鸟,显然过于武断了。

求织田信长生平传记

纪念辛亥革命百年,我国发行了邮票和小型张,此小型张上革命先驱孙中山题写的建国方略是三民主义。

1894年11月(光绪二十年十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1895年2月,孙中山在香港建立兴中会总部,规定誓词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建立合众***,鲜明地提出了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第一个纲领。

1896年,在广州起义失败后,孙中山被清廷通缉,遭香港当局驱逐出境,流亡海外。同年9月23日,清廷从海底电缆侦查到孙中山从美国纽约坐船到英国,当时孙中山是钦犯。一星期后他在英国利物浦登陆。10月11日,孙中山被公馆抓住。

12日到14日,孙中山设法与老师康德黎(James Cantline)取得联系,但全都失败了。他扔出去的小纸条由于地理原因没有抛到街上,反而被人发现。清使馆决定以“遣送疯子”之名通过水运把孙送回中国。但是17日,租船之事在公馆仆人间传开,***徒的女管家贺维太太知道后于心不忍,便送信至康家。康德黎知道后,连夜寻找参赞马格里并且报案,但是马格里不在,警察也不管此事。次日,再次去苏格兰场警察局报。

最早的英文版《伦敦蒙难记》案,并无所获。康、孟前往外交部告知此事,另外告知《泰晤士报》。而康德黎担心公使馆可能连夜把孙弄走,专门监视公使馆动静。19日,外交部已经开始行动——康、孟对此事并不知道,直到20日。外交部录口供,申请开庭,监视水运。

22日外交部转守为攻。马格里称需要公使放人才好,他夹在中间确实难做。但龚拒不放人。当时英国首相梳士巴利勒令中国使馆释出孙中山,否则将驻英大使龚照瑗及一众外交人员驱逐出境。《地球报》揭发这一消息,舆论力量介入——至此,有研究称英庭因为舆论压力才放孙中山之说也不成立。10月23日,孙中山终于被放。康德黎资助了孙中山50英镑,出版了《伦敦蒙难记》。

“伦敦蒙难”成为当时震惊世界的政治迫害案,是孙中山的革命活动的转折点,使得他从默默无闻变成了世界级的政治流亡人士。自此之后,在反对清***的革命阵营中,再也没有一个人的威望能超过孙中山。

1896年,清***与沙俄签署了以日本为***想敌的《中俄密约》,这使日本***感到极大恐慌,为了对付中俄同盟,日本感到亟需扶持中国内部的反清势力,先是对维新派极尽快笼络之能事,戊戌变法失败后,日本***转而动起利用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的念头,而孙中山也是从这段时间开始,把活动基地设在了日本。

清末革命团体分布图兴中会成立初期,革命党人中非常缺乏富有文***的人,他们所宣传的材料,仅仅有《扬州十日记》、《嘉定屠城纪》,以及选录明朝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内的《原君》、《原臣》。

与康有为、保皇改良派的宣传相比相形见绌。但是仍然留给了年轻人深刻的印象,影响很大,乃至流传到了南方新军与北洋军。1900年以后东京留学生逐渐受自由平等学说的熏陶,接受革命排满学说的人也逐渐增多。

1905年,同盟会成员在东京903年上海《苏报》案发前后,革命党人的书报进入全盛时期。

20世纪初,留日学生创办的刊物首先出现排满字样,有的刊物明确主张颠覆清***。1903年,东京留学界思想愈益活跃,宣传民族主义、民权学说的刊物相继出版。

上海知识界也出现了新气象,公开倡言革命。组织革命团体,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向革命化的一个重要标志。1903年11月,黄兴建立华兴会。以后,上海成立了以蔡元培为会长的光复会,江苏、四川、福建、江西、安徽等省也都建立了革命团体。

1905年7月,孙中山、黄兴、?陈天华等70余人在东京***,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作为全国的革命领导中心。兴中会、华兴会、光复会以及其他小团体的成员陆续加入。

孙中山手书“十六字纲领”8月中旬,孙中山在留学生欢迎会上发表了《中国应建设共和国》的演说。同月20日,中国同盟会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被推为总理,黄兴被推为执行部庶务,会议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16字纲领。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孙中山在发刊词中首次提出以民族、民权、民生为核心内容的三民主义。

中国同盟会成立大会于1905年在东京召开后,一批日本人积极支持孙中山的革命活动,例如毕生支持中国革命事业的宫崎滔天;又如长崎的富翁梅屋庄吉等。

日本离中国很近,又是一个岛国,那里成为革命党躲避镇压、联络同志、建立组织、筹措资金、培养力量的好去处,并从当地引来众多帮助中国革命的人。戊戌维新运动失败后,康有为、流亡海外,仍以保皇相号召。《民报》创办后,汪兆铭即同主编的《新民丛报》展开论战。辩论结果,革命派占据上风,改良派的政治影响大为衰落。

革命派积极发动了多次武装起义。起义虽然都失败了,使中国同盟会的精华遭到重大损失,但有力地冲击了清王朝的统治,扩大了革命影响。民族资产阶级中的一部分,因切身利益与帝国主义发生矛盾,参加并领导了收回路矿权运动和***美货运动。

1907年初,孙中山因接受日本***和商人赠款,留给总部的办报经费又相当之少,终于激起了中国同盟会内部的反抗,章太炎、陶成章、张继等人要求孙中山辞去中国同盟会总理职务,另举黄兴担任总理。宋教仁是支持章太炎等人主张的。

后因黄兴、刘揆一极力劝阻,为大局计,宋教仁才改变态度。然而,革命阵营的分裂局面已经出现,让宋教仁忧心忡忡。该年2月28日,当他闻知孙中山与黄兴因国旗问题争得不可开交时(孙坚持用,黄认为该旗与日本旗相似,万不可用。孙不让步,黄提出辞职)。

2月,广州新军举事失败之后,悲观失望情绪笼罩整个革命阵营,革命党人信心大减、斗志衰弱,而中国同盟会的领袖孙中山却对革命矢志不渝。坚持不懈。为了挽救革命,该年5月,趁孙中山来日本之际,宋教仁与谭人凤等人请求孙中山改革会务,扩大民主,减少决策失误。可是孙中山却对宋曾经支持章太炎耿耿于怀,态度十分横蛮,而且极不负责任。他冷冷地对宋教仁说:“同盟会已经取消,有力者尽可另树一帜。”

宋教仁等人对孙中山彻底失望,为了让革命不至于半途而废,宋教仁、谭人凤等人于该年6月,在东京研究决定,成立中国同盟会中部总部,调整革命策略、重整革命队伍,以期早日革命成功。

会上,宋教仁以政治家的胆识,彻底否定了孙中山在两广沿海地区零敲碎打的***式会党策略。中国同盟会中部总部在上海成立后,宋教仁作为中部总部的灵魂人物,领导革命党人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为革命重心,加强与各革命团体的联系与联合,并制订了1913年在两湖及江淅同时起事的战略部署。

1911年3月,武汉新军各标营均已经建立起文学社的组织。共进会主要集中于新军八镇第16协第32标发展会员。武昌起义时已经有5000多名士兵加入了文学社和共进会,约占新兵总人数的三分之一。文学社和共进会是新兴知识阶层的革命组织,新军士兵是发动革命的潜在力量,文学社和共进会一直以新军士兵作为主要工作对象。

三国中的荀昱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为对抗包围网,信长开始讨伐浅井长政。1570年6月,在近江姉川河原联合德川家康军与浅井、朝仓连合军对战(姉川之战)。苦战突破了浅井方先锋矶野员昌15段备的13段后,终于击溃浅井朝仓连合军。1570年5月6日,曾有杉谷善住坊铁炮名人试图暗杀信长未遂。1573年善住坊被捕后遭处刑。

1570年8月、信长出兵讨伐于摄津举兵的三好三人众,因石山本愿寺的援军等原因而苦战。信长本队在摄津与三好三人众对阵时,浅井长政朝仓义景、延历寺等连合军3万进攻近江坂本,抵抗连合军攻势的近江织田军败于人数上的劣势,信长重臣中名将森可成与信长之弟织田信治因此战死。为此信长于9月23日凌晨神速从摄津本队返回近江,慌乱的浅井长政、朝仓义景等人布阵于比叡山抵抗信长。信长则在近江国志贺与浅井朝仓连合军对峙(志贺之阵)。然而此时受命于本愿寺法主、显如的伊势长岛一向一揆众举起叛旗,信长之弟织田信兴、重臣坂井政尚因此丧命,信长也陷入进退不得的窘境。为打开窘境,信长奏请正亲町***颁布勅令、12月13日因***勅令而成功与浅井朝仓军和解。此时据大久保忠教所记载的“三河物语”中,提到信长对义景的说法是“天下是朝仓大人所有,我将不再妄想”。

1571年9月、信长在发出数次的避难劝告后,放火烧掉仍持续抵抗的比叡山延历寺(延历寺是日本佛教天台宗的总本山,因此信长这一行为为众多佛教人士怨恨,并且送予他"第六天魔王"的称号)。据传此行动是为了对延历寺协助浅井、朝仓军的报复。

1572年7月、信长嫡男奇妙丸(日后的织田信忠)初次出阵。此时织田军和浅井朝仓连合军之间有持续不断的小规模战斗。但战况开始往信长有利的方向展开、8月朝仓军的武将前波吉继、富田长繁、户田与次等人投降信长。

10月、甲斐的武田信玄呼应足利义昭的出兵邀请,终于开始起军上洛。武田军总兵力3万,大军开始侵攻织田领地的东美浓与德川领地的远江、三河。织田德川军开始了抵抗。

但在武田军武将秋山信友进攻东美浓的岩村城时,城主的远山景任(直廉)病死。景任遗孀岩村殿(信长的叔母)将信长五男坊丸(日后的织田胜长)收为养子,并以女城主的身份抵抗来军,但秋山信友对岩村殿使出结婚战术。实际上岩村殿的女儿雪姫和武田胜赖结婚生下武田信胜,岩村殿跟武田氏也可说有姻亲关系。因此关系,岩村殿和秋山信友结婚并开城投降、把坊丸做为人质送往甲斐、东美浓大半落入武田的支配。

而德川领地的德川军于一言坂之战为武田军大败、接着连远江、三河诸城都一一陷落,陷入了战况不利的状况。信长为挽救战况,送出佐久间信盛、平手泛秀等3千援军给家康、但在12月远江三方原之战中织田德川军为武田军大败,平手泛秀等人战死、信长陷入困境。

到了1573年,武田军从远江开始进攻三河、2月开始攻击三河的野田城,将军足利义昭在三好义继松永久秀等人协助下举兵呼应信玄的上洛行动。东西面受敌的信长再次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4月5日经由正亲町***所出的勅令得以和义昭和解。接着4月12日,信长最大的强敌武田信玄病死(也有一说是武田信玄被德川军于野田城狙杀而死,不过通说为信玄病死),武田军因此返回甲斐。

7、包围网崩坏

由于信玄死去,信长得以趁势重整军备。接着7月、举起叛旗后守在二条城、槙岛城的足利义昭遭信长击败,从京都被放逐、至此室町时代终结。7月28日,信长奏请朝廷将年号从元龟改为天正后,正式实现。

天正元年(1573年)8月、信长命细川藤孝讨伐守在淀城的三好三人众其中一人岩成友通,友通遭击败。同月、信长率领3万兵力行军至越前,于刀根坂之战击败朝仓军。攻下朝仓氏后,转往攻击于小谷城的浅井久政长政父子,并打败了浅井氏。在此时,带回了嫁给长政的信长之妹阿市。

9月24日、信长以尾张美浓伊势军队为中心,率领3万兵力往伊势长岛行军。织田军在泷川一益等人的活跃下,约半个月就一一攻陷长岛周边的敌城,但由于长岛的一向一揆强烈抵抗,厌恶长期战的信长开始于10月25日撤退。而在撤退途中,受到一揆军的追击,导致织田军苦战、林新次郎战死。

11月、河内的三好义继配合足利义昭开始叛乱。信长以佐久间信盛为总大将,将军队送往河内,义继的三家老因惧怕信长的实力背叛了义继,义继于11月16日***,至此三好氏灭亡。12月26日、于大和的松永久秀终也无计可施,献出多闻山城并投降信长。

结果武田信玄病死仅不到一年,加入信长包围网的大名、大部分皆为信长所击败。

8、长岛一向一揆

1574年1月、攻下朝仓氏后,越前虽成为织田家领土,但地头武士与本愿寺门徒却掀起叛乱,在一乘谷了守护代的前波吉继(桂田长俊)。接着呼应此叛乱,甲斐的武田胜赖也出兵攻打东美浓。信长决定与信忠一起迎击武田军,但在信长援军抵达前,东美浓的明智城已被攻陷,信长为避免与武田军正面冲突而撤退到岐阜。

3月、信长上洛并受任从三位、参议的官位。信长奏请正亲町***表示欲收割兰麝待(一种高级香料)。据言,这是信长为了让各国知道信长与正亲町***之间有密切关系所***取的行动,***则也下了勅令允许之。由此契机各国大名知道信长的实力为朝廷所承认,尤其是从奥州派往信长处表示友好的使者也增加了。

7月、信长率领3万大军,从水陆路方面完全包围了伊势长岛,切断了敌方兵粮补给。在一揆军巧妙的战术下,取得击败信长同父异母的哥哥织田信广等战果。但8月后一揆军陷入兵粮不足的状况,甚至在织田军猛攻下大鸟居城也被攻陷一揆军超过1000人以上战死,战况因此更往织田军有利的方向发展。

9月29日、兵粮缺乏的长岛城门徒投降,并向信长请求让其搭船从大坂方面退兵,信长亦接受之。然而信兴、信广等备受信长信赖的兄弟被,加上一揆军的退却速度迟缓,于是信长下令铁炮同时射击搭船的门徒。一揆军方面亦被激怒,有一部份反过来袭击织田军,此时信长之弟织田秀成等人战死。

接下来信长针对困守中江城、屋长岛城的长岛门徒,从城堡周围开始包围,最后攻破之。此时,据传一揆军有2万人为织田军所。经此战后,信长成功地平定长岛门徒们的叛乱。

9、长筱之战到进攻越前

1575年4月、武田胜赖为讨伐于信玄死后即背叛武田家成为德川家康家臣的奥平贞昌,率领1万5,000的兵力前往攻击贞昌所在城长筱城。但奥平军的善战使武田军在进攻长筱城上花了超出预期以上的时间仍无法攻下。此时信长于5月12日率领3万大军从岐阜出兵,5月17日在三河的野田与德川家康军8,000兵会合。

扩大为3万8,000兵力的织田德川连合军于5月18日、布阵于设乐原。接着5月21日,织田德川连合军与武田军开战(长筱之战)。在此战中,信长将铁炮队分成三队,***用节省装填时间的三段击战法。(有一部份人认为此战法真伪未定)织田德川连合军在此场对武田军的战役中获得压倒性的胜利。同时在武田大军下成功防卫了长筱城的奥平贞昌,领受信长所赐的“信”字,改名为信昌。

前年,信长派往越前赴任的守护代桂田长俊遭夺取了越前的本愿寺门徒,之后门徒们开始内部分裂。1575年1月、门徒们惩罚了协助长俊的富田长繁等地头武士、将越前做为属于一揆的国土。接着受显如命令前往越前赴任的守护代为下间赖照,但由于赖照的恶政更甚于前代领主桂田长俊,一揆众的内部持续分裂。视此为好机会的信长在长筱之战结束后,8月行军前往越前。

荀彧(163—212)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曹操部下谋臣,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汉侍中,守尚书令,谥曰敬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数十年,后人敬称他为“荀令君”。

荀彧的祖父是荀淑,为朗陵令,是东汉末年名士。荀淑有八子,号称八龙。荀彧的父亲荀绲曾任济南相,叔父荀爽曾任司空。荀绲忌惮宦官,于是让荀彧娶中常侍唐衡的女儿为妻。因为荀彧“少有才名,故得免于讥议”(《后汉书?荀彧传》)。南阳名士何颙见到荀彧后,大为惊异,称其为:“王佐才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三国志记载

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祖父淑,字季和,朗陵令。当汉顺、桓之间,知名当世。有子八人,号曰八龙。彧父绲,济南相。叔父爽,司空。

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弟谌及同郡辛评、郭图,皆为绍所任。彧度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是时,董卓威陵天下,太祖以问彧,彧曰:“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卓遣李傕等出关东,所过虏略,至颍川、陈留而还。乡人留者多见杀略。明年,太祖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彧常以司马从。兴平元年,太祖征陶谦,任彧留事。会张邈、陈宫以兖州反,潜迎吕布。布既至,邈乃使刘翊告彧曰:“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众疑惑。彧知邈为乱,即勒兵设备,驰召东郡太守夏侯敦,而兖州诸城皆应布矣。时太祖悉军攻谦,留守兵少,而督将大吏多与邈、宫通谋。敦至,其夜诛谋叛者数十人,众乃定。豫州刺史郭贡帅众数万来至城下,或言与吕布同谋,众甚惧。贡求见彧,彧将往。敦等曰:“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彧曰:“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贡见彧无惧意,谓鄄城未易攻,遂引兵去。又与程昱计,使说范、东阿,卒全三城,以待太祖。太祖自徐州还击布濮阳,布东走。二年夏,太祖军乘氏,大饥,人相食。

陶谦死,太祖欲遂取徐州,还乃定布。彧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间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皆保城,不得樵***。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馀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原将军熟虑之。”太祖乃止。大收麦,复与布战,分兵平诸县。布败走,兖州遂平。

? 建安元年,太祖击破黄巾。汉献帝自河东还洛阳。太祖议奉迎都许,或以山东未平,韩暹、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彧劝太祖曰:“昔〔晋文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唱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匡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东京榛芜〕,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太祖遂至洛阳,奉迎天子都许。天子拜太祖大将军,进彧为汉侍中,守尚书令。常居中持重,太祖虽征伐在外,军国事皆与彧筹焉。太祖问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彧言“荀攸、钟繇”。先是,彧言策谋士,进戏志才。志才卒,又进郭嘉。太祖以彧为知人,诸所进达皆称职,唯严象为扬州,韦康为凉州,后败亡。自太祖之迎天子也,袁绍内怀不服。绍既并河朔,天下畏其强。太祖方东忧吕布,南拒张绣,而绣败太祖军於宛。绍益骄,与太祖书,其辞悖慢。太祖大怒,出入动静变於常,众皆谓以失利於张绣故也。锺繇以问彧,彧曰:“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则见太祖问之,太祖乃以绍书示彧,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彧曰:“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寡,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原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太祖悦。彧曰:“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太祖曰:“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彧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锺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彧曰:“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五年,与绍连战。太祖保官渡,绍围之。太祖军粮方尽,书与彧,议欲还许以引绍。彧曰:“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太祖乃住。遂以奇兵袭绍别屯,斩其将淳于琼等,绍退走。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皆如彧所策。

? 六年,太祖就谷东平之安民,粮少,不足与河北相支,欲因绍新破,以其间击讨刘表。彧曰:“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兖、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馀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太祖复次于河上。绍病死。太祖渡河,击绍子谭、尚,而高干、郭援侵略河东,关右震动,钟繇帅马腾等击破之。语在繇传。八年,太祖录彧前后功,表封彧为万岁亭侯。

简明历史传记

荀彧从小就被人认为有王佐之才,董卓入京后辞官回乡带领族人迁到冀州。荀彧认为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便去东郡投靠曹操,曹操非常欣赏他,把他比作张良并任他为司马,那年荀彧二十九岁。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临危不惧单身前往说退豫州刺史郭贡的数万人马,并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不久吕布败走,荀彧又劝说曹操迎接汉献帝,因此被升为侍中、尚书令。因为荀彧多次推荐优秀人才给曹操如戏志才、郭嘉等,所以曹操更加敬重荀彧,每有大事都先与他商议。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官渡之战时回信坚定了曹操的意志,最后得已击败袁绍统一中原,这都是荀彧的***。建安十七年董昭等人劝曹操即公位,荀彧私下表示反对,因此遭到曹操的忌恨,并在征讨孙权时带他出征,因为以往曹操出兵荀彧都是留守后方;荀彧在曹操的猜忌中病亡于寿春(一说受到曹操的暗示而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详细介绍

永汉元年(189),举孝廉,任守宫令,掌管皇帝的笔、墨、纸张等东西。九月,董卓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十一月,董卓自为相国,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荀彧弃官归家。对父老说:“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但乡人多怀恋故土,不愿离去。时冀州牧同郡韩馥派人接荀彧,却无人相随。荀彧只得独自将宗族迁至冀州避难。到冀州后,冀州已为袁绍所得,袁绍见荀彧来,待之为上宾。荀彧弟荀谌和同郡辛评、郭图都在袁绍手下。荀彧却见袁绍“终不能成大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初平二年(191),荀彧离袁绍而投曹操。曹操见荀彧来投,大悦,说:“吾之子房也”(《三国志? 魏书?荀彧传》)。任荀彧为司马,荀彧时年二十九岁。

当时董卓威陵天下,曹操问计于荀彧,荀彧说:“卓暴虐已甚,必以乱终,无能为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后董卓派李傕等出关东,虏略各地,至颍川、陈留而归。荀彧乡人多数死于战乱。

初平三年(192),曹操领兖州牧,后为镇东将军。荀彧则以司马身份随其征战。

兴平元年(194),曹操东征陶谦,张邈、陈宫乘机在兖州反曹,暗中迎接吕布。时荀彧和寿张令程昱守鄄城(今山东鄄城北,兖州治所),吕布到后,派刘翊告诉荀彧:“吕将军来助曹使君击陶谦,宜亟供其军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众人疑惑,唯荀彧知其计,立即命令军队加强防,并急召东郡太守夏侯敦。而兖州诸城皆为吕布所占。当时曹操率大军出征,留守的兵力很少,而且很多人都与张邈、陈宫勾结。夏侯敦到后,乘夜诛杀谋反者数十人,军心乃安。

豫州刺史郭贡受吕布煽动,率众数万来攻,军中甚惧。郭贡要求见荀彧,荀彧准备前往,夏侯敦等人说:“君,一州镇也,往必危,不可。”荀彧说:“贡与邈等,分非素结也,今来速,计必未定;及其未定说之,纵不为用,可使中立,若先疑之,彼将怒而成计”(《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出城劝说,郭贡见荀彧毫无惧意,便说鄄城易守难攻,引兵而去。荀彧又与程昱定计,保全了范、东阿、卒全三城。不久,曹操挥师濮阳击败了吕布。

兴平二年(195年)正月,曹操击败侵入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吕布军。五月,曹操向驻军巨野(今山东巨野东北)的吕布部将蒋兰、李封发动攻击,吕布亲自援救,被曹操击败,撤退而走。曹操歼灭巨野守军,斩蒋兰、李封,乘胜进驻乘氏(今山东巨野西南)。

此时,徐州牧陶谦已死,曹操获悉后,打算趁机夺取徐州,再回军消灭吕布。荀彧劝阻说:“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将军本以兖州首事,平山东之难,百姓无不归心悦服。且河、济,天下之要地也,今虽残坏,犹易以自保,是亦将军之关中、河内也,不可以不先定。今以破李封、薛兰,若分兵东击陈宫,宫必不敢西顾,以其闲勒兵收熟麦,约食畜谷,一举而布可破也。破布,然后南结扬州,共讨袁术,以临淮、泗。若舍布而东,多留兵则不足用,少留兵***皆保城,不得樵***。布乘虚寇暴,民心益危,唯鄄城、范、卫可全,其余非己之有,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且陶谦虽死,徐州未易亡也。彼惩往年之败,将惧而结亲,相为表里。今东方皆以收麦,必坚壁清野以待将军。将军攻之不拔,略之无获,不出十日,则十万之众未战而自困耳。前讨徐州,威罚实行,其子弟念父兄之耻,必人自为守,无降心,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夫事固有弃此取彼者,以大易小可也,以安易危可也,权一时之势,不患本之不固可也。今三者莫利,愿将军熟虑之”(《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荀彧的意见,放弃进攻徐州的企图。抓紧战机,收割熟麦,储存粮秣,积蓄实力。

不久,曹操少胜多,大败吕布,吕布连夜弃营撤往徐州。曹操乘胜攻取定陶城,并分别派出部队收复兖州各县,兖州遂平。此战的获胜,对曹操以后统一北方,成就大业,具有重要的意义,荀彧功不可没。

建安元年(196年),随曹操击败黄巾军。七月,汉献帝刘协在杨奉、董承等护卫下,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返回洛阳(今河南洛阳东北)。在要不要奉迎天子建都许昌的问题上,曹军内部发生了争执。多数人不同意迎接献帝,理由是“山东未平,韩逼、杨奉新将天子到洛阳,北连张杨,未可卒制”(《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则对曹操说:“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景从;高祖东伐为义帝缟素而天下归心。自天子播越,将军首倡义兵,徒以山东扰乱,未能远赴关右,然犹分遣将帅,蒙险通使,虽御难于外,乃心无不在王室,是将军医天下之素志也。今车驾旋轸?义士有存本之思,百姓感旧而增哀。诚因此时,奉主上以从民望,大顺也;秉至公以服雄杰,大略也;扶弘义以致英俊,大德也。天下虽有逆节,必不能为累,明矣。韩暹、杨奉其敢为害!若不时定,四方生心,后虽虑之,无及”(《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曹操认为荀彧之言有理,遂应安集将军董承的秘密召请,亲率大军进抵洛阳,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奉迎献帝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东)。曹操被封为大将军、武平侯,荀彧也升为汉侍中,守尚书令。从此造成曹操奉天子以令诸侯的战略优势,并为其此后统一战争(参见曹操统一北方的战争)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基础。

荀彧很少随军出征,而是“居中持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虽然在外征战,但军国之事都由荀彧调度筹划。曹操问荀彧:“谁能代卿为我谋者?”荀彧说“荀攸(荀彧侄)、钟繇”(《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善于举荐人才,起初举荐了戏志才,戏志才死后又举荐了郭嘉。此外,还举荐了陈髃、杜畿、司马懿等人,都是当时名士,只有严象和韦康后来叛乱,先后败亡。

自曹操迎天子后,引起了袁绍的不满。时袁绍雄居北方。曹操则东忧吕布,南拒张绣。建安二年(1***年)正月,曹操南征张绣,大败而归。袁绍则更加骄矜溢,写信给曹操,辞语骄慢。曹操阅后大怒,诸将都说是作战不利的原故。钟繇因此问荀彧,荀彧说:“公之聪明,必不追咎往事,殆有他虑”(《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见到曹操后,曹操将袁绍书信让荀彧观看,说:“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荀彧说:“古之成败者,诚有其才,虽弱必强,苟非其人,虽强易弱,刘、项之存亡,足以观矣。今与公争天下者,唯袁绍尔。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明达不拘,唯才所宜,此度胜也。绍迟重少决,失在后机,公能断大事,应变无方,此谋胜也。绍御军宽缓,法令不立,土卒虽众,其实难用,公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寡,皆争致死,此武胜也。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谨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此德胜也。夫以四胜辅天子,扶义征伐,谁敢不从?绍之强其何能为”(《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荀彧这番话虽然对曹操赞扬得过分了些,但总约来说,还是比较符合实际的。他不受表面现象的迷惑,能抓住事物刘本质来作分析,这是很不容易的。

曹操闻后大悦,荀彧还说:“不先取吕布,河北亦未易图也。”曹操说:“然。吾所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乱羌、胡,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荀彧说:“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超最强。彼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相持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动。钟繇可属以西事。则公无忧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

建安三年(198年)五月,曹操大败张绣;十二月,曹军攻入下邳,诛杀吕布,平定徐州。建安四年(199年)四月,曹操派部将北渡黄河,击斩依附袁绍的眭固,攻占射犬(今河南武陟西北),控制河内郡(治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由于曹操在内线作战中,集中兵力,各个击破,速战速决,逐步由弱变强,据有兖、豫、徐等州,为抗击袁绍集团准备了条件。

此时,袁绍击灭幽州公孙瓒,拥有冀(州治邺县,今河北临漳西南)、青(州治临淄,今山东淄博)、并(州治晋阳,今太原西南)、幽(州治蓟县,今北京城西南)四州之地,成为北方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六月,河北割据势力袁绍统带精兵10万,战马万匹,企图南下进攻许昌,以实现他“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的目的。

围绕着是否抗袁的问题,在曹操集团内部又展开了一场辩论。名士孔融反对与袁绍抗争,他说:“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荀彧则反驳说:“绍兵虽多而法不整。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治。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后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纵也,不纵,攸必为变。颜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战而禽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一席话,坚定了曹操战胜袁绍的信心。

建安五年(200年),官渡之战之战爆发。九月,曹军军粮将尽,士卒疲惫,曹操写信给荀彧,准备退守许昌。荀彧回信说:“今军食虽少,未若楚、汉在荥阳、成皋间也。是时刘、项莫肯先退,先退者势屈也。公以十分居一之众,画地而守之,扼其喉而不得进,已半年矣。情见势竭,必将有变,此用奇之时,不可失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建议,继续坚守待机。不久,许攸家人犯法入狱,许攸怒而投奔曹操,献计偷袭乌巢。曹操遂以奇兵袭乌巢(参见乌巢之战),斩淳于琼等人,歼灭袁军7万余人,袁绍仅带800骑兵渡河北逃,从此一蹶不振。曹操最终取得这场战略决战的胜利,奠定了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而“审配以许攸家不法,收其妻子,攸怒叛绍;颜良、文丑临阵授首;田丰以谏见诛”等,和荀彧所预见的完全一样。

曹操取得官渡之战胜利,袁绍败退北走,遣军屯于仓亭(今山东阳谷境)。建安六年(201年)三月,曹操欲南击曾与袁绍结盟的荆州刘表。荀攸认为:“今绍败,其众离心,宜乘其困,遂定之;而背?克?、豫,远师江、汉,若绍收其余烬,承虚以出人后,则公事去矣”(《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纳其计,遂于四月挥军北进,扬兵于黄河之上;对驻守仓亭的袁绍军发起攻击,一举歼灭仓亭袁军。至此,袁绍主力丧失殆尽。九月,曹操班师返许(今河南许昌东)。次年五月,袁绍因兵败惭愤,呕血而亡。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上表,封荀彧为万岁亭侯。正在担任尚书令的荀彧看到了曹操的表文。他非常谦虚,认为自己没有战功,把表压了下来。因此,曹操又写信给他说:“同你共事以来,你帮着纠谬辅政,荐举人才,提出计策,周密谋划,做得已很多了。立功不一定都靠作战,希望你不要推让。”荀彧这才接受万岁亭(在今河南新郑县内)侯的封爵。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领冀州牧。荀彧对曹操说:“宜复古置***,则冀州所制者广大,天下服矣。”曹操将要从之,荀彧又说:“若是,则冀州当得河东、冯翊、扶风、西河、幽、并之地,所夺者众。前日公破袁尚,擒审配,海内震骇。必***自恐不得保其土地,守其兵众也;今使分属冀州,将皆动心。且人多说关右诸将以闭关之计;今闻此,以为必以次见夺。若一旦生变,虽有(善守)(守善)者,转相胁为非,则袁尚得宽其死,而袁谭怀贰,刘表遂保江、汉之间,天下未易图也。愿公急引兵先定河北,然后修复旧京,南临荆州,责贡之不入,则天下咸知公意,***自安。天下大定,乃议古制,此社稷长久之利也”(《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从之。

当时荀攸为曹操谋主,荀彧与荀攸分主内外,“并贵重”(《三国志?魏书?荀彧传》)。荀彧将所赐之物皆散给族人和朋友,家无余财。曹操还将安阳公主许荀彧长子荀恽为妻。

建安十年(205年),河东叛乱,曹操让荀彧举荐贤才,荀彧曰:“西平太守京兆杜畿,勇足以当难,智足以应变”(《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四》)。曹操遂让杜畿为河东太守。杜畿到任后,平定叛乱,广施仁政,在位16年,政绩获誉天下第一。三国志09的荀彧

建安十二年(207年)三月,增荀彧食邑千户,前后共计二千户。还要授以三公(当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王公),荀彧使荀攸推辞十几次才作罢。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准备讨伐刘表,问计于荀彧,荀彧说:今华夏己平,南土知困矣。可显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曹操南征,八月,刘表病死,曹操遂得荆州。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欲进爵国公、加封九锡(九锡是古代帝王对大臣的九种赏赐,有车马、衣服、乐器、武士、弓矢等,这是对大臣的最高礼遇)。荀彧认为:“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三国志?魏书?荀彧传》),因此惹怒了曹操。

同年,曹操征孙权,让荀彧到谯县劳军,荀彧到达以后,曹操乘机把他留在军中。封荀彧为侍中、光禄大夫,持节,参丞相军事。曹操军至濡须,荀彧因病留在寿春(今安徽寿县),不久忧虑而死(关于荀彧的死,史书上还有这样的说法:当时曹操赠送食物给荀彧,荀彧打开食器,见器中空无一物,因此被迫服毒自尽),时年五十岁。谥敬侯,其子荀恽嗣,后官至虎贲中郎将。第二年,曹操进封魏王。

[编辑本段]历史评价

荀彧是曹操手下最重要的谋士,其辅佐、举人、建计、密谋之功无人能比,为曹操统一北方作以了重大贡献。后人也对其作了高度的评价。

历史人物评价

何颙:“王佐才也。”——《三国志.荀彧传》

曹操:“吾之子房也。”——《三国志.荀彧传》。

“二荀令之论人,久而益信,吾没世不忘。”——《彧别传》。

“荀令君之进善,不进不休”——《晋书.荀勖传》(表文略)

弥衡:“文若可借面吊丧。”——《平原弥衡传》

陈群:“荀文若、公达、休若、友若、仲豫,当今并无对。”——《荀氏家训

司马懿:“书传远事,吾自耳目所从闻见,逮百数十年间,贤才未有及荀令君者也。”——《彧别传》

钟繇: 锺繇以为颜子既没,能备九德,不贰其过,唯荀彧然。或问繇曰:“君雅重荀君,比之颜子,自以不及,可得乎?”曰:“夫明君师臣,其次友之。以太祖之聪明,每有大事,常先谘之荀君,是则古师友之义也。吾等受命而行,犹或不尽,相去顾不远邪!”——《彧别传》

东晋.王导:“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最也。”——《晋书列传第三十五》

文学记载评价

曹植:

“如冰之清,如玉之絜,法而不威,和而不亵,百寮士庶,歔欷沾缨,机女投杼,农夫辍耕,轮给辄而不转,马悲鸣而倚衡”——《光禄大夫荀侯诔》

陈寿:

“彧清秀通雅,有王佐之风,然机鉴先识,未能充其志也。”——《三国志. 魏书十 荀彧荀攸贾诩传》

傅子:

或问近世大贤君子,答曰:“荀令君之仁,荀军师之智,斯可谓近世大贤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举贤,行无谄赎,谋能应机。孟轲称‘五百年而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荀攸传》注引《傅子》

杜牧:

“彧之劝魏武取兖州则比之高、光,官渡不令还许则比之楚、汉,及事就功毕,乃欲邀名於汉代,譬之教盗穴墙发匮而不与同挈,得不为盗乎?”——《资治通鉴》

苏轼:

汉末大乱,豪杰并起。荀文若,圣人之徒也,以为非曹操莫与定海内,故起而佐之。所以与操谋者,皆王者之事也,文若岂教操反者哉?以仁义救天下,天下既平,神器自至,将不得已而受之,不至不取也,此文王之道,文若之心也。及操谋九锡,则文若死之,故吾尝以文若为圣人之徒者,以其才似张子房而道似伯夷也。 ——《志林十三条|论古|武王非圣人》

何去非:“人之挟数任术若荀文若者几希矣,盖曹公之策士而倚之为蓍龟者也。”——《何博士备论|司马仲达论》

第一点,荀彧有智慧。 第二点,荀彧有理想。第三点,荀彧有远见。第四点,荀彧有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