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襄公 仁义之师_仁义之师宋襄公的故事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8 0
  1. 这位国君的「 ”四不该”理论,被毛主席骂为「 ”蠢猪”
  2. 宋襄公以仁孝而著称,宋襄公筑台望母的故事内容到底是怎样的?
  3. 宋襄公怎么死的?
  4. 老秦人的故事13、仁义霸主
  5.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是什么 宋襄公怎么死的
  6. 宋襄公的仁义为何成为千古笑柄,兵不厌诈成为正义?

春秋霸王死后,齐国内乱,宋襄公通知各国诸侯,请他们护送公子赵到齐国继位。然而,宋襄公的吸引力并不大。大部分诸侯都抛开了宋国的通知,只有三个小国带了一些军队。宋襄公率领四国军队向齐国开战。齐国的一群大臣看到四国的号召,纷纷迎接公子赵登基。这是齐孝公。齐国本来是诸侯之首,现在齐孝公在宋的帮助下得了皇位,宋的地位自然提高了。宋襄公野心勃勃,想要继承齐桓公的霸权。这次只有三个小国听从他的命令,中原几个大国都不理他。当宋襄公想依靠大国来征服小国时,他决定与楚国联系。他认为如果楚国能和他合作,那么楚国影响下的各国自然都会臣服于他。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大臣们,大臣的儿子木易不赞成。他认为宋国是个小国,当领袖不会有什么好处。宋襄公哪里愿意听他的?他邀请楚王和齐孝公到宋国开会,商讨诸侯会盟之事。楚王和齐孝公都同意,在那年的七月,他们决定在宋国举行会议

七月,宋襄公开车去参加会议。孙曰:“若储君不怀好意,如何是好?大人得多带些兵马来。”宋襄公说,“那不行。我们去开会是为了停止争吵。怎么能自带兵马呢?”孙毅不肯服从他,只好空手跟着他。果然,在大会上,楚王和宋襄公都想成为冠军,吵了起来。宋襄公气呼呼地想要争辩,但一群楚国官员立即脱下他们的外套,露出他们明亮的盔甲,并冲去逮捕宋襄公。后来,经过鲁国和齐国的调停,楚王成了领袖,然后宋襄公被放了回去。回去后,他并不信服,特别是邻国的郑与楚王一起反对他,这使他很生气。为了走出这口气,决定先征服郑。

公元前638年,派兵攻打郑。郑向楚求助。楚王太强大了,他没有去拯救郑国,而是派了一位将军带领一支大军直接与宋国作战。宋襄公没有提防这一点,连忙回来。两军分别驻扎在洪水两岸。两军隔岸相望后,楚军开始过红水河,进攻宋军,看到楚人忙着过河,木易对宋襄公说:“楚国依仗他们兵多,白天过河,不理会我们。趁他们还没渡完,咱们就正面打,必胜。”宋襄公说,“不!我们是一个仁义之国。敌人还没渡河完,咱们就打。那是什么仁义?”在某个时刻,所有的储君人都过了河,登上了岸,在嘈杂的情况下排队等候。孙毅很担心,对宋襄公说:“我们不能再等了!趁他们还没准备好,咱们赶紧打,还能拖一会儿。再不做,就来不及了。”宋襄公骂他说:“你太不懂仁义了!人家不排队,怎么打?”没过多久,楚国的兵马就摆好了阵势。战鼓一响,楚军如洪水冲坝般直冲我而来。

宋襄公 仁义之师_仁义之师宋襄公的故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宋国的军队哪里还能抵抗,就接连被打败了。宋襄公指指点点,试图反抗,但他被击中了大腿。***的是,这位宋将军带着一部分军事力量,尽最大努力保护宋襄公逃脱,最终救了他一命。当宋襄公逃回国都商丘时,宋国人议论纷纷,抱怨他不应该和楚人打仗,更不应该这样玩。宋襄公揉着受伤的大腿说:“在我看来,讲正义的人就应该这样战斗。比如看到有人受过伤,就不要再去伤害他。对于头发花白的人,你不能把他当抓。”孙膑生气地说:“我们打仗是为了打败敌人。如果怕伤敌,不如不战;不抓白头发的,就让他们拿。”宋襄公身受重伤,受尽屈辱,一年后去世。

这位国君的「 ”四不该”理论,被***骂为「 ”蠢猪”

两千年前,在商丘附近的一条名叫“泓”的大河边,一位戴着冠冕、留着山羊胡子的国君正在眯着眼出神地看着对岸的敌人密密麻麻地缓缓渡过泓河。

这时,旁边的一位看上去年纪比他稍长的大将对这位国君说:“楚军现在渡河到了一半,我们趁势掩杀过去,一定能打败他们。”

那位国君不以为然,持着山羊胡子说:“不鼓不成列。”人家还没渡河,就去袭击,有辱我们宋国仁义之师的威名。”

过了好长时间,等到敌人上岸了,宋国的那位大将又劝谏道:“趁楚军乱作一团,还没有布好阵,我们正好发动袭击,还有打败他们的机会。”国君依旧固执地摇头:“人家还没摆好阵势,你就发动冲锋,还能叫做仁义之师吗?”大将无语。

过了好长时间,敌人布好阵后,宋、楚两军开始冲杀。因为敌众我寡,那位国君统领的军队被打得落花流水,他本人的腿上还中了一箭。

宋国人都埋怨国君没有抓住战机袭击敌人,导致大败。这位国君躺在榻上,颤抖的手不住地摩挲着箭伤,看得出他的伤势很严重,但他仍然鼓起劲,振振有词地辩解道:“君子不会再攻击已经负伤的士兵,也不会俘虏老人和小孩。上古的时候,君王不会仗着地势险要阻击敌人。我虽然只是亡了国的商朝的后裔,但也不会忘掉这些作战规则,去攻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君子不重伤,不擒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说完,他忍不住箭伤的剧痛,猛烈地咳嗽了几声,就撒手人寰了。那位大将和旁边的臣民们都跪下来,嚎陶大哭。这位绅士般的国君,就是大名鼎鼎宋襄公。向他焦急发问的那位大将,是他的哥哥,宋国掌握军事大权的公子目夷。

他们的敌人,则是来自蛮荒之地的楚国大兵。这场在中国战争史上赫赫有名的战役,就是泓水之战。关于宋襄公的悲剧,从古至今,不外乎有三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宋襄公***仁***义,虚伪透顶,想以“仁义”沽名钓誉感化敌人,实现自己的扩张野心;还有一种,认为宋襄公脑子有问题,愚不可及,是他的落败,是“蠢猪式的仁义”,是自讨苦吃,自寻死路;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宋襄公的“一肚子不合时宜”是真情流露,合情合理,是值得怀念的逝去的古风,是让人伤感的永远不再的贵族风范。

没错,前两种看法是主流意见,占据了各式各样的教科书和讲堂,甚至众多名人伟人的头脑,因为它们看起来和我们的日常经验十分契合,从而也显得真实可信,容易让人接受。

倒是第三种观点,显得那么突兀,那么另类,让人有点瞠目结舌,无所适从,但似乎也并不是空穴来风,信口雌黄。那么,真实的宋襄公到底是怎么回事?他的仁义究竟是真情流露,还是虚伪沽名?

要理清这些事,我们必须回到春秋,还原宋襄公的本来面目,还原那时的真实战争。首先,我们必须理解,宋襄公的泓水之战,正处在春秋时期,是上古时期的贵族之间依据“军礼”所进行的“有限度”战争急剧向以平民为主体的无限战争转折的关键当口。

宋襄公以仁孝而著称,宋襄公筑台望母的故事内容到底是怎样的?

中华上下五千年,在位的国君数以万计。能让开国领袖***暴骂「 ”蠢猪”的,估计也只有他了。为啥被骂成这样?您听我慢慢道来。 这位被称为蠢猪似的国君,咱们之前也讲过,就是那个和楚国「 ”乘车之会”的宋襄公。都说吃一堑长一智,宋襄公已经吃过楚国的苦头了,也该注意点了。但这人可能脑子被门给挤了,依旧我行我素。 宋襄公:长个不长心 公元前638年,也就是宋襄公被楚国俘虏后的第二年夏天。宋襄公率领军队进攻郑国。不是冤家不聚头,郑国求救于楚国,楚成王还真发兵了。但他玩儿上了兵法,不去营救郑国,而是「 ”围宋救郑”。宋襄公赶忙率军迎战,两军就在泓水这个地方正面「 ”刚”上了。 开战前,宋襄公的哥哥目夷跑过来苦劝: 「 ”天之弃商久矣,不可。” 上天抛弃我们殷商后人已经很久了,这一仗打不得啊。 宋襄公的牛脾气上来了。 不行,非打不可。 那就硬着头皮打吧。 泓水之战:争议最多的战争之一 两军对决,宋国作为守方占尽地利,以逸待劳;而楚军劳师远征,师老兵疲,宋军未必没有一战之力。 果然,宋军早就阵仗整齐,旗帜鲜明列好队伍,而楚军慢慢悠悠,不慌不忙。不仅如此,楚军还做了一件极为大胆的事情—— 竟然当着宋军的面渡河。 要知道,这可是兵家大忌。渡半而击之,那就可有全军覆没的危险啊。 目夷见状,赶忙向宋襄公 *** : 「 ”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战场风云瞬息万变,有时候,也随着主帅的心情而定。 宋襄公见状,摇摇头,说人家还没渡完河,太卑鄙了。等到楚军渡完河,又开始慢慢悠悠列队,丝毫没把宋军放在眼里。这分明就是 *** 裸的挑衅啊!目夷见状,再度建言: 咱们打吧! 用近乎哀求的语气。 宋襄公仍旧摇摇头,不可。 等到楚军列队整齐后,两军开始正面交锋。结果没的说,宋军大败。江汉一带的霸主,岂是等闲之辈?宋襄公也挂了彩——大腿中了一箭。 宋襄公败逃回国内后,全国上下骂声一片。面对质疑,宋襄公似乎不以为然,淡淡地回应道: 「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咱们可以把上述话语概括成宋襄公的「 ”四不该”:不该攻击受伤者,不该捉拿头发花白的敌人。打仗时,不该依靠关隘取胜,不该攻击没有列成阵势的敌人。 仁义之师:宋襄公彪炳的仁义 宋襄公彪炳自己是仁义之君,哪怕亡国,也要将仁义摆在首位。这个故事,就是后世「 ”宋襄之仁”典故的出处。面对宋襄公之举,后世评价不一。有人认为他过于迂腐,有人认为他恪守礼制。***在《论持久战》中的评价最为一针见血: 「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所以宋襄之仁,我们不学也罢。

宋襄公怎么死的?

宋襄公以仁孝而著称,因为思念母亲而筑高台望母,他这一行孝的故事被百姓所知并千古流传,已经成为人间佳话,后人借用他的故事来教育子孙要行孝的道理。那么宋襄公筑台望母的故事内容到底是怎样的呢?一起来看看吧!

宋襄公画像

宋襄公筑台望母千古流传的故事

宋襄公筑高台望母,那么肯定是因为见不到母亲才会修建望母台来以表思念之情,到底他的母亲为什么不在身边呢?原来宋襄公的母亲是卫国人,而卫国遭受了敌人的攻击,仅仅只剩下几千人从战争中幸免,于是出于同情宋桓公与夫人将这些人收留并安顿下来。见到这些逃难的人,本为卫国人的宋桓公夫人心急如焚,于是请求宋桓公出兵支援卫国,但是宋桓公不肯,夫人再三求情都没有得到允许。最后宋桓公以夫人讨论国事的罪名把她休了,并送回卫国。

回到卫国的宋桓公夫人一心帮助家人保家卫国,最终卫国得以恢复实力,但是被休了的宋桓公夫人却再也不能回到宋国了,她与儿子宋襄公就只能天各一方。因为思念母亲,宋襄公可是想破了脑袋才想出修筑望母台的办法。

如果他直接把母亲从卫国接回宋国,那么就对不起自己的父亲,这就是不忠,但是如果一辈子都让母亲沦落在外那他这个儿子就是不孝。所以权衡再三,他便在宋国临近卫国的地方修建?望母台,这样一来忠孝两全,一举两得。

百姓听闻宋襄公因为思念母亲想要修筑望母台,都被他的孝心感动,所以很多人前来帮忙,结果只用了五天的时间望母台就修建好了,之后每到母亲生日和自己生辰,宋襄公总是会到望母台上来遥望母亲。

宋襄公修筑的望母台

而且因为体恤母亲不能回宋国的苦心,宋襄公还特意做了一首诗来描写母亲心中的痛苦和思念之情。诗的内容是这样的:“谁说黄河广又宽?一片芦叶渡对岸。谁说宋国路遥远?踮起脚跟在眼前。谁说黄河广又宽?河宽难容小木船。谁说宋国路遥远?一个早晨去返还。”

宋襄公筑高台望母的故事跟这篇描写母亲心中思念之情的古诗千古流传,后人为了赞颂宋襄公的仁孝之心于是经常将这个故事讲给下一辈人听,告诫他们百善孝为先,要学习宋襄公的仁孝品德。

宋襄公是个仁义之人,也是个仁义之君,但是他的仁义忠孝被后人赞颂流传也被后人引以为戒。虽然宋襄公因仁孝而闻名天下,但是也因仁义败在楚国之下,错失春秋霸主之位。宋襄公的故事告诉我们仁孝用在对的人身上是善,用在敌人身上就是恶,所以学习宋襄公的仁义之师也要记住宋襄公对敌人仁义而不得善终的教训。

老秦人的故事13、仁义霸主

宋襄公是《史记》中承认的春秋五霸之一,是春秋时期宋国的国君,宋襄公雄心勃勃,想继承齐桓公的霸业,与楚国争霸,一度为楚国所拘。下面是我蒐集整理的AAAA,希望对你有帮助。

AAAA

宋襄公之死也是跟他的“仁义”有关,泓水之战是他最后一场战役,就在这场战役上他失败了,他的失败不是因为敌人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当时楚国军队已经被打的节节溃败,准备渡泓水到对岸去休整军队。此时目夷说他们人多我们人少,乘楚军正在渡河,我们赶紧乘胜追击,必能破敌。可惜宋襄公此时有***了他的善心,觉得自己号称仁义之师绝对不会攻打已经受伤的敌人,也不会攻打还没有布好阵的敌人。

就是宋襄公的这一“仁义“之举,导致宋国大败,当时如果宋国乘胜追击必能大败楚军,可惜他非要等到楚军渡完河,布好阵才进攻。结果楚军势力庞大,一下子就把宋军打的落花流水,就在混乱中宋襄公也中了箭,受了伤。

这一次的上让宋襄公休养了很久,虽然治好了,但是也不能根治,最终于公元前637年伤痛发作不治去世,死后葬于襄城中东北行宫内。

其实春秋五霸的五个人物存在争议也是正常的,像宋襄公这样的人本人是觉得算不上什么霸主,毕竟他没有像齐桓公一样能九合诸侯,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功绩和作为,倒是常常因为自己的“仁义”而被别人陷害,最终败在楚军之下。宋襄公虽是个仁义之君,但若要说霸业就不如齐桓公了,而他比不过齐桓公的原因就在于他被自己的“仁义”所困。

宋襄公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故事

首先不得不说,宋襄公在泓水之战中惨败,而他自己也在这场战役之中负伤,其实本来完全可以取胜的宋襄公却在楚军渡水之时妇人之仁,导致局势反转,本来处于被动的楚军咸鱼翻生成为主动的一方,将宋军打的溃不成军,散沙一片。

战争的全部过程是这样的:宋襄公以盟主身份自居,号召个国诸侯会合,但是齐鲁两国借故没有前往,宋襄公不听目夷的建议不带士兵前往赴会,结果被楚国暗算,楚国俘虏了宋襄公,并挟持宋襄公攻打宋国都城商丘,但是宋军坚守城池,楚军几个月没有打下来,最后在鲁僖公的调节下,楚军撤并,并释放宋襄公。

这一次屈辱让宋襄公恼怒不已,于是联合卫、许、滕三国一起攻打依附于楚国的郑国,郑国弱小,所以楚国派兵支援,于是宋襄公从郑国撤兵,转而去迎战楚国大军。本来已经摆好阵势的宋军只要撑著楚军渡泓水之时攻打,必然挫伤楚军锐气,但是宋襄公讲究仁义,没有下令攻打没有摆兵布阵好的敌人,所以直到楚军渡河过来摆好阵势之前,宋军都未动,结果错失良机,楚军一切就绪瞬间启动攻打宋军,结果宋军被打的节节败退,而宋襄公却身负重伤。

泓水之战是争夺霸业的关键一战,但是宋襄公在战场上还讲究仁义,对敌人讲仁义就是对自己不义,然而前一次被俘虏的亏还是没有让宋襄公长经验,于是在这次战役之中仍旧妇人之仁,最终导致战败而归。

宋襄公泓水之战的意义

泓水之战是春秋霸业之争决定性的一次战役,但是宋襄公没有意识到战役的重要性,还在那里讲究仁义,在战场上讲仁义就是妇人之仁,是兵家大忌。最终宋襄公也就是因为这个大忌而战败并因此失去霸主之位。

其实泓水之战的意义不仅仅是霸主之位争夺战的标志,也是为后人提个醒,给后人一个告诫,在战场上不要学习宋襄公的这种仁义,战场上的仁义就是愚昧,仅仅为了自己仁义之君的名号而宁愿放过敌人,让自己处于劣势,这样的将领不是一个好将领。

宋襄公虽名列春秋五霸之一,但是我个人到是觉得他还是算不上是一方霸主,如果就他这个人来说,他肯定是个值得深交的朋友,但是在国家大事上和军事上他绝不会是个好领导,也不善于用兵打仗。因此宋襄公称春秋五霸在后人的说法之中还存在很多争议,有的人则认为春秋五霸更适合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五人。

宋襄公的仁义之师是什么 宋襄公怎么死的

话说,宋桓公生病。

太子慈父对桓公说:目夷贤能而又年长,仁厚爱人,希望您能立他为君。

于是宋桓公就来找目夷。

目夷说:太子说我仁厚,但是能够把推辞国君之位,还有人比得上太子吗?看起来,太子比我贤能,况且废黜太子,这是不合礼法,我不会当国君的。

于是太子慈父登上国君之位,是为宋襄公。

第二年,宋襄公参加葵丘之盟。

葵丘之盟上,齐桓公的霸业给宋襄公留下深刻印象。套用刘邦的一句话就是

对于宋襄公而言,齐桓公就是偶像。而且宋襄公和齐桓公是有亲戚关系的。

初,惠公之即位也少,齐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强之。生齐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许穆夫人。《左传》

如果还记得,当年的宣姜,我们知道,宣姜被齐襄公逼迫和“儿子”卫昭伯通奸,其中齐子是齐桓公的小妾,宋桓夫人是宋襄公的生母。所以多少有点关系。

对于这个亲戚,齐桓公也是十分爱护,非常信任。

我们讲过,齐桓公的太子,太子昭就是委托宋襄公,让他即位。

这可以说非常信任,托孤托到外国,真是前无来者。

宋襄公不负齐桓公的嘱托,顺利扫平太子昭在齐国的反对势力,让他为君,是为齐孝公。

宋襄公也有雄心壮志,他也想跟齐桓公那样。于是他就谋划。

我们讲过,这个春秋霸主,有点是还要立牌坊,自己私心要用一层层道义包裹起来。

齐桓公的口号是尊王攘夷,刚好切准了当时政治格局。

于是宋襄公打出口号,两个字,“仁义”。

这个口号,你不能说不好,但是比较***大空,但是口号是一部分,这个如何实施是另一回事。

话说,齐桓公存邢救卫之后,卫国是安稳了一段时间。结果刑国联合狄国,真是没有永恒的敌人。攻打卫国,围住菟圃。

卫文公把国君之位推让给父兄子弟。

卫文公说:如果谁能治理国家,请允许我跟从他

朝廷上众臣一致反对。于是卫军摆开阵势应战,狄军退走。

第二年,公元前641年,卫国伐邢国,报仇。

结果这时,卫国大旱,祭祀山川,占卜,结果不吉利。

卫国大夫宁庄子说:从前周王室发生饥荒,战胜了商纣王,就丰收。看起来,现在刑国无道,我们应该讨伐他。

结果兴兵攻邢,就下雨了。

结果第二年,公元前640年,齐国会盟刑国,卫国开始慌了。

讲这个,当然不是说卫国,刑国,打架打的欢。而是说,自命自己为霸主的宋襄公,在这次战争几乎都没有出现,这个时候干嘛呢?争霸,没工夫理这两国。

公元前641年,齐桓公死后,中原大地,政治真空,急需一位霸主登场。于是宋襄公当仁不让,在曹国,召开会盟。

这次会盟,宋国、曹国、邾国,鄫国这些国家参加,既然是第一次,正所谓万事开头难,当然会盟很不成功

宋国拘捕滕宣公,可想这次会盟,滕宣公肯定干了什么不让宋襄公满意的事情。

而鄫国因为东夷之事,导致压根没来,搞得邾国把鄫国国君拘捕起来,押到宋国,听凭宋襄公处理。

夏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睢之社,欲以属东夷,司马子鱼曰,古者六畜不相为用,小事不用大牲,而况敢用人乎,祭祀以为人也,民,神之主也,用人,其谁飨之,齐桓公存三亡国,以属诸侯,义士犹曰薄德,今一会而虐二国之君,又用诸*昏之鬼,将以求霸,不亦难乎,得死为幸。

宋襄公于是让邾国人杀了鄫子,去祭祀睢水的神灵,想要东夷诸国归附。

司马子鱼说:用活人献祭,真亏你想的出来。齐桓公保存三个国家,尚有人说他薄德。现在一次会盟,伤害两个国君,您还想凭借这种行为来使诸国归附吗?还想以此称霸?

并且同年,攻打会盟的东道主,曹国。

宋人围曹,讨不服也,子鱼言于宋公曰,文王闻崇德乱而伐之,军三旬而不降,退修教而复伐之,因垒而降,诗曰,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今君德无乃犹有所阙,而以伐人,若之何,盍姑内省德乎,无阙而后动。

宋国围住曹国,讨伐曹国不肯顺服。

司马子鱼说:当年周文王听到崇国昏聩,于是发兵攻打,结果没有攻取。于是周文王退兵,修政政事,再次发兵攻打,这回打下来了。《诗经》说

就是告诉我们,礼制要从小处出发,推广到整个国家,甚至天下。现在国君你德行还所欠缺,现在攻打,看来不妥。

宋襄公对于这两次劝告,都没有听取。他就坚信一点,齐桓公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当年齐桓公第一次会盟,因为遂国不来,于是齐桓公灭了遂国。凭什么他可以,我不可以。

所以,宋襄公有点愚蠢,齐桓公称霸不是通过树威达成的,这是列国的时代,小国联立,你应该笼络他。

于是在宋襄公攻打曹国以后,陈国,蔡国、楚国、郑国在齐国会盟,来怀念齐桓公的仁德。

陈穆公请修好于诸侯,以无忘齐桓之德,冬,盟于齐,修桓公之好也。

但是这次怀念桓公大会,楚国人特别显眼。

毕竟楚国是齐桓公霸业的最大威胁。

于是这时的政治势力,由于齐桓公死后,楚国的强大,成为中原国家归附的对象。

郑伯始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故以铸三锺。

齐桓公刚刚死,靠近楚国的郑国,开始归附楚国。基本成为楚国的中原的附属国。

楚国人很高兴,给了郑国铜。铜可是很稀有的东西,先进生产力的体现。

对于自己偶像的大会,结果宋襄公被排除在会盟对象中,对于宋襄公是一个打击。

我们讲过当年夷吾逃难,逃到了梁国,梁国很早就臣服于秦国。

梁国的君主开疆拓土,却不把百姓迁进去,命名为新里。结果被秦国占领了。

公元前641年,梁国灭亡。《左传》说它,自取灭亡。因为梁国国君大兴土木,屡次筑城,而没有人居住,百姓不能忍受。

梁国国君说:敌人要来了

于是国君在宫室外挖深沟,说:秦国要来袭击我国

百姓害怕而溃散,秦国就攻占了梁国。

我们看这段描写,很奇怪。

我们分析一下梁国败亡的原因。

其一、大兴土木。大兴土木是不是梁国灭亡的原因?我认为不是,要知道君主都爱大兴土木,齐桓公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但是后面讲,筑城是为了君主谋私利,可见上下之情被切断。

其二、梁国国君说敌人来了,按道理来讲,应该君民更加团结。我们讲过恐惧能够凝聚一个组织,不是吗?

但是这句话是有前提的,就是一个组织必须,上下信任体系稳固,才能发挥作用。否则,恐惧非但不能凝聚集体,集体会因为这样作鸟兽散。

无论大组织,还是小组织,建构一个信任体系,是重中之重。一个组织为什么要制定规则,无论是谁都要遵守?因为只有这样,信任才能出现。

我们用一个极端例子,比如在战场上,如果大家都守规矩,那么战友之间,信任就能构架出来,战斗力才能提升。否则有一个逃兵,别人一看他逃了,信任体系立刻破裂,战斗力怎么出现,所以对待违背规则的人,是一门学问。

故孔明挥泪斩马谡。(《三国演义》记载)

想当年,荆轲刺秦,秦王宫外的士兵无一人相救,看起来是恶法。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只有这样的秦军,才能一统天下。始皇死了,还有另一个“始皇”。秦军败了,可就没有另一个秦军啊。

公元前640年。

随国以东汉东诸侯国,背叛楚国。不明白为什么?

楚国子文伐随,凯旋。

君子说:随国被攻伐,是因为他不自量力。量力而行,过错就会少。成败在于自己,还能在于别人吗?

君子说的这番话,看起来对于随国还不太合适,但是对于上文的梁国倒是合适的紧。

宋襄公于是痛定思痛,找寻失败的原因。结果找错了。

他没弄明白霸主的含义是什么?国力强大只是必要条件,还有一个充分条件,我们曾经( 老秦人的故事7、龙起东方 ,19)讲过,这里再提出来。

亲有礼,因重固,间携贰,覆昏乱,霸王之器也。

说白了,通过自己的实力,代行天子之道,奉天讨不义。

当然这只是宋襄公对局势的判断失误。一个历史原因,在于,宋国的特殊身份。

宋国是公爵国,是五等爵最高的,为什么给他这么高的爵位呢?

正所谓早革命不如晚革命,革命不如。宋国的开国之君,是

王伐纣克殷, 微子 乃持其祭器造于军门,肉袒面缚,左牵羊,右把茅,膝行而前以告。于是武王乃释微子,复其位如故。

武王封纣子武庚禄父以续殷祀,使管叔、蔡叔傅相之。

微子是商纣王的兄长,作为商朝遗民,周武王通过分化商朝遗民的势力,巩固政治。

但是对于宋国,天子并不放心,正所谓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于是在宋国周围,一堆姬姓诸侯国。

所以宋国称霸先天不足。宋襄公称霸必然要比周人还要讲礼仪,否则何以服天下?

于是宋襄公决定大会诸侯。

鲁国的大夫臧文仲说

宋襄公欲合诸侯,臧文仲闻之曰,以欲从人则可,以人从欲鲜济。

让自己的愿望服从别人是可以的,但是让别人服从自己的愿望是很难的。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输入到他人那里,及其困难。

二十一年,春,宋人为鹿上之盟,以求诸侯于楚,楚人许之。公子目夷曰,小国争盟,祸也。宋其亡乎,幸而后败。

公元前639年宋国准备鹿上之盟,请求楚国人参加。目的很明确,完成南北和谈。

宋襄公觉得,我要是能把促成南北和平,那么我就是响当当的天下霸主。

公子目夷说:国君你三思而行啊,我们宋国不是大国,而楚国实力之强连齐桓公都难以控制,如果召开会盟,你这么控制话语权?话语权是由实力决定的,小国去争做霸主,这是祸患啊。

宋人,齐人,楚人,盟于鹿上。

这次规格就很高了,一个是宋国,一个前霸主齐国,一个是楚国。齐孝公毕竟是宋襄公立的,不敢不来。会上,宋襄公自命霸主,并且要求楚国人尊他为霸主。

这年秋天,宋襄公召集楚、陈、蔡、郑、许、曹会于盂。

目夷说:祸端就是这里,国君的欲望太过分了,怎么能受得了呢?

楚国来了,他的小弟陈国、蔡国、郑国、许国都来了。

但是齐国、鲁国没有来。

于是在众目睽睽之下,楚国直接抓住宋襄公,并且率兵攻打宋国。宋襄公霸主没当成,变成了人质。

这年冬天,释放了宋襄公。

楚国的想法,不如让宋国成为楚国的附庸,结果没有达成。

司马子鱼说:看起来,国君并没有吸取经验。

宋国第二年,率兵攻打郑国。

子鱼说:祸患就在这

秋天,楚国率兵攻宋。襄公于是应战,子鱼说:天弃绝商很久了,不可应战。

齐桓公都没有敢跟楚国打,宋襄公不揣冒昧。

公元前638年,宋楚两国在泓水展开战斗。

宋国摆好阵势,楚国军队还没完全渡过河来。

子鱼说:他们兵多,我们兵少,敌人还没完全渡过河,赶紧攻打。

宋襄公的回答,出人意表。

宋襄公说:那可不行,我们是仁义之师。

楚国渡过河,还没有摆好阵势。

子鱼说:现在楚国人还没有摆好阵势,感觉攻打他。

宋襄公不肯。

楚国此时,阵势摆好了,于是两军交战。

宋军大败,宋襄公大腿受伤。

宋国人都埋怨宋襄公。

宋襄公说:那可怪不到我,正所谓君子不受伤的敌人,不擒获老人。古时候用兵之道,不考险阻取胜。虽然我是商朝的后代,可是不能进攻还没有摆好阵势的敌人。

子鱼说:对于强劲的敌人,遇到险阻还没有摆好阵势,这是天助我也。利用敌人受阻的机会进攻他们,难道有错吗?无论如何,面前都是敌人,即使是老人,也要擒获啊。训练士兵,教给他们击敌的方法,难道不是为了击杀敌人的吗?如果可怜敌人,还不如投降。战场上时机是最重要的,敌人遇到险阻,就应该下令进攻。

这场仗,站在楚国人那边赢得莫名其妙。

伟人曾经评价宋襄公说

我们不是宋襄公,不要那种蠢猪式的仁义道德。

当然也有人评价,宋襄公是贵族精神。

苏轼更是洋洋洒洒写了《宋襄公论》,我们摘录几段。

用四个字概括,就是欺世盗名。把宋襄公和王莽并立,伪君子也。

我们也不妨给宋襄公一个评价,把宋襄公说成贵族精神,未免名不符实

这涉及到一个史观,就是成王败寇。成王败寇在现在看来,并不正确,但他确实反映了一些事实。

如果单单看泓水之战,这一幕,确实有点贵族精神,但是从宋襄公整个生涯看,你看的出贵族精神?

哪个贵族,不吸取教训的?哪一个贵族,完全不听忠言的?

我不知道各位有没有这样一个时候,就是明明知道自己犯错了,也死不认错。至少我有,为什么呢?自尊心强的表现。

宋襄公也是这种表现,他被楚国人拘禁,威胁自己国家,已经丢尽脸面了。所以他要去打郑国,给楚国看。

楚国人来了,它不仅要赢,还有堂堂正正的赢。

他不是不知道,打仗要抓时机。但是在那种情况下,自尊心一上来,我也是殷商后人,对于楚国南蛮,必须堂堂正正地教训他。

从前面宋襄公屡次不听臣下劝告可以知道。

确实,自尊心强是贵族精神的表象,往往贵族会表现出自命不凡。但是贵族精神的内涵是一种荣誉感。

你除了是个贵族,你还是君主啊。这是你的责任,作为君主,本来就不应该打这场仗,这场仗是赢是输,在战略上,就已经注定了输。

哪个贵族,会抛弃社会责任感呢?

所以宋襄公绝不是所谓贵族精神。

往往评价这个问题,有人就开始骂了。比如你反对贵族精神,你就是功利主义。一切利益至上。

首先我没有反对贵族精神,任何人都有这种精神的追求。不说远的,《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就是一个贵族,他是史官,他身上有着浓厚的尊严。

但是它遭受宫刑,尊严丧失,难道他就去死,这才是贵族精神?没有,他承担起父亲的责任。难道说责任就不是贵族精神的一部分吗?

一个国君,连自己的国民的安乐都成问题的情况下,盲目攻打楚国,意图成为霸主,这是什么贵族精神?对不起,我不知道,这种贵族精神有什么用。

作为贵族,责任是第一位的。

这件事情本不应该在这说,但是可以作为宋襄公失败的注脚。

公元前644年,齐桓公最后时光。

这是宋国发生一次,陨石目击***。

从天上坠落五块石头。

并且六只鸟飞过宋国国都上头的时候,退着飞过。

这两件事很平常,一次是天文现象,一次就是风太大了。

这时恰巧周王室的内史来了。

于是宋襄公就问他,是吉还是凶。

内史说:今年鲁国可能会有很多的丧事。明年齐国会有内乱。君王会得到诸侯的拥护,但是时间很短。

内史退下来对别人说:国君怎么能这么问。吉凶是由人决定了,又不是由天文现象决定。我只是不敢违背国君。

这个预言,果然非常正确。

齐国自不必讲,齐桓公逝世,公子争位。

而鲁国这一年刚好季友逝世。

话说,郑国因为楚国的帮助,打退了宋国。

公元前638年,郑文公为了感谢楚成王。

郑文公让自己夫人芈氏、姜氏犒劳楚国。芈姓是楚国的后代。

结果楚成王心情很激动,把宋国的俘虏和敌人的左耳给他们看,郑文公的夫人看了就昏过去了。

因为古代战争计数,一般通过割耳朵。往往一场大战下来,耳朵堆积如山。

接着,楚成王进入郑国接受享礼。

九次敬酒,庭院里陈列上百件礼品,很多食品。

一般对于上公,地位比三公还要高才用九献。因为九,阳数也。是数字最大的。

享礼完毕,郑文公让自己的夫人芈氏送楚成王回营,并且让自己的两个女儿一起供楚成王享乐。

郑国大夫叔詹说:楚王不得善终啊。礼节没有男女之分,他怎么能善终?

诸侯们听说此事,也觉得楚成王不能是霸主。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在世上的最后一年。

齐孝公背信弃义,攻打宋国,围住缗地,讨伐宋国不去参加齐国的会盟。

这就是政治吧。宋襄公对不起任何人,没有对不起你公子昭吧,当年要不是宋襄公,公子昭何德何能能当上国君啊。

可见齐孝公较他爸齐桓公差远了,可见齐国自桓公以后,真是萧条啊。

而宋襄公这年因为大腿的伤口复发,命丧于此。

宋襄公一生,很难评价。

前期,推位让贤,你不能说他***仁***义。可能当时确实满怀仁义之心看待这个世界。

但是随着野心膨胀,意图做霸主。更是为了发扬殷商的王业。

最后竟然完全不听谏言。套用刘邦的一句话。

而宋襄公是有一子鱼而不用。

既没法安定国内的民众,更无法让天下诸侯归附。

单宋襄公为什么能成为五霸呢?

其一、堪平齐国内乱

其二、会盟诸侯

公元前637年,宋襄公卒。

楚国派成得臣伐陈,因为陈国当两面派,结果是毫无疑问的,被攻占下来。

子文希望成得臣为令尹。

大夫叔伯说:您要把国家怎么样?

子文说:我希望用他安定国家,有了功劳却不居高位,这样怎么能有安定国家的人呢?

宋襄公的仁义为何成为千古笑柄,兵不厌诈成为正义?

宋襄公,是春秋时期的五霸之一,按理说能够混到五霸这个份上,在很多人看来,必定又是一个野心勃勃、宏图大略的标志性人物,具体大概可以参照同时期的其他霸主们。但实际上,让宋襄公闻名的,却并非是一连的凶神恶煞,反而是另一个词“仁义之师”。宋襄公的军队号称仁义之师,然而却就是这份“仁义”给他招来了杀身之祸,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1.宋襄公

宋襄公,春秋时期的宋国君主,作为春秋五霸之一,宋国的名气显然还是没有宋襄公这个头衔来的更猛烈一些。宋襄公在当时也算得上是出名的仁义了,父亲宋桓公病重时,按照嫡长子继承制,下一任国君应该是宋襄公,但他认为,他的哥哥更合适,虽然是庶出,但是年纪比他大,从能力上来说根本不亚于自己,所以他想要把这个位子让出去。

结果呢,哥哥认为制度不能打乱,弟弟愿意把太子让出来,就证明他的仁义比自己更高,所以哥哥也极力推让。这种情况,在 历史 上可真的是不多见,历朝历代谁还不是争抢着都要夺到皇位,到了这里居然谁都不要,但是宋襄公还是比哥哥嫩了一些,哥哥直接跑出国去,无奈之下,宋襄公继承宋国,还是让哥哥为相辅佐自己治理国家。

2.仁义之师

这样的兄友弟恭,也是历史上的一道神奇的景观了。而宋襄公的仁义之师又是什么呢?春秋时期最出名的是什么?春秋五霸,当时很多人都想要争着成为霸主,宋襄公也不例外,只不过宋国实力并不强,而当他帮助齐孝公复位之后,觉得这件事情可以拿出来好好说说,所以想要效仿 齐桓公 ,签订盟约辅佐周王室,所以就召开了一次诸侯会议。

然而这一次的回忆,却让人对宋襄公的印象更加不满了。他想要自己成为盟主,结果却被楚国来了一个下马威,因此对楚国怀恨在心。而当后来与楚国开战的时候,他特意用一面绣着“仁义”的旗帜,想要靠着仁义来战胜“不仁义”的楚军,还说,要等楚军渡河之后才能开打,还不能打那些残、弱的战斗力。这就是号称仁义之师的宋襄公的军队。

3.宋襄公怎么死的

但是后来的事情,仿佛是给宋襄公脸上来了一记***的巴掌。楚国可不在意对方到底是什么态度什么作为,这里可是战场,战场上瞬息万变,现在宋军这样“仁义”,楚军当然要好好回报。于是,楚军列阵站好,直接朝着宋军冲了过来,宋襄公一看就傻眼了,还是靠着手下的几员大将搭救出来,但是还是中了好几箭。

宋襄公把“仁义”做到这个份上,真的不能怪别人嘲笑他,没几天之后,他也就这样死了,而他的这种“仁义”,的确给了敌军机会,可他为什么不给自己的子民一个生存的机会呢?

成为了千古笑柄是因为宋襄公对灭自己国家的对手也仁义,战争中胜利才是目标。

周襄王十四年,宋襄公听说郑国支持楚成王做诸侯霸主,于是就决定攻打郑国。郑国得到了宋襄公要攻打自己的消息,便向楚国求救。而楚国则派大将成得臣率兵向宋襄公发起进攻,进而得到围魏救赵的效果,宋襄公果然担心国内有失,只好从郑国撤退,而郑国撤退的军队,正好在泓水碰上了楚国的军队。

楚军看见了宋襄公的军队,于是开始渡泓水河,打算向宋襄公的军队发起进攻;而宋襄公的智囊团则表示楚国军队多,自己一方的军队少,应该要趁楚国的军队还在渡河的时候就发起进攻,这样就可以借助对方渡河,以寡击众。这时的宋襄公却说自己是仁义之师,要等对方渡河后再击打对方。

等到楚国的军队过了河,宋襄公的智囊团表示可以趁楚国的军队刚刚渡过河,为准备好齐全之际发起进攻了,达到以逸待劳的作战效果;而宋襄公却又要等楚国的军队布好军阵才能发起进攻,而等到楚军布好了军阵,楚兵一冲而上,因为本身楚国军队的数量就要比宋襄公的军队的数量要多,再加上已经做好了排兵列阵的准备,大败了宋襄公的军队,而宋襄公 本人也被乱箭射中了大腿。

宋襄公的军队因为宋襄公所谓的仁义而大吃败仗,宋襄公不但不反省,还高调的说一个有仁德之心的君子,作战时是不攻击已经受伤的敌人的,也不攻打头发已经斑白的老年人。而打仗是以胜利为目的,对于敌人仁义就是对自己残忍, 更何况在敌方军力强过己方的情况下,要取得胜利就必须借助机会,宋襄公不但不懂得珍惜机会,反而让敌方做好周全的准备来攻打自己,因此宋襄公的仁义也成为了千古笑柄,对于战争来说,只要能够取得胜利,兵不厌诈也是可取的,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