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三知,知足,知止,知常_知足知止知常人生有三知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19 0
  1. 《道德经》第四四章:知足、知止才能长久
  2.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3. 知足知止什么意思
  4.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是什么意思?
  5. 人生三说_名句参考
  6. 知足常乐,知止常止
  7. 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什么意思?

增广贤文》有云: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意思就是,知足的人常能感到满足,一辈子都不会被欲望控制而辱没了自己;而做事有所节制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因为自己过分的选择和行为而蒙受耻辱。

可见, 知足和知止,是中国哲学里独有的智慧。

人生有三知,知足,知止,知常_知足知止知常人生有三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 ?知足者富

在《道德经》中,老子说: “知足者富。” 意思就是,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有的人。

魏晋哲学家王弼对这句话有自己的见解: “知足自不失,故富也。” 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满足,就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便会感到富足。

所以,知足是人生最好的状态。

不知道满足的人,就算拥有千万资产都觉得自己是个穷人;而知足的人,即使拥有得很少,生活很简朴,却会感到富有。

明朝初期,有一位叫胡九韶的人。他每天都会焚香拜佛,感谢上天给了他一天的清福。

妻子看见便笑道:“咱们一日三餐都是粗茶淡饭,又怎能谈得上是享清福呢?”

胡九韶缓缓道来:

“一来,咱们在太平盛世, 没有受战争之苦

二来,咱们衣食无忧, 不用忍受饥寒交迫之苦;

三来, 一家人都平安健康 ,没病没痛,更不用受牢狱之灾,这样日子怎么不是享清福呢?”

贪婪者虽富亦贫,知足者虽贫亦富。 正如《菜根谭》中所说:“贫得者分金恨不得玉,封公怨不受侯,权豪自甘乞丐;知足者藜羹旨于膏粱,布袍暖于狐貉,编民不让王公。”

一个贪得无厌的人,你给他金银他还怨恨得不到珠宝,你封他三公,他还抱怨为什么不封爵位, 这种人虽然身居富贵之位却等于自愿沦为乞丐。

一个自知满足的人,即使吃野菜汤也比吃山珍海味还要香甜,即使穿布棉袍也比狐袄貂裘还要温暖,这 种人虽然说身居平民地位,实际比王公更加高贵。?

曾国藩也说过: “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 我们做人做事,一定要懂得知足。唯有保持知足的心态,才能抵挡住外物的引诱,才会收获更多意想不到的快乐。

2 知止者久

《大学》有言: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定、静、安、虑、得,这五个字一脉相承,但前提是要“知止”。

何谓“知止”?

那就是我们做事要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同时也要懂得适可而止。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令尹名叫孙叔敖。 当时,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主持治水。在历时三载并倾尽家资之后,他终于修筑了中国历史上 第一座水利工程——芍陂 ,造福黎民百姓。后来,他又修建了安丰塘等大量水利工程,最终成为历史上的治水名人。

由于政绩斐然,又治水、治军有功,孙叔敖曾多次被楚庄王重额封赏,但他都坚辞不受。 因为他认为自己所领的俸禄已经足够了,如果不懂知止,灾祸就会降临。

而且,他不仅自己不接受,还在临终前告诫儿子也要谨慎对待封赏: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皆因他知道自己的儿子是平庸之辈,没有经世之才,绝不能接受别人都争抢的好地,以免招来祸患。最终,孙叔敖的知止之举,保全了一家人的性命。

李嘉诚也曾说:“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 这位著名的企业家一直都将“知止”当作人生信条,甚至将“知止”二字高悬于办公室的醒目之处,时刻警惕自己。

2000年,李嘉诚组建财团拟以450亿美元竞购德国的3G牌照。但在即将成功之际,李嘉诚果断地践行了 “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的铁律,退出了竞标。

当时很多人都不解,李嘉诚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要保持公司业务稳健发展。其实他的意思便是要求在开拓业务方面,保持现金储备多于负债,要求收入与支出平衡,甚至要有盈利, 讲究的便是稳健与进取中取得平衡,这便是他知止的经商理念。

后来事实也证明了李嘉诚的“知止”理念,确实起到了大作用:2001年网络科技股泡沫破裂,他的对手买下的德国3G牌照大幅贬值,损失惨重,而他则躲过了危机……

《道德经》中有一句名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方能保住长久的平安。

人生路上有很多五光十色的诱惑,清醒地知道自己该放弃什么,比知道自己想要得到什么更为重要。 当止则止,其实是一种进取之道。它 会让我们走得更远,行得更稳。

知足不败,知止尤胜。与大家共勉!

《道德经》第四四章:知足、知止才能长久

词目

知足知止

发音

zhī zú zhī zhǐ

释义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引用

《周书》卷四十二·列传第三十四·萧捴等 ...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 岂如 知足知止 ,萧然无累。北山之北,弃绝人间,南山之南,超逾世网。面... 《北史》卷二十九·列传第十七 ...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 岂如 知足知止 ,萧然无累。北山之北,弃绝人间;南山之南,超逾世网。面... 《法苑珠林》卷第四十八 ...娆恼  是谓梵行  常以慈哀净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普爱贤美  哀加众生 ... 《醒世恒言》第二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只不奉诏,有人问其缘故,许道:“两弟在朝居位之时,吾曾讽以 知足知止 。我若今日复出应诏,是自食其吾了。况方今朝廷之上,是非... 《韩湘子全传》第二十一回 问吉凶庙中求卜 解饥渴茅屋栖身 ...“我不得地的时节,也不东奔西谒,摇尾乞怜;那得地的时节,也肯 知足知止 ,急流勇退,那里得有气淘?”退之道:“这老道人言语分明... 《全隋文》卷十三 ...有以焉。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 知足知止 ,萧然无累。北山之北,弃绝人间,南山之南,超逾世网。面... 《全唐文》第10部 卷九百五 ...五师继轨。纂此遗训,克应开士。皎洁戒珠,波澜定水。有道有德, 知足知止 。学总群经,思深言外。乐说河泻,餐风?会。七众关键,四... 《今古奇观》第一卷 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只不奉诏。有人问其缘故。许武道:“两弟在朝居位之时,吾曾讽以 知足知止 。我若今日复出应诏,是自食其言了。况方今朝廷之上,是非...

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原文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誉和生命比起来,哪一个更可亲?生命和财货比起来,哪一个更珍贵?得到名誉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热衷名利就必定要付出更大的代价;过于积敛财富,必定招致更惨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保持长久的安乐。

解析

本章重点讲两个问题:一是教人珍视生命,不要把名利看得比生命还重。二是教人“知足”、“知止”,一切事物都要向相反方向转化,这是自然的法则。只有知止、知足才能长久。

在老子看来,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追求健康长寿,而不是追逐名利。这是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殚精竭虑地去追求名利,就会危害自己的生命。追求物质财富和名利本身并没有错,错就错在过分追求而不知满足,也就是欲望无止境,这是一切祸患产生的根源。因此,追求财富和名利要适可而止。

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各章节之间不可分割,它们一起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把其中任何一章孤立起来理解都是不合理的。本章和前面的第十三章就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两章都是为了说明人应该自重自爱的问题,所不同的是第十三章以宠辱荣患与人的生命作比较,而本章则是以名利和财富与人的生命作比较。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誉与生命相比,哪一个更值得我们亲近?财富与生命相比,究竟孰轻孰重?得到与失去相比,哪个害处更大?在这里,老子向我们提出了几个棘手但又必须面对的问题。把这几个问题回答圆满,并且把答案应用到实践中去,做到身体力行,这确实是有难度的。这时,老子阐发了自己的观点,即人应该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要过于看重名利和财富。要知足常乐,不可无限制地去追求名利,否则就堕落成贪婪之人了。老子在这里所阐发的“重生贵己”的观点,并不是贪生怕死,而是建立在珍惜自己生命的基础上的“生”,这与“苟且偷生”有着本质的不同。所以,当人们面对名利和财富时,要珍惜自身的价值和尊严,不可自贱自轻。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甚爱”指的是过度地贪爱虚名和地位,这一行为必然会消耗大量的精力,付出惨重的代价。“多藏”指的是过度追求财物。在现实生活中,有一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不惜出卖自己的灵魂,他们不仅违背道德规范,甚至还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得到的财物与失去人格尊严相比,实在是得不偿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这句话集中体现了老子的处世观。我们常说物极必反,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发展极限.一旦超过这一限度,就会朝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比如,人们常说一句话:真理再向前跨出一小步就是谬误。这话一点也不***,这是经过实践论证而得出的结论。知足就会少一些耻辱,所以说知足是明智的;知道适可而止方能长盛不衰,所以适可而止是有大智慧的表现。

人生在这个世界上,其本身就是很多偶然因素的组合,我们为什么是自己而不是别人?

正是因为这个世界上有自己和别人的区别,而我们又害怕别人比我们强,所以才争强好胜,有的人甚至不惜利用卑鄙***的手段来争取财富和名利。在这个过程中,这些人出卖的是自己的人格,耗费的是自己的精力,换取的仅仅是一点可怜的虚荣心。以沉重的代价换取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这是不值得的。

水满则溢,适可而止

我们不否认利用聪慧的头脑和勤劳的双手来争取财富和名誉是光荣的,但我们必须把握住一个度,要适可而止。只有这样做了,才能既收获名利,又能保持身体的健康。

王弼《道德经注》

尚名好高,其身必疏。贪货无厌,其身必少。得多利而亡其身,何者为病也?甚爱,不与物通;多藏,不与物散。求之者多,攻之者众,为物所病,故大费、厚亡也。

崇尚名节、好高骛远,人必然会疏忽自己的身体。贪图物质享受,身体必然受到损害。获得很多利益而自身灭亡,哪个是真正给你造成损害的呢?对一个事物爱得太深切,就会忽视其他事物;储藏收敛得太多,就没有与其他事物分享、交流。要求的、想要的越多,攻击你的人越多,因外物的牵累而受到损害,所以说是为之付出的更多,招致更惨重的损失。

苏辙《老子解》

先身而后名,贵身而,犹未为忘我也。忘我者身不有,而况于名与货乎?然贵以身为天下,非忘我不能。故使天下知名之不足亲,货之不足多,而后知贵身;知贵身,而后知忘我。

此老子之意也。不得者以亡为病,及其既得而患失,则病又有甚于亡者。惟齐有无,均得丧,而后无病也。爱甚则凡可以求之者,无所不为,能无费乎?藏之多则攻之者必众,能无亡乎?

把自己的身看成最重要的,而看轻名誉和物质利益,仍然没有达到忘我。忘我的人连身体都可有可无,何况名誉和物质利益呢?但是像看重自身一样看重天下,不是忘我的人不能做到。所以让天下知道名节是不足以留恋的,物质生活是不应当太丰富的,然后懂得重视自己的身体;知道重视自己的身体,然后才能忽略自己。

这就是老子的意思。得不到某事物的人觉得自己得不到很不好,等到得到了又怕失去,这种焦虑痛苦比没有这东西还严重。只有让每个人所拥有的都相同,得到和失去的都一样,才能没有这种焦虑痛苦。对于某事物爱得太深切,为了得到没有什么手段是不可以***用的,这样能不付出代价吗?储藏收敛的东西越多,来抢夺这些东西的人也越多,这样能不灭亡吗?

知足知止什么意思

弘一法师说:

知足常足,终身不辱。

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安莫安于知足,危莫危于多言。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

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

“知止”是自己看着到某个程度了,

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知止,如同不动。

从前,在普陀山下有个樵夫,整日早出晚归,辛勤地劳作,仍然不能温饱,家里经常揭不开锅。他的老婆每天都到佛前虔诚地烧香,祈求佛祖慈悲,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一点。她的祈祷果然感动了佛祖。一天,樵夫外出打柴时,在一棵大树下挖到一具金罗汉。

一文不名的樵夫一下成了富翁,买田置地,日子好过起来。按说,樵夫从穷光蛋变成百万富翁,应该高兴才是。可是,樵夫才高兴了几天就茶饭不思、坐立不安了。

他老婆就问:“我们现在吃喝不愁,又有良田美宅,你还唉声叹气的做什么?难道你是怕小偷来偷吗?小偷可偷不走这些房屋和良田,有什么可怕的。你真是个天生受穷的命!”

樵夫听完老婆这一番话,却发起了脾气:“女人头发长、见识短,你懂什么!偷不偷倒在其次,让我烦恼的是那十八个金罗汉我才得了一个,那十七个还不知道埋在哪里,我怎么能安心?”就这样,樵夫终日为那没能得到的十七个罗汉失魂落魄,没多久就病死了。

这个人不懂得知足,不懂得适可而止,结果终于害了自己。

人不快乐、不幸福,不是因为他拥有得太少,而是因为他不懂得知足、知止。不知足,无论有多少财富他都会觉得自己拥有得太少,永远为得不到的发愁;不知止,不懂得见好就收,最后反而连同到手的都一起失去。有句话叫“人心不足蛇吞象”,要想真正享受人生的乐趣,基本信条就是“知足常足,知止常止”。

新的一年,马上到来了,愿我们能够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知止常止的胸怀,去面对这个看似复杂多变的世界,让内心多一份从容淡定,享受属于我们每个人的美好生活!

“知足常乐,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是什么意思?

知足知止的意思是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知足知止,汉语成语,拼音:zhī zú zhī zhǐ,作宾语、定语;用于处事。出自《周书·萧大圜传》:“况乎智不逸群,行不高物,而欲辛苦一生,何其僻也,岂如知足知止,萧然无累”。

知,本义是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后引申为经验,常识,真理;又引申为聪明的,有战略的,觉悟的;由谈论和传授行猎、作战的经验引申为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又由了解,懂得,通晓,明白,能体会引申为管理,主持。

足,始见于商代甲骨文,象形字,其古字形像人的腿和脚,本义指人的下肢,包括脚和小腿。后转指脚。又引申为动物的蹄、爪,以及植物的根茎,或支撑器物的脚,物体的基部等。足又有有充足、富裕、满足、止、完成、能够等意思。

止,通过脚可以去任何地方,故引申为至、临义,又引申为停止、静止义,进一步引申为停留、逗留义。由停留引申为居住、处所义。由停止义引申为禁止、去除义。由本义亦可引申指人的举止、容止。

人生三说_名句参考

知道满足的人会常常感觉快乐,一生不会认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耻辱;知道适可而止的人,不会因为做事过了分而被羞耻

常言道:“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就是说做人如果懂得满足,懂得适可而止,就会免遭许多不必要的侮辱和羞耻,人生才会生活得轻松愉快,如水中的鱼儿一样,自由自在。简言之,就是“知足常乐”。知足常乐并非盲目地不求上进,安于现状,而是要清醒地正视自己,正视现实,给自己的理想和生命定好位,不空想,不妄生痴念。现在有些人不择手段,***受贿,攫取不义之财,就是因为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正视现实,不懂得珍惜已拥有的东西,有一首《人心不足歌》似乎就是专门替这些“人心不足蛇吞象”者流画像的:“终日奔波只为饥,才教食足又思衣。衣食尚还多充足,洞房衾冷便思妻。娶得妻来鸳被暖,奈何送老恐无儿。有妻有儿双双乐,终日思量屋舍低。起得高楼并大厦,又无官职受人欺。县丞主薄皆嫌小,欲去朝中挂紫衣。人心似海何时满,奈何阎王下帖追。”如此欲壑难填,最后沦为阶下囚,走向黄泉路,被阎王的帖子请去做鬼客,是自招其辱,咎由自取了。

可是许多人不知足,并非因为起了贪念的缘故,而是太喜欢时时处处与别人比较招致的。人生的许多缺憾与委屈,自卑与骄满,就是因为与人乱比较招致的,自己相貌平平,偏要与俊男美女比,自己家境贫寒,生活拮据,却偏要与腰缠万贯、一掷千金的款爷腕姐比,自己一事无成、普普通通,却偏要与事业有成的老板财阀比,乡村的人与城市的人比,平头百姓与官儿老爷比。还有,咱们一块读书、毕业、工作,年龄相仿,文凭相当,才干能力不相上下,凭什么你步步高升身居要职、门庭若市车水马龙?而我却依旧原地踏步、白丁一个、门庭冷落车马稀?如此这般一比较,比出了自怨自艾,比得心态失了衡,失了常。

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一个人如果不盲目攀比,或许生活便少了许多烦恼,多了几分快乐。你富贵,但是你为此而整天提心吊胆,担惊受怕,把房子修建得比监狱坚固还要担心被人抢劫被人谋杀;我既贫且穷,但我坦荡荡无忧无惊无险地生活,敞开门窗安安稳稳地睡大觉;你香车宝马出入茶楼酒肆,但你可能时刻要提防出***得肝硬化胃穿孔;我蔽衣草履粗茶淡饭但我身体健康心情舒畅。你做你的富贵梦,我有我的穷快乐。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修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人生快乐与否,全在于你对人生所持的态度。笼中之鸟虽然衣食无忧生死无虞,但却失去了蓝天失去了自由。我成不了明星大腕官爷,但我却不必因此而忙忙碌碌勾心斗角身不由已,无迎来送往之劳累,有自娱自乐之悠闲;或静心欣赏一部佳作,或挑灯夜战一盘残棋。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实乃人生一大快乐。你羡慕演员在台上风风光光出尽风头,说不定演员更羡慕你这个观众的轻松自如随心所欲地喜笑怒骂呢!“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看我应如是!”“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或许正站在窗口看你呢!清人笔记中有一首《行路歌》或许会给我们一点儿启迪:“别人骑马我骑驴,仔细思量我不如;回头只一看,又有挑脚汉!”

一生之中,太多的不知足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心灵、理智,迷失了自我,丧失了许多本来属于我们的快乐,有人说得好:人生总是有许多的无奈与缺憾,去羡慕别人所得到的,不如珍惜自己所拥有的!。

知足常乐,知止常止

●人生极为重要的三件事:一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对待生活;二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改变生活;三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感受生活!

 ●人生要带着三句话上路:一是把快乐当作一种美德;二是为帮过自己的人准备一份厚物;三是别为摘取一朵鲜花停留太久!

 ●人生须三要三不要:要爱身边的人,要爱手上的事,要爱心里的自己;不要拿自己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别人错误惩罚自己;不要拿自己错误惩罚别人!

 ●人生须把握三个字:勤,俭,静。勤能补拙,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劳一分才;俭能养廉;俭养廉,奢养贪,粗茶淡饭传家远;静能生悟,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人生须把握三个字:仁、勇、智。仁是能容忍不能改变的事情;勇是勇于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智是在任何时候都能正确区分两种事情的本质!

 ●人生可使用的三种钱:第一个是现金或资产,这些东西是物化的可以看得到,靠积累;第二个是信用,决定着别人口袋里的钱你能支配多少,靠诚信;第三个是心理,同样一种花钱方法,在不同情境,不同心态下,你对钱多钱少的感觉不一样的,靠智慧。

 ●人生要外理好三种关系:公与私:公私分明,不能因私废公;情与理:感情服从理性.理性报从法纪;内与外:内外有别,对已严,对人宽,正人先正已,律已方能律人。

 ●人生不做三无人:无知人;孤陋寡闻是无知;无惧人;糊涂大胆无畏惧;***人;寡廉鲜耻无羞耻。

 ●做人三信条: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做事三原则:审时度势,趋利避害,先易后难。发展三条件:道德立身之本,才智处事之能,机遇拓展之机。

 ●人生须吃的三碗面:门面、脸面、情面。门面是人的风度仪表,是通向社会交往的第一步。脸面是人的面部表情,常将微笑挂在脸上,将痛苦藏在心底,才能赢得他人好感。情

 面是指对人既讲感情又不感情用事,给他人一点爱心,给社会一点真心,才能做到与人方便,与己方便。

 ●人生三大智慧:一会关,关紧昨天的门,过好今天和明天;二会算,不仅算错的还要算对的,增强自信心;三会放,选择鱼翅熊掌痛苦不堪,适时放弃也是智慧。

 ●人生四要:少年的时候,要修理自己;青年的时候,要正视自己;壮年的时候,要扩大自己;老年的时候,要提升自己。

 ●人生三大修炼:从退让中体验乐趣;从宁静中安顿身心;从自制中克制物欲。人生三大至乐:一是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二是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三是得天下之英才而教育之。

 ●说话三要素:该说,不该说,何时说。该说时会说是水平;不该说时不说是聪明;知道何时该说何时不该说是城府。

 ●团结三要素:团结能人做大事;团结好人做实事;团结坏人不坏事。提拔晋升三要素:你自己行;有人说你行;说你行的人行。

 ●自由三要素:人身自由、精神自由、心灵自由。人身自由指人有自由活动的权利,不受任何人的制约和干涉;精神自由指有自由吸收任何知识的权利,有自由结交他人的权利,有自由说话的权利;心灵自由指不受任何教义理论的禁锢和束缚,任凭自己的心灵在广阔的领域自由驰骋,没有畏惧,想怎么美就怎么美。

 ●健康三要素:生理健康、精神健康、心灵健康。生理健康主要指物质肉体的健康,精神健康主要指思维意识的健康,心灵健康主要指灵性的健康。生理健康靠养生维护,精神健康靠教诲维护,心灵健康靠信仰维护。

 ●富裕三要素:物质富裕、精神富裕、心灵富裕。物质富裕指人拥有起码的物质生存条件;精神富裕指人拥有知识、拥有亲朋好友、拥有一个精神家园;心灵富裕指人拥有理想、信念、积极乐观前行的动力、和一片心灵飞翔的蓝天。贫穷的人生是凄惨悲苦的人生,只有富裕,才能实现梦想。

 ●乐观处世三不比:不与同乡比,不与同窗比,不与同事比。盛衰各有时,荣辱各有机,松柏不改冰霜操,兰在幽林亦自芳。

 ●处世三宝:一结交两种人,二配备两个医生,三多吃两样东西。结交两种人:良师,益友。配备两个医生:运动,营养。多吃两样东西:吃苦,吃亏。

 ●生命三部件:身体、智慧、情感。身体是生存的'本钱,智慧是创造的灵魂,情感是力量的源泉。三位一体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人!

 ●人生三件事:做人、做事、做学问。做人要力求出色,勇争第一,让别人发现你记住你;做事要敢于创新,方法灵活,不要墨守成规;做学问要学以致用,懂得将知识转化为效益,切忌闭门造车。

 ●人生三种滋味:苦味、酸味、甜味。苦味让你饱经磨难,承受痛苦;酸味让你思考人生,展望未来;甜味让你品尝成功,体会快乐。只有真正感受到这三种味的人,人生才算完美

 ●人生三知:知理、知足、知趣。知理就是明理,明理才有追求,在追求的过程中,要懂得知趣,对于追求的结果,做到知足常乐。

 ●人生三知:先知先觉、后知后觉、不知不觉。先知先觉成就一生,后知后觉延误一生,不知不觉断送一生。人生不在于活得长与短,而在于顿悟的早与晚。

 ●人生三多:多想、多说、多干。多想可以少犯错误,多说可以培养口才,多干可以取得成功。只有做到三多,人生才叫完整。

 ●人生三种境界:一是悲观厌世、二是执著追求、三是超脱世俗。境界之于人生,本身就是最大的人生课题!

 ●人生三个队:青年人中,敢想敢干敢花钱的敢死队;中年人中,工作繁忙负担沉重压力大的忙死队;老年人中,等吃等喝等睡整天玩的等死队!

 ●知人有三:知人之短,知人之长,知人短中之长,知人长中之短。用人有二:用人之长,避人之短教人有二:成人之长,去人之短!

 ●人生三道茶:第一道苦若生命、第二道甜似爱情、第三道淡如微风。生活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即衣食住行;二是精神生活,即学术文艺;三是灵魂生活,即高深哲学。

 ●人生三大享受:吃饭,喝水,上厕所。第一点:人不吃饭就会死,所以要吃饭。第二点:吃完饭后咽到了怎么办?所以要喝水。第三点:吃完饭,喝完水后就要上厕所,忍受是很难受的!

 ●人生三大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的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人生三个三:人生想要的东西很多,三个脑袋也想不完;人生要做的事情很多,三双手也做不完;人生要走的路很多,三双脚也走不完。

 ●人生三明:目光敏锐,洞察世事,明晰事理的先见之明;不妄自菲薄,不好高骛远,不人云亦云的自知之明;亲君子,远小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知人之明!

 ●生命中三种人:一是不求回报地关爱你的人;一是伤害欺骗利用你的人;一是和你无关的人。第一种人给予你博爱,第二种人促使你成长,第三种人让你体验生命多彩!

 ●人生遇到的三种人:一是欣赏你、理解你、赏识你的人,对你有知遇之恩,可以为师为友;一种是曲解你、中伤你,给你伤害,不必与他计较,更无需苦恼,只要远离他;第三种是和你毫不相干的人,与你无关痛痒,只要和他和平相处就行了。

 ●生命中三种人:亲人、师长、朋友。亲人如温馨港湾,师长如头顶之阳,朋友如成功金桥。一生遇到这三种人要珍惜,千万不要放弃

 ●生命中三种人:一是支持你、理解你、器重你,有知遇之恩,可为师为友;二是嫉妒你、中伤你、轻视你,给你伤害,只须远离;三是与你互不相干,可以与之和平相处,以礼待之!

 ●生命中三种人:一是已经或者将要错过的人;二是以前或现在正在等待你的人;三是注定要与你相守余生的人。错过的已经无可挽留,等待的不容疏忽,惟有相守的更应该好好珍惜!

 ●生命中三种人:重视你的人、鄙视你的人、轻视你的人。重视你的人,应感谢他们,他们确立了你的信心;鄙视你的人,应感谢他们,他们让你认清了自己;轻视你的人,应感谢他们,他们给了你自由发展的空间。

 ●生命中三种人:一是生养的父母,没有他们世上就不会有你自己;二是给你机会的人,没有他们就不会有呢人生第二次生命;三是给你帮助的朋友,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你生命中的充实!

 ●当今世上三种人:不知道事情发生的人;看事情发生的人;让事情发生的人。听话要听三种人的话:一是有智慧的人,二是道德高尚的人,三是有经验的人!

 ●临事中的三种人:一是思考在事前,未雨绸缪的智者;二是事出后方知,仓猝应变的能者;三是事后仍不知,茫然昏聩的愚者!

 ●不值得同情的三种人:一种是沉溺于过去的人;一种是堕落于现实的人;一种是夸谈于未来的人。

 ●人生天平三大支点:尊重自己、尊重别人、保持尊严。尊重自己是体现自我涵养,尊重别人是体现宽容大度,保持尊严是体现高尚人格。

 ●处理天人关系的三***则:识天、顺天、乐天。处理人际关系的三***宝:守正、中孚、尚和。处理工作事务三大要义:果决、审慎、适变!

知足常足,终生不辱;知止常止,终生不耻,什么意思?

弘一法师认为,“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 “知止”是自己看着到某个程度了,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知足”是由人,“知止”由自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功夫做到细微处,一念起来,知止,不被带着走;一念消失,知止,如同不动。

弘一法师将知足常乐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不但要“知足”,还要“知止”方能常乐。我们都懂得知足,却忽略了知止,而止更为重要。

在弘一法师看来,真正的快乐并不是物质上的富足,而是精神上的富足。弘一法师在讲解《佛遗教经》的时候曾说:“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段话给世人的启示是:人要少欲。少欲,人的牵挂就没有了,忧虑也没有了,心就安了,人就快乐了。

弘一法师告诫我们,要懂得惜福。什么是惜福?就是爱惜自己的福气,就是知足,不要过度纵欲、过度地浪费我们的物质。

法师告诉我们不要把福气一次用尽。如果一个人过早地用尽福气,就像一棵生长过快的树,一朵盛开过早的花,反而容易在中途夭折。

我们总是抱怨自己拥有的太少,却忽略了我们已经拥有的。等到失去之后,才会知道自己以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后悔自己没有好好珍惜。

拥有生命本身,就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意思:持盈保泰,自知满足,一辈子也不会遭到屈辱;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一辈子也不会蒙受羞耻。

出处:出自清朝金缨所作的《格言联璧·惠吉类》。

原文节选:

1、热不可除,而热恼可除,秋在清凉台上;穷不可遣,而穷愁可遣,春生安乐窝中。

译文:无法驱除炎热,但可以驱除令人烦恼之事,清凉的秋意正在清凉台上。贫穷无法排遣,但可以遣散无穷的忧愁,安乐之心中充满生机。

2、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

译文:富贵贫贱难以令人满意,若知足就能称心如意;自然美景没有不变的主人,有闲适之心观赏便是主人。

3、要足何时足,知足便足;求闲不得闲,偷闲即闲。

译文:事事都追求满足,其结果总是不能满足,懂得知足常乐的真谛,就会心满意足了;天天都盼待闲暇,学会忙里偷闲的妙法,就能优哉优哉了。

4、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

译文:持盈保泰,自知满足,一辈子也不会遭到屈辱;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一辈子也不会蒙受羞耻。

5、急行缓行,前程总有许多路;逆取顺取,命中只有这般财。

译文:不管是紧赶,还是慢赶,人生前程都是这么多的路途;不管是顺拿,还是逆拿,命数决定此生就有这些钱财。

6、理欲交争,肺腑成为吴越;物我一体,参商终是兄弟。

译文:公理与私欲论辩争斗,至爱亲朋反成冤家对头;外物和自我混为一体,远隔天涯都是手足兄弟。

7、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以爱妻子之心爱父母,以保爵位之心保国家。

译文:用积聚财货的心去积累学问,用博求功名的心去修养品德,用爱抚妻儿的心去孝敬父母,用保护官位的心去保卫国

8、移作无益之费以作有益,则事举;移乐宴乐之时以乐讲习,则智长;移信邪道之意以信圣贤,则道明;移好财色之心以好仁义,则德立; 移计利害之私以计是非,则义一精一;移养小人之禄以养君子,则国治;移输和戎之赀以输军国,则兵足;移保身家之念以保百姓,***安。

译文:把花在无益杂事上的金钱用在有益正事上,那么事业就能进展;把耗在宴会逸乐的时间用在研读学问上,那么才智就能增长;把笃信异端邪说的心意用在崇信圣贤上,那么思想就能明晰;把贪好财物美色的情欲用在讲求仁义上,那么品德就能高尚。

把计较个人利害的私心用在评判是非上,那么道义就能一精一通;把任用奸佞小人的俸禄用在重用君子上,那么国家就能大治;把献纳异族求和的资财用在充实国防上,那么军队就能强大;把保护身家性命的思想用在保护人民上,那么百姓就能安顿。

扩展资料: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金缨,山阴金先生,姓金,山阴人,清代学者,真实姓名和生平不详。

其所编《格言联璧》一书,按儒家大学,中庸之道,以“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主要内容为框架,收集有关这些内容的至理格言,按当时人的阅读习惯分为八类,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作者的用意在于以金科玉律之言,作暮鼓晨钟之警,即用圣贤先哲的至理格言来鞭策启迪童蒙,从小懂得做人的道理、树立远大的人生志向、努力进取、长大以后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该书说理之切、其举事之赅、其择辞之精、其成篇之简,皆萃古今。

每一条事理内涵丰富,广博精微,言有尽而意无穷,先哲的聪明智慧和无限期望尽在这联珠妙语之中。

一册在手,揣摩研读,细心体会,必能驾驭人生的真谛,游刃于生活空间,既能修身齐家,又能报效社会,不失为难得的济世良药,人生指南,因而其成书问世后即为宫廷收藏,流传民间,远播海外,成为影响深远、读者众多,历久不衰的蒙学读本。但由于刊行紊乱,版本差异较大。

百度百科——格言联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