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言直谏的意思,直言直谏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19 0
  1. 犯颜直谏什么意思
  2. 直言极谏什么意思?
  3. 文言文直言敢谏
  4. 诤谏的意思诤谏的意思是什么
  5. 冒死进谏是什么意思,直言进谏是什么意思
  6. 谏诤是什么意思?

謇谏的成语有:谏争如流,正言直谏,直言切谏。

謇谏的成语有:直言切谏,从谏如流,正言直谏。2:结构是、謇(上下结构)谏(左右结构)。3:拼音是、jiǎn jiàn。4:注音是、ㄐ一ㄢˇㄐ一ㄢ_。

謇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直言直谏的意思,直言直谏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直言谏诤。

二、引证解释

⒈直言谏诤。引《后汉书·杨李翟等传论》:“翟_资_数取通,而终之以謇_。”

三、网络解释

謇谏謇谏,是汉语词汇,直言谏诤。

关于謇谏的词语

謇谔自负三谏之义直言切谏主文谲谏正谏不讳犯颜极谏拒谏饰非正言直谏谏争如流犯颜敢谏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謇谏的详细信息

犯颜直谏什么意思

进谏的词语有:直言切谏,犯颜敢谏,犯颜进谏。

进谏的词语有:正言直谏,正谏不讳,三谏之义。2:结构是、进(半包围结构)谏(左右结构)。3:注音是、ㄐ一ㄣ_ㄐ一ㄢ_。4:拼音是、jìn jiàn。

进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进谏jìnjiàn。(1)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

二、引证解释

⒈向君主或尊长直言规劝。引《荀子·成相》:“_伍子胥_进_不听,_而独鹿弃之江。”《南史·江淹传》:“淹每从容进_,景素不纳。”《旧唐书·韦温独孤郁传赞》:“伏蒲进_,染翰为文。”郭沫若《李白与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高宗李治都屡次告戒他,但不改故态,臣下进谏更要遭受到打骂。”

三、国语词典

以直言进行规劝。多用于下对上。如:「进谏长官」。

四、网络解释

进谏进谏,汉语词汇。拼音:jìnjiàn,释义:对君主、尊长或朋友进言规劝;同样指下级对上级臣子对君主年幼者对长者进行的劝告建议的方式。

关于进谏的诗句

柳泽韩愈犹进谏进谏不听进谏不听

关于进谏的成语

拒谏饰非从谏如流直言切谏正言直谏谏争如流

关于进谏的造句

1、本文跳出了文本的樊篱,以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进谏策略为切入点,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2、本回演述史事,已觉渲染生妍,至插入脱脱进谏一段,尤足补史之阙,揆情度理,应有此文,不得以虚伪少之。

3、时任豫州刺史的狄仁杰直言进谏,成功阻止了则天的滥施刑罚,并因其卓越才干受封拜相,获赐紫袍一袭。

4、独山阳君宋娥,不闻让还,适值京师地震,缑氏山崩,那謇謇谔谔的左伯豪,又不能不乘机进谏,再贡忠忱。

5、顾雍在朝秉公执正,不为权势所屈,虽每每和颜悦色进谏,但不苟合取容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进谏的详细信息

直言极谏什么意思?

犯颜直谏的意思如下:

犯颜:冒犯君主或尊长的颜面、威严;直谏:以直言规劝。敢于冒犯君主或尊长的威严而极力规劝其改正错误。

犯颜直谏的汉语拼音读作:fàn yán zhí jiàn。

出处:

《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犯颜极谏,臣不如东郭牙,请立以为谏臣。

姚雪垠《李自成》:臣读书一生,只学会犯颜直谏,并未学会逢迎阿谀,欺君罔上,竟被陛下目为佞臣。

犯颜直谏的造句如下:

一、团结需要的是敢于犯颜直谏的魏征,而不是指鹿为马的赵高。

二、他刚正廉明,执法不阿,以身***,甚至敢于犯颜直谏,力劝武则天立唐嗣。

三、海公更甚,竟敢于批逆鳞,犯颜直谏,向嘉靖递上了著名的奏疏。

四、彭德怀是党内高级干部中第一个犯颜直谏,站出来说真话的人;他没有倒在枪炮下,却倒在一封谏书前。

五、犯颜直谏虽自古有之,不失为臣之道,但为国为家不可不看实情,照搬照套。

六、唐太宗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七、针对奸佞小人的胡作非为,杨震多次犯颜直谏,终于招致陷害,被贬出国都洛阳的杨震,深恨不能清君之侧,觉得无颜苟活于世,就在回灵宝老家的途中饮毒酒自尽。

八、唐太宗李世民得一犯颜直谏的魏征,广开言路,虚心纳下,政治修明,慎始敬终,开创贞观盛世。

文言文直言敢谏

词目

直言极谏

发音

zhí yán jí jiàn

释义

①谓以正直的言论谏诤。古时多用于臣下对君主。②直言极谏科的省称。

引用

《前汉演义》第四十八回 遭众忌贾谊被迁 正阃仪袁盎强谏 ...,勃亦受命不辞。会当日蚀告变,文帝因天象示儆,诏求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 。当由颍阴侯骑士贾山,上陈治乱关系,至为恳切,时人称为... 《前汉演义》第五十八回 嗣帝祚董生进三策 应主召申公陈两言 ...,便颁下一道诏书,命丞相御史列侯郡守诸侯相等,举荐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 之士。于是广川人董仲舒,菑川人公孙弘,会稽人严助,以及... 《前汉演义》第九十一回 赖直谏太子得承基 宠正宫词臣同 *** ...员五人。汉制尚书有四,至此更增一人。四月孟夏,天复雨雪,诏令 直言极谏 诸士,诣白虎殿对策。太常丞谷永奏对道:  方今四... 《后汉演义》第三十回 请济师司马献谋 巧架诬牝(又鸟)逞毒 ...前。并皆得与讲席,著有令名。越年为建初五年,二月朔日食,诏求 直言极谏 ,大略说是:  朕新离供养,愆咎众著,上天降异,... 《后汉演义》第四十七回 立冲人母后摄政 毒少主元舅横行 ...得失;到了四月,京师地震,又诏大将军公卿等,荐举贤良方正,及 直言极谏 各一人。看官试想!豺狼久已当道,欲要纠正时政,必为所噬... 《说唐合传》第十五回 雄阔海打虎显英雄 伍云召报仇集众将 ...父篡位,与奸臣算计,要老太师草诏,颁行天下。老太师忠心不昧, 直言极谏 ,杨广反把老太师杀了,并家眷三百余口,尽行斩首,言之真... 《说唐合传》第十七回 韩擒虎调兵二路 伍云召被困危城 ...所知。不料杨广弑父篡位,纳娘为后,古今罕有。我父亲忠心不昧, 直言极谏 ,那杨广反把我父亲杀了!又把我一门三百余口,尽行斩首,... 《***狄公案》迷宫案-第四章 ...室家小又当如何?钱牟一旦得手,对她们绝不会心慈手软。我意不如 直言极谏 ,劝老爷一时诈降钱牟,做做屈节事仇的样子,再徐图万全之... 《史记》孝文本纪 ...,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思之所不及,匄以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 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饬其任职,务省繇费以便民。朕既不... 《史记》梁孝王世家 ...言也。故诸侯王当为置良师傅,相忠言之士,如汲黯、韩长孺等,敢 直言极谏 ,安得有患害! 盖闻梁王西入朝,谒窦太后,... 《汉书》卷七十五·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减省以便万姓者,各条奏。悉意陈朕过失,靡有所讳”因赦天下,举 直言极谏 之士。奉奏封事曰:臣闻之於师曰,天地设位,悬日月... 《汉书》卷四·文帝纪 ...,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匄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 者,以匡朕之不逮。因各敕以职任,务省徭费以便民。朕既不... 《汉书》卷六·武帝纪 ...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 之士。丞相绾奏“所举贤良,或治申、商、韩非、苏秦、张仪... 《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 ...。其令太傅、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 之士各一人”夏五月辛酉,初举孝廉、郎中宽博有谋,... 《后汉书》卷四·孝和孝殇帝纪 ...朕之不逮。其令三公、中二千石、二千石、内郡守相举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 之士各一人。昭岩穴,披幽隐,遣诣公车,朕将悉听焉”帝乃... 《后汉书》卷五·孝安帝纪 ...众官、郡国守、相,举贤良方正、有道术之士,明政术、达古今、能 直言极谏 者,各一人。己卯,永昌徼外僬侥种夷贡献内属。甲申,葬清... 《魏书》卷七上·帝纪第七·高祖纪上 ...赦,改元延兴元年。丁未,刘彧遣使朝贡。九月壬戌,诏在位及民庶 直言极谏 ,有利民益治,损政伤化,悉心以闻。壬午,青州高阳民封辩... 《魏书》卷七下·帝纪第七下·高祖纪下 ...人湛德,高士凝栖,虽加铨***,未能招致。其精访幽谷,举兹贤彦, 直言极谏 ,匡予不及。又邪佞毁朝,固唯治蠹;贪夫窃位,大政以亏。... 《北史》卷三·魏本纪第三 ...丑,进***东阳王丕爵为王。己未,诏群官卿士下及吏人,各听上书, 直言极谏 ,勿有所隐。诸有益政利人可以正风俗者,有司以闻。辛未,... 《旧唐书》卷七·本纪第七·中宗睿宗 ...嗣者听取亲为后。诏九品已上及朝集使极言朝政得失,兼举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 之士。丙寅,左散骑常侍、谯王重福贬濮州员外刺史,不知州... 《旧唐书》卷十·本纪第十·肃宗 ...台府,如处断不平,具状闻奏。自文武五品已上正官各举贤良方正、 直言极谏 一人,任自封进。两省官十日一上封事。御史台欲弹事,不须... 《旧唐书》卷十二·本纪第十二·德宗上 ...更待事平,然后经度。"制从之。乙巳,上御正殿,策贤良方正、能 直言极谏 等三科举人。辛亥,宰相刘从一以疾辞任,授户部尚书。庚申...

诤谏的意思诤谏的意思是什么

1. 直言敢谏的文言文翻译

直言敢谏

原文

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魏徵的形体容貌不超过中等人,然而有魄力与谋略,善于使皇上改变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脸色而竭力规劝。有时碰上皇上发怒,魏徵神态脸色不变,皇上也因此收敛了威势。他曾经对皇上说:“有人说皇上要到南山(去游乐),宫外都盛装完毕,可最终不出发,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着说:“开始确有这心意,(但是)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皇上曾经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赏),远远地看见魏徵进来,(便把鹞鹰)藏在胸怀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禀报事情,鹞鹰最终死在皇上的怀中。

摘自《百度知道》

2. 直言敢谏的文言文翻译

直言敢谏 原文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

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

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译文魏徵的形体容貌不超过中等人,然而有魄力与谋略,善于使皇上改变主意,往往冒犯(皇上的)脸色而竭力规劝。

有时碰上皇上发怒,魏徵神态脸色不变,皇上也因此收敛了威势。他曾经对皇上说:“有人说皇上要到南山(去游乐),宫外都盛装完毕,可最终不出发,什么原因呢?”皇上笑着说:“开始确有这心意,(但是)怕你批评,所以中途停止了。”

皇上曾经得到一只极好的鹞鹰,自己放在手臂上(欣赏),远远地看见魏徵进来,(便把鹞鹰)藏在胸怀中,魏徵(故意)不停地禀报事情,鹞鹰最终死在皇上的怀中。 摘自《百度知道》。

3. "直言敢谏"怎么翻译

直截了当地进言敢于劝谏君主。

出自《资治通鉴·唐纪》:魏徵状貌不逾中人,而有胆略,善回人主意,每犯颜苦谏。或逢上怒,徵神色不移,上亦为霁威。

尝言于上曰:“人言陛下欲幸南山,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上笑曰:“初实有此心,畏卿嗔,故中辍耳。”上尝得佳鹞,自臂之,望见徵来,匿怀中,徵奏事不已,鹞竟死怀中。

魏徵(580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巨鹿曲阳[1] 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病死。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2-3] 葬礼从简。

[4] 同年入凌烟阁。[5]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

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魏徵陵墓位于陕西省礼泉县。

4. 魏征敢谏文言文赏析

魏征直言敢谏

(上)

玄武门之变后,有人向秦王李世民告发,东宫有个官员,名叫魏征,曾经参加过李密和窦建德的起义军,李密和窦建德失败之后,魏征到了长安,在太子建成手下干过事,还曾经劝说建成秦王。秦王听了,立刻派人把魏征找来。魏征见了秦王,秦王板起脸问他说:“你为什么在我们兄弟中挑拨离间?”左右的大臣听秦王这样发问,以为是要算魏征的老账,都替魏征捏了一把汗。但是魏征却神态自若,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可惜那时候太子没听我的话。要不然,也不会发生这样的事了。”秦王听了,觉得魏征说话直爽,很有胆识,不但没责怪魏征,反而和颜悦色地说:“这已经是过去的事,就不用再提了。”唐太宗即位以后,把魏征提拔为谏议大夫(官名),还选用了一批建成、元吉手下的人做官。原来秦王府的官员都不服气,背后嘀咕说:“我们跟着皇上多少年。现在皇上封官拜爵,反而让东宫、齐王府的人先沾了光,这算什么规矩?”宰相房玄龄把这番话告诉了唐太宗。唐太宗笑着说:“朝廷设置官员,为的是治理国家,应该选拔贤才,怎么能拿关系来作选人的标准呢。如果新来的人有才能,老的没有才能,就不能排斥新的,任用老的啊!”大家听了,才没有话说。唐太宗不记旧恨,选用人才,而且鼓励大臣们把意见当面说出来。在他的鼓励之下,大臣们也敢于说话了。特别是魏征,对朝廷大事,都想得很周到,有什么意见就在唐太宗面前直说。唐太宗也特别信任他,常常把他召进内宫,听取他的意见。有一次,唐太宗问魏征说:“历史上的人君,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说:“多听听各方面的意见,就明智;只听单方面的话,就昏庸(文言是‘兼听则明,偏听则暗’)。”他还举了历史上尧、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例子,说:“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够***纳下面的意见,那末下情就能上达,他的亲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连连点头说:“你说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读完隋炀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说:“我看隋炀帝这个人,学问渊博,也懂得尧、舜好,桀、纣不好,为什么干出事来这么荒唐?”魏征接口说:“一个皇帝光靠聪明渊博不行,还应该虚心倾听臣子的意见。隋炀帝自以为才高,骄傲自信,说的是尧舜的话,干的是桀纣的事,到后来糊里糊涂,就自取灭亡了。”唐太宗听了,感触很深,叹了口气说:“唉,过去的教训,就是我们的老师啊!”

(下)

唐太宗看到他的统治巩固下来,心里高兴。他觉得大臣们劝告他的话很有帮助,就向他们说:“治国好比治病,病虽然好了,还得好好休养,不能放松。现在中原安定,四方归服,自古以来,很少有这样的日子。但是我还得十分谨慎,只怕不能保持长久。所以我要多听听你们的谏言才好。”魏征说:“陛下能够在安定的环境里想到危急的日子,太叫人高兴了(文言是‘居安思危’)。”以后,魏征提的意见越来越多。他看到太宗有不对的地方,就当面力争。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时候,跟唐太宗争得面红耳赤。唐太宗实在听不下去,想要发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丢了自己接受意见的好名声,只好勉强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气回到内宫,见了他的妻子长孙皇后,气冲冲地说:“总有一天,我要杀死这个乡巴佬!”长孙皇后很少见太宗发那么大的火,问他说:“不知道陛下想杀哪一个?”唐太宗说:“还不是那个魏征!他总是当着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实在忍受不了!”长孙皇后听了,一声不吭,回到自己的内室,换了一套朝见的礼服,向太宗下拜。唐太宗惊奇地问道:“你这是干什么?”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后来,他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哩!”公元643年,那位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可以看到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做得对不对。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了。”由于唐太宗重用人才,能***纳大臣的直谏,政治比较开明,而且注意减轻百姓的劳役,***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唐朝初期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历史上把这段时期称做“贞观之治”(贞观是唐太宗的年号)。

5. 翻译文言文 唐李绛,善谏.上欲罪白居易.绛曰.陛下容纳直言.故群臣敢谏

译文

唐朝时的李绛,善于进谏。皇帝有次要降罪于白居易,李绛说:“陛下容许群臣直言,所以大家才敢进谏。白居易的心愿只是要贡献自己的忠诚,如今陛下要降罪于他,只怕天下的人从此就要把嘴巴闭上了。”皇帝对李绛的意见很高兴,没有治白居易的罪。

皇帝曾经责怪李绛说话太过分,李绛哭着说:“臣如果因为怕陛下左右的人,而爱惜自己,不敢进言,那臣就是有负于陛下。如果我进言了,但陛下不喜欢听,那是陛下辜负了臣。”皇帝的怒气就此消解。

先父说:“李丞相是好臣子,他喜欢直言进谏,不和小人为伍。李吉甫虽然总是逢迎皇帝,宪宗每每还是认为李绛说的对,就是因为李绛知无不言,言无不中,所以虽然他屡次冒犯天威,触怒皇帝,但总是能反复陈说,以启发皇帝的想法。如果不是立心忠诚、正直的话,怎么可能做到这一点。”

题解

1. 罪:降罪、治罪

2. 通过李绛的哭诉,皇帝明白了李绛的出发点是为自己好,所以转怒为喜。

3. 李绛是直谏,邹忌是讽谏。

6. 文言文直言诤友的翻译

直言诤友 吴大司马吕岱卒,年九十六。始岱亲近吴郡徐原,慷慨有才志,岱知其可成,赐巾鞲与共言论,后遂荐拔,官至侍御史。原性忠壮,好直言,岱时有得失,原辄谏争,又公论之;人或以告贷,岱叹曰:“是我所以贵德渊者也!”及原死,岱哭之甚哀,曰:“徐德元,吕岱之益友,今不幸,岱复与何过!”谈者美之。

译文:

吴国大司马吕岱去世,终年九十六岁,起初,吕岱亲近吴郡人徐原,徐原慷慨大方而有才志,吕岱知道他能够取得成就,就赐与他巾帻、单衣等庶人穿戴的礼服,并与他一起交谈,后来就推荐提拔他,官至侍御史。徐原性情忠厚豪放,喜好直言,吕岱有时出现失误,徐原就直言进谏争辩,又公然在众人之中议论;有人告诉了吕岱,吕岱感叹地说:“这是我所以看重徐原的原因。”徐原死时,吕岱哭得十分哀痛,说:“徐原啊,我的好友,如今你不幸而去,我又从何处听人指出我的错误?”谈论的人十分赞美这件事。

冒死进谏是什么意思,直言进谏是什么意思

诤谏的词语解释是:(书)(动)直言别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诤谏的词语解释是:(书)(动)直言别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拼音是:zhèng jiàn。 结构是:诤(左右结构)谏(左右结构)。 注音是:ㄓㄥ_ㄐ一ㄢ_。

诤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直言劝谏。引郑振铎《桂公塘》二:“当时陈宜中为丞相的时候,伯颜也遣人来要宜中去面讲和款,那时天祥在他的幕下,再三的诤谏道:‘相公该为国家自重。’”

二、国语词典

以正直的言辞规劝别人。如:「魏征立朝,勇于诤谏。」

三、网络解释

诤谏诤谏zhèngjiàn基本解释: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

关于诤谏的成语

面折廷诤拒谏饰非直言切谏谏争如流正言直谏纳谏如流从谏如流

关于诤谏的词语

犯颜极谏主文谲谏谏尸谤屠正谏不讳良师诤友正言直谏从谏如流谏争如流直言切谏拒谏饰非

关于诤谏的造句

1、唐太宗以隋炀帝拒谏饰非导致国亡家灭为鉴,“开怀抱,纳诤谏”。

2、对介公为最后之诤谏,保其安全,促其反省。

3、到得此番激烈诤谏之时,老夫势必情飞绪动,辞气张扬,冲言折颜,毫不逊让,则太子身处之境地,必尴尬难堪矣。

4、确实中国传统书学历来讲书品人品并重,颜老先生的作为正是炳森先生的追求,难怪人们初识炳森时对他会有敢于诤谏的耿介之士的感觉。

5、她给了齐宣王当头一棒,她的诤诤谏言使齐宣王幡然醒悟;她尽心尽力地辅佐使齐国国力大增,一时成为“千乘之国”。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诤谏的详细信息

谏诤是什么意思?

1.进谏:向君主或尊长直言规劝。

2. 《荀子·成相》:“[ 伍子胥 ]进谏不听,刭而独鹿弃之江。

3.”《南史·江淹传》:“ 淹 每从容进谏, 景素 不纳。

4.”《旧唐书·韦温独孤郁传赞》:“伏蒲进谏,染翰为文。

5.” 郭沫若 《李白和杜甫·杜甫的门阀观念》:“ 高宗 李治 都屡次告戒他,但不改故态,臣下进谏更要遭受到打骂”。

谏诤(jiàn zhèng),汉语词语,意思是指直言规劝以使人改正过错。

释义

[criticize ***.’s faults frankly] 直言规劝,使人改正过错 谏诤即见听。——《汉书》

出处

《礼记?曲礼下》中部:“为人臣之礼不显谏。三谏而不听,则逃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孝经注疏·卷七谏诤章第十五》第4段是《孝经》***: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诤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诤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诤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诤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诤于父,臣不可以不诤于君;故当不义,则诤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例句

西汉《韩诗外传》卷十:“言 文王 咨嗟,痛 殷商 无辅弼谏诤之臣而亡天下矣。”

《三国志·卷一四·魏书·刘放传》:然时因群臣谏诤,扶赞其义,并时密陈损益,不专导谀言。?

《魏书˙卷七十七˙高崇传》:谏诤极言,无所顾惮。?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历观 秦 汉 以及 五代 ,谏诤而死,盖数百人。”

宋 秦观 《任臣下》:“谏诤之臣,其功在于正纲纪、立风宪,通上下之情,使乱臣贼子顾惮而不敢发,如此而已。”

叶君健 《自由》十四:“ 吴春茂 说这番话的态度,正如一个忠臣在对皇帝进行谏诤一样,语调非常诚恳。”

自此谏诤路绝,贤豪解体。——《东周列国志》

词语故事

唐孔颖达(孔颖达,孔子後裔,秦王李世民之十八学士之一)疏云:案:庄二十四年(春秋经鲁庄公二十四年),曹羁出奔陈,公羊传云:戎将侵曹,曹羁谏曰:戎众以无义,君请勿自敌也,曹伯曰:不可。三谏不从,遂去之。何休云:谏有五,一曰讽谏者,案:定十二年公羊传云:孔子以季氏之强,谓季孙曰: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季孙闻之,堕费邑,是讽谏也。何休又云:二曰顺谏,曹羁是也,即上谏曹君,无以戎敌,三谏不从,遂出奔陈,所谓以道事君,不可则止,此是顺谏也。何休又云:三曰直谏,子家驹是也,案:昭二十五年公羊传云:昭公将弑季氏,子家驹谏曰:诸侯僣於天子,大夫僣於诸侯,久矣,是不辟(音避)君僣而言之,是直谏也。何休又云:四曰争谏,子反请归是也,案:宣十五年公羊云:楚庄王围宋,子元乘堙相对语,华元谓子反云: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子反谓华元:吾军有七日之粮。子反劝楚王赦宋而归,楚王不可,子反频谏,不听,乃引师去,楚王亦归,是争谏也。何休又云:五曰赣谏(赣音戇,戇音杠,戇谏,鲁莽、冒失、愚蠢),百里子蹇叔子是也,案:僖三十三年公羊云:秦穆公将袭郑,百里子与蹇叔子谏穆公,不从,百里子蹇叔子从其子而哭之,是赣谏也。凡谏,讽谏为上,赣谏为下。事君虽主谏争,亦当依微纳进善言耳,不得显然明言君恶,以夺君之美也。三谏不听则逃之者,听犹从也。逃犹去也。君臣有离合之义,有义则合,无义则离。若三谏不听,则待放而去也。

***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郑玄注云:至亲,无去志,在感动之。

孔颖达疏云:父子天然,理不可逃,虽不从,则当号泣而随之,冀有悟而改之。然论语云:事父母几谏。此不云者,以其略耳。檀弓云:事亲无犯。相互耳。又云:事君有犯。故此论其微,檀弓言事亲无犯,此论其犯,亦互言耳,故注云至亲无去志在感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