敝帚自珍文言文译文,敝帚自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啊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19 0
  1. 邓禹雄才文言文答案
  2. 文言文《敝帚自珍》的相关练习,谁有答案?
  3. 邓禹雄才文言文阅读
  4. 文言文阅读题班固
  5. 用敬辞谦辞写文言文
  6. 用了敬辞和谦辞的文言文翻译
  7. 崔光文言文自翻译

原文(我改了一下):

我今天写这本书,一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二是为了收集古代诗词,来增长知识。因为时间原因,本书编写得很简陋,只收集了几篇文章。但是这本书却是我编写的第一本书,而且写的很认真,很投入。我希望以后我能编出更好的书。

译文:

敝帚自珍文言文译文,敝帚自珍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啊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吾今日著此书,一则,为完成恩师所托之业,二则,为收集古人所作之诗词,用以增长吾之见闻。因吾用以作此书之时限所剩无几,此书不甚精美,仅集成寥寥数篇文作。诚然如此,此书仍为吾所作书之初本,非但如此,吾作此书之时,吾用尽吾之所学,不敢懈怠。吾期吾今后所作之书竟能逾越吾今时所作。

邓禹雄才文言文答案

1. 帮我翻译成文言文,精练的

陈电告我曰:“今欲何为,于是欢天喜地。

后吾电告陈铁文曰:“可”陈问曰:“何时?”对曰“中午”。于是电于老大.”吾曰。”

而吾父定欲返考试土。吾亦无措:“听吾之言:",出门耍哉?”问曰:“何往?”对曰:"不知,郁闷,于是醉生梦死今晨起,母问吾曰.尔后母方允吾寻友耍。”

母曰。俟至学校与之算帐. 终:“何以莫友寻同耍?”曰:“当然可,谢汝所知”,于是事备电话友,然盥而忘矣.至餐毕,父谋曰:"缘何莫故土归而探亲?"对曰“吾晕,甚矣,吾甚悦,吾之无聊,不可:“吾先至汝家,然后再议,无接者,无奈也:“速来游戏”,陈曰;铁蛋,速来”,吾曰,我亦思想久矣”陈曰:“雨矣?”对曰:“不晓。

2. 求几篇文言文

1.原文;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湘水。中济,船破,皆游。

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

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译文;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涨,有五、六个人乘着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时,船破了,都游起水来。其中一个人尽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远。

他的同伴们说:“你最会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他说:“我腰上缠着一千文钱,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们说:“为什么不丢掉它呢?”他不回答,摇摇他的头。

一会儿,他更加疲困了。已经游过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极点,蒙味到了极点,自己快淹死了,还要钱财干什么呢?”他又摇摇他的头。

于是淹死了。 2.原文: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太山而小天下。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

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

译文:孟子说:“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缩小了,登上泰山仅觉得天下缩小了。因此,看过大海的人对于(小)水不易产生兴趣,在圣人门下学习过的人也很难对(其它)学说感兴趣。

观赏水有讲究,必须观赏那滚滚波涛,太阳和月亮有耀眼的光辉,对小小缝隙必能照射。流水在地面上流,不注满低洼之处就不往前流,君子立志行道,不了一定的程度就不能通达。”

3.原文: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

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译文: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

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

(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

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

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4.原文:石崇与王恺争豪,并穷绮丽,以饰舆服。帝,恺之甥也,每助恺。

尝以一珊瑚树高 二尺许赐恺。枝柯扶疏,世罕其比。

恺以示崇;崇视讫,以铁如意击之,应手而碎。恺既惋 惜,又以为疾己之宝,声色甚厉。

崇曰:“不足恨,今还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树,有三尺、四尺,条干绝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恺许比甚众。

惘然自失。 译文:石崇和王恺比赛富有,都竭力用最华丽的东西来装饰车辆、衣冠。

武帝,是王恺的外甥,常常帮助王恺,曾经把一株两尺来高的珊瑚树赏给王恺,枝叶茂盛纷披,世上最少有珊瑚树比得上它的。王恺拿出它来给石崇看。

石崇看完后,用铁如意敲打它,它随手碎了。王恺既惋惜,又以为石崇妒忌自己的宝贝,脸色严厉地大声指责石崇。

石崇说:“不值得懊恨,现在我还给您。”即令左右把自己的珊瑚树统统拿来,有六、七枝高三尺、四尺,枝条的美好世上绝无仅有,明亮华丽看也看不尽,象王恺这样同等高的珊瑚树很多。

王恺心中感到很不舒畅。 5.原文: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

自蜩腹蛇蚹,以至于剑拔十寻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其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竹子开始生出时,只是一寸高的萌芽而已,但节、叶都具备了。从蝉蜕壳蛇蜕皮一般的状态,直至象剑拔出鞘一样长到八丈高,都是一生长就有的。

如今画竹的人都是一节节地画它,一叶叶地堆积它,这样哪里还会有完整鲜活的竹子呢?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端详,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的形象,急速起身跟住它,挥笔落纸,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逮抓一般,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6.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翻译;弈秋是全国的下棋圣手,***使让他教两个人下棋。

一个人专心专意,只听奕秋的话。另一个呢,虽然听着,但心里却想着有只天鹅快要飞来,要拿起弓箭去射它。

这样,即使跟人家一道学习,他的成绩也一定不如人家的。是因为他的聪明不如人家吗?自然不是这样的。

7.原文 楚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疾徐,惟舟师之是听。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

遂遮谢舟师,椎鼓径进,亟犯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 翻译 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

3. 那位高手能帮我把这篇白话文翻译成的文言文,把它搞完整,精炼

友人曰:“幼年乃痴想豁为愚事罢。”曰:“非也,童稚所为未定于愚事。寻乐,怡然与之。”

一日,一乌蝇于悟燥恼之际,至与余首。悟大怒,拍之课本,原以蝇死焉。不霖,非般灵矣,辗转来去,至悟晕。悟大骂之,却其不悟之,复而悟怒,双手拍之,不定,欲罢不能。

悟累矣,训床就寝,又闻嗡嗡之声。制而怒之,骂道:“余无罪之汝,却如何不过本,悟岂不挝汝于日,悟将课本挥之,其来,复去。却蝇不碰,与其干之三百合,终比悟捉之矣。可大乐怡然也!!

观此蝇,虽双翼就执,还争之以千百计,何悟所焉?无论非人豁人,有生则有求,跃而上进。若汝无所求豁进,乌蝇之不比。

悟通“吾”

不知道符不符合你的要求。

4. 大家好,我希望有人能帮我找15篇短小精炼比较重要的课外文言文

一、楚人学舟楚①人有习操舟者,其始折旋②疾徐,惟舟师之是听。

于是小试洲渚之间,所向莫不如意,遂以为尽操舟之术。遂遮谢舟师,椎③鼓径进,亟犯④大险,乃四顾胆落,坠桨失柁⑤。

注释①楚:古国名。②折:调头。

旋:转弯。③椎:用椎敲。

古代作战,前进时以击鼓为号。④亟:突然。

犯:碰到。⑤柁:同“舵”。

译文:楚地有个学习驾船的人,他(在)开始(的时候)折返、旋转、快、慢,完全听从船师傅的话。于是在江中岛屿之间小试(身手),所做的没有不得心应手的,便以为学全了驾船的技术

马上谢别了船师,击鼓(古人大概是靠击鼓来发布号令的吧)快进,立即就遇上大的危险,就四处张望吓破了胆,桨坠(江)舵失去操控。然而这今天的危急,不就是前面的得意(所造成的)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学习、工作不能浅尝辄止(或学习、工作不能自满,或学习、工作应该不断进取).二、鲁人徙越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

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屦:麻鞋。

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

④跣:赤脚。译文:鲁国有个人(他)自己善于用麻、葛编织鞋子,(他的)老婆善于织缟(生绢),(他)想移民到越国去。

有人对他说:“您(去越国)必然会穷的。”(那)鲁国人说:“为什么?”(回答)说:“屦是用来穿的,但是越人赤脚走路;缟是用来做帽子的,但是越人披发。

以您的所长,去到不使用(你的产品)的国家,想让(自己)不穷,这可能吗?”本文告诉人们的道理是: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三、打捞铁牛宋河中府浮梁,用铁牛八维之,一牛且数万斤。

治平中,水暴涨绝梁,牵牛,没于河,募能出之者。真定僧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为权衡状钩牛,徐去其土,舟浮牛出。

转运使张焘以闻,赐之紫衣。注释:1浮梁:浮桥。

2维:系,连结。3治平:北宋英宗赵曙的年号。

4真定:却今天河北正定。5权衡:秤锤秤杆。

翻译:宋时曾建浮桥,并铸八头铁牛镇桥。治平年间河水暴涨,冲毁浮桥,铁牛沉入河底。

官员悬赏能使铁牛浮出水面的人。有个叫怀丙的和尚建议,将铁牛固定在两艘装满泥土的大船中间,用勾状的巨木勾住牛身,这时慢慢减去两船的泥土,船身重量减轻,自然浮起,连带也将铁牛勾出水面。

转运使(官名,掌军需粮饷、水陆转运)张焘(字景元)赐给和尚一件紫色袈裟,以示嘉奖。四、景公令出裘发粟与饥寒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

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

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

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

\"公曰:\"善。寡人闻命矣。

\"乃令出裘发粟以与饥寒者。注释:雨(yù)雪:下雪。

雨,落,降,用如动词。陛:宫殿的台阶。

闻命:听到辞命。闻,听;命,辞命。

翻译:景公在位当政时,曾连续下雪三天而不放晴。景公穿着白色的狐裘大衣,坐在大堂一边的台阶上。

晏子入宫觐见,站了一会儿,景公说,“奇怪啊,下了三天雪可却不那么冷。”晏子说:“天真的不冷吗?”景公笑了笑。

晏子说:“晏婴我听说古代贤明的君王自己饱了却知道别人饿着,自己暖了却知道别人冻着,自己安逸了,却能知道别人正在辛劳。可惜现在您却不知啊!”景公说:“好!寡人我受教了。”

于是拿出裘衣与粮食,发放给那些受饥寒煎熬的人们。五、农夫殴宦尝有农夫以驴负柴至城卖,遇宦者(太监)称“宫市”取之;才与绢数尺,又就索“门户”(指“门户”税),仍邀(强要)以驴送至内。

农夫涕泣,以所得绢付之;不肯受,曰:“须汝驴送柴至内。”农夫曰:“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后食。

今以柴与汝,不取直而归,汝尚不肯,我有死而已!”遂殴宦者。翻译:曾经有一个农夫,用驴驮着木柴来卖,宦官自称宫市,拿走他的木柴,给了他几尺绢,又就地索取进奉门户钱,还要求用驴将木柴送到内廷去。

农夫哭了,把得到的绢又给了宦官,宦官不肯接受,说:“必须得到你的这匹驴才行。”农夫说:“我家有父母、妻子、儿女,要靠它嫌钱糊口。

现在我把木柴给了你,不向你要价钱就往回走了,而你还是不肯放我,我也只有和你拼了!”于是农夫殴打了宦官。文中卖柴农夫的遭遇揭露了“宫市”对劳动人民的剥削、迫害。

六、敝帚自珍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斯不自见之患也。翻译:文人互相轻视,自古以来就是如此。

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然而班固轻视傅毅,他在写给弟弟班超的信中说:“傅武仲因为能写文章当了兰台令史的官职,(但是却)下笔千言,不知所止。”大。

5. 精卫填海文言文语言精炼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音同“笑”)。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音同“音”)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山海经》

注释

1、曰:叫作

2、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3、拓木:拓树,桑树的一种

4、状:形状

5、乌:乌鸦

6、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7、其鸣自詨: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8、是:这

9、炎帝之少女:炎帝的小女儿

10、故:所以

11、湮:填塞

古今异义词

赤足:1.文中指红色的脚。

2.现代汉语中指光脚。

译文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发鸠山,山上长了很多柘树。树林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乌鸦,头上羽毛有花纹,白色的嘴,红色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这其实是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有一次,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所以化为精卫鸟。经常叼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块,用来填塞东海。浊漳河就发源于发鸠山,向东流去,注入黄河。

6. 专心致志 文言文 翻译

原发布者: *** 亚

专心致志文言文翻译篇一:专心致志文言文翻译注释弈:下棋。(围棋)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数:指技艺。致志:用尽心志。致:尽,极。不得:学不会善:善于,擅长。诲:教导。其:其中。惟弈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虽听之:虽然在听讲。惟:同“唯”,只。以为:认为,觉得。鸿鹄:天鹅。援:引,拉。将至:将要到来。思:想。弓缴:弓箭。为:因为缴:古时指带有丝绳的箭。之:谓,说。虽与之俱学:虽然这个人和那个专心致志的人在一起学习。弗若之矣:成绩却不如另外一个人。弈者:下棋的人。通国:全国。使:让(动词)。之:他,之前一个人。(指第一个用心听讲的人)俱:一起。弗:不。若:如。矣:了。(语气词)为:同“谓”,指有人说。其:他的,指后一个人。与:同“欤”叹词,相当于“吗”。然:这样。也:是。译文现在你把下棋作为技艺,是小技艺;不专心致志,就学不到手。弈秋是全国的下棋高手,有人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导,但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飞过,想要拉弓搭箭把它射下来。虽然他俩在一起学习,但后一个人不如前一个人学得好。难道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别人好吗?有人说:“不是这样的。”启示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来源文言文的简洁精炼由此可见不一般啊。《学弈》通过弈秋教学生下棋的事。说明了在同样的条件

7. 翻译一篇文言文、、全文翻译 逐词翻译

全文翻译

我上个月因病辞官,回到家乡寻找隐居的地方。梅溪的西面,有座石门山,阴森陡峭的崖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下,独立的山峰遮住了太阳,幽深的洞穴包含着云雾,深谷小溪积聚着翠绿。蝉噪鹤鸣,水声响猿猴啼。和谐动听的声音相互混杂,声调悠长有音韵之美。我既然一向来推崇隐居,就在那山上筑了房子。幸而此地多菊花,旁边又有很多竹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这种地方被仁人智士所喜爱,哪里是随便说说呀!

⑴去月:上月。 谢病:告病,即因病辞官。

⑵薜萝:即薜荔和女萝,植物名。 屈原《楚辞·九歌·山鬼》:“若有人兮山之阿,披薜荔兮带女萝。”后以此代指隐士的服饰。 还觅薜萝,意思是说自己要隐居。

⑶梅溪:山名,在今浙江安吉境内。

⑷森壁争霞:阴森陡峭的峭壁与天上的云霞争高。 森:众多的样子。 壁:险峻的山崖。 霞:早晚的彩云。

⑸孤峰限日:孤特耸立的高峰遮断了阳光。 限:阻,这里指遮断。

⑹幽岫:幽深的山穴。

⑺蓄:包含。翠:绿水。

⑻唳:(鹤)鸣叫。

⑼啼:(猿)鸣叫。

⑽英英:同“嘤嘤”,指鸟的叫声动听

⑾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形容声调悠长。 韵:和声。

⑿重:这里是向往的意思。 幽居:隐居。素:向来,一向。

⒀葺宇其上:在上面修建屋舍。 葺,修建。 宇:房子。

⒁幸富菊花,偏饶竹实:幸好菊花、竹实很多。 富:多。 偏:特别。 竹实:又名竹米,状如小麦。 菊花、竹实都是隐士的食物。

⒂山谷所资,于斯已办:山谷中隐居生活的必需品,这里都已具备。 资:出产的东西。 所资:所需的东西。斯:这。办,具备。

⒃仁智之乐:佳山秀水为仁人智士所喜爱。《论语·雍也》:“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乐:喜爱。

⒄徒语:随便说说。

文言文《敝帚自珍》的相关练习,谁有答案?

1. 寇恂招降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寇恂招降原文、译文及参考答案供参考: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恂乃戮之于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恂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A. ①②③ B. ①④⑤C. ②⑤⑥ D. ③④⑥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 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 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 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13、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9、A「解析」“迫”应解释为接近.10、B「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11、D「解析」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12、C「解析」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四、(24分)13、(1)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

2. 敝帚自珍文言文翻译

1、敝帚自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 zhǒu zì zhēn,敝:破的,坏的。珍:珍惜。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自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和陆游的《秋思》诗。

2、出处及翻译: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光武帝刘秀听说了(吴汉屠城)的事,就责备吴汉的副将刘禹说:

“成都投降我们的人,连同他们的孩子父母在内,那是成千上万人,一旦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他们听到了难道不难过?老百姓家里有一把破笤帚,尚且倍加爱惜,就像它会值很多钱一样。你邓禹的宗室子孙,过去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遭遇,你现在怎么忍心这样做呢?”

扩展资料:

敝帚自珍出处相关典故: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

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

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百度百科-敝帚自珍

3.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

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 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光武见之甚欢,谓曰:“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光武曰:“即如是,何欲为?”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如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光武笑,因留宿闲语。禹进曰:“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号,往往群聚。

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

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

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连大克荻,北州略定。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

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居岁余,寝疾。

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注: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②明公,指刘秀。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更始虽都关西 都:建都 B.莫如延揽英雄 延;邀请C.匡等莫能当 当:占据 D.欲乘机并关中 并;兼并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3分)( )①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④⑤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

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5分)(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5分)参考答案:4、C当,抵挡。5、D(①是写邓禹追随刘秀。

③写的是邓禹对刘秀的认识。)6、D“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

7、(1)、(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但、加、效、垂”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但”译为“只、只是” “加”译为“施加、散布、广布” “效”译为“为……尽力、尽力、出力”等 “垂”灵活译为“留下、流传” “垂功名于竹帛”灵活译为“名垂青史”也可以)(2)(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

(“访、举、当、知”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访”可译为“询问、咨询”等有“问”含义的词均可给分;“举”可译为“推举、举荐、推荐、荐举”等;“当”可译为“相当、相配、相抵、相称、符合”等;“知”可译为“了解、知晓、明了”等,“任使”译为动词凡是把“使”译为名词的扣一分)参考译文: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 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几年后返回家乡。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

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邓禹说:“不想。”

光武帝说: “***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邓禹说:“(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

邓禹提议说:“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明公虽然有建藩镇,***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

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 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

4. 文言文—韩歆直谏亡身翻译

翻译:

建武十三年(37年),大司徒侯霸去世,刘秀把韩歆从沛郡(治所是相县,在今安徽淮北市境内)调到京城,让他代替侯霸担任大司徒。韩歆的性格倔强,有意见喜欢直说,没有隐讳,他的这种作风,常常让刘秀感到难以接受。

有一次朝会,刘秀在读隗嚣、公孙述的来信之后叹道:"可惜了,其实,此二人也有才。" 韩歆应声答道:"亡国之君都有才!夏桀和商纣王就很有才。"刘秀听了勃然大怒,认为他的言词太过激。

建武十五年(39年)正月,韩歆又上书刘秀,声称大汉朝要遭凶年,庄稼会歉收,会有大量饥民出现。刘秀问他依据何在,但韩歆却说不出理由,只是指天画地的发誓,而且言辞急切。此事再次惹得刘秀大怒,正月二十三日,刘秀正式颁诏,将韩歆免职遣送回乡。即便如此,他还是觉得不解气。于是,他又下了一道诏书,派使者去路上继续追责韩歆。

按照汉法,对于有罪贬谪的官员,如果在路上被诏书责问,就是逼其认罪***。司隶校尉鲍永一再为韩歆求情,刘秀都没有答应。韩歆与他的儿子韩婴在路上接到责问诏书,当即伏剑***。

韩歆一向名气很大,死于无罪,大家都不满,刘秀也后悔了。为了弥补前过,他下诏对韩家追赐金钱、粮食,又令有司以大司徒之礼安葬,并对其家属予以安慰抚恤。

邓禹雄才文言文阅读

1.傅毅和班固两人文才相当,不分高下 2.本来指家里一把破扫帚,当千金那样贵重。比喻东西虽不好,但自己十分珍惜。可以从继承民族传统美德来说, 就是我们应该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保持自己所特有的民族习惯

***纳哦

文言文阅读题班固

1. 寇恂招降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寇恂招降原文、译文及参考答案供参考: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世为著胜.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禹曰:“昔高祖任萧何于关中,终成大业.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北通上党,南迫洛阳.寇恂文武备足,有牧人御众之才,非此子莫可使也.”乃拜恂河内太守,行大将军事. 建武二年,执金吾贾复在汝南,部将于颖川,恂捕得系狱.时尚草创,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复以为耻,还过颖川,谓左右曰:“吾与寇恂并列将帅,而今为其所陷,大丈夫岂有怀侵怨而不决之者乎?今见恂,必手剑之!” 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谷崇曰:“崇,将也,得带剑侍侧.卒有变,足以相当.”恂曰:“不然.昔蔺相如不畏秦王而屈于廉颇者,为国也.区区之赵,尚有此义,吾安可以忘之乎?”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恂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贾复勒兵欲追之,而吏士皆醉,遂过去.恂遣谷崇以状闻,帝乃征恂.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帝曰:“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于是并坐极欢. (高)峻据高平,畏诛坚守,大将军耿弇等围之,一岁不拔.十年,帝议遣使降之,乃谓恂曰:“卿今为吾行也.若峻不即降,引耿弇等五营击之.”恂奉玺书至第一(第一,高平城名),峻遣军师皇甫文出谒,辞礼不屈.恂怒,将诛文.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峻惶恐,即日开城门降.诸将皆贺,因曰:“敢问杀其使而降其城,何也?”怕曰:“皇甫文,峻之腹心,其所取计者也.今来,辞意不屈,必无降心.全之则文得其计,杀之则峻亡其胆,是以降耳.”诸将皆曰:“非所及也.” 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所得秩奉,厚施朋友、故人及从吏士.常曰:“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时人归其长者,以为有宰相器.十二年卒,谥曰威侯. (《后汉书·邓寇列传》,有删节)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迫洛阳 迫:逼迫B.有牧人御众之才 牧:统治C.引耿弇等五营击之 引:带领D.恂经明行修,名重朝廷 修:美好10、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恂乃戮之于市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 B.恂遣谷崇以状闻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C.卿今为吾行也吾社之行为士先者D.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11、下列句子中反映寇恂机智有谋略的一组是 ( ) ①军营犯法,率多相容,恂乃戮之于市. ②恂知其谋,不欲与相见. ③乃敕属县盛供具,储酒醪,执金吾军入界,一人皆兼二人之馔. ④询乃出迎于道,称疾而还. ⑤恂至引见,时复先在坐,欲起相避.⑥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欲降,急降;不欲,固守.”A. ①②③ B. ①④⑤C. ②⑤⑥ D. ③④⑥12、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因敌人强大,河内重要,寇恂文武兼备,光武才任命他做河内太守. B. 寇恂为了国家利益和不激化内部矛盾,才不想和贾复相见. C. 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就在于他出言不逊,触犯了寇恂的尊严. D. 寇恂与贾复矛盾的最终解决是因为光武帝出面调解.13、把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 (4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河内带河为固,户口殷实.(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3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9、A「解析」“迫”应解释为接近.10、B「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可译作“把”.A项前一个“乃”为“竟然”的意思.后一个“乃”为“于是”的意思.C项前一个“为”,是介词,可译作“替”,后一个“为”是动词,可译为“做”.D项前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是加强肯定语气的副词,可译作“一定”.11、D「解析」①句表现他执法严正的品格.②⑤句表现他胸襟开阔的美德.12、C「解析」寇恂杀死皇甫文的原因不是因一己之利,而是一种策略,以此来威慑高峻,使其早降.四、(24分)13、(1)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2)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人口众多.(3)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参考译文: 寇恂,字子翼,是上谷昌平人,世代都是当时名声显赫的大姓人家.光武帝向南平定了河内,可是更始皇帝的大司马朱鱿等人重兵据守在洛阳.光武帝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询问道:“众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宁河内的人?”邓禹说:“从前汉高祖任命萧何在关中防守,最终成就了帝业.现在河内地区有黄河环绕作为坚固的防线。

2. 郑上书谈泉公训子履醇曰:胆欲大,心欲小 文言文阅读

郑尚书训子 原文郑尚书淡泉公训子履淳曰:“胆欲大,心欲小;智欲圆①,行欲方。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学非记诵云尔②,当究事所以然,融于心目,如身亲履之。

南阳一出即相,淮阴一出即将,果③盖世雄才④,皆是平时所学。志士读书当知此。

不然,世之能读书能文章,而不善做官做人者最多也。” 译文 郑晓尚书训诫他的儿子履淳说:“ 一个人做事要胆大,有魄力,但考虑事情又要心细、周密;用智要圆通灵活,但行为要端正大方。

大的志向没有才干不会取得成就,而大的才干没有勤学苦练也是不成的。读书并不是能记能背,而要探究事物的所以然,融会贯通,如亲身实践。

隐居在南阳的诸葛亮一展露才能就任丞相,淮阴的韩信一被重用就拜为大将,他们果然都是盖世雄才,这都是平时善于学习的结果。一个有远大志向的人读书应当知道这些。

不然的话,世上能读书、能写文章却不善于做官、不善于做人的人就太多了。 ”。

3. 敝帚自珍文言文翻译

1、敝帚自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 zhǒu zì zhēn,敝:破的,坏的。珍:珍惜。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自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和陆游的《秋思》诗。

2、出处及翻译: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光武帝刘秀听说了(吴汉屠城)的事,就责备吴汉的副将刘禹说:

“成都投降我们的人,连同他们的孩子父母在内,那是成千上万人,一旦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他们听到了难道不难过?老百姓家里有一把破笤帚,尚且倍加爱惜,就像它会值很多钱一样。你邓禹的宗室子孙,过去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遭遇,你现在怎么忍心这样做呢?”

扩展资料:

敝帚自珍出处相关典故: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

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

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

敬辞谦辞写文言文

1. 急求《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中第89篇《班固》一文

翻译:班固,字孟坚,九岁的时候就能撰写文章、吟诵诗赋。

到他成年的时候,就已学贯古今;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观点,没有不通晓的。他没有固定的老师,读书时也不逐字逐句的考证,只是明白大意就可以了。

性情宽容能服人,不因为自己有才能就瞧不起他人,那些儒生们就很敬佩他。 他的父亲班彪去世了,班固就回到了家乡。

之后班固认为父亲写的关于前朝的史书还没有完成,于是潜心研究,想把父亲的遗作完成。可不久有人向显宗报告,诬陷班固擅自篡改国家的史书。

于是有圣旨发到了郡里,把班固关进了京兆府的监狱中,把他家的书全部抄走。在这之前,扶风人苏朗用***话妄谈图谶之事,他因此下狱而死。

班固的弟弟班超害怕班固被郡中地方官追究拷问,不能自己为自己辩白,于是快马加鞭到了宫中上书给皇上,有幸得到了皇上的召见,班超把班固写史书的意图上奏给皇帝,郡里也把班固写的史书呈给了皇上。显宗觉得很惊讶,就把班固召到宫内的校书部做官,又升任到兰台令使的职务,和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同完成世祖本纪。

其后他升为侍郎,管理校对典籍藏书。班固又写了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的事迹,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呈给了皇上。

皇上就又让他完成他父亲所著的书。班固对他的手下人不加管教,他的手下人不遵守法度,小吏们感到很恼火。

当初,洛阳令种兢在路上行走,班固的家奴扰乱种兢的车辆马匹,小吏持椎大声向他呼喊。班固的家奴借酒醉而叫骂,种兢大怒。

只是因为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只好怀恨在心。到窦宪的宾客都遭到逮捕审问时,种兢因为旧恨而抓了班固并把他关了起来,班固于是死在了监狱之中。

他死的那年有六十一岁。皇上下诏谴责种兢,种兢处罚了主其事的小吏而唐塞过去了。

原文: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一]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二] [一] 九流谓道、儒、墨、名、法、阴阳、农、杂、纵横。 [二] 《谢承书》曰:“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此儿必记汉事。

’” 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合,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曰:[一] [一] 奏,进也。

记,书也。《前书》待诏郑朋奏记于萧望之,奏记自朋始也。

将军以周、邵之德,立乎本朝,承休明之策,建威灵之号,[一]昔在周公,今也将军,《诗》、《书》所载,未有三此者也。[二]传曰:“必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

[三]固幸得生于清明之世,豫在视听之末,私以蝼螘,窃观国政,[四]诚美将军拥千载之任,蹑先圣之踪,[五]体弘懿之姿,据高明之执,博贯庶事,服膺《六艺》,白黑简心,求善无猒,[六]***择狂夫之言,不逆负薪之议。[七]窃见幕府新开,广延群俊,四方之士,颠倒衣裳

[八]将军宜详唐、殷之举,察伊、皋之荐,[九]令远近无偏,幽隐必达,期于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则将军养志和神,***庙堂,光名宣于当世,遗烈著于无穷。

[一] 号骠骑将军也。 [二] 唯苍与周公二人而已。

[三] 司马相如喻蜀之辞。 [四] 蝼螘谓细微也。

[五] 千载谓自周公至明帝时千余载也。先圣谓周公也。

[六] 《淮南子》曰:“圣人见是非,若白黑之别于目。”《左传》曰“求善不猒”也。

[七] 负薪, *** 也。《三略》曰“负新之诺,廊庙之言”也。

[八] 《诗》曰:“东方未明,颠倒衣裳。”言士争归之怱遽也。

[九] 尧举皋陶,汤举伊尹。 窃见故司空掾桓梁,宿儒盛名,冠德州里,七十从心,行不逾矩,盖清庙之光晖,当世之俊彦也。

京兆祭酒晋冯,结发修身,白首无违,好古乐道,玄默自守,古人之美行,时俗所莫及。扶风掾李育,经明行著,教授百人,客居杜陵,茅室土阶。

京兆、扶风二郡更请,徒以家贫,数辞病去。温故知新,论议通明,廉清修絜,行能纯备,虽前世名儒,国家所器,韦、平、孔、翟,无以加焉。

宜令考绩,以参万事。京兆督邮郭基,孝行著于州里,经学称于师门,政务之绩,有绝异之效。

如得及明时,秉事下僚,进有羽翮奋翔之用,退有杞梁一介之死。凉州从事王雍,躬卞严之节,文之以术艺,凉州冠盖,未有宜先雍者也。

古者周公一举则三方怨,曰“奚为而后己”。宜及府开,以慰远方。

弘农功曹史殷肃,达学洽闻,才能绝伦,诵《诗》三百,奉使专对。此六子者,皆有殊行绝才,德隆当世,如蒙征纳,以辅高明,此山梁之秋,夫子所为叹也。

昔卞和献宝,以离断趾,灵均纳忠,终于沉身,而和氏之璧,千载垂光,屈子之篇,万世归善。愿将军隆照微之明,信日昊之听,少屈威神,咨嗟下问,令尘埃之中,永无荆山、汨罗之恨。

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

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

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

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

2. 急求《高中文言百段阅读训练》第89篇《班固》 翻译

班固字孟坚.九岁时能著文诵诗,长大后,就博览古籍.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班固)没有固定的老师,不拘泥于章节字句,明白大意即可.(他)性情温和宽容,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高人一等,许多儒生因此而仰慕他.

班固认为汉朝兴盛,有尧帝的命运,便辅佐帝业.到了第六代,史臣才开始追述历朝臣子的功德,自己写下本纪,编于皇帝的后面,位于秦始皇,项羽之列.太初年以后没有了记录.

于是(班固)探询前记,并将他所见所闻记录下来,写出>.(>;)从高祖开始,直到孝平王莽被诛,(一共)十二代,二百三十年.纵观他的文章,贯穿>;之意,前后顺通.为>;写出志,表,记,传一共上百篇.班固从永平年间开始受到任命,潜心研究二十多年,直到建初年间才完成.当时学界非常重视他的著作,学者没有不吟诵的.

3. 《汉书班固阅读答案》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汉书》班固文翁,庐江舒人也。

少好学,通《春秋》,以郡县吏察举①。景帝末,为蜀郡守,仁爱好教化。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乃选郡县小吏开敏有材者张叔等十余人,亲自饬厉②, 遣诣京师,受业博士,或学律令。 数岁,蜀生皆成就还归,文翁以为右职,用次察举,官有至郡守刺史者。

又修起学宫于成都市中,招下县子弟以为学宫***,为除更徭③。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数年,争欲为学宫***,富人至出钱以求之。

由是大化,蜀地学于京师者比齐鲁焉。至武帝时,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 ,自文翁为之始云。

文翁终于蜀,吏民为立祠堂,岁时祭祀不绝。至今巴蜀好文雅 ,文翁之化也。

注释:①察举:考察后予以推荐、选拔。②饬(chì) 厉:整治、激励。

③更怪:指汉代的兵役和劳役。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少好学, 通《春秋》 通: 通晓B。 亲自饬厉, 遣诣京师 诣: 派往C。

县邑吏民见而荣之 荣: 以……为荣D。 文翁之化也 化: 教化2。

将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 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 文翁欲诱进之。

(2) 乃令天下郡国皆立学宫,自文翁为之始云。3。

为教化蜀人,发展教育,文翁***取了哪些措施 ?4。 文翁立学宫,兴教育,蜀地前后有了怎样的变化?( 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这种兴学的做法在今天还有现实意义吗?请根据你的理解,结合自己的体会简要谈谈。

课外文段答案1。(2分)B(“诣”意为“到……去”)2。

(4分)(1)(2分) 看见蜀地边远偏僻,有蛮夷的风习,文翁就想去引导进化(或引导改进)它。(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陋”“诱”意思的各计0。

5分。)(2)(2分)就下令天下各地都设立学宫,是从文翁开始设置的。

(译出大意计1分,落实“立”“为”意思的各计0。 5分。)

3。(2分)文翁***取了以下措施:①选送“有材者”到京学习;②按等次重用学成归来的人;③兴建学宫,倡导学习;④免去学习者的兵役和劳役,让其安心学习。

(每点0。5分)4。

(4分)变化:前:“蜀地僻陋有蛮夷风”(1分);后:“至今巴蜀好文雅”或“由是大化”(1分)。 第二问是一道开放性试题,所答内容只要扣住兴学并谈出自己的体会,且言之有理即可计2分。

不够合理酌情扣分。

4. 文言文敝帚自珍的答案

敝帚自珍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①,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注释:①傅毅、班固均为东汉文学家,史学家.②[超]班超.班固之弟,东汉名将.③[自休](冗长松散)自己也止不住.④[自见]即见自,表现自己的长处.⑤[体]体裁 ⑥[里语]俗语,民间谚语.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字:(4分)(1)自古而然( ) (2)而固小之( )(3)鲜能备善( ) (4)斯不自见之患也( )2.选出与“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中加点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A、武仲以能属文 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盖亦以精力自致者 D、策之不以其道3.文中分析“文人相轻”的原因是什么?(1分)4.“家有敝帚,享之千金”在文中是什么意思?现代汉语常用“敝帚千金”、“敝帚自珍”的表达形式,那么在现代汉语中是什么意思?(3分)答案:1.(1)这样 (2)轻视(3)少(4)害处2.B3.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语曰:“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4.比喻人无自知之明.比喻东西虽不好,但由于自家之物,也看得非常宝贵是这个吗?你没有发布具体问题,所以我只好从网上搜索了..如果不是,请继续追问哦~。

用了敬辞和谦辞的文言文翻译

1. 写一首具有许多敬辞与谦辞的古文

初次见面说(幸会 ) 好久不见说(久违 )

请人批评说(赐教 ) 求人原谅说( 见谅 )

求人帮忙说(劳驾 ) 麻烦别人说(打扰 )

求给方便说(借光 ) 托人办事说(拜托 )

看望别人说(拜访 ) 请人勿送说(留步 )

未及远迎说(失迎 ) 等候客人说(恭候 )

无暇陪客说(失陪 ) 陪伴朋友说(奉陪 )

问人干吗说( 有何贵干 ) 问人姓氏说(贵姓 )

欢迎购买说( 惠顾 ) 贵宾来到说(莅临 )

赞人见解说( 高见 ) 称己见解说(拙见 )

2. 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谦辞敬辞,注意是文言文的

1.用“鄙”字:在与别人说话时,说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往往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鄙”,以表达说话人的谦虚

如:鄙人(称自己)、鄙意(称自己的意见)、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2.用“敝”字:在与别人说话时,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敝”字,以示谦虚。

如:敝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敝姓(称自己的姓)、敝校(称自己的学校)、敝处(称自己所处的地方或自己的家)。 3.用“薄”字:与人交往时,谦称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可以在某些词加一“薄”字。

如:薄酒(称自己待客的酒)、薄技(称自己的技艺)、薄礼(称自己送的礼物)、薄面(为人求情时,称自己的情面)。 4.用“敢”字:在向他人有所请求时,在某些行为动词前加上一个“敢”字,表示自己是冒昧地。

如:敢问(冒昧地询问)、敢请(冒昧地请求)、敢烦(冒昧地麻烦你)。 5.用“贱”字:同别人说话时,谦称自己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表事物的词前加上“贱”字。

如:贱姓(说自己的姓)、贱内(“内”是指内人,即自己的妻子,在早期的白话中,有人在别人面前是这样谦称自己的妻子)、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6.用“忝”字:与同行或他人说话时,在某些动词前加“忝”字,表示自己的行为可能是辱没了他人,自己觉得有愧。

如:忝列(自己有愧被列入或处在其中)、忝在(有愧处在其中)、忝任(有愧地担任)。 7.用“小”字:与他人说话时,有时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常用一些带有“小”字的词。

如:小弟(男姓在朋友面前谦称自己)、小儿(称自己的儿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小可(过去白话中常用于称自己)、小人(称自己)、小生(青年读书人称自己)、小店(对别人称自己的店子)、小照(说自己的照片)。 8.用“拙”字:有时说自己的书或文章等,在某一名词前加上这个“拙”字,以示说话的谦虚。

如:拙著(称自己的著作)、拙作(称自己的作品)、拙笔(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拙见(称自己的见解)、拙荆(古人称自己的妻子)。 9.用“愚”字:这个字常于说自己,表示在别人前说话的谦虚。

如:愚兄(在比自己小的人前谦称自己)、愚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愚以为(谦说自己认为)。

10.用“家”字: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高的或年纪比较大的亲人。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尊(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哥哥),家姐(称自己的姐姐)。

11.用“舍”字: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低的或年纪小的亲人。如: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妹(称自己的妹妹)、舍侄(称自己的侄子) 12.用“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东西。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纪大的人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称自己)。 二、敬词类说 13.用“拜”字:用于自己的动作。

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拜读(阅读结方的文章)、拜访(访问对方)、拜见(求见对方)、拜识(结识对方)、拜托(托对方办事)、拜会(会见对方)、拜谢(感谢对方)、拜望(探望对方)、拜辞(告辞对方)、拜贺(祝贺对方)、拜服(佩服对方)。

14.用“垂”字: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垂爱(在书信中说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说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说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又说“垂询”)、垂念(说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15.用“大”字: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敬称年长的男人)、大哥(敬称年纪与自己相仿的男人)、大姐(敬称女姓朋友或熟人)、大妈(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在书信中称长辈)、大驾(敬称对方)、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作品)、大札(称对方的的书信)。

16.用“芳”字:用于对方或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龄(称对方的年龄,对方应是年轻女子)、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名(称对方的名字,对方应是年轻的女子)。

17.用“奉”字: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如:奉达(告诉、表达)、奉复(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托对方办事) 18.用“俯”字:在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的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某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的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的允许)。 19.用“高”字:称对方相关的事物。

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高就(称对方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的年龄)、高寿(多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20.用“光”字:用于说对方的来临。

如:光顾(多是商家说顾客的来到)、光临(称客人的到来)。 21.用“贵”字:称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对方要做什么)、贵庚(问对方的年龄)、贵姓(问对方的姓氏)、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贵国(称对方的国家。

3. 写一句有敬辞词的文言文

表示敬辞的文言文句:

1、若亡郑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烛之武退秦师》

执事:对对方的敬称。

2、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子:古代对人的尊称。

2、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从之于国也》

请:表示请求某人允许自己做某事的敬辞。

3、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

媪:对年老妇人的尊称。

4、(1)张良曰:“谨诺。”------《鸿门宴》(2)谨拜表以闻。-------《陈情表》

谨:表示恭敬语气的副词,“谨诺”相当于“遵命”。

5、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鸿门宴》

足下:对他人的尊称。

6、毅曰:“敬闻命矣。”------《柳毅传》

敬:恭敬的意思

4.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汉语意思

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尊人的副词。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具体、实在;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实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或委婉。

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

“请”原本是动词,是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例如:

① 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

②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卫侯请盟,晋人弗计。(《城濮之战》)

副词“请”的请求义已弱化,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对方的尊敬。例如:

①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②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本属动词,是尊敬义,往往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② 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

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自豪感中。例如:

①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

②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幸”用在动词前表示敬重,是对说方的行为动作使自己感到***,是自己所希望的。例如:

① 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于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谨”原本形容词,是谨慎小心义。用在动词前表示敬理对方时,表示发出动作的一主是认真而审慎的。例如:

①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议。(《汉书?截光传》)

③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柳宗元谨上史馆。(《段太尉逸事状》)

“惠”的谦敬副词用法由恩惠义的名词“惠”演化而来。副词“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动作行为对己方是一种恩惠。例如:

① 君惠吊群臣,又重命。(《国语?晋语》)

② 今在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史记?晋世家》)

“惠”经常用在动词“顾”前,“惠顾‘是施恩顾眷义。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举君臣实受其贶。(《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副词“辱“亦由动词演化而来,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发出的某一动作行为是屈尊而为。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敝邑以政刑之脩,寇益充诛,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 秦女曰:“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民?晋世家》)——子,指晋惠太子圉,时为质于秦。

④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任安书》)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敢”用在动词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自谦是冒昧而为,似乎本不当如此。“伏”往往用于臣对君的言辞中,以示臣对君的敬意。“窃”作副词,有“私下”之意,以示发表意见的一方所发议论或见解乃个人不成熟之私见。“忝”用在动词前,表示有愧于任某职或进行某事,以表自谦。“愚”字表自谦自抑己方为闇昧不聪。例如:

①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城濮之战》)

②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相宜称。(《汉书?文帝纪》)

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④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⑤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5. 为我讲解一下文言文中的敬语 急 谢谢

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 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 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 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 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 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 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 惠临、惠顾: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 惠存:请别人保存自己的赠品 三、“垂”:敬辞,用于别人对自己的行动。

如: 垂问、垂询:指对方询问自己 垂念:指别人想念自己 四、“赐”:敬辞,指所受的礼物。如: 赐教:别人指教自己 赐膳:别人用饭食招待自己 赐复:请别人给自己回信 五、“请”: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什么事。

如: 请问:希望别人回答 请教:希望别人指教 六、“高”:敬辞,称别人的事物。如: 高见:指别人的见解 高论;别人见解高明的言论 高足:尊称别人的学生 高寿:用于问老人的年纪 高龄:用于称老人的年龄 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 七、“华”:敬辞,称跟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 华翰:称别人的书信 华诞:别人的生日 华厦:别人的房屋 八、“贤”:称呼对方,多用于平辈或晚辈。如:贤弟、贤侄等 九、“奉”敬辞,用于自己的行为涉及对方。

如: 奉送:赠送 奉还:归还 奉劝:劝告 奉陪:陪同 常用敬辞: 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见教:客套话,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见谅:客套话,表示请人谅解 借光:客套话,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借重: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金婚:欧洲风俗称结婚五十周年 金兰:可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如“义结金兰” 进见:前去会见,(多指见首长) 进言:向人提意见(尊敬或客气的口气),如“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 晋见:即进见 觐见:(书)朝见(君主) 垂问:敬辞,表示别人(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询问。

垂爱:(书)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爱护(多用于书信) 久违:客套话,好久没见 久仰:客套话,仰慕已久(初次见面时说) 问鼎:指谋图夺取***(中性词) 伉丽:(书)夫妻,如伉丽之情 劳步:敬辞,用于谢别人来访 劳驾:客套话,用于请别人做事或让路 令爱(媛):敬辞,称对方的女儿 令郎:敬辞,称对方的儿儿子 令亲:敬辞,称对方的亲戚 令堂:敬辞,称对方的母亲 令尊:敬辞,称对方的父亲 留步:客套话,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蒙尘:(书)蒙受灰尘,(指君主因战乱逃亡大外) 名讳:旧时指尊长或所尊敬的人的名字。 内眷:指女眷 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 赏脸:客套话,用于请对方接受自己的要求或赠品 舍间:谦称自己的家,也称“舍下” 舍亲:自己的亲戚。

台端:敬辞,旧时称对方,(多用于机关、团体等给个人的函件) 台甫:敬辞,旧时用于问人的表字 台驾:敬辞,旧称对方 台鉴:旧时书信套语,用在开头的称呼之后,表示请对方看信。 泰山、泰水:岳父、岳母 外舅:(书)岳父。

常用谦辞: 谦辞,是人们日常交际和书信往来中必不可少的表示谦虚的言辞, “家”字一族。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戚。

如家父、家尊、家严、家君:称父亲;家母、家慈:称母亲;家兄:称兄长;家姐:称姐姐;家叔:称叔叔。 “舍”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戚。如舍弟:称弟弟;舍妹:称妹妹;舍侄:称侄子;舍亲:称亲戚。

“小”字一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

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的谦称自己;小儿:谦称自己的儿子;小女:谦称自己的女儿;小人:地位低的人自称;小生(多见于早期白话):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可(多见于早期白话):谦称自己;小店:谦称自己的商店。 “老”字一族。

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事物。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老人指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

“敢”字一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用于问对方问题;敢请:用于请求对方做某事;敢烦:用于麻烦对方做某事。 “愚”字一族。

用于自称的谦称。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也可单独用“愚”谦称自己。 “拙”字一族。

用于对别人趁自己的东西。如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或书画;拙著、拙作:谦称自己的文章;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敝”字一族。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敝人:谦称自己;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 “鄙”字一族。

用于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如鄙人:谦称自己;鄙意:谦称自己的意见;鄙见:谦称自己的见解。

寒舍:谦称自己的家; 犬子:称自己的儿子;。

6. 《世说新语》中有哪些敬辞类和谦辞类的词

1. 《陈太丘与友期》中“君”“尊君”“家君”

尊称:“君”是有礼貌地称呼对方,犹今之“您”。“尊君”:你的父亲。

谦称:“家君”,我的父亲。

2.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3. 译文陈太丘(寔)和朋友相约外出,约定的时间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还没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自己走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陈元方当时七岁,正在门外玩,客人问元方:“你父亲在吗?”元方回答:“等你好久都不来,已经走了。”朋友就大怒说:“真不是人啊!和人约好出去,却丢下别人自己走了。”元方说:“你和我父亲约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却没来,这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儿子骂他的父亲,这就是不懂礼貌。”朋友很惭愧,下车来握元方的手(想表示亲近),元方走进家门,头也不回。

7. 古代让人匆送怎么说敬辞和谦辞

古代请人勿送说:留步、止步、勿送等。

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使用敬辞和谦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外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扩展资料:

1、表示敬意的成语: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2、表示谦虚的成语: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把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荜: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贻笑大方:指行家笑话。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崔光文言文自翻译

1.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汉语意思

谦敬副词

谦敬副词是文言文中用来表示自谦或尊人的副词。这类副词往往由动词或形容词演变而来。当它们是动词或形容词时,词义具体、实在;当它们成为表谦敬的副词时,实际意义弱化或消失,仅仅表示一种客气或委婉。

表示尊敬别人的谦敬副词常见的有“请”、“敬”、“幸”、“谨”、“蕙”、“辱”等。

“请”原本是动词,是请求义,所带宾语可以是名词性的,也可以是动词性的。例如:

① 为之请制。(《郑伯克段于鄢》)

②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郑伯克段于鄢》)

③ 卫侯请盟,晋人弗计。(《城濮之战》)

副词“请”的请求义已弱化,用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前,表示对方的尊敬。例如:

① 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庄公十年》)

② 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敬”本属动词,是尊敬义,往往带名词性宾语。例如:

① 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

② 敬老慈幼。(《孟子?告子下》)

副词“敬”用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尊敬,往往用在对自豪感中。例如:

① 孔子下车而前,见谒者曰:“鲁人孔丘,闻将军高义,敬再拜谒者。”(《庄子?盗跖》)

② 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幸”用在动词前表示敬重,是对说方的行为动作使自己感到***,是自己所希望的。例如:

① 臣从其计,大王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 于为河伯娶妇时,……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谨”原本形容词,是谨慎小心义。用在动词前表示敬理对方时,表示发出动作的一主是认真而审慎的。例如:

① 诚若先生之言,谨奉社稷而以从。(《史记?平原君列传》)

② 臣敞等谨与博士臣霸……议。(《汉书?截光传》)

③ 元和九年月日,永州司马员外置同正柳宗元谨上史馆。(《段太尉逸事状》)

“惠”的谦敬副词用法由恩惠义的名词“惠”演化而来。副词“惠”加在动词前,表示对方施的某种动作行为对己方是一种恩惠。例如:

① 君惠吊群臣,又重命。(《国语?晋语》)

② 今在夫不忘文、襄之意,而惠立桓叔之后。(《史记?晋世家》)

“惠”经常用在动词“顾”前,“惠顾‘是施恩顾眷义。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若惠顾敝邑,抚有晋国,赐之内主,岂惟寡君,举君臣实受其贶。(《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副词“辱“亦由动词演化而来,用在动词前表示对方发出的某一动作行为是屈尊而为。例如:

① 君若不忘先君之好,惠顾齐国,辱收寡人……(《齐侯使晏婴请继室于晋》)

② 敝邑以政刑之脩,寇益充诛,无若诸侯之属辱在寡君者何,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子产坏晋馆垣》)

③ 秦女曰:“子,一国太子,辱在此。”(《史民?晋世家》)——子,指晋惠太子圉,时为质于秦。

④ 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任安书》)

表示自谦的副词有“敢”、“伏”、“窃”、“忝”、“愚”等。“敢”用在动词前,表示发出动作的一方自谦是冒昧而为,似乎本不当如此。“伏”往往用于臣对君的言辞中,以示臣对君的敬意。“窃”作副词,有“私下”之意,以示发表意见的一方所发议论或见解乃个人不成熟之私见。“忝”用在动词前,表示有愧于任某职或进行某事,以表自谦。“愚”字表自谦自抑己方为闇昧不聪。例如:

① 既不获命矣,敢烦大夫谓二三子,戒尔车乘,敬尔君事,诘朝请见。(《城濮之战》)

② 臣伏计之,大王奉高祖宗庙最相宜称。(《汉书?文帝纪》)

③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谏逐客书》)

④ 臣忝当大任,义在安国。(《三国志?魏书?三少帝纪》)

⑤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诸葛亮《出师表》)

2. 高中文言文常用的谦辞敬辞,注意是文言文的

1.用“鄙”字:在与别人说话时,说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往往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鄙”,以表达说话人的谦虚。

如:鄙人(称自己)、鄙意(称自己的意见)、鄙见(称自己的见解)。 2.用“敝”字:在与别人说话时,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词前加上一个“敝”字,以示谦虚。

如:敝人(在别人面前称自己)、敝姓(称自己的姓)、敝校(称自己的学校)、敝处(称自己所处的地方或自己的家)。 3.用“薄”字:与人交往时,谦称自己相关的事物,有时可以在某些词加一“薄”字。

如:薄酒(称自己待客的酒)、薄技(称自己的技艺)、薄礼(称自己送的礼物)、薄面(为人求情时,称自己的情面)。 4.用“敢”字:在向他人有所请求时,在某些行为动词前加上一个“敢”字,表示自己是冒昧地。

如:敢问(冒昧地询问)、敢请(冒昧地请求)、敢烦(冒昧地麻烦你)。 5.用“贱”字:同别人说话时,谦称自己的事物,有时在某些表事物的词前加上“贱”字。

如:贱姓(说自己的姓)、贱内(“内”是指内人,即自己的妻子,在早期的白话中,有人在别人面前是这样谦称自己的妻子)、贱事(古人称自己的私事)。 6.用“忝”字:与同行或他人说话时,在某些动词前加“忝”字,表示自己的行为可能是辱没了他人,自己觉得有愧。

如:忝列(自己有愧被列入或处在其中)、忝在(有愧处在其中)、忝任(有愧地担任)。 7.用“小”字:与他人说话时,有时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事,常用一些带有“小”字的词。

如:小弟(男姓在朋友面前谦称自己)、小儿(称自己的儿子)、小女(称自己的女儿)、小可(过去白话中常用于称自己)、小人(称自己)、小生(青年读书人称自己)、小店(对别人称自己的店子)、小照(说自己的照片)。 8.用“拙”字:有时说自己的书或文章等,在某一名词前加上这个“拙”字,以示说话的谦虚。

如:拙著(称自己的著作)、拙作(称自己的作品)、拙笔(称自己的文章或书画)、拙见(称自己的见解)、拙荆(古人称自己的妻子)。 9.用“愚”字:这个字常于说自己,表示在别人前说话的谦虚。

如:愚兄(在比自己小的人前谦称自己)、愚见(谦称自己的见解)。愚以为(谦说自己认为)。

10.用“家”字: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高的或年纪比较大的亲人。如:家父、家君、家严、家尊(称自己的父亲),家母、家慈(称自己的母亲),家兄(称自己的哥哥),家姐(称自己的姐姐)。

11.用“舍”字:在他人面前谦称自己家中辈份低的或年纪小的亲人。如:舍弟(称自己的弟弟)、舍妹(称自己的妹妹)、舍侄(称自己的侄子) 12.用“老”字:用于谦称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东西。

如:老粗(谦称自己没文化)、老朽(老年人谦称自己)、老脸(年纪大的人在别人面前说自己的面子)、老身(老年妇女称自己)。 二、敬词类说 13.用“拜”字:用于自己的动作。

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拜读(阅读结方的文章)、拜访(访问对方)、拜见(求见对方)、拜识(结识对方)、拜托(托对方办事)、拜会(会见对方)、拜谢(感谢对方)、拜望(探望对方)、拜辞(告辞对方)、拜贺(祝贺对方)、拜服(佩服对方)。

14.用“垂”字:用于别人(多是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垂爱(在书信中说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青(说别人对自己的重视)、垂问(说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又说“垂询”)、垂念(说别人对自己的思念)。

15.用“大”字: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如:大伯(敬称年长的男人)、大哥(敬称年纪与自己相仿的男人)、大姐(敬称女姓朋友或熟人)、大妈(尊称年长的妇女)、大爷(尊称年长的男子)、大人(在书信中称长辈)、大驾(敬称对方)、大名(称对方的名字)、大庆(称老年人的寿辰)、大作(称对方的作品)、大札(称对方的的书信)。

16.用“芳”字:用于对方或对方有关的事物。如:芳龄(称对方的年龄,对方应是年轻女子)、芳邻(称对方的邻居)、芳名(称对方的名字,对方应是年轻的女子)。

17.用“奉”字: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如:奉达(告诉、表达)、奉复(回复)、奉告(告诉)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劝(劝告)、奉送、奉赠(赠送)、奉迎(迎接)奉托(托对方办事) 18.用“俯”字:在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如:俯察(称对方或上级对自己的理解)、俯就(用于请对方同意担任某职务)、俯念(称对方或上级的体念)、俯允(称对方或上级的允许)。 19.用“高”字:称对方相关的事物。

如:高见(称对方的见解)、高就(称对方离开原来的职位就任较高的职位)|高龄(称老人的年龄)、高寿(多用于问老人的年龄)、高足(称别人的学生)、高论(称别人的议论)。 20.用“光”字:用于说对方的来临。

如:光顾(多是商家说顾客的来到)、光临(称客人的到来)。 21.用“贵”字:称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对方要做什么)、贵庚(问对方的年龄)、贵姓(问对方的姓氏)、贵恙(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的儿子)、贵国(称对方的国家。

3.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及其意思

敬辞经常与谦辞联系在一起。

谦辞是表示谦虚的言辞,一般对己。敬辞是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一般对人。

常用词有令、拜、奉、惠、恭、垂、贵、高、大、敬、请、屈等。 一、令 “令”字一族,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如: 令尊:称对方的父亲; 令堂:称对方的母亲; 令郎:称对方的儿子; 令爱、令嫒:尊称对方的女儿; 令兄、令弟、令侄等。 二、拜 “拜”字一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

如: 拜读:指阅读对方的文章; 拜访:指访问对方; 拜服:指佩服对方; 拜贺:指祝贺对方; 拜托:指托对方办事情; 拜望:指探望对方。 三、奉 “奉”字一族,用于自己的动作涉及对方时。

如 奉告:告诉; 奉还:归还; 奉陪:陪伴; 奉劝:劝告; 奉送、奉赠:赠送。 四、惠 “惠”字一族,用于对方对待自己的行为动作。

如: 惠存(多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请保存; 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顾(多用于商店对顾客):来临; 惠允: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惠赠:指对方赠送(财物等)。 五、恭 “恭”字一族,表示恭敬地对待对方。

如恭贺、恭候、恭请、恭迎、恭喜等。 最常见的如“恭喜发财”、“恭贺新禧”。

扩展资料:

常用词语: 1、卫冕:指竞赛中保住上次获得的冠军称号 2、惠赠:敬辞,指对方赠予(财物) 3、惠允:敬辞,指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 4、家父: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 5、家母:谦辞,对别人称自己的母亲 6、驾临:敬辞,称对方到来 7、见教:谦辞,指教(我),如“有何见教” 8、见谅:谦辞,表示请人谅解 9、借光:谦辞,用于请别人给自己方便或向人询问 10、借重:谦辞,指借用其他人的力量,多用做敬辞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敬辞。

4. 古代常见的敬辞与谦辞汉语意思

一.谦辞1.“家”字族: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

有:家父(家严、家君、家尊)家母(家慈)家叔、家兄、家姐。2.“舍” 字族:对别人称自己的辈分低或年纪小的亲属。

(有人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令” 字族放在“敬辞”专项中讲述)有:舍弟、舍妹、舍侄、舍亲(谦称自己的亲戚)、舍间/舍下(谦称自己的家)。

3.“小”字族: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如:小弟(男性在朋友或熟人之间谦称自己),小儿(自己儿子),小女(自己女儿),小人、小可(地位低的人谦称自己),小生(青年读书人自称),小店(自己的商店),小老儿(老年人自称)。

4.“老”字族:用于老年人谦称自己或与自己有关的人或事物。主要有:老朽(老年男子谦称自己),老身(老年妇女谦称自己),老衲(老和尚谦称自己,如言“老叫花子”“老要饭的”),老尼(老年尼姑谦称自己),老脸(老年人指自己的面子),老粗(谦称自己没有文化)。

5.“愚”字族:用于自己的谦辞。如:愚兄(向比自己年轻的人称自己),愚见(称自己的见解)。

6.“拙”字族:拙作、拙著(谦称自己的文章、著作),拙笔(谦称自己的文字、书画),拙见(同“愚见”),拙荆(谦称自己的妻子)。7.“鄙/敝”字族:谦称自己或跟自己有关的事物。

如:鄙人/敝人(谦称自己),鄙意、鄙见(谦称自己的意见、见解),敝姓(谦称自己的姓),敝处(谦称自己的房屋、处所),敝校(谦称自己所在的学校)。8.“敢”字族:表示冒昧地请求别人。

如:敢问(问对方问题),敢烦(麻烦对方做某事),敢请(请求对方做某事)。9.其他有谦辞意味的词(成)语。

寒舍(谦称自己的家)/犬子(自己的儿子)内人(对别人称自己的妻子)/斗胆(形容大胆,多用作谦词)/谨悉(恭敬地知道)/谨启(恭敬地陈述)/过誉(谦辞,过分称赞)/进言:向人提意见,有尊敬或客气的意味),常说“向您进一言”“大胆进言”)/后学(后进的学者或读书人,多用作谦辞)/卑职(①旧制州县以下的官对上司的自称②低微的职位谦称)/寡人(①寡德之人②古代王侯自称的谦称③古代王侯夫人的自称)笨鸟先飞 蓬荜生辉 抛砖引玉 敝帚自珍 无功受禄 贻笑大方 才疏学浅 忝列门墙 雕虫小技 区区此心 东涂西抹 绠短汲深 班门弄斧 避让贤路 姑妄言之 德薄才疏 挂一漏万 望尘莫及 不情之请 聊表寸心 一孔之见 一得之愚 尸位素餐 不足挂齿 信笔涂鸦 一枝之栖二.敬辞1.“令”字族:用于对方的亲属或与对方有关系的人。如:令尊、令堂、令郎、令爱、令兄、令弟、令姊、令妹、令侄、令坦(尊称别人女婿)、令亲。

2.“拜”字族:用于自己的行为动作涉及对方。如:拜望(探望对方),拜辞(告辞对方),拜访(访问对方),拜读(阅读对方的文章),拜托(托对方办事),拜识(结识对方),拜贺(祝贺对方),拜服(佩服对方)。

3.“奉”字族:用法同上。常见的有:奉告(告诉),奉劝(劝告),奉还(归还),奉陪(陪伴),奉送(赠送),奉托(拜托),奉达(告诉),奉复(回复)。

后二者多用于书信。4.“恭”字族:表恭敬地对待对方。

常用的有:恭贺(恭敬地祝贺),恭请(恭敬地邀请),恭候(恭敬地等候),恭迎(恭敬地迎接),恭喜(祝贺对方的喜事)。5.“贵”字族:称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贵干(问人要做什么),贵庚(问人年龄),贵姓(问人姓氏),贵恙(婉称对方的病),贵子(称对方萨迪儿子),贵国(对方国家),贵校(对方学校)。6.“高”字族:称别人的事物。

有:高见(高明的见解),高寿(问老人年龄),高堂(指父母),高足(别人的学生),高论(别人的议论),高龄(六十岁以上老人的年龄),高就(指人离开原来的职位就认较高的职位,也用以探问别人就职的单位)。7.“大”字族:尊称对方或与对方有关的事物。

如:大伯、大爷、大娘、大妈、大哥、大姐、大人(书信中称长辈)、***傅(尊称和尚)、大驾(称对方)、大名、大作、大札(对方的书信)、大庆(老年人的寿辰)。8.“敬”字族:自己的行动涉及别人。

例如:敬告(告诉),敬贺(祝贺),敬候(等候),敬请(请),敬礼(用于书信结尾),敬佩(敬重佩服),敬谢不敏(推辞做某事)。9.“请”字族:希望对方做某事。

如:请问(请求对方回答问题),请进(请对方进来),请坐(请对方坐下)。10.“惠”字族:对方对自己的行为动作。

有:惠存(请保存。用于送人相片、书籍等纪念品时所题的上款),惠顾(来临。

多用于商家对顾客),惠临(指对方到自己这里来)惠赠(对方赠送财物),惠允(对方允许自己做某事)。11.“垂”字族: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行动。

如:垂询/垂问(别人对自己的询问),垂爱(对方对自己的爱护),垂念(别人对自己的思念),垂青(别人对自己的重视)。12.“屈”字族:请求别人做某事。

如:屈驾(委屈大驾。用于邀请人),屈尊(降低身份俯就),屈就(委屈就认,请人担任职务),屈居(委屈地处于较低的地位)。

13.“俯”字族:公文书信中用来称对方对自己的行动。如:俯就(请对方同意担任职务),俯念。

5. 古代让人匆送怎么说敬辞和谦辞

古代请人勿送说:留步、止步、勿送等。

用于主人送客时,客人请主人不要送出去。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汉语中有许多敬辞和谦辞。敬辞,即表示对别人敬重的词语;谦辞,则是用于自我表示谦恭的词语。千百年来,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使用了许多敬辞和谦辞,这充分体现了我们中华礼仪之邦的特点,使用敬辞和谦辞还可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敬词语可归纳为“家大,舍小,令外人”一句话,意思即对别人称自己的长辈和年长的平辈时冠以“家”,如家父(家严)、家母(家慈)、家叔、家兄等;对别人称比自己小的家人时则冠以“舍”,如舍弟、舍妹、舍侄等;称别人家中的人(外人),则冠以“令”表示敬重,如令堂、令尊、令郎、令爱等。

扩展资料:

1、表示敬意的成语:

高抬贵手:客套话,多用于请求对方饶恕或通融。

不吝赐教:用于自己向别人征求意见或请教问题。

鼎力相助:大力相助(表示请托或感谢时用)。

洗耳恭听:洗清耳朵,恭敬地听讲。形容恭敬而认真地听人讲话。

高朋满座:高贵的朋友坐满了席位。形容宾客很多。

大材小用:把大的材料用在小处。比喻才能很高的人屈就于低下职位,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

2、表示谦虚的成语:

笨鸟先飞:表示自己能力差,恐怕落后,比别人先行一步。

抛砖引玉:谦称用自己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蓬荜生辉:用以称谢别人来到自己家里或称谢别人把题赠的字画送到自己家里。蓬荜:即“蓬门荜户”的简称,用蓬草、荆竹作门的草屋比喻穷苦人家。

敝帚自珍:一个破扫把自己也十分珍惜。比喻自己的东西再不好也值得珍惜。

贻笑大方:指行家笑话。贻,留给;大方,指见识广博或有专长的人。

无功受禄:没有功劳而得到报酬。

1. 崔光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原文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间,不可校数。太后赐百

姓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王融与陈留侯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太

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

“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翻译为:

北魏自从在太和年间迁移了国都以后,国家丰足。国库里的物品多得快要装不下了,走

廊和房屋之间的露天场地,也堆满了钱币和布匹,东西多得无法清点。太后决定将多余的布

匹赏给百官,让每个人按照自己的力气往回拿。官员们都按照自己的能力,拿上布匹回去

了。只有章武王融和陈留侯李崇,因为拿得太多而跌倒扭伤了踝骨。太后决定不给他俩布匹

了,让他们两个人空着手回去了,遭到了人们的耻笑,侍中崔光只拿了两匹布,太后问他:

“侍中为什么拿得这样少?”崔光回答说:“我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这已经够多

的了。”朝中的人们都佩服他的清正廉洁。

2. 百官负绢文言文翻译

南北朝时的北魏自从于太和年间由平城迁都洛阳以后,国家富裕,府库充盈,以致连国库的走廊、廊屋里也堆满了不加覆盖的钱币和绢帛,清点也困难。

一天,太后突发奇想,何不将多余的绢帛赏赐百官,既是对他们工作的奖励,也可减少库存压力。条件是只能自取,量力而行。

在太后的督导下官员们大都凭自己的力气扛回绢帛。只有章武王元融和尚书令李崇,因扛得太多而跌倒伤及踝骨。

太后认定他俩违规,责令其空手回去,一时成为众人的笑料。当时任侍中的崔光也在场,但他只拿了两匹绢帛。

太后见了问道:“侍中啊,你怎么只拿这么点?”崔光回答说:“臣只有两只手,所以只能拿两匹,但这已经够多的了。”朝廷中人都服膺他的清正廉洁。

3. 文言文翻译“于忠,字思贤

祚的弟弟于忠,字思贤,本字千年。

年近二十岁时,被任命为侍御中散。文明太后临朝听政,法令颇严厉,身边的侍臣们,大多因小事而得罪。

于忠朴实直率,不爱说话,始终没有过错。太和年间,被任命为武骑侍郎,并赐名登。

屡迁至左中郎将,领直寝。 元禧之乱时,皇帝在城外,变乱发生得十分仓促。

于忠说:“我和父亲任领军,估计不必忧虑。”皇帝派于忠驰回观看情形,于烈已严加防备,果然就像于忠预料的那样。

于忠回来报告,皇帝抚摸着他的后背说“:你真能让人放心。先帝赐你名登,固然是美称。

我嘉美你的忠诚,现改名为忠,既表示坚定真诚,也使得名副其实。”后因父亲去世而离职。

后改任司空长史。 当时太傅、录尚书事、北海王详是皇帝的亲叔父,权重于时,将作大匠王遇经常听随元祥要求如数给他钱物。

于忠便当着元详的面对王遇说“:殿下是国家的周公,辅佐王室的重臣,你怎么阿谀奉承,趋炎附势,损公以肥私呢?”王遇感到不安,元详也因惭愧而谢罪。由于于忠有平定元禧之乱的大功,被封为魏郡公。

当他迁任散骑常侍、兼武卫将军时,往往因为鲠直和义正辞严的语气,使北海王感到气愤,并当面责备他说:“我只担心你死在我的前头,不担心你看得到我死去。”于忠说:“人生命运自有定数,如果应当死在大王手里,就是躲避也不能免死;不然,大王也杀不了我。”

元详便乘于忠上表皇帝对封爵表示谦让的时候,暗地里劝告皇帝任命于忠为列卿,于是,停止了他的封爵,晋升为太府卿。 正始二年(505),下诏让于忠以本官职持使节、兼侍中,任西道大使,凡是州刺史、镇将贪赃罪恶显著的,将详情报告朝廷;郡守县令以下官员,便可亲自决定处置办法。

他和尚书李崇分别巡行两道。于忠弹劾并州刺史高聪贪赃罪行二百多条,论定为大辟之罪。

于忠又被任命为华州刺史,因继母去世守丧,没有赴任。守丧期满,迁任卫尉卿、河南邑中正。

于忠和吏部尚书元晖、度支尚书元匡、河南尹元苌等共同确定原代都各姓宗族门阀。高肇忌恨于忠的为人,便对宣武帝说,中山是个重要州镇,镇守必需是有才干的人员,于是任命于忠为定州刺史。

不久皇帝就改悔了,又任命于忠为卫尉卿、领左卫将军、恒州大中正。密派使者见于忠,给予安慰和勉励。

延昌初年,任都官尚书,原领的左卫、中正职务如故。又加封散骑常侍。

曾经在一次侍宴时,皇帝赐给他剑杖,并举酒对于忠说“:你们一家世代忠贞有节操,所以一直将守卫宫廷的任务委托给你们。以前因为你的行为忠诚,所以赐名为忠。

如今因为你的才能可以抵御坏人,所以将我所用的剑杖相赐。循名取义,其中的含意不轻,进出时可经常用来防范。”

改任侍中、领军将军。于忠以自己没有学识推辞。

宣武帝说“:有学识会文章的人不少,但都比不上你胸怀直率。所以要让你在下面辛劳,我也就能在上面没有忧虑了。”

皇帝去世的当夜,于忠和侍中崔光派右卫将军侯刚到东宫迎接明帝并即位。于忠和门下省商议,因皇帝年幼,未能亲理朝政,太尉高阳王元雍是皇帝长辈,位高望重,应当住进皇宫内的西柏堂,处置日常政务;任城王元澄有德行又是皇帝至亲,可任尚书令,总理百事。

当即奏明中宫,请即传旨授予。御史中尉王显想施奸计,和中常侍、给事中孙莲等人怒形于色,不予理会,压下了门下省的奏书。

孙莲等人想***传太后命令,任命高肇为录尚书事,王显和高猛任侍中。于忠当即在殿内抓住王显并杀了他。

于忠于是主持门下省,又总管宫中禁卫,因而执掌朝政,权倾一时。起初,太和年间,军国事务繁多,孝文帝因为费用不足,让百官都减去四分之一的俸禄。

于忠执政以后,想施行恩惠来加强自己的地位,便恢复了被削减的全部俸禄。有职位的人晋位一级。

过去规定,百姓们交纳一匹绢布之后,再加交绵、麻八两,于忠全部给了官员们。他又告诉高阳王元雍,说宣武帝原来答应给他晋升的。

元雍慑于于忠的威力和权势,便顺从他的意愿加封为车骑大将军。于忠又自以为在新旧权力更换之际,自己有安定社稷的大功,便让百官们上奏请求给予奖赏。

太尉元雍、清河王元怿、广平王元怀难以违背他的意愿,又封于忠为常山郡公。于忠难以独自接受封赏,又上奏朝廷,给在门下省的同僚们也加封食邑。

尚书左仆射郭祚、尚书裴植因e799bee5baa6e79fa5e98193e58685e5aeb931333339663934于忠权势越来越大,便劝元雍把于忠放到外地任职。于忠知道以后,强迫有关部门诬告两人有罪。

郭祚原是皇帝师傅,有恩于帝,裴植带着土地来归顺魏国的,于忠***传旨意将他们都杀了。朝野愤慨,无不咬牙切齿,王公以下官员,***害怕受到牵连。

于忠又想高阳王元雍,侍中崔光坚决反对才罢休,于是免去元雍太尉职务,以王爵回府。从此以后,下诏传命、生杀大权,全由于忠决定。

又尊称灵太后为皇太后,居住在崇训宫,于忠任仪同三司、尚书令、崇训宫卫尉,侍中、领军如故。 灵太后临朝听政,免除了于忠的侍中、领军、崇训宫卫尉职务,仅保留了仪同三司、尚书令职务。

于忠任尚书令十多天,灵太后召来门下省侍从官员,询问于忠在端右门的声望如何,众人都说实在不称职。

4. 文言文 《崔光》中面对太后的赏赐,百官有哪三种不同的表现

崔光

后魏自太和迁都之后,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庑问,不可校数。太后赐百官负绢,任意自量,朝臣莫不称力而去。唯章武侯王融与陈留侯李常崇绢过任,蹶倒伤踝。太后即不与之,令其空出,时人笑焉。侍中崔光止取两匹。太后问曰:“侍中何少?”对曰:“臣有两手唯堪两匹所获多矣。”朝贵服其清廉,

(选自《洛阳伽蓝记》)

注①露积:堆积后不加覆盖。廊庑:走廊、廊房。③称力:量力。④过任:力不胜任。

面对太后的赏赐,百官有哪三种不同的表现?

朝臣“(莫不)称力而去”,王融、李崇“负绢过任,(蹶倒伤踝)”,崔光“止取两匹”

5. 敝帚自珍文言文翻译

1、敝帚自珍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bì zhǒu zì zhēn,敝:破的,坏的。珍:珍惜。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出自汉·刘珍《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和陆游的《秋思》诗。

2、出处及翻译:

汉·刘珍《东观汉纪·光武帝纪》:“帝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城降,婴儿老母,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谓酸鼻。家有敝帚,享之千金。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

光武帝刘秀听说了(吴汉屠城)的事,就责备吴汉的副将刘禹说:

“成都投降我们的人,连同他们的孩子父母在内,那是成千上万人,一旦纵容士兵烧杀抢掠,他们听到了难道不难过?老百姓家里有一把破笤帚,尚且倍加爱惜,就像它会值很多钱一样。你邓禹的宗室子孙,过去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遭遇,你现在怎么忍心这样做呢?”

扩展资料:

敝帚自珍出处相关典故: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他待人敦厚,诚恳尚信,在军事上有谋略,禁止虏掠,争取民心。“敝帚自珍”这个成语,就出自他在都城洛阳所下的一道诏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他在这方面的风格。

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

随着全国的逐渐统一,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次年,刘秀又命大司马吴汉前去讨伐公孙述。吴汉,字子颜,南阳人,是东汉中兴名将,武威将军刘禹为其副将。

面对东汉的强大攻势,公孙述调兵遣将进行抵挡,但节节败退,吴汉连战连胜,逼近成都。此后,双方在广都至成都之间展开殊死搏斗,互有胜负。公孙述更是拿出国库中的全部财货珍奇,招募了5000名敢死之士,鸣鼓挑战,暗地里派遣奇兵,绕到汉军背后进行偷袭。

这年十一月,公孙述亲率数万人,出成都城与吴汉大战。两军连战数日,公孙述兵败逃走,最后被汉军追上,刺穿胸部坠***下,当夜死去。第二天,公孙述手下见大势已去,弃城投降。

汉军副将刘禹率兵浩浩荡荡进入城内,将公孙述的妻子家人全部杀死,并割下公孙述的头颅,派人飞马送往洛阳。与此同时,他还纵兵大掠,四处焚烧。

这一消息传至京城,光武帝刘秀大为震怒,特别下诏谴责刘禹:“这座城池已经投降了,满城老妇、孩子还有数万人,一旦纵兵进行放火乱杀,谁听了都会心酸气愤。

通常之人,即使家里有一把破扫帚,也十分珍惜,可你却这样不爱护子民的生命财产!你怎么这样残暴,竟忍心做出如此的行为?”随即,刘秀下诏撤了刘禹的职务,并对主将吴汉也给以严厉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