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_乘舆播迁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19 0
  1. 流离播迁成语
  2. 语文文言文 若不吾从 是文言文中的什么用法?
  3. 惑溺的引证解释惑溺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4. 古代皇朝里的称呼和名字是怎样的?
  5. 朱祁镇土木堡兵败被俘导致全军覆没为何没人追究他的责任?
  6. 求古代上位者得用语(最好为公主皇后之类),还有一般有什么特殊的词,像是薨这类只有帝王才能用的。
  7. 什么机可乘四字成语
  8. 迁徙的迁怎么组词

*** 》作为千古奇书之一,全书有60象做出了不同的语言,是最负盛名的中华预书!它用隐晦的隐语和图像推断出了天下大势一次次的变化,并且一一应验!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一下这部奇书的魅力吧。

阅读推荐:***图文版——带图详解

乘舆在文言文中的意思_乘舆播迁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一象 甲子

 谶曰

茫茫天地 不知所止

日月循环 周而复始

颂曰

自从***迄希夷 虎斗龙争事正奇

悟得循环真谛在 试于唐后论元机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古今治乱相因,如日月往来,阴阳递嬗,即孔子百世可知之意。红者为日,白者为月,有日月而后昼夜成;有昼夜而后寒暑判;有寒暑而后历数定;有历数而后统系分;有统系而后兴亡见矣。

  ***第二象 乙丑

 谶曰

累累硕果 莫明其数

一果一仁 即新即故

颂曰

万物土中生 二九先成实

一统定中原 阴盛阳先竭

金圣叹注解:

一盘果子即李实也,其数二十一,自唐高祖至昭宣凡二十一主。二九者指唐祚二百八十九年。阴盛者指「明空」当国,*昏乱政,几危唐代。厥后***之治虽是媲美贞观,而贵妃召祸,乘舆播迁,女宠代兴,夏娣继之,亦未始非阴盛之象。

  ***第叁象 丙寅

 谶曰

日月当空 照临下土

扑朔迷离 不文亦武

颂曰

参遍空王色相空

一朝重入帝王

遗枝拨尽根犹在

喔喔晨鸡孰是雄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武「明空」当国,废中宗于房州,杀唐宗室殆尽。先武氏削发为尼,故有参遍空王之句。高宗废后王氏而立之,故有喔喔晨鸡孰是雄之兆。

  ***第四象 丁卯

 谶曰

飞者不飞

走者不走

振羽高岗

乃克有后

颂曰

威行青女实权奇

极目萧条十八枝

赖有猴儿齐着力

已倾大树仗扶持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狄仁杰荐张柬之等五人反周为唐。武后尝梦鹦鹉两翼俱折,狄仁杰曰:武者陆下之姓也,起二子则两翼折矣。五猴指张柬之等五人。

  ***第五象 戊辰

 谶曰

杨花飞 蜀道

截断竹萧方见日

更无一史乃乎安

颂曰

渔阳鼙鼓过潼关

此日君王幸剑山

木易若逢山下鬼

定于此处葬金环

金圣叹注解:

一马鞍指安禄山,一史书指史思明。一妇人死卧地上,乃贵妃死于马嵬坡。截断竹萧者肃宗即位,而安史之乱平。

  ***第六象 己巳

 谶曰

非都是都 非皇是皇|

阴霾既去 日月复光

颂曰

大帜巍巍树两京

楚舆今日又东行

乾坤再造人民乐

一二年来见太平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明皇还西京,至德二载九月,广平王叔

郭子仪收复西京,十月收复东京,安史之乱尽弭,十二月迎上皇还西京,故云再造。

  ***第七象 庚午

 谶曰

旌节满我目 山川跼我足

破关客乍来 陡令中原哭

颂曰

蝼蚁从来足溃堤

六宫深锁梦全非

重门金鼓含兵气

小草滋生土口啼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藩镇跋扈及吐蕃入寇中原。

  ***第八象 辛未

 谶曰

朵朵李花飞 帝曰迁大吉

颂曰

天子蒙尘马首东 居然叁杰踞关中

孤军一注安社稷 内外能收手臂功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建中之乱。叁人者,李希烈、朱次泚、李怀光也。李怀光以破朱泚功,为卢杞所忌,遂反,故曰破贼还为贼。叁人先后犯关,德宗乘舆播迁,赖李晟以孤军收复京城,而社稷重安矣。

  ***第九象 壬申

 谶曰

非白非黑 草头人出

借得一枝 满天飞血

颂曰

万人头上起英雄 血染河川日色红

一树李花都惨淡 可怜巢覆亦成空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黄巢作乱,唐祚至昭宗。朱温弑之以自立,改国号梁温,为黄巢旧党,故曰覆巢亦成空。

  ***第十象 癸酉

 谶曰

荡荡中原 莫御八牛

颂曰

一后二主尽升遐

四海茫茫总一家

不但我生还杀我

回头还有李儿花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朱温弑何皇后、昭宣、昭宗而自立,所谓一后二主也。未几为次子友

所弑,是颂中第叁句意。李克用之子存

代父复仇,百战灭梁,改称后唐,是颂中第四句意。

  ***第十一象 甲戌

 谶曰

五人同卜 非禄非福

兼而言之 喜怒哀乐

颂曰

龙蛇相斗叁十年

一日同光直上天

上得天堂好游戏

东兵百万入秦川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伶人郭从谦作乱,唐主为流矢所中。

  ***第十二象 乙亥

 谶曰

块然一石 谓他人父

统***州 已非唐土

颂曰

反兆先多口

出入皆无主

系铃自解铃

父亡子亦死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石敬塘求救于契丹。唐主遣张敬达讨石敬塘,敬塘不得已,求救于契丹,事之以父礼,贿以幽蓟十六州。晋帝之立国契丹功也,然卒以契丹亡,故有系铃解铃之兆。

  ***第十叁象 丙子

 谶曰

汉水竭 雀高飞

飞来飞去何所止

高山不及城郭低

颂曰

百个雀儿水上飞

九十九个过山西

惟有一个踏破足

高栖独自理毛衣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周主郭威夺汉自立。郭威少贱,世称之曰郭雀儿。

***第十四象 丁丑

 谶曰

石榴漫放花 李树得根芽

枯木逢春只一瞬

让他天水自荣华

颂曰

金木水火土已终

十叁童子五王公

英明重见太平日

五十叁参运不通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周世宗承郭威受命为五代之终,世宗姓柴名荣,英明武断,勤于为治,惜功业未竟而殂。五代五十叁年,凡八姓十叁主,颂意显然。

  ***第十五象 戊寅

 谶曰

天有日月 地有山川

海内纷纷 父后子前

颂曰

战事中原迄未休

几人高枕卧金戈

寰中自有真天子

扫尽群妖见日头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五代末造,割据者星罗棋布,惟吴越钱氏[钱四世]稍图治安,南唐李氏[李升叁世]略知文物,余悉*乱昏虐。大祖崛起,拯民水火。小名香孩儿,手执帚着,扫除群雄也。

  ***第十六象 己卯

 谶曰

天一生水 姿禀圣武

顺天应人 无今无古

颂曰

纳土姓钱并姓李

其余相次朝天子

天将一统付***

不民更全嗣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宋太

受禅汴都,天下大定,钱李二氏相率归化,此一治也。

***第十七象 庚辰

 谶曰

声赫赫 干戈息

扫边氛 奠邦邑

颂曰

天子亲征乍渡河

欢声百里起讴歌

运筹幸有完全女

奏得奇功在议和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宋真宗澶渊之役。景德元年,契丹大举入寇,寇准劝帝亲征,乃幸澶渊。既渡河,远近望见卸盖皆踊跃呼万岁,声闻数十里,契丹夺气,遂议和。

  ***第十八象 辛巳

 谶曰

天下之母 金刀伏兔

叁八之年 治安巩固

颂曰

水旱频仍不是灾

力扶幼主坐灵台

朝中又见钗光照

宇内承平氖象开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仁宗嗣立,刘太后垂听政。旁有一犬,其惟狄青乎。

  ***第十九象 壬午

 谶曰

众人嚚嚚 尽入其室

百万雄狮 头上一石

颂曰

朝用奇谋夕丧师

人民西北尽流离

韶华虽好春光老

悔不深居坐殿墀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神宗误用安石,引用群邪,致启边,用兵西北,丧帅百万。熙宁初,王韶上平戎叁策,安石惊为奇谋,力荐于神宗,致肇此祸。

  ***第二十象 癸未

 谶曰

朝无光 日月盲|

莫与京 终旁皇

颂曰

父子同心并同道 中天日月手中物

奇云翻过北海头 凤阙龙廷生怛恻

金圣叹注解:

此象主司马光卒,蔡京父子弄权,群小朋兴,贤良受锢,有日月晦盲之象。

流离播迁成语

熙宁四年二月某日,殿中丞直史馆判官告院权开封府推官苏轼,谨昧万死再拜上书皇帝陛下:

臣近者不度愚贱,辄上封章言灯事。自知渎犯天威,罪在不赦,席藁私室,以待斧钺之诛;而侧听逾旬,威命不至,问之府司,则买灯之事寻已停罢,乃知陛下不惟赦之,又能听之。惊喜过望,以至感泣。何者?改过不吝,从善如流,此尧舜禹汤之所勉强而力行,秦汉以来之所绝无而仅有。顾此买灯毫发之失,岂能上累日月之眀,而陛下幡然改命,曾不移刻,则所谓智出天下而听於至愚,威加四海而屈於匹夫。臣今知陛下可与为尧舜,可与为汤武,可与富民而措刑,可与强兵而伏戎狄矣。有君如此,其忍负之!惟当披露腹心,捐弃肝脑,尽力所至,不知其它。乃者臣亦知天下之事,有大於买灯者矣,而独区区以此为先者,盖未信而谏,圣人不与;交浅言深,君子所戒。是以试论其小者,而其大者固将有待而后言。今陛下果赦而不诛,则是既已许之矣;许而不言,臣则有罪;是以愿终言之。

臣之所欲言者三,愿陛下结人心,厚风俗,存纪纲而已。

人莫不有所恃,人臣恃陛下之命,故能役使小民;恃陛下之法,故能胜服。至於人主所恃者谁与?书曰:“予临兆民,凛乎若朽索之驭六马。”言天下莫危於人主也。聚则为君民,散则为仇雠。聚散之间,不容毫厘。故天下归往谓之王,人各有心谓之独夫。由此观之,人主之所恃者,人心而已。人心之於人主也,如木之有根,如灯之有膏,如鱼之有水,如农夫之有田,如商贾之有财。木无根则稿,灯无膏则灭,鱼无水则死,农无田则饥,商贾无财则贫,人主失人心则亡。此理之必然,不可逭之灾也。其为可畏,从古以然。茍非乐祸好亡,狂易丧志,则孰敢肆其胸臆,轻心。昔子产焚载书以弭众言,赂伯石以安巨室,以为众怒难犯,专欲难成,而孔子亦曰:“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已也。”惟商鞅变法,不顾人心,虽能骤至富彊,亦以召怨天下。使其民知利而不知义,见刑而不见德,虽得天下,旋踵而失也;至於其身,亦卒不免负罪出走,而诸侯不纳,车裂以狥,而秦人莫哀。君臣之间,岂愿如此。宋襄公虽行仁义。失众而亡;田常虽不义,得众而强。是以君子未论行事之是非,先观众心之向背。谢安之用诸桓,未必是,而众之所乐,则国以乂安。庾亮之召苏峻,未必非,而势有不可,则反为危辱。自古及今,未有和易同众而不安,刚果自用而不危者也。

今陛下亦知人心之不悦矣。中外之人,无贤不肖,皆言祖宗以来,治财用者不过三司使副判官,经今百年,未尝阙事。今者无故又创一司,号曰制置三司条例使。六七少年,日夜讲求於内;使者四十馀辈,分行营干於外。造端宏大,民实惊疑;创法新竒,吏皆惶惑。贤者则求其说而不可得,未免於忧;小人则以其意度朝廷,遂以为谤,谓陛下以万乘之主而言利,谓执政以天子之宰而治财。商贾不行,物价腾踊,近自淮甸,远及川蜀,喧传万口,论说百端。或言京师正店,议置监官;夔路深山,当行酒禁;拘收僧尼常住;减刻兵吏廪禄;如此等类,不可胜言。而甚者至以为欲复肉刑。斯言一出,民且狼顾。陛下与二三大臣亦闻其语矣,然而莫之顾者,徒曰“我无其事,又无其意,何恤於人言。”夫人言虽未必皆然,而疑似则有以致谤。人必贪财也,而後人疑其盗;人必好色也,而後人疑其*。何者?未置此司,则无其谤,岂去岁之人皆忠厚,今岁之人皆虚浮?孔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曰:“必也正名乎。”今陛下操其器而讳其事,有其名而辞其意,虽家置一喙以自解,市列千金以购人,人必不信,谤亦不止。夫制置三司条例司,求利之名也;六七少年与使者四十馀辈,求利之器也。驱鹰犬而赴林薮,语人曰:“我非猎也”,不如放鹰犬而兽自驯;操网罟而入江湖,语人曰:“我非渔也”,不如捐网罟而人自信。故臣以为,消谗慝以召和气,复人心而安国本,则莫若罢制置三司条例司。夫陛下之所以创此司者,不过以兴利除害也。使罢之而利不兴,害不除,则勿罢;罢之而天下悦,人心安,兴利除害,无所不可,则何苦而不罢?

陛下欲去积弊,而立法必使宰相熟议而後行事。若不由中书,则是乱世之法,圣君贤相,夫岂其然?必若立法,不免由中书熟议,不免使宰相,此司之设,无乃冗长而无名。智者所国,贵於无迹,汉之文景,纪无可书之事;唐之房杜,传无可载之功;而天下之言治者与文景,言贤者与房杜,盖事已立而迹不见,功已成而人不知。故曰:“善用兵者,无赫赫之功。”岂惟用兵,事莫不然。今所图者,万分未获其一也,而迹之布於天下者,若泥中之斗兽。亦可谓拙谋矣。

陛下诚欲富国,择三司官属与漕运使副,而陛下与二三大臣孜孜讲求,磨以岁月,则积弊自去而人不知。但恐立志不坚,中道而废,孟轲有言:“其进锐者其退速。”若有始有卒,自可徐徐,十年之后,何事不立?孔子曰:“欲速则不逹,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使孔子而非圣人,则此言亦不可用。书曰:“谋及卿士,至於庶人。翕然大同,乃底元吉。”若违多而从少,则静吉而作凶。

今上自宰相大臣,既已辞免不为,则外之议论,断亦可知。宰相人臣也,且不欲以此自污,而陛下独安受其名而不辞,非臣愚之所识也。君臣宵旰几一年矣,而富国之效,茫如捕风,徒闻内帑出数百万缗,祠部度五千馀人耳。以此为术,其谁不能?

且遣使纵横,本非令典。汉武遣绣衣直指,桓帝遣八使,皆以守宰狼籍,盗贼公行,出於无术,行此下策。宋文帝元嘉之政,比於文景。当时责成郡县,未尝遣使。至孝武,以为郡县迟缓,始命台使督之。以至萧齐,此弊不革。故景陵王子良上疏极言其事,以为此等,朝辞禁门,情态即异;暮宿村县,威福便行;驱迫邮传;折辱守宰;公私劳扰,民不聊生。唐***中,宇文融奏置劝农判官使裴宽等二十九人,并摄御史,分行天下,招携户口,检责漏田。时张说、杨瑒、皇甫璟、杨相如皆以为不便。而相继罢黜。虽得户八十馀万,皆州县希旨,以主为客,以少为多。及使百官集议都省,而公卿以下,惧融威势,不敢异辞。陛下读之,观其所行,为是为否?近者均税寛恤,冠盖相望,朝廷亦旋觉其非,而天下至今以为谤,曾未数岁,是非较然。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且其所遣尤不适宜。事少而员多,人轻而权重。夫人轻而权重,则人多不服,或致侮慢以兴争;事少而员多,则无以为功,必须生事以塞责。陛下虽严赐约束,不许邀功,然人臣事君之常情,不从其令而从其意。今朝廷之意,好动而恶静,好同而恶异,指趣所在,谁敢不从?臣恐陛下赤子,自此无宁岁矣。

至於所行之事,行路皆知其难。何者?汴水浊流,自生民以来不以种稻。秦人之歌曰:“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何尝言“长我粳稻”耶?今欲陂而清之,万顷之稻,必用千顷之陂。一岁一淤,三岁而满矣。陛下遽信其说,即使相视地形,万一官吏茍且顺从,真谓陛下有意兴作,上縻帑廪,下夺农时,堤防一开,水失故道,虽食议者之肉,何补於民?天下久平,民物滋息,四方遗利,盖畧尽矣。今欲凿空访寻水利,所谓“即鹿无虞”,岂惟徒劳,必大烦扰。

凡有擘画,不问何人,小则随事酬劳,大则量才录用。若官私格沮,并行黜降,不以赦原;若才力不办兴修,便许申奏替换。赏可谓重,罚可谓轻,然并终不言诸色人妄有申陈,或官私误兴功役,当得何罪。如此,则妄庸轻剽浮浪奸人,自此争言水利矣。成功则有赏,败事则无诛,官司虽知其疎,岂可便行。抑退所在,追集老少,相视可否,吏卒所过,鸡犬一空。若非灼然难行,必须且为兴役。何则?格沮之罪重,而误兴之过轻。人多爱身,势必如此。且古陂废堰,多为侧近冒耕,岁月既深,已同永业。茍欲兴复,必尽追收,人心或摇,甚非善政。又有好讼之党,多怨之人,妄言某处可作陂渠,规坏所怨田产;或指人旧业,以为官陂。冒田之讼,必倍今日。臣不知朝廷本无一事,何苦而行此哉?

自古役人必用乡户,犹食之必用五谷,衣之必用丝麻,济川之必用舟楫,行地之必用牛马。虽其间或有以他物充代,然终非天下所可常行。今者,徒闻江浙之间数郡雇役,而欲措之天下,是犹见燕晋之枣栗,岷蜀之蹲鸱,而欲以废五榖,岂不难哉?

又欲官卖所在房场,以充衙前雇直。虽有长役,更无酬劳。长役所得既微,自此必渐衰散,则州郡事体,憔悴可知。士大夫捐亲戚,弃坟墓,以从官於四方者,用力之馀,亦欲取乐,此人之至情也。若雕弊太甚,厨传萧然,则似危邦之陋风,恐非太平之盛观。陛下诚虑及此,必不肯为。且今法令莫严於御军,军法莫严於逃窜。禁军三犯,厢军五犯,大率处死,然逃军常半天下。不知雇人为役,与厢军何异?若有逃者,何以罪之?其势必轻於逃军,则其逃必甚於今日。为其官长,不亦难乎?

近者虽使乡户,颇得雇人。然至於所雇逃亡,乡户犹任其责。今遂欲於两税之外,别立一科,谓之庸钱,以备官雇。则雇人之责,官所自任矣。自唐杨炎废租庸调以为两税,取大历十四年应干赋敛之数以定两税之额,则是租调与庸,两税既兼之矣。今两税如故,奈何复欲取庸?圣人之立法,必虑后世,岂可於两税之外,生出科名。万一后世不幸,有多欲之君,辅之以聚敛之臣,庸钱不除,差役仍旧,使天下怨毒,推所从来,则必有任其咎者矣。又欲使坊郭等第之民与乡户均役,品官形势之家与齐民并事。其说曰:“周礼田不耕者出屋粟,宅不毛者有里布,而汉世宰相之子不免戍边。”此其所以藉口也。古者官养民,今者民养官。给之以田而不耕,劝之以农而不力,於是有里布、屋粟、夫家之征,而民无所为生,去为商贾,事势当尔,何名役之?且一岁之戍,不过三日,三日之雇,其直三百。今世三大户之役,自公卿以降,毋得免者,其费岂特三百而已。大抵事若可行,不必皆有故事,若民所不悦,俗所不安,纵有经典明文,无补於怨。若行此二者,必怨无疑。女户、单丁,盖天民之穷者也。古之王者,首务恤此,而今陛下首欲役之,此等茍非户将绝而未亡,则是家有丁而尚幼,若***之数岁,则必成丁而就役,老死而没。官富有四海,忍不加恤?孟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春秋书“作丘甲”、“用田赋”,皆重其始为民患也。

青苖放钱,自昔有禁,今陛下始立成法,每岁常行,虽云不许抑配,而数世之后,暴君污吏,陛下能保之与?异日天下恨之,国史记之,曰青苖钱自陛下始,岂不惜哉?东南买绢,本用见钱,陕西粮草,不许折兊。朝廷既有著令,职司又每举行,然而买绢未尝不折盐,粮草未尝不折钞,乃知青苗不许抑配之说,亦是空文。只如治平之初,拣刺义勇,当时诏旨慰谕,眀言永不戍边,著在简书,有如盟约。于今几日,议论已摇,或以代还东军,或欲抵换弓手,约束难恃,岂不明哉?

纵使此令决行,果不抑配,计其间愿请之户,必皆孤贫不济之人家,若自有嬴馀,何至与官交易。此等鞭挞巳急,则继之逃亡,逃亡之馀,则均之邻保,势有必至,理有固然。且夫常平之为法也,可谓至矣。所守者约,而所及者广。借使万家之邑,巳有千斛,而谷贵之际,千斛在市,物价自平。一市之价既平,一邦之民自足,无专斗乞匄之弊,无里正催驱之劳,今若变为青苖,家贷一斛,则千户之外,孰救其饥?且常平官钱常患其少,若尽数收籴,则无借贷;若留充借贷,则所籴几何?乃知常平青苖,其势不能两立。坏彼成此,所丧愈多;亏官害民,虽悔何逮。

臣窃计陛下欲考其实,必然问人,人知陛下方欲力行,必谓此法有利无害。以臣愚见,恐未可凭。何以明之?臣在陜西,见刺义勇,提举诸县,臣常亲行。愁怨之民,哭声振野,当时奉使还者,皆言民尽乐为。希合取容,自古如此。不然,则山东之盗,二世何缘不觉?南诏之败,眀皇何缘不知?今虽未至於此,亦望陛下审听而已。

昔汉武之世,财力匮竭,用贾人桑羊之说,买贱卖贵,谓之均输。于时商贾不行,盗贼滋炽,几至於乱。孝昭既立,学者争排其说,霍光顺民所欲从而予,之天下归心,遂以无事。不意今者此论复兴,立法之初,其说尚浅,徒言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然而广置官属,多出缗钱,豪商大贾,皆疑而不敢动,以为虽不明言贩卖,然既已许之变易,变易既行,而不与商贾争利,未之闻也。夫商贾之事,曲折难行,其买也先期而与钱,其卖也后期而取直,多方相济,委曲相通,倍称之息,由此而得。今官买是物,必先设官置吏。簿书廪禄,为费已厚;非良不售,非贿不行,是以官买之价,比民必贵;及其卖也,弊复如前,商贾之利,何缘而得?朝廷不知虑此,乃捐五百万缗以予之,此钱一出,恐不可复。纵使其间薄有所获,而征商之额,所损必多。今有人为其主牧牛羊,不告其主而以一牛易五羊,一牛之失则隐而不言,五羊之获则指为劳绩。陛下以为坏常平而言青苖之功,亏商税而取均输之利,何以异此?

陛下天机洞照,圣畧如神,此事至眀,岂有不晓。必谓已行之事不欲中变,恐天下以为执德不一,用人不终,是以迟留岁月,庶几万一。臣窃以为过矣。古之英主,无出汉髙。郦生谋挠楚权,欲复六国,髙祖曰:“善,趣刻印。”及闻留侯之言,吐哺而骂曰:“趣销印。”夫称善未几,继之以骂,刻印销印,有同儿嬉,何尝累髙祖之知人,适足明圣人之无我。陛下以为可而行之,知其不可而罢之,至圣至明,无以加此。议者必谓民可与乐成,难与虑始,故陛下坚执不顾,期於必行,此乃战国贪功之人行险侥幸之说,陛下若信而用之,则是狥髙论而逆至情,持空名而邀实祸,未及乐成,而怨已起矣。

臣之所愿结人心者,此之谓也。

士之进言者,为不少矣,亦尝有以国家之所以存亡,历数之所以长短告陛下者乎?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厚薄,不在乎富与贫。道的诚深,风俗诚厚,虽贫且弱,不害於长而存;道的诚浅,风俗诚薄,虽强且富,不救於短而亡。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

是以古之贤君,不以弱而忘道德,不以贫而伤风俗,而智者观人之国,亦以此而察之。齐,至强也,周公知其后有篡弑之臣;卫,至弱也,季子知其后亡;吴破楚入郢,而陈大夫逢滑知楚之必复;晋武既平吴,何曾知其将乱;隋文既平,陈房乔知其不久;元帝斩郅支,朝呼韩,功多於武宣矣,偷安而王氏之衅生;宣宗収燕赵;复河湟;力强於宪武矣;销兵而庞勋之乱起。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於有功而贪富强,使陛下富如隋,强如秦,西取灵武,北取燕蓟,谓之有功可也,而国之长短,则不在此。

夫国之长短,如人之寿夭。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世有尫羸而寿考,亦有盛壮而暴亡。若元气犹存,则尫羸而无害,及其巳耗,则盛壮而愈危。是以善养生者,慎起居,节饮食,道引关节,吐故纳新,不得已而用药,则择其品之上,性之良,可以久服而无害,则五脏和平而寿命长。不善养生者,薄节慎之功,迟吐纳之效,厌上药而用下品,伐真气而助强阳,根本已空,僵仆无日,天下之势与此无殊。故臣愿陛下爱惜风俗,如护元气。

古之圣人,非不知深刻之法可以齐众,勇悍之夫可以集事,忠厚近於迂阔,老成初若迟钝,然终不肯以彼易此者,知其所得小而所丧大也。曹参,贤相也,曰:“慎无扰狱市。”黄霸,循吏也,曰:“治道去太甚。”或讥谢安以清谈废事,安笑曰:“秦用法吏,二世而亡。”刘晏为度支,专用果锐少年,务在急速,集事好利之党,相师成风。德宗初即位,擢崔佑甫为相,以道德寛大,推广上意,故建中之政其声蔼然,天下相望。庶几贞观。及卢杞为相,讽上以刑名,整齐天下,驯致浇薄,以及播迁。

我仁祖之驭天下也,持法至宽,用人有叙,专务掩覆过失,未尝轻改旧章,然考其成功,则曰:“未至以言乎?”用兵则十出而九败,以言乎府库则仅足,而无馀徒,以德泽在人,风俗知义,是以升遐之日,天下如丧考妣。社稷长远,终必赖之,则仁祖可谓知本矣。今议者不察,徒见其末年吏多因循,事不振举,乃欲矫之以苛察,齐之以智能,招来新进勇锐之人,以图一切速成之效。未享其利,浇风已成。

且天时不齐,人谁无过,国君含垢,至察无徒。若陛下多方包容,则人材取次可用,必欲广置耳目,务求瑕疵,则人不自安,各图茍免,恐非朝廷之福,亦岂陛下所愿哉?汉文欲拜虎圈,啬夫释之,以为利口伤俗,今若以口舌捷给而取士,以应对迟钝而退人,以虚诞无实为能文,以矫激不仕为有徳,则先王之泽,遂将散微。

自古用人,必须历试诸难,有卓异之器,必有已成之功。一则使其更变而知难,事不轻作;一则待其功高而望重,人自无辞。昔先主以黄忠为后将军,而诸葛亮忧其不可,以为忠之名望,素非关张之伦,若班爵遽同,则必不悦。其后关侯果以为言。以黄忠豪勇之资,以先主君臣之契,尚须虑此,况其他乎?世尝谓汉文不用贾生,以为深恨。臣尝推究其旨,窃谓不然。贾生固天下之奇才,所言亦一时之良策,然请为属国,欲以系单于,则是处士之大言,少年之锐气。昔髙祖以三十万众,困於平城,当时将相羣臣,岂无贾生之比,三表五饵,人知其踈,而欲以困中行,说尤不可信矣。兵,凶器也,而易言之,正如赵括之轻秦,李信之易楚,若文帝亟用其说,则天下殆将不安。使贾生尝历艰难,亦必自悔其说,用之晚成,其术必精。不幸丧亡,非意所及。不然,文帝岂弃材之主,绛灌岂蔽贤之士,至於晁错,尤号刻薄,文帝之世,止於太子家令,而景帝既立,以为御史大夫。申屠贤相,发愤而死,纷更政令,天下骚然,及至七国发难,而错之术亦穷矣。文景优劣,於斯可见。

大抵名器爵禄,人所奔趋,必使积劳而后迁,以眀持久而难得,则人各安其分,不敢躁求。今若多开骤进之门,使有意外之得,公卿侍从,跬步可图其得者,既不肯以侥幸自名,则其不得者必皆以沉沦为叹,使天下常调举,生妄心,耻不若人,何所不至,欲望风俗之厚,岂可得哉?选人之改,京官常须十年以上,荐更险阻,计析毫厘,其间一事声牙,常至终身沦弃,今乃以一人之荐举而与之,犹恐未称,章服随至,使积劳久次而得者何以厌服哉?夫常调之人,非守则令,员多阙少,久已患之,不可复开多门,以待巧者。若巧者侵夺已甚,则拙者廹隘无聊,利害相形,不得不察。故近岁朴拙之人愈少,巧进之士益多,惟陛下重之,惜之,哀之,救之。如近日三司献言,使天下郡选一人,催驱三司文字许之,先次指射以酧其劳,则数年之后,审官吏部,又有三百馀人得先占阙,常调待次不其愈难。此外勾当发运均输,按行农田水利,巳振监司之体,各坏进用之心,转对者望以称旨而骤迁,奏课者求为优等而速化,相胜以力,相髙以言,而名实乱矣。

惟陛下以简易为法,以清浄为心,使奸无所缘,而民德归厚,臣之所愿厚风俗者,此之谓也。

古者建国,使内外相制,轻重相权,如周,如唐,则外重而内轻。如秦,如魏,则外轻而内重,内重之末,必有奸臣指鹿之患。外重之弊,必有大国问鼎之忧。圣人方盛而虑衰,常先立法以救弊,我国家租赋籍於计省,重兵聚於京师,以古揆今,则似内重。恭惟祖宗所以深计而预虑,固非小臣所能臆度而周知,然其委任台谏之一端,则是圣人过防之至计。

历观秦汉以及五代,谏争而死,盖数百人,而自建隆以来,未尝罪一言者,纵有薄责,旋即超升,许以风闻,而无官长。风***所系,不问尊卑,言及乘舆则天子改容,事关廊庙则宰相待罪。故仁宗之世,议者讥宰相,但奉行台谏风旨而已,圣人深意流俗,岂知台谏固未必皆贤,所言亦未必皆是,然须养其锐气,而借之重权者,岂徒然哉?将以折奸臣之萌,而救内重之弊也。

夫奸臣之始,以台谏折之而有馀,及其既成,以干戈取之而不足。今法令严密,朝廷清眀,所谓奸臣,万无此理。然而养猫以去鼠,不可以无鼠而养不捕之猫;畜狗以防奸,不可以无奸而畜不吠之狗。陛下得不上念祖宗设此官之意,下为子孙立万世之防,朝廷纪纲,孰大於此?臣自幼小所记,及闻长老之谈,皆谓台谏所言,常随天下公议,公议所与,台谏亦与之,公议所击,台谏亦击之。及至英庙之初,始建称亲之议,本非人主大过,亦无礼典眀文,徒以众心未安,公议不允,当时台谏以死争之。

今者物论沸腾,怨讟交至,公议所在,亦可知矣。而相顾不发,中外失望。夫弹劾积威之后,虽庸人亦可奋扬风***,消委之馀,虽豪杰有所不能振起。臣恐自兹以徃,习惯成风,尽为执政私人,以致人主孤立。纪纲一废,何事不生?

孔子曰:“鄙夫可与事,君也与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茍患失之,无所不至矣。”臣始读此书,疑其太过,以为鄙夫之患失,不过备位而茍容,及观李斯忧蒙恬之夺其权,则立二世以亡秦,卢杞忧怀光之数其恶,则误德宗以再乱,其心本生於患失,而其患乃至於丧邦。孔子之言,良不为过。是以知为国者,平居必有亡躯犯颜之士,则临难庶几有徇义守死之臣。若平居尚不能一言,则临难何以责其死节?人臣苟皆如此,天下亦曰殆哉。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如和羮,同如济水。孙宝有言:“周公大圣,召公大贤,犹不相悦,著於经典。晋之王导,可谓元臣,每与客言,举坐称善,而述不悦,以为人非尧舜,安得每事尽善,导亦敛袵谢之。若使言无不同,意无不合,更唱迭和,何者非贤?万一有小人居其间,则人主何缘得以知觉?”

臣之所愿存纪纲者,此之谓也。

臣非敢历诋新政,茍无异论,如近日裁减皇族恩例,刋定任子条式,修完器械,阅习鼓旗,皆陛下神筭之至明,乾刚之必,断物议既允,臣敢有词。至於所献之三言,则非臣之私见,中外所病,其谁不知。昔禹戒舜曰:“无若丹朱傲,惟慢游是好。”舜岂有是哉?周公戒成王曰:“毋若商王,受之迷乱,酗於酒德。”成王岂有是哉?周昌以汉髙为桀纣,刘毅以晋武为桓灵,当时人君,曾莫之罪,书之史册,以为美谈。使臣所献三言,皆朝廷未尝有此,则天下之幸,臣与有焉。若有万一似之,则陛下安可不察?然而臣之为计,可谓愚矣,以蝼蚁之命,试雷霆之威,积其狂愚,岂可数赦,大则身首异处,破坏家门,小则削籍投荒,流离道路。虽然,陛下必不为此。何哉?臣天赐至愚,笃於自信,向者与议学校贡举,首违大臣,本意巳期窜逐,敢意自全,而陛下独然其言,曲赐召对,从容久之,至谓臣曰:“方今政令得失安在?朕过失,指陈可也。”臣即对曰:“陛下生知之性,天纵文武,不患不眀,不患不勤,不患不断,但患求治太速,进人太锐,听言太广。”又俾具述所以然之状,陛下颔之,曰:“卿所献三言,朕当熟思之。”臣之狂愚,非独今日,陛下容之久矣,岂其容之於始,而不赦之於终?恃此而言,所以不惧。臣之所惧者,讥刺既众,怨仇实多,必将诋臣以深文,中臣以危法,使陛下虽欲赦臣而不得,岂不殆哉。死亡不辞,但恐天下以臣为戒,无复言者,是以思之经月,夜以继昼,表成复毁,至於再三,感陛下听其一言,坏不能巳,卒进其说,惟陛下怜其愚忠,而卒赦之,不胜俯伏待罪忧恐之至。

语文文言文 若不吾从 是文言文中的什么用法?

成语:流离播迁

 拼音:liú lí bō qiān

 简拼:llbq

 解释:指流转迁徙。同“流离播越”。

 出处: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二回:“一旦变起仓卒,遂至流离播迁,犹幸天命未改,人心未去,天子虽不免蒙尘,储君却已得践柞;然而事势已成,仓皇内禅,毕竟授者不能正其终,受者不

 示例:清·褚人获《隋唐演义》第九十二回:“一旦变起仓卒,遂至流离播迁,犹幸天命未改,人心未去,天子虽不免蒙尘,储君却已得践柞;然而事势已成,仓皇内禅,

 近义词:流离播越

 语法:作谓语、定语;用于生活

 流离播迁 成语接龙

 顺接:迁乔之望 迁乔出谷 迁于乔木 迁兰变鲍 迁善去恶 迁善塞违 迁善改过 迁善远罪

 顺接:安土重迁 安故重迁 不次之迁 乘舆播迁 东徙西迁 见善则迁 见善必迁 见异思迁

 逆接:本末源流 笔翰如流 沧海横流 朝客高流 笞杖徒流 酬应如流 从令如流 从善如流

 逆接:流光如箭 流光易逝 流光瞬息 流口常谈 流天澈地 流宕忘反 流宕忘归 流寓失所

惑溺的引证解释惑溺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若不吾从:即“若不从吾”,就是“如果不听从我的话”的意思。

属于宾语前置。疑问句宾语前置——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放在谓语之前。

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老百姓眼看马上就要成为盗贼。如果不听从我的话(开仓发粮),今后一旦有变乱,将首先杀了你,然后我自己请求死罪。

这段话选自《明史 王竑传》:

王竑,字公度,其先江夏人。祖俊卿,坐事戍河州,遂著籍。竑登正统四年进士。十一年授户科给事中,豪迈负气节,正色敢言。 英宗北狩,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

读弹文未起,王使出待命。众皆伏地哭,请族振。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竑愤怒,奋臂起,捽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朝班大乱。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王命出二人。众又捶杀之,血渍廷陛。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且召诸言官,慰谕甚至。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景泰元年四月,浙江镇守中官李德上言:“马顺等有罪,当***行诛。诸臣乃敢擅杀。非有内官拥护,危矣。是皆犯阙贼臣。不宜用。”章下廷议。于谦等奏曰:“上皇蒙尘,祸由贼振。顺等实振腹心。陛下监国,群臣共请行戮,而顺犹敢呵叱。是以在廷文武及宿卫军士忠愤激发,不暇顾忌,捶死三人。此正《春秋》诛乱贼之大义也。向使乘舆播迁,奸党犹在,国之安危殆未可知。臣等以为不足问。”帝曰:“诛乱臣,所以安众志。廷臣忠义,朕已知之,卿等勿以德言介意。”八月,竑以疾还朝。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

明年,尚宝司检顺牙牌不得,顺子请责之竑,帝许焉。诸谏官言:“顺党奸罪重,廷臣共除之,遑问牙牌。且非竑一人事,若责之竑,忠臣惧矣。”乃寝前旨。是年冬,耿九畴召还,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散财以收民心,爱民以植邦本。陛下益近亲儒臣,讲道论德,进君子,退小人,以回天意。”且引罪乞罢。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至,廪不能给。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

帝复命侍郎邹干赍帑金驰赴,听便宜。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全活百八十五万余人。劝富民出米二十五万余石,给饥民五十五万七千家。赋牛种七万四千余,复业者五千五百家,他境流移安辑者万六百余家。病者给药,死者具槥,所鬻子女赎还之,归者予道里费。人忘其饥,颂声大作。初,帝闻淮、凤饥,忧甚。及得竑发广运仓自劾疏,喜曰:“贤哉都御史!活我民矣。”尚书金濂、大学士陈循等皆称竑功。

是年十月,就进左副都御史。时济宁亦饥,帝遣尚书沈翼赍帑金三万两往振。翼散给仅五千两,余以归京库。竑劾翼奉使无状,请仍易米备振,从之。 明年二月上言:“比年饥馑荐臻,人民重困。顷冬春之交,雪深数尺,淮河抵海冰冻四十余里,人畜僵死万余,弱者鬻妻子,强者肆劫夺,衣食路绝,流离载途。陛下端居九重,大臣安处廊庙,无由得见。使目击其状,未有不为之流涕者也。陛下嗣位以来,非不敬天爱民,而天变民穷特甚者,臣窃恐圣德虽修而未至,大伦虽正而未笃,贤才虽用而未收其效,邪佞虽屏而未尽其类,仁爱施而实惠未溥,财用省而上供未节,刑罚宽而冤狱未伸,工役停而匠力未息,法制颁而奉行或有更张,赋税免而有司或仍牵制。有一于此,皆足以干和召变。伏望陛下修厥德以新厥治。

钦天命,法祖宗,正***,笃恩义,戒逸乐,绝异端,斯修德有其诚矣。进忠良,远邪佞,公赏罚,宽赋役,节财用,戒聚敛,却贡献,***役,斯图治有其实矣。如是而灾变不息,未之有也。”帝褒纳之,敕内外臣工同加修省。 六年,霍山民赵玉山自称宋裔,以妖术惑众为乱,竑捕获之。先后劾治贪浊吏,革粮长之蠹民者,民大称便。 英宗复辟,革巡抚官,改竑浙江参政。

数日,石亨、张軏追论竑击马顺事,除名,编管江夏。居半岁,帝于宫中得竑疏,见“正***,笃恩义”语,感悟。命遣官送归田里,敕有司善视之。

天顺五年,孛来寇庄浪,都督冯宗等出讨。用李贤荐,起竑故官,与兵部侍郎白圭参赞军务。明年正月,竑与宗击退孛来于红崖子川。圭等还,竑仍留镇。至冬,乃召还。明年春,复令督漕抚淮、扬。淮人闻竑再至,欢呼迎拜,数百里不绝。

宪宗即位,给事中萧斌、御史吕洪等,共荐竑及宣府巡抚李秉堪大用。下廷议,尚书王翱、大学士李贤请从其言。帝曰:“古人君梦卜求贤,今独不能从舆论所与乎?”即召竑为兵部尚书,秉为左都御史。命下,朝野相庆。

时将用兵两广,竑举韩雍为总督。雍新得罪,众难之。竑曰:“天子方弃瑕录用,雍有罪不当用,竑非罪废者耶?”卒用雍。竑条上进剿事宜,且言将帅征讨,毋得奏携私人,妄冒首功。又请复京营旧额,禁势家豪帅擅役禁军。于是命竑同给事中、御史六人简阅十二营军士。竑以择兵不若择将,共奏罢营职八十余人,而慎简材武补之。

兵部清理贴黄缺官,竑偕诸大臣举修撰岳正、都给事中张宁,为李贤所沮,竟出二人于外,并罢会举例。

竑愤然曰:“吾尚可居此耶?”即引疾求退。帝方向用竑,优诏慰留,日遣医视疾。竑请益切。九月命致仕去。竑为尚书一年,谢病者四月,人以未竟其用为惜。既去,中外荐章百十上,并报寝。

初,竑号其室曰“戆庵。”既归,改曰“休庵。”杜门谢客,乡人希得见。时李秉亦罢归,日出入里?#92;,与故旧谈笑游燕。竑闻之曰:“大臣何可不养重自爱?”秉闻之,亦笑曰:“所谓大臣,岂以立异乡曲、尚矫激为贤哉。”时两称之。

竑居家二十年,弘治元年十二月卒,年七十五。正德间,赠太子少保,益庄毅。淮人立祠祀之。

古代皇朝里的称呼和名字是怎样的?

惑溺的引证解释是:⒈犹沉迷。引《明史·英宗后纪赞》:“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_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抑何其惑溺之深也。”清侯方域《重修颜鲁公碑亭记》:“翰墨之清虚,其异於声色财贿之惑溺也,特一间耳。”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某公子惑溺狭斜,几於得疾,其父将笞之。”。

惑溺的引证解释是:⒈犹沉迷。引《明史·英宗后纪赞》:“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_辟而后,犹追念不已,抑何其惑溺之深也。”清侯方域《重修颜鲁公碑亭记》:“翰墨之清虚,其异於声色财贿之惑溺也,特一间耳。”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九:“某公子惑溺狭斜,几於得疾,其父将笞之。”。结构是:惑(上下结构)溺(左右结构)。拼音是:huònì。注音是:ㄏㄨㄛ_ㄋ一_。

惑溺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犹沉迷。

二、国语词典

迷惑沉溺。如:「不可惑溺酒色。」

三、网络解释

惑溺惑溺,汉语词汇,出自《明史·英宗后纪赞》,解释为犹沉迷。

关于惑溺的诗句

惑溺终长夜荀粲惑溺即论惑溺亦堂堂

关于惑溺的成语

溺爱娇宠见溺不救救火拯溺屙金溺银二缶锺惑二缶钟惑己溺己饥狐媚惑主救饥拯溺三不惑

关于惑溺的词语

二缶钟惑救饥拯溺救火拯溺狐媚惑主及溺呼船夸诞生惑屙金溺银三不惑二缶锺惑溺爱娇宠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惑溺的详细信息

朱祁镇土木堡兵败被俘导致全军覆没为何没人追究他的责任?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传》:“或谓诸葛亮曰:‘***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2、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3、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

35、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39、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后王:当今之王。

40、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41、世主:国君。

42、少主:年轻的皇帝。《***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3、社稷主:国君的代称。《***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4、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5、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圣、嗣王:继位的帝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50、万乘:帝王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3、***:帝王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也。’”

54、***:帝王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自谓***,不称朕。’”

55、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为人名。(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

65、大行:是指刚刚崩逝,未称庙号、谥号的皇帝。

66、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7、太宗: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68、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

69、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郎主:辽、金时期对北方君主的称呼。

70、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者也。”

71、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72、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和帝王的代称。

73、明上、明王:对帝王的尊称。

74、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

75、县官: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白居易《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称。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78、老佛爷:慈禧的专用称呼.

清朝皇室称呼

皇室是皇帝的家族,是宗室的一部分。清朝是满洲贵族的***,皇室成员称呼有些与历代相同,例如帝王之妻称皇后或后,帝王母亲称皇太后等。但由于使用满语和其他原因,有些称呼用词与历代有些不同,罗列如下:

福晋

满语。清朝亲王、世子、郡王之妻称福晋。有正、侧之分。《清史稿.后妃传序》:“太祖初起,草创阔略,宫闱未有位号,但循国俗称‘福晋’。福晋盖‘可敦’之转音,史述后妃,后人缘饰名之,非当时本称也。”又《后妃传.高宗孝贤纯皇后》:“高宗为皇子,雍正五年,世宗册后为嫡福晋。”又“皇后,乌喇那拉氏,佐领那布尔女,后事高宗潜邸,为侧室福晋。”《清会典.宗人府》:“凡福晋夫人之号,各视其夫之爵以为差。亲王正室封亲王福晋,世子正室封世子福晋,郡王正室封郡王福晋。亲王封侧福晋四人,世子、郡王封侧福晋三人。”

格格

1、满语,“**”之义。清代皇族女儿的称呼。《清会典.宗人府》:“格格之等五,不入五等曰宗女。”《清稗类钞.称谓.皇室皇族之女称谓》:“亲王之女称郡主,郡王及贝子、贝勒、辅国公之女称县主。然除公主外,虽有郡主、县主资格,如未奉有正式封号者,皆统称格格。大抵称格格者,以次女以下之处子为多。若其长女,未得正式之封号者亦罕。”

2、清代亲王的妾,位次于侧福晋。《清史稿.后妃传.孝圣宪皇后》:“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四品典仪凌柱女。后年十三,事世宗潜邸,号格格。”又《纯悫皇贵妃》:“纯悫皇贵妃,耿氏。事世宗潜邸,为格格。”

额驸

清朝公主的丈夫称额驸。《清史稿.职官志四》:“公主额驸,位在侯、伯上。尚固伦公主曰固伦额驸,秩视固山贝子;尚和硕公主曰和硕额驸,秩视超品公。”又《礼志八》:“额驸及其父母见公主俱屈膝叩安,有赍赐必叩首......逮道光二十一年,宣宗以为非礼所宜,稍更仪注,额驸见公主植立申敬,公主立答之,舅、姑见公主正立致敬,公主亦如之。”

可敦

我国古代鲜卑、蠕蠕、突厥、回纥、蒙古等族最高统治者可汗的正妻。亦写作“可贺敦”、“可孙”、“恪尊”、“合屯”、“合敦”。《新唐书.突厥传上》:“突厥阿史那氏,盖古匈奴北部也。居金山之阳,臣于蠕蠕,种裔繁衍。至吐门,遂强大,更号可汗,犹单于也,妻曰可敦。”《魏书.蠕蠕传》:“大会国人,号地万(人名)为圣女,纳为可贺敦。”

亲王

皇族中封王者称亲王。亲王之名始于南北朝后期。郑樵《通志.职官略》:“北齐有王公侯伯子男六等之爵,王位列大司马上,非亲王则在三公下。”又曰:“至[隋]炀帝唯留王公侯三等,余并废之。皇伯叔昆弟皇子,是为亲王。”至唐“定制皇兄弟皇子为王,皆封国之亲王。”

皇阿玛:皇父。

皇贵太妃:是对皇帝之祖遗留下的妃嫔称呼。

贵太妃:对皇帝之父遗留下来的妃嫔称呼。

阿哥:对皇子的称呼。如果有几个皇子,就在“阿哥”之前加“大”、“二”、“三”等。

固伦公主:满语中“固伦”是国的意思。固伦(公主)用以称呼皇帝女儿。

和硕公主:满语中“和硕”是一方的意思。和硕公主称呼妃嫔生的女儿和皇后抚养的宗女。

晚清满族贵妇与外国驻华使节夫人的合影县主:对郡王女儿的称呼。

郡君:对贝勒女儿的称呼。

县君:对贝子女儿的称呼。

乡君:对镇国公、辅国公女儿的称呼。

福晋:对亲王、郡王和世子正妻的称呼。

固伦额驸:固伦公主的丈夫。

和硕额驸:和硕公主的丈夫。

无论贝勒还是郡主,都是皇帝赐下的封号,像康熙的儿子有的到死只有一个贝子的封号,也不是每个亲王的女儿都可以叫郡主的,有没有封号要看皇上的意思。

求古代上位者得用语(最好为公主皇后之类),还有一般有什么特殊的词,像是薨这类只有帝王才能用的。

在古代百姓的眼中,甚至是一般士人的眼中对于皇权、皇帝的尊严都是非常看重的。俗话说?主辱臣死?就是这么个意思,很多偏激的百姓一辈子没有见过皇帝,没有享受过***任何的***,在皇帝死的时候还痛哭,在皇帝被杀的时候***,这种事在古代都是很常见的。

我们来看看《后汉书》中的一段记载:及帝崩,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勋与书曰:?昔伊尹、霍光权以立功,犹可寒心,足下小丑,何以终此?贺者在门,吊者在庐,可不慎哉!?卓得书,意甚惮之。征为议郎。

时,左将军皇甫嵩精兵三万屯扶风,勋密相要结,将以讨卓。会嵩亦被征,勋以众弱不能独立,遂并还京师。自公卿以下,莫不卑下于卓,唯勋长揖争礼,见者皆为失色。这个是董卓自行废立之事时受到的攻击,话是怎么说的呢?伊尹和霍光立有那么大的功劳,行废立之事,人们都因此而寒心。其实这是古人一个永恒的心态,皇帝无论对于错一般的人都是没有权力与资格对其追究责任的。能够追究责任的或许只有天命与悠悠史书。

接下来我们简单的来说一说土木堡之变的过程。明代大臣李贤对这件事情的记载如下:明日于土木驻营。宣府报至,遣成国公率五万兵迎之。勇而无谋,冒入鹞儿岭,胡寇于山两翼邀阻夹攻,杀之殆尽,遂乘胜至土木。明日巳时,合围大营,不敢行。八月十五日也,将午,人马一二日不饮水,渴极,掘井至二丈,深无泉(因为土木堡地势高)。寇见不行,退围。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幸而胡人贪得利,不专于杀,二十余万人中伤居半,死者三之一,骡马亦二十余万,衣甲兵器尽为胡人所得,满载而还。自古胡人得中国之利未有盛于此举者,胡人亦自谓出于望外,况乘舆为其所获,其偶然哉??这是明朝建立以来损失最大的一仗,御驾亲征的朱祁镇不仅没有获胜还大败,自己也成为了敌人的俘虏,直到数年后才被释放。即便如此朱祁镇是否就应该被追责呢。

朱祁镇是否应该被追责我们可以以前代的事情作为参考。为收付幽云十六后宋太宗赵光义曾组织过大规模的对辽作战,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雍熙北伐。北伐初期,战争打的非常顺利,可战争的结果却是大败,雍熙北伐宋朝的骑兵损失殆尽,宋太宗也在战乱中失踪,后来虽然也回来了,并没有被辽人所俘,但说起来这次的失败对宋朝的影响其实并不亚于土木堡失败对明朝的影响,而且失败的规模也相差不大。可后来宋太宗依然做皇帝,并没有被追责。

回过头我们在来重新看一看朱祁镇在土木堡之变后的经历。

朱祁镇先被瓦剌所俘虏,一年之后他被释放了,回到了明朝。回到明朝之后的确没有人在追究他的责任,可我们都知道他刚刚回到明朝就开始了长达七年的南宫软禁生活。如果说没有人追责,的确没有任何官方资料可以证明朝廷要朱祁镇承担失败的责任,朱祁镇也没有写罪己诏来自我追责;但如果说追责,长达七年的软禁生活其实也就变相的等于是追责了。

作为后世的读史者,我们来思考一下如果追责朱祁镇,那么如何追责他,谁又有资格来追责他。

第一个追责的方式就是朱祁镇的自我追责,自我追责那就是自己下一份罪己诏。那么我们来看看罪己诏是在什么时候下呢?一是君臣错位,二是天灾造成灾难,三是***危难之时。可在我看来这三种情况朱祁镇应该是都不符合的。如果说君臣错位那在他回来之前就已经君臣错位,天灾更是不存在,***危难也已经解决了。以罪己诏的方式来自我追责显然不符合下罪己诏的环境。

那么还有什么追责方式呢?那就只有两种了。一种是死亡,一种是软禁。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以退位的方式来表示接受追责。可朱祁镇都没有面临过退位的选择,回来之前就已经被朱祁钰所替代。难道让朱祁镇死么?这一点显然不是追责皇帝的方式,即便是先皇也不能用这种方式追责。那么就只剩下软禁了。历史的事实告诉我们,朱祁镇虽然没有被官方公布被软禁,但事实上却是是被软禁的。可以说他已经接受了一种变相的追责。只不过没有被官方追责。

之所以朱祁镇没有被官方追责我个人觉得应该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朱祁镇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兵败被俘,但土木堡一战的失败原因不能归结于朱祁镇,虽然被俘并不光彩,但失败的原因不是朱祁镇导致的。

二、朱祁镇本人并非算昏庸之人,张廷玉曾说过?英宗承仁、宣之业,海内富庶,朝野清晏。大臣如三杨、胡濙、张辅,皆累朝勋旧,受遗辅政,纲纪未弛。独以王振擅权开衅,遂至乘舆播迁。乃复辟而后,犹追念不巳,抑何其感溺之深也。前后在位二十四年,无甚稗政。至于上恭让后谥,释建庶人之系,罢宫妃殉葬,则盛德之事可法后世者矣。?整体上朱祁镇算是一个仁君,即便他有杀于谦这种过错,但纵观其一生还是仁爱为先的。

三、朱祁镇的失败被俘,虽然使得京城遭遇了危机,但是很快的化解了,也就是说从短期影响上看,朱祁镇所带来的危害并不算大。

整合这三点,我们应该能够得出一个答案,朱祁镇还没有到官方追责的必要。因为这毕竟于***脸面有失。

除此之外,当时也不存在能够追责朱祁镇的人。

首先我们来看当时的太后孙氏,如果要追责朱祁镇必须由她来推动。而孙氏本身就没有足够大的影响,他没有外戚势力***,也没有内部势力依靠,由他来推动对朱祁镇的追责先不考虑作为一个母亲对儿子的爱,单单从能力与威信上她都不够资格。

除了他还有谁呢?新皇帝朱祁钰可以么?朱祁钰的皇位是为了应对国家危机临时所立的,朱祁镇归国后没有归还皇位已经引起一些不满,再落井下石的话于情理,于利益都不合适。

或许有第三个人那就是于谦了,毕竟于谦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对于明朝来说,他就是伊尹、霍光之功,但于谦本人的威望其实也不够,于谦是在北京保卫战之后才升为兵部尚书的,在此之前只是兵部左侍郎,从官位到自己所掌握的权柄,他也是不够资格的。再者说,于谦是忠臣,他也不是权臣,即便他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了不世之功,他也没有居功自傲,追责先皇这种事于他是想都不会想的。

什么机可乘四字成语

中国古代帝王的称谓,除了称王、称皇帝、称谥号、称庙号、称年号以外,还有一些别称,散见于一些典籍当中。平时读书,搜集了一些。下面列出一些,供大家参考。

1、皇王:对君王的敬称,犹言大王。见于《诗经·大雅·文王有声》:“四方攸同,皇王维辟,皇王烝哉。”朱熹《集传》:“皇王,有天下之号,指武王也。”

2、皇祖:帝王的祖先。明朝规定,朝廷祭告宗庙,高祖以上概称皇祖。

3、皇辟:帝王的别称。《隋书·王劭传》:“皇辟出者,皇,大也;辟,君也。大君出,盖谓至尊受命出为天子也。”

4、主:古代对国君的称呼。《商君书·君臣》:“故国治而地广,兵强而主尊。”

5、主上:臣下对国君的称呼。《资治通鉴》卷二一四,李林甫曰:“此主上家事,何必问外人。”

6、主公:臣下对君主的称呼。《三国志·蜀志·***传》:“或谓诸葛亮曰:‘***于蜀郡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

7、主君:国君的别称。《墨子·贵义》:“且主君亦尝闻汤之说乎?”

8、君:君主、天子。《尚书·大禹谟》:“奄有四海,为天下君。”

9、君王:对帝王的称呼。《国语·吴语》:“今君王不察,盛怒属兵,将残伐越国。”

10、人主:人民的主宰,指君主。《商君书·慎法》:“人主莫能世治其民,世无不乱之国。”

11、君人:指皇帝。《商君书·慎法》:“君人者不察也,非侵于诸侯,必劫于百姓。”

12、先帝:当朝帝王已死的父亲。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13、先君:古代帝王称其先代君王的称呼。《诗经·邺风·燕燕》:“先君之恩,以勖寡人。”

14、先后:先世君王的称呼。《汉书·韦贤传》:“我既此登,望我旧阶,先后兹度,涟涟孔怀。”颜师古注:“先后,即先君也。”

15、先正:先代君长,已故的帝王。《礼记·缁衣》引逸诗云:“昔吾有先正,其言明且清。”郑玄注:“先正,先君长也。”

16、先皇:前代帝王的称呼。唐,杜甫《忆昔》诗之一:“忆昔先皇巡朔方,千乘万骑入咸阳。”

17、先主:对开国君主的称呼。《三国志》有《先主传》。

18、先公:对天子、诸侯祖先的尊称。《国语·鲁语上》:“诸侯祀先王先公。”韦昭注:“先公,先君也。”

19、先圣王:古代的贤明君主。《吕氏春秋·论人》:“此先圣王之所以知人也。”

20、大家:宫中近臣或后妃对皇帝的一种称呼。《新唐书·李辅国传》:“代宗立,辅国等以定策功,愈跋扈,至谓帝曰:‘大家第坐宫中,外事听老奴处决。”

21、大王:对帝王的尊称。《旧唐书·玄宗纪上》:或曰“先启大王。”

22、大君:古时天子的别称。宋。范仲淹:《六官赋》:“伊六官之设也,所以经纶庶政,辅弼大君。’

23、大皇:对帝王的尊称。《昭明文选·晋·陆机·辨亡论》:“大皇既没,幼主莅朝。”

24、大庭:传说上古帝王的名称。《庄子·胠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25、大行、大行皇帝:对初死皇帝的讳称。《后汉书·安帝纪》:“大行皇帝,不永天年。”

26、圣、圣主、圣明主、圣上、圣君、圣明、明哲:都是对皇帝的尊称。班固《东都赋》:“于是圣上赌万方之欢娱,又沐浴于膏泽。”

27、上:在上者,有时特指君主、帝王。《礼记·王制》:“尊君亲上,然后兴学。”

28、今上:对当时帝王的称呼。有时也称当今。《史记·史公自序》:“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内修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色。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29、上皇:上古的帝王。郑玄:《诗谱序》:“诗之兴也,谅不于上皇之世。”

30、王:先秦以前帝王的称呼。《荀子·王霸》:“百王之法不同。”

31、足下:战国前后,臣下对君主的敬称词。相传起于春秋时晋文公怀念介之推。《战国策.燕一》:“足下以为足,则臣不事足下矣。”

32、万岁:古代臣民对王侯的祝贺之词,秦汉以后演变成皇帝的尊称。

33、陛下:秦以后专称皇帝为陛下。

34、孤、寡、孤寡、寡人、不彀:古代王侯的自称的谦词。《老子》:“贵必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彀。”《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楚王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彀?’”

35、寡君:人臣对别国称自己国家君主的谦词。《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彀是为?先君之好是继。与不彀同好何如?”对曰:“君惠憿福于鄙邑之社稷,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36、国王:君主或帝王的称呼。亦是最高封爵。自汉至明一直沿用。

37、国主:国君、国王。《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故欲如前书之言,报恩于国主耳。”

38、帝、帝王:古代君主的称号。如,三皇五帝。

39、后王:古代君主的称呼。《荀子·不苟》:“天地始者,今日是也;百王之道,后王是也。”后王:当今之王。

40、素王:远古帝王的称呼。道家称有帝王之德而不必居帝王之位者为素王。儒家称孔子为素王。

41、世主:国君。

42、少主:年轻的皇帝。《***新语》卷十一:“高宗大渐,顾命裴炎辅少主。”

43、社稷主:国君的代称。《***新语》卷一:“宋璟昌言曰:‘太子有大功于天下,真社稷主,安敢妄有异议?’”

44、元后:对天子或君主的称呼。后世又称帝王嫡妻为元后。

45、社君:对幼主的称呼。

46、元首:君主。

47、元君:善良的君主。

48、嗣皇、嗣君、嗣圣、嗣王:继位的帝王。《礼记·曲礼下》:“践阼,临祭祀,内事曰孝王某,外事曰嗣王某。”

49、驾、大驾、车驾、御驾、圣驾、尊驾:原为帝王车乘的总称,后来常用为帝王的代称。《旧唐书.宦官传》:“车驾频致播迁,朝廷渐加微弱,原其祸作,始自中人。”

50、万乘:帝王的代称。《孟子·梁惠王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有千乗之家。”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乗。故以万乘称天子。

51、乘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后汉书·耿弇传》:“乘舆且到,臣子当击牛醨酒,以待百官。”

52、皇舆:帝王的车舆,后亦代称帝王。屈原《离骚》:“岂余身之殚殃兮,恐皇舆之败绩。”

53、***:帝王别称,即所谓真命天子。《后汉书·王常传》:“常大悟曰:‘王莽篡弑,残虐天下,百姓思汉,故豪杰并起。今刘氏复兴,即***也。’”

54、***:帝王的别称。《史记·秦始皇本纪》:“三十五年,始皇曰:‘吾慕***,自谓***,不称朕。’”

55、天子:君主。《礼记·曲礼》:“君天下曰天子。”

56、天王:殷周时天子只称王。春秋以后,一些诸侯例如楚、吴等相继称王,于是尊称周王为天王。后来泛指封建帝王。杜甫《忆昔》诗:“犬戎直来坐御床,百官跣足随天王。”

57、天颜:帝王的容颜,代称帝王。

58、天囚:对帝王的蔑称。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戴此失地之天囚,以为汉族之元首,是何异取罪人于囹圄而奉之为大君也。”

59、所天:帝王的别称。旧时又代指父亲和丈夫。《后汉书.梁竦传》:“(窦)宪兄弟奸恶继伏辜诛,海内旷然,各获其宜。妾得苏息,拭目更视,乃敢昧死自陈所天。”

60、小童:周代帝王居丧时的自称。《左传》僖公九年:“凡在丧,王曰小童,公侯曰子。”

61、冲人:帝王年幼即位者自称的谦词。

62、太祖、高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明太祖等。

63、世祖:对开国帝王的尊称。多用为庙号。如元世祖、清世祖等。

64、皇考:本为人名。(元寿生太原太守惠嘏,嘏生平原太守烈,烈生宁远将军祯,祯生皇考忠)常在清代,指当朝皇帝已死的父亲。

65、大行:是指刚刚崩逝,未称庙号、谥号的皇帝。

66、太上:本指远古帝王时代。《礼记·曲礼》上:“太上贵德。”释文:“太上,谓三皇五帝之世。”后世尊称帝王为太上。

67、太宗:对开国第二代皇帝的尊称。

68、可汗:古代鲜卑、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族对最高统治者的称呼。三世纪时最先用于鲜卑族。

69、单于:两汉时匈奴称其君长为单于。郎主:辽、金时期对北方君主的称呼。

70、人牧:国君的别称。即治理人民的人。《孟子·梁惠王上》:“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者也。”

71、九重:原指宫禁,帝王之居处。《楚辞.九辩》:“君之门以九重。”后又代称天子。《旧唐书.宦官传》:“万机之与夺任情,九重之废立由己。”

72、朝廷:本来指帝王接见臣下纥处理政事的地方,也用作中央***和帝王的代称。

73、明上、明王:对帝王的尊称。

74、后主:后嗣君主。有些末代帝王习惯上也称后主。如南朝陈后主、五代李后主。

75、县官:皇帝的代称。古时称王畿内都邑为县,所以又以县官为朝廷的代称。

76、官家:皇帝、朝廷的别称。胡三省:“西汉谓天子为县官,东汉谓天子为国家,故兼而称之。或曰: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故兼称之。”白居易《喜罢郡》诗:“自此光阴为己有,从前岁月属官家。”

77、至尊:皇帝的代称。贾谊《过秦论》:“履至尊而制***,执棰拊以鞭笞天下。”

皇后

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正一品)。、

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媛(以上正二品)

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正三品),美人九人(正四品),才人九人(正五品)

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正六品),女御二十二人(正七品),缓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帝王是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有一些专用的名号与称谓,别人不得冒充。

商:王

周王:天子

秦王:始皇帝

皇帝自称:联、寡人、孤、予一人等。

臣下对皇帝的称呼:陛下,上,今上,皇上,人主,万岁,万岁爷,县官,大家,天家,官家等。

对于刚刚故世的还未有谥号的皇帝,通常称为“大行”等。

后宫称谓

1、后、帝王的正妻。夏代帝王生时称“后”,死后称“帝”。后稷、后羿

等的“后”,都是君长的意思。

商代君主生前称“王”,死后称“帝”。在商代,“后”开始成为君主配偶

的专称。

《礼记。曲礼下》:“天子之妃曰后。”

2、皇后:皇帝正妻的称呼,始于秦朝。历代相袭。

3、王后:国王的正妻。

4、皇孋:皇后的别称。《后汉书。皇后纪赞》:“祁祁皇孋,言观贞淑。”

5、元妃、元嫡:国君或诸侯元配夫人的称号。《左传》隐公元年:“惠公元

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

6、元后、元配:帝王的正妻,元配皇后。《明史。后妃传二》:“穆宗即位

,礼臣议:‘孝洁皇后,大行皇帝元配,宜合葬袝庙。”

7、女主:女子为君者,多指临朝执政的太后。《史记。吕太后本纪》:“太

后女主,欲王吕氏。”

8、君妇:君主正妻的称呼。

9、梓童:皇帝对皇后的称呼。

10、慈壶、慈闱:对帝王母亲或皇后的敬称。宋范成大《丙午东宫寿》诗:

“晨昏两慈壶,诗礼一贤王。”

11、中宫:皇后的住处,代称皇后。

12、国阴:后妃的别称。古代称男为阳,女为阴,所以帝王的后妃称国阴。

13、御妻:帝王之妻,也叫“御女”、“女御”,位在世妇之下。《礼记。

昏义》:“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

听天下之内治。”

14、天下母、天地母:都是对皇后的敬称。《汉书。元后传赞》:“及王莽

之兴,由孝元后,历汉四世,为天下母。”

15、娘娘:皇后或宫妃的称呼。

16、坤极:皇后的别称。《后汉书。梁皇后纪》:“梁小贵人宜配天祚,正位坤

极。”

17、妃:对皇帝的妾及太子、王、侯的妻子的称呼。

18、妃子:皇帝的妾,地位次于皇后,在诸妾中地位较高。

19、妃嫔:帝王妾侍的统称。唐杜牧《阿房宫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

,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历代帝王妃嫔众多。《礼记。昏义》:“古者,天子

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以听天下之内治。”秦始

皇灭六国,尽收其宫女充实内廷;汉武帝妃嫔有昭仪、婕妤等四级;晋武帝有宫

女近万人;康熙有妃嫔五十一人。

20、嫔、九嫔:皇宫中的女官名,也是帝王的妃子。嫔,也称嫔妇。《周礼

。天官。内宰》:“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九御亦即九嫔。据说,宫中

女官九人一御,九御八十一人。历代多用其制,但名称不一。唐代以昭仪、昭容

、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为九嫔(《新唐书。后妃传》)

21、妃嫱、嫔御、嫔嫱:宫中的女官,天子、诸侯的姬妾。妃嫱地位高于嫔

御。

22、贵人:宫中女官,妃嫔的称号。东汉光武帝始置,其地位仅次于皇后。

此后,历代沿用其名,但地位的尊卑并不相同。例如,清代贵人位在皇贵妃、贵

妃、妃、嫔之下。

23、贵妃:妃嫔的称号,在皇帝姬妾中地位最高,仅次于皇后。南朝宋武帝

时始置,与贵嫔、贵人号称三夫人,位比相国。隋以后历代均沿置。

24、贵嫔:宫中女官名,也是皇帝的妃子。魏明帝时地位仅次于皇后。以后

,历代多沿用,但地位尊卑不尽相同。

25、德妃、贤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唐时为正一品。

26、淑妃: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明帝始置。当时地位较高,仅次于贵嫔和夫

人。以后历代多设置。

27、太妃:已故皇帝的遗妃。清制,皇帝的祖父或父亲遗留的妃嫔,分别称

皇贵太妃、贵太妃。

28、椒房:又称“椒室”。汉代皇后所居宫殿,用花椒一类的香料和泥涂抹

墙壁,取其温、香、多子之义,以表示吉利。后来就以椒房代称皇后。应劭《汉

官仪》:“皇后称椒房……”

29、淑媛:宫中女官名,三国魏文帝时始置。位在淑妃后。

30、惠妃、丽妃、华妃:宫中女官名,亦是皇帝妃嫔的称号。

迁徙的迁怎么组词

1. 什么机可乘四字成语

有机可乘

yǒu jī kě chéng

解释有空子可钻。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等何时?”

结构连动式。

用法用作贬义。用来指坏人。一般用作谓语、定语、宾语。

正音乘;不能读作“chènɡ”。

辨形乘;不能写作“趁”。

近义词有隙可乘、无孔不入

反义词无懈可击、无隙可乘

例句有些干部认为我国制度法规~;于是偷机取巧;结果落入法网。

英译There's an opportunity to take advantage of。

2. 什么机可乘四字成语

有机可乘yǒu jī kě chéng解释有空子可钻。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十回:“今魏有隙可乘,不就此时伐之,更等何时?”结构连动式。用法用作贬义。

用来指坏人。一般用作谓语、定语、宾语。

正音乘;不能读作“chènɡ”。辨形乘;不能写作“趁”。

近义词有隙可乘、无孔不入反义词无懈可击、无隙可乘例句有些干部认为我国制度法规~;于是偷机取巧;结果落入法网。英译There's an opportunity to take advantage of。

3. 带乘字的四字成语

乘车戴笠乘车入鼠乘敌之隙乘肥衣轻乘风破浪乘风兴浪乘风转舵乘桴浮海乘高决水乘机打劫乘机应变乘坚策肥乘坚驱良乘间抵隙乘间伺隙乘间投隙乘利席胜乘龙贵婿乘龙佳婿乘龙快婿乘龙配凤乘鸾跨凤乘其不备乘其不意乘轻驱肥乘热打铁乘人不备乘人之厄乘人之危乘胜逐北乘胜追击乘时乘势乘势使气乘伪行诈乘隙捣虚乘隙而入乘险抵巇乘兴而来乘兴而来乘兴而来乘虚蹈隙乘虚迭出乘虚而入乘虚可惊乘虚以入乘疑可间乘舆播迁乘舆播越乘云行泥齿甘乘肥大树底下待势乘时戴笠乘车飞龙乘云飞蓬乘风服冕乘轩服牛乘马负乘斯夺负乘致寇鹤乘轩加减乘除跨凤乘龙跨凤乘鸾可乘之机可乘之隙老鹤乘轩履机乘变南人驾船驽蹇之乘破浪乘风骑马乘舟乞儿乘车千乘万骑千乘之国千乘之王前人栽树前人种树山阴乘兴盛衰相乘无机可乘无间可乘无隙可乘衣轻乘肥因利乘便因势乘便有机可乘有隙可乘很全的哦。

4. 乘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乘风破浪: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乘龙快婿: 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乘人之危: 乘人家危难的时候去威胁损害。

乘虚而入: 乘:趁。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

乘人不备: 乘:趁着。趁着别人没有防备干某事

乘桴浮海: 桴:小筏子。乘小筏子浮游海外。比喻远行

乘云行泥: 比喻地位高下悬殊。

乘舆播越: 指天子流亡在外。

乘虚蹈隙: 犹言切中窾窍。比喻叩击中节。

乘兴而来: 乘:趁,因;兴:兴致,兴趣。趁着兴致来到,结果很扫兴的回去。

乘险抵巇: 冒险钻空子。巇,多指(山岭)险恶、险峻。

乘隙捣虚: 趁空子,攻虚弱。

乘顺水船: 比喻顺势行事。

乘势使气: 仗势逞性子。

乘时乘势: 旧指人应趁着机会、时势,做一番事业

乘胜追击: 乘:趁着。趁着胜利的形势继续追击敌人,扩大战果。

5. 带乘的四字成语大全

带乘的四字成语

乘肥衣轻 肥:肥壮的马。衣:穿。轻:轻暖的裘衣。驾驭肥壮的马,穿着贵重的衣服。形容生活奢侈豪华。

乘风破浪 船只乘着风势破浪前进。比喻排除困难,奋勇前进。

乘风兴浪 比喻趁机挑起事端。

乘风转舵 比喻顺随情势改变态度。

乘高决水 凭借地势居高临下,决口放水。比喻费力小,收效大。

乘机打劫 指利用机会掠夺钱财。

乘坚策肥 坚:坚固的车子;策:鞭打;肥:肥壮的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

乘坚驱良 坚:坚固的车子;良:好马。坐牢固的车,驾肥壮的马。形容生活豪华。

乘间抵隙 指趁机钻空子。

乘间伺隙 指趁机钻空子。

乘间投隙 乘机挑拨离间

乘利席胜 凭借着胜利的形势。

乘龙佳婿 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佳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乘龙快婿 乘龙:女子乘坐于龙上得道成仙。快婿:称意的女婿。旧时指才貌双全的女婿。也用作誉称别人的女婿。

乘龙配凤 比喻得佳偶,结良缘。

乘鸾跨凤 乘鸾:求得佳偶。比喻结成美好的佳偶。

乘其不备 乘:趁。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去侵害对方。

乘其不意 乘:趁,因;意:猜想,意料。利用别人没有防备的时机动手。

乘轻驱肥 乘好车,驱良马。形容生活奢华。

6. 乘法的乘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乘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

乘风破浪、

有机可乘、

可乘之机、

老鹤乘轩、

乘虚而入、

乘车戴笠、

乘间取利、

乘胜逐北、

骑马乘舟、

乘间抵隙、

乘龙配凤、

乘险抵巇、

乘轻驱肥、

乘伪行诈、

乘利席胜、

乘机应变、

乘虚蹈隙、

齿甘乘肥、

乘坚驱良、

百乘之家、

千乘之国、

负乘斯夺、

乘坚策肥、

负乘致寇、

7. 含有乘字的四字词语

乘字的四字词语 :

乘风破浪、

有机可乘、

可乘之机、

乘间取利、

老鹤乘轩、

乘车戴笠、

乘虚而入、

骑马乘舟、

乘胜逐北、

乘间抵隙、

乘险抵巇、

齿甘乘肥、

乘利席胜、

乘坚驱良、

乘龙配凤、

乘轻驱肥、

乘伪行诈、

乘舆播迁、

负乘致寇、

因势乘便、

乘高决水、

履机乘变、

乘虚蹈隙、

乘机打劫、

加减乘除、

百乘之家、

负乘斯夺、

服牛乘马、

乘机应变、

跨凤乘龙

迁的拼音有:迁/拼音[qiān]读音第一声[部首]辶[笔画]6,组词如下:

迁徙、迁就、迁谪、迁延、迁移、迁流、变迁、动迁、跃迁、***、迁建、升迁、左迁、搬迁、迁怒、迁居、迁都、迁飞、超迁、递迁、迁情、迁徂、乌迁、迁人、美迁、迁幸、茂迁、迁邻、迁刻、稀迁、迁革、迁累、迁沙、迁悔、南迁、迁所。

迁的成语:

见异思迁、安土重迁、乔迁之喜、迁怒于人、孟母三迁、朝迁市变、星燧贸迁、磨揉迁革、迁兰变鲍、事往日迁、迁思回虑、改过迁善、染化而迁、不次之迁、乘舆播迁、迁延岁月、迁延观望、移易迁变、三迁之教、迁臣逐客、不迁之庙、东迁西徙、一岁三迁、迁风移俗、迁怒于众、迁客骚人、见善必迁、莺迁之喜、贸迁有无、陵谷变迁。

迁的句子:

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的父母不妨也学习一下孟母三迁。

我小时候读过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孔子等都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

大家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