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鸡走马过一生,斗鸡走马是什么生肖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0 0
  1. 关于马的资料
  2. 关于柳永的生平(详细)
  3. 骆宾王《帝京篇》原文及翻译赏析
  4. 强大男主古代穿越小说
  5. 谁能够跟我介绍柳永他的一生
  6. 唐传奇中书生形象类型略论
  7. 四字成语一走什么什么意思是什么
  8. 刘秀的一生?

曹植(192—232),字子建,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累封为陈王,谥为“思”,世称陈思王。

曹植出生于汉献帝初平三年,正当汉末天下大乱之际,曾随其父曹操转徙于军旅之中。所谓“生乎乱、长乎军”,正概括了他幼时生活的特点。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他不仅亲历了频繁的战乱,而且接触了广阔的社会现实。这样的生活基础对他此后的思想和创作都具有重要的影响。

到了建安年间,曹操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在当时的魏王府中网罗了许多文学之士,这对曹植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曹植在《与杨德祖书》中曾说:“昔仲宣独步于汉南,孔璋鹰扬于河朔,伟长擅名于青土,公琏振藻于海隅,德琏发迹于此魏,足下高视于上京。当此之时,***自谓握灵蛇之珠,家家自谓抱荆山之玉。吾王于是设天网以该之,顿八纮以掩之。今悉集兹国矣。”曹操“设天网”罗致文学之士,有他的政治目的,但与此同时,也给文学的发达提供了条件。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曹植的才华便得到了哺育和发展。

斗鸡走马过一生,斗鸡走马是什么生肖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曹植当年曾是才华山众的贵公子,经历过富贵豪华的生活:斗鸡走马,宴饮多暇。其《斗鸡篇》有云:“游目极妙伎,清听厌宫商。主人寂无为,众宾进乐方,长筵坐戏客,斗鸡观闲房。”《名都篇》有云:“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我归宴平乐,美酒斗十千。”李白《将进酒》所谓“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也正指出了曹植此期生活的一个侧面。

但曹植为人毕竟又与一般的豪华公子有所不同。尽管他在一班文人政客的包围之中,斗鸡走马,但他并未完全沉溺在这样的生活之中。他写于此期的几篇作品都颇有慷慨之气,而不是耽于佚乐的奢靡之音。例如《赠丁仪》诗中有云:“朝云不归山,霖雨成川泽,黍稷委畴陇,农夫安所获!在贵多忘贱,为恩谁能博?狐白足御冬,焉念无衣客!”《梁甫行》有云:“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剧哉边诲民,寄身于草墅。妻子像禽兽,行止依林阻。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样的作品,都是突破了富贵公子的生活、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的。他在《前录·自序》中曾说:“余少而好赋,其所尚也,雅好慷慨。”赋固如此,诗亦如之。当然,“雅好慷慨”,乃是建安时期的一代文风,不独曹植如此。《文心雕龙·明诗》有云:“暨建安之初,五言腾踊,文帝陈思,纵辔以骋节;王徐应刘,望路而争驱。并怜风月,狎池苑,述恩荣,叙酣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此其所同也。”这就是说,“任气”、“使才”,乃建安时期各家都有的特点,亦即时代的特征。

但曹植的才华是比较突出的,他的文学造诣也是突出的。他在这时曾经颇为曹操钟爱。《三国志·魏书》曹植本传云:“年十岁余,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可观。太祖甚异之。”本传又云:植为人“性简易,不治威仪,舆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大概正是因此之故,曹操曾有立他为太子的打算,对他曾经寄以很高的希望。建安十六年,封他为平原侯,十七年,徙封为临葘侯。曹操出征孙权,命他留守于邺,曾经告诫他说:“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二矣,可不勉欤!”曹操这一番话是很不寻常的,其中似有让他益加自勉,以便将来继承王位的意思。

曹操是爱惜文才的,但作为统治者、政治家,他又是更加看中那符合政治需要的人品的。他虽然爱惜曹植的才华,但到后来却发现了他的缺点,即曹植本传说他又“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等等。如果作为一个诗人,这不能算是什么缺点;但若作为王位的继承人,这就很不符合政治需要。既有这样的缺点,纵使没有曹丕“以术相倾”,曹操也未必再考虑立他为太子了,何况史称曹丕能够“御之以术,矫情自饰”,致使“左右宫人并为之说”呢?曹操最后确立曹丕,而曹植终于失宠,这是势有必至、理有必然的。

曹植一生,颇有政治抱负,但缺乏政治头脑。因此,当曹丕已经立为太子而自己失掉故宠之时,尚不觉悟,仍然“不自雕励”。例如建安二十二年,他曾私自“乘车行弛道中,开司马门出”。这是违反王法的“任性而行”。曹操因此大怒,下令有云:“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葘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这就不仅认为曹植不能继承王位,而且彻底改变了原来对他的看法。

曹操是个真正无情的政治家,为了政治的需要,不顾父子之情。他这时虽然没有贬斥曹植,却杀了曹植的一个亲信人物杨修。曹植本传云:“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植益内不自安。”杀掉杨修,等于除去曹植的一个智囊。曹植所受的震动不小。

曹植这时可以说已经失去曹操的信任了,但本传又载有建安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曹操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派他去救曹仁一事。且谓曹操传呼曹植,“有所敕戒”,而“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曹操“悔而罢之”云云。

这件事情如果属实,大概恰可作为曹植“饮酒不节”的注脚。但裴注引《魏氏春秋》曰:“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由此看来,曹植之醉,又非由于自己“饮酒不节”,而是中了曹丕之计。

《魏氏春秋》所载,当然也不是完全可据的。但由此却可推知,所谓曹植“饮酒不节”者,亦未必全属事实。曹植有《酒赋》一文,***借矫俗先生之言曰:“若耽于觞酌,流情纵逸,先王所禁,君子所斥。”丁晏据此申论云:“《酒赋》结朋正旨,垂戒至深,子建岂沉湎于酒者哉!”

如果不是沉湎于酒,而被曹丕“逼而醉之”,这就更可说明曹植政治上实在缺乏警惕,头脑太不清醒。这样的人,在政治斗争中,是注定要失败的。

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的遭遇

曹植在政治上受到更大的挫折,是在曹丕继承王位之后。

曹植本传载:“文帝即王位,诛丁仪、丁廙,植与诸侯并就国。”这是继曹操杨修之后,曹丕进一步剪除曹植的亲信党羽。这对曹植是一次更沉重的打击。面临这样的打击,曹植实有不可明言之痛,他写了一篇《野田黄雀行》寄寓自己的哀思。

曹丕继承王位不久,于延康元年(220)十月,又迫使献帝禅让,自己取而代之,是为文帝。他这时身为帝王,对于曹植便实行了进一步的迫害。曹植本传载:“黄初二年,监国谒者灌均希指,奏植醉酒悖慢,劫胁使者。有司请治罪,帝以太后故,贬爵安乡侯。”诏书有云:“植,朕之同母弟,朕于天下无所不容,而况植乎?骨肉之亲,舍而不诛,其改封植。”这一年便改封曹植为鄄城侯。

曹植这时有《谢初封安乡侯表》,其中有云:“臣抱罪即道,忧惶恐怖,不知刑罪当所限齐。陛下哀悯臣身,不听有司所执,待之过厚,即日于延津受安乡侯印绶。奉诏之日,且惧且悲。”从这样的言辞看来,曹植此时的处境和心境已经和过去大不相同了。灌均承风希指,枉加之罪,他对此竟无所申辩,而诚惶诚恐,感恩称谢。由此可知,曹植这个“任性而行”的人,到这时已经颇知戒惧了。

黄初三年(222),植又封为鄄城王,四年,徙封雍丘王。其年朝京师。曹植这时又有《封鄄城王谢表》,继续表示认罪,说自己“狂悖发露,始干天宪,自分放弃,抱罪终身”,“不悟圣恩,爵以非望,枯木生叶,白骨更肉,非臣罪戾,所当宜蒙”。“奉诏之日,悲喜参至。”曹植本来无罪,而竟如此认罪,则当时刑宪之严酷,曹植处境之险恶,也就可想而知。

黄初四年,曹植曾与诸侯王被召同朝京师,会节气。这时他又上有《责躬》诗,继续检讨罪过。其上表有云:“臣自抱衅归藩,刻肌刻骨,追思罪戾,昼分而食,夜分而寝。”谓“天网不可重罹,圣恩难可再恃。”称曹丕“德象天地,恩隆父母。”于是“不胜犬马恋主之情”,拜表献诗。辞之凄惋,无以复加了。史称“帝嘉其辞义,优诏答勉之。”

大概正是由于如此恭逊,终于曹丕在位之年,曹植竟得苟全了性命。

但在这期间,曹植虽得苟全性命,内心却是十分痛苦的。特别是当诸侯王朝京师而后归藩之际,曹章暴卒,死于非命;而曹植与曹彪同路东归,又遭到有司干预,这使他气愤填膺,形于文字。《赠白马王彪》一诗便抒发了难以掩抑的情感。此诗有序云:“黄初四年五月,白马王、任城王与余俱朝京师,会节气,到洛阳,任城王薨;至七月,与白马王还国,后有司以二王归藩,道路宜异宿止,意每恨之。盖以大别在数日,是用自剖,与王辞焉,愤而成篇。”此诗对于任城王之死别、白马王之生离,表示了极大的怨忿。诗中有云:“鸱枭鸣衡杌,豺狼当路衢,苍蝇间白黑,谗巧令亲疏。”这里对于有司进行了愤怒的指斥,但对于那最高统治者曹丕似仍有所保留,“谗巧令亲疏”,说得相当含蓄。

在这期间,曹植还写了一篇《洛神赋》。这是写得更加含蓄深婉的作品。此赋有序云:“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洛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遂作斯赋。”丁晏据此申论云:“序明云拟宋玉神女为赋,寄心君王,托之宓妃,《洛神》犹屈宋之志也。而俗说乃诬为感甄,岂不谬哉!”现在看来,曹植在黄初年间自洛还国,心绪极恶,确有屈原放逐之悲,其赋《洛神》,亦实有《离骚》托之宓妃佚女之意。世传感甄为赋,恐非其实。丁晏申论,似有道理。不仅《洛神》如此,曹植另外几个赋篇无不如此。例如《九愁赋》云:“恨时王之谬听,受奸枉之虚辞,扬天威以临下,忽放臣而不疑。”“俗参差而不齐,岂毁誉之可同,竞昏瞀以营私,害予身之奉公。”《九咏》云:“民生期于必死,何自苦以终身,宁作清水之沉泥,不为浊路之飞尘。”《蝉赋》云:“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鹦鹉赋》云:“岂余身之足惜,怜众雏之未飞。”《离缴雁赋》云:“怜孤雁之偏特兮,情惆焉而内伤。”如此等等,都是骚人之遗。只是《洛神》一赋,写得幽而不露,难于索解;加以行文婉而多姿,正如《前录·自序》所说的“摛藻也如春葩”。于是说诗者遂不免以辞害意,坐实以感甄一事。其实,只要细吟篇末所云“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诸语,仍是不难索解的。

“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的幻想

黄初七年,文帝曹丕死,曹睿继位,是为明帝。改元太和。太和元年,曹植徙封浚仪;二年,复还雍丘。

曹睿虽然仍旧推行曹丕对待诸侯王的既定政策,但多少有些缓和。其对待曹植,也有一些宽大的姿态。有一件事可以说明问题,即《明帝纪》裴注引《魏略》说曹睿亲征之时,京师讹言,有云帝已崩、从驾群臣迎立雍丘王云云,而曹睿对此,竟不加究问。若在曹丕,对于此事,是必追查的。倘一追查,则曹植当为祸首,恐是不能或免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曹植的处境相当危险。虽然曹睿暂不究问,却也难免把他看作危险之源。为曹植计,他在这时应该更加收敛,尽力韬晦,以自保全。但曹植实在缺乏政治头脑,就在这样的时刻,他却上了一篇《求自试表》。表中大讲“古之受爵禄者”,“皆以功勋济国,辅世惠民”,而自己却“无德可述,无功可纪”。因此,希望得到一个军职,以便效忠疆场,为国立功。他说:

窃不自量,志在授命,庶立毛发之功,以报所受之恩。若使陛下出不世之诏,效臣锥刀之用,使得西属大将军,当一校之队;若东属大司马,统偏师之任,必乘危蹈险,骋舟奋骊,突刃触锋,为士卒先。……必效须臾之捷,以灭终身之愧。使名挂史笔,事列朝荣。虽身分蜀境,首悬吴阙,犹生之年也。如微才弗试,没世无闻,徒荣其躯而丰其体,生无益于事,死无损于数,虚荷上位,而忝重禄,禽息鸟视,终于白首,此固圈牢之养物、非臣之所志也。

这样的言辞是相当激切、这样的感情也是相当诚挚的。曹植在这里表白的建功立业之心,本来可能遭到曹睿的疑忌,但也许因为他是发于至诚,毫无虚饰,所以此表上后,曹睿对他依旧优容。太和三年,他又得徙封东阿。

在这期间,曹植的处境比前时有所改善,他的心情也有些好转。虽然不再“任性而行”,但说话却比较随便了。太和五年,在《求通亲亲表》中,曹植继续请求任用,为国建功。话说得更加激切。他甚至说:

臣伏自惟省,岂无锥刀之用!及观陛下之所拔授,若以臣为异姓,窃自料度,不后于朝士矣。

这话是说得不错的,像他这样的人材,如果身为异姓,确实可被重用;但正是因为不是“异姓”,所以才不能“拔授”。此中道理,曹植似乎并不真懂。严防同姓篡权,这是曹魏***片面地接受了前朝的经验教训而定的决策。在历代的统治者中,这样的片面性都是不可避免的。曹植徒见其然而未识其所以然,所以如此絮絮多言。

《陈审举表》也是曹植此时写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其中有这样的话:

臣生乎乱,长乎军,又数承教于皇帝,伏见行师用兵之要,不必取孙吴而?与之合,窃窥之于心。常愿得一奉朝觐,排金门,蹈玉陛,列有职之臣,赐须臾之间,使臣得一散所怀,摅舒蕴积,死不恨矣。

这一段话说得更加随便了。作为诸侯王,最好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才使在上者放心。而曹植竟说自己熟知兵法,“行师用兵之要”,能与孙吴?合。不但不自韬晦,反而露才扬己。这正是他以前曾说的“道家之明忌”,他这时竟明知而犯之。

但曹植这时如此放言无忌,居然未遭杀身之祸,这不能不说曹睿为人确比曹丕温厚,对于诸侯王的政策也确实比较温和。

在这篇《陈审举表》中还有一段文字值得注意:

夫能使天下倾耳注目者,当权者是矣。故谋能移主,威能慑下,豪右执政,不在亲戚。权之所在,虽疏必重;势之所去,虽亲必轻。盖取齐者田族,非吕宗也;分晋者赵魏,非姬姓也。惟陛下察之。苟吉专其位、凶离其患者,异姓之臣也;欲国之安、祈家之贵、存共其荣、没同其祸者,公族之臣也。今反公族疏而异姓亲,臣窃惑焉。

站在“公族”的立场,曹植这话是说得中肯的。从当时曹魏***面临的局势看,这话也是说得适时的。曹植在宫廷的政治斗争中虽然缺乏政治头脑;而对于“豪右执政”,对于异姓“当权”,却很有政治眼光。没过几年,曹魏***即为异姓所代,他的这一番话可以说是不幸而言中了。

但可惜的是,曹睿当时对于这一番话似乎并未重视,只是“优文答报”而已。

与此同时,曹植还曾要求“别见独谈,论及时政,幸冀试用”,而“终不能得”。于是“怅然绝望”,怀忧而死。

“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命运

曹植一生所志,本来是要“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而不“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的。但现在看来,他的勋绩,却仍在翰墨、辞赋之中。当汉魏之际,他是个才华特出的作者,诗赋杂文都达到了当代的最高成就,对后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一个贵公子,达到这样高的文学造诣,是不容易的。这不仅因为天赋的才华,也不仅因为“生乎乱、长乎军”的生活经历,更重要的是因为处在名为王侯、实为囚虏的地位。只因有了逐臣的遭遇,才写出了骚体的篇章。丁晏誉为“古今诗人之冠,灵均以后一人而已”,虽然不免溢美,但从骚人创作的传统看来,曹植和屈原的处境确有某些相似,曹植的诗赋杂文也确有屈原作品的某些特点。司马迁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曹植也是遭到谴黜,才写出了“愤而成篇”的作品的。

曹植卒后,景初中有诏称他“自少至终,篇籍不离于手”。乃令“撰录植前后所著赋、颂、诗、铭、杂论凡百余篇,副藏内外。”宋人辑有《曹子建集》,今有传本。

关于马的资料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诗全文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折杨》《黄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古诗赏析

这是李白诗歌中的长篇名作之一,是李诗成熟高峰时期的作品,作于天宝八载(749)之后,客居金陵时期,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酬答友人之诗。王十二,弟兄间排行十二,名字和生平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王十二也是一个磊落英才,与李白有着深厚的情谊。

一场纷飞的江南大雪,触发了王十二的豪情逸兴,他多么想与好友李白雪夜围炉畅饮啊,可是觅而不得,于是对雪作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诗寄赠。李白就作此诗作为酬答。诗中将多年来郁积在心底的愤懑和牢骚一齐排遣出来,指陈时事,抨击黑暗,笑傲王侯,浮云富贵,挥斥幽愤,痛快淋漓,充溢着一股怀才不遇的勃郁不平之气。

全诗长达五十一句,细绎诗意,明显可将全诗分成四个段落。

①第一段,从“昨夜吴中雪”至“且须酣畅万古情”,共十句。

设想王十二寒夜怀念自己的情景,领起全诗,为下面倾心畅抒情怀奠定感情基调。“ 昨夜吴中雪,子猷佳兴发 ”,开头两句,用东晋王子猷雪夜访戴逵的故事,将时间、地点、环境的交代巧妙地融化在典故中,简洁蕴藉,出神入化。以王子猷比王十二,以戴逵自比,又显得别有一番风流情趣。接着四句,“ 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 ”,描写寒夜的景色。浮云碧山,青天孤月,沧浪河汉,北斗错落,从黄昏一直到天明,景中烘托和寄寓着豪达之士卓荦不羁的生活态度和孤高霜洁的品格节操。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有我之境,以物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李诗名篇多能创造不平凡的氛围,以表现“ 奇之又奇 ”的境界。“ 怀余对酒夜霜白,玉床金井冰峥嵘 ”,传神地想象出王十二寒夜独酌的环境,感情真挚,气象奇伟。“ 人生飘忽百年内,且须酣畅万古情 ”,诗人笔锋一转,直抒胸臆。对上承接“ 怀余对酒 ”,对下开启汹涌而至的万古情怀的闸门。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段。

②从“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至“有如东风射马耳”九句为第二段。

诗人以愤怒的笔触,直刺时事,揭露权贵专横跋扈、志士寒窗孤寂的黑暗现实,点明共同的遭遇是两人引以为知己的基础。“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坐令鼻息吹虹霓;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 ”诗人连用两个“ 君不能 ”,形成排比的气势,声声赞美王十二正直高洁的人品。

前人都认为此四句,是告诫王十二之辞,其实不然。这里的“ 君不能 ”犹言“ 君不会 ”,王十二乃一介书生,是个正直之士,对斗鸡徒与黩武者也是深恶痛绝的,故李白谓其不善于取悦统治者。斗鸡小儿们挖空心思,不择手段邀胜请宠。

狸膏 ”指用狐狸的油脂熬成的膏,《尔雅翼》:“ 斗鸡,私取狸膏涂其头,辄斗无敌。此非有厌胜,特是狸能捕鸡,异鸡闻狸之气则畏而走。 ”金距,带锯齿的铁片,在斗鸡时缚在鸡足上,可以增大杀伤力。《吕氏春秋》云:金距,施金芒于距也。“ 坐令鼻息吹虹霓 ”,他们鼻子里的呼吸简直可以冲到天上干扰彩虹,极言斗鸡徒的得势气焰,勾勒出一幅小人得志猖狂嘴脸。李白另有《古风》“ 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鼻息干虹霓,行人皆怵惕 ”,可参证。当时玄宗骄宠斗鸡小儿贾昌之流,所以民间谚语说:“ 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第二个“ 君不能 ”,是针对玄宗的不义战争而言。《旧唐书·哥舒翰传》记载,天宝八载(749),哥舒翰以数万唐军的生命为代价,强克在青海地区的石堡城,擒吐蕃四百余人,***全城百姓。又载,歌舒翰因克石堡有功,拜特进鸿胪员外卿加摄御史大夫。紫袍,指三品以上官服。哥舒翰以残忍凶悍换取紫袍,西鄙人歌曰:“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吐蕃总杀尽,更筑两重濠。 ”所有这些行径,都是为仁人志士所鄙弃的,王十二也不善于干这样的事。

王十二既不会斗鸡取悦统治者,又不会***边疆人民取得***厚禄,那王十二会什么呢?李白诗中接着说:“ 吟诗作赋北窗里,万言不值一杯水,世人闻此皆掉头,有如东风射马耳。 ”王十二只会在北窗下吟诗作赋,可是纵有诗赋万言,它的价值连一杯水都不如,世人听了只把头一扭,就象东风吹进马耳一般,无动于衷,毫不关心。诗人悲慨王十二白首下帷,不被世人理解的境遇,寄寓着无限同情。而王十二的这种境遇,岂不正是诗人自己的遭遇吗?于是由别人推及自己,怀才不遇的不平,在胸中翻腾起伏,蓄积起更大的感情气势,化作狂波巨澜,冲决而下,诗就转入第三段。

③第三段,从“鱼目亦笑我”至“谗言三及慈母惊”十四句。

抒发愤慨不已的情感,抨击黑白颠倒,是非不分,小人得志,贤才受辱的黑暗现实,为自己遭到谗毁和诬陷的不幸大鸣不平。

鱼目亦笑我,谓与明月同 ”,明月,珍珠名,即明月珠。那班庸碌无能之辈居然也耻笑我,自称他们与有才德的人一样。真是鱼目混珠,贤佞不分!

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千里马屈伏在马厩里受饥挨馁,而跛足的驴子却在春风中得意长鸣,这里比喻贤人被贬斥受屈辱,奸佞小人窃取高位,气焰嚣张。“ 《折杨》《皇华》合流俗,晋君听琴枉清角 ”,《折杨》、《黄华》都是古代流行的俗曲,《庄子·天地篇》:“ 大声不入里耳,《折杨》、《黄华》则嗑然而笑。 ”“ 清角 ”典出《韩非子·十过篇》:春秋时晋平公很昏庸,却强迫师旷为他演奏清角,结果,晋国大旱三年,晋平公也得了病。二句意思是说:只有《折杨》、《黄华》等曲调符合流俗,而昏君听清角,结果反而带来灾难。“

《巴人》谁肯和《阳春》,楚地犹来贱奇璞 ”,这里用两个典故。前句用宋玉《对楚王问》:“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 ”后句用《韩非子·和氏》记载:春秋时,楚人卞和先后三次向三位楚王献璞玉,前二次都认为是石头,以欺君之罪砍去双足。第三次使人剖璞,果得宝玉。诗人悲叹世俗只爱唱《下里》、《巴人》那样的俚语俗曲,谁肯去附和《阳春》、《白雪》那样高雅的曲调?统治者历来把奇璞当石头,不识宝玉,这里显然是比喻统治者只会起用庸碌之徒,而不识杰出人才。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两句,诗人感叹世风的浇薄势利。想当初诗人曾慷慨解囊,高歌“ 千金散尽还复来 ”,以为“ 人生贵相知,何必金与钱! ”可是,他想不到如今黄金挥尽,朋友难交。自己一辈子读书作赋,却被人轻视。世道实在太肮脏啊!接着,诗人又悲慨自己遭谗受逐的不幸:“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曾参岂是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前二句意思是说,对待权贵稍有不敬,不以笑脸相迎,奸佞小人就制造谣言。罗织罪状。苍蝇,典出《诗经·小雅》:“ 营营青蝇,止于樊。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李白诗中经常说:“ 青绳易相点,白雪难同调 ”(《翰林读书言怀》);“ 楚国苍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 ”(《鞠歌行》),等等。贝锦,典出《诗经·小雅》:“ 萋兮斐兮,成是贝锦,彼谮人者,亦已太甚 ”。都是说小人进谗。

曾参岂是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典出刘向《新序·杂事》:春秋时,曾参在郑国,一个和他同姓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去告诉他母亲,先后二次母亲都不相信,但到第三次她就相信了。当时曾母正在织布,她扔下机梭,越墙逃走。这里意思是说曾参并没有,可是最信任儿子的慈母听了三次报告,还是相信谣言而逃走了,可见谗言的可怕。诗人亲身遭受谗逐,所以对小人进谗深恶痛绝。李白在不少诗中曾指斥当时统治者不分贤愚,颠倒是非:“ 珠玉买歌笑,糟慷养贤才 ”(《古风》十五);“ 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鸯 ”(《古风》三十九);“ 鸡聚族以争食,凤孤飞而无邻。蝘蜓嘲龙,鱼目混珍,嫫母衣锦,西施负薪 ”(《鸣皋歌送岑征君》)。在此诗中,诗人通过一系列譬喻和用典,把被颠倒了的是非现象排列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铺张扬厉,历数小人得志猖狂,志士贤才受害的黑暗,衬现出诗人磊落?傺、纯洁高尚的人格力量。

④“与君论心握君手”至“见此弥将钟鼎疏”十八句,是全诗的第四段。

写诗人睥睨富贵,笑傲王侯的气概,表达诗人轻视功名,寻求自由,看破世俗的情绪,最后决心全身远祸,归隐江湖,表示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与君论心握君手, ”论心握手,这是诗人与王十二的深情厚谊,只有他们知己之间才能披心沥胆,坦诚相见。面对丑恶现实,诗人敢说敢为,置荣辱于身外,傲然卓立,“ 荣辱于余亦何有? ”诗意奇突,情感激愤。“ 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 ”孔圣指孔子,《论语·子罕》:“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又《史记·孔子世家》载,孔子因鲁人猎获麒麟而叹息曰:“ 吾道穷矣! ”这句意思是说,被人们视为圣人的孔子尚且不得志,更何况自己呢!

也就是李白诗中说的:“ 大圣犹不遇,小儒安足悲! ”(《书怀赠南陵常赞府》)“ 董龙 ”句,典出《晋书·苻生传》:十六国前秦宰相王堕性格刚直,不愿理睬小人董龙,有人劝王堕敷衍一下,王堕骂道:“ 董龙是何鸡狗,而令国士与之言乎? ”诗人在这里矛头直指当朝权奸,表现出刚肠疾恶如仇,决不与小人合流的坚定意志。“ 一生傲岸苦不谐,恩疏媒劳志多乖 ”这是诗人对自己一生行为的总结语。

李白一生傲岸颉颃,不屈己,不干人,“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正是诗人高傲的个性,皇帝疏远他,荐举的人白白烦劳了一阵,自己的志向却被人看作乖戾不合时。可是,诗人还是坚持自己高士的人格:“ 严陵高揖汉天子,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他要象当年严子陵对待汉光武那样,长揖不拜,何必一定要站在君门玉阶之下,长剑柱颐侍奉皇帝呢?因为诗人觉得“ 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 ”,做***也不值得尊贵,处困境也不必悲伤,诗人超尘拔俗,一切都无所谓了。

接下二句“ 韩信羞将绛灌比,祢衡耻逐屠沽儿 ”,当年韩信羞于与周勃、灌婴同列诸侯,祢衡更把当时名人陈群、司马朗看作宰猪卖酒之人,不愿与他们交往。诗人在这里自比韩信、祢衡,傲视权贵,蔑视礼教,不仅因为他要追求人格自由,更因为他自己的抱负根本不是当朝权贵们所可比拟的。接着,诗人笔锋又一转,犀利之笔直指黑暗时事:“ 君不见李北海,英风豪气今何在!君不见裴尚书,土坟三尺蒿棘居! ”天宝六载,奸相李林甫杖杀北海太守李邕,逼***部尚书裴敦复。这两个人物在当时是众臣仰望的正直之士,与李白曾有深厚友谊。他们的被杀不仅使李白极为愤怒,而且朝廷上下都大为震恐。但权奸李林甫当道,人们敢怒不敢言。诗人在此悲愤地呼喊李北海的英风豪气不见,裴尚书的土坟长满蒿棘,这是对权奸的强烈控诉。

诗人深感正直的人不得善终,世道实在太黑暗了,终于又产生了退隐思想:“ 少年早欲五湖去,见此弥将钟鼎疏! ”“ 五湖去 ”,典出《吴越春秋》:越国大夫范蠡协助越王勾践打败吴国后,功成退隐,泛舟五湖。“ 钟鼎 ”,古代贵族家中饮食时鸣钟列鼎,这里借指富贵荣华。诗人少年时代就立志要象范蠡那样功成身退,如今看到世道如此艰险,朝廷政治如此***,更加把富贵荣华看得疏淡了,退隐思想弥加坚定。这既是诗人的自述志向,也可看作对王十二的规劝。诗写到此,话都讲完了,诗也就此结束,但愤慨的余音却仍在篇外回荡。

全诗感情跌宕多变,骨气端翔,直抒胸中不平之气,痛快淋漓。尤见李白诗歌纵横捭阖、奇突不平的特色。可是,元、明二代的李诗注家萧士赟、朱谏、胡震亨等人都把此诗断为伪作。萧注云:“ 按此篇造语叙事错乱颠倒,绝无伦次,董龙一事尤为可笑,决非太白之作。 ”其实,如果抓住诗人抒情的特点,沿着诗人感情脉搏探索,不难理出此诗头绪,根本不存在“ 错乱颠倒,绝无伦次 ”的地方。

此诗抒情的最大特点是感情如火山喷发,强烈如注,跌宕起伏。意象跳跃不定,乍读似乎若断若续不相连;但仔细品味,就可看出意脉一贯,一气呵成,浑然一体。在句法上,以七言为主,又有五言交错,排句散句,交杂使用,也体现出多变的情韵,与诗人激烈变化的感情相吻合。清代方东树评李白诗说:“ 太白当希其发想超旷,落笔天纵,章法承接,变化无端,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 ”(《昭昧詹言》)说得很对,此诗的脉络确实是“ 不可以寻常胸臆摸测 ”的。

关于柳永的生平(详细)

有关「马」的成语

一马当先作战或做事时,不畏艰难,勇敢地走在他人前面。

千军万马形容士兵众多,声势壮大。

天马行空喻才思豪放飘逸。

心猿意马形容心思意念飘浮不定。

犬马之劳谦称自己微薄的服务像犬马一般微不足道。

汗马功劳喻为征战奔走的功劳。

老马识途喻经验丰富的人。

兵荒马乱形容战乱破坏之严重,秩序之紊乱

走马看花大略观看事务外象,无暇细究其底蕴。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招兵买马征招士兵,购买马匹;指集结武力,预谋作战。

金戈铁马表示军队装备很好,作战力非常强;或喻战争。

青梅竹马指幼时游戏的伴侣。

指鹿为马形容歪曲事实颠倒是非。

秣马厉兵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也泛指事前积极的准备。

马耳东风形容一个人对别人所说的话漠不关心,听过就忘。

马到成功用以祝贺人成功迅速而容易。

马革里尸形容军人英勇地战死在沙场上。

马首是瞻指完全听从***的指挥来行动。

马齿徒长只喻只是年龄徒然加大,但没有大作为。

塞翁失马(1)比喻人因祸得福。(2)形容祸福无常,不能遽下定论。

驷马难追话一说出口,难以收回。用以警告人言语谨慎,要信守诺言。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声色犬马形容生活非常糜烂。

悬崖勒马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醒悟回头。

原班人马同一批人员。

驽马十驾比喻平庸的人只要勤奋,也能有所成就。

六马仰秣形容乐声美妙。

马不知脸长比喻人不知道自己的缺点。

单枪匹马比喻单独行动,没有丝毫助力。

牛骥同皂比喻贤愚不分。

老骥伏枥比喻年纪虽老,仍怀雄心壮志。

黑马比喻竞赛中出乎众人意料之外的获胜者。

拍马屁比喻谄媚、阿谀、奉承。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成语典故——伯乐相马

伯乐本来的名字叫孙阳,他是春秋秦穆公时的人,很会辨别马匹的好坏,是著名的相马师,所以人们叫他伯乐(天上星宿名称,传闻专管天马)。有一次,伯乐经过虞阪,眼睛一亮,看见一匹千里马;但是这匹马却被人当成劣马,用来拉车。伯乐觉得十分的痛心,不禁泪如雨下。这匹马彷佛也知道伯乐很同情它,也口吐白沫,连连嘶叫起来。伯乐有一个朋友名叫方九皋,也很会相马。有一次,他找来了一匹骏马,告诉秦穆公说这是**的雌马。秦穆公牵来一看,却是一匹栗色的雄马,不禁大失所望。事后,穆公对伯乐说:「方九皋连雄马、雌马,以及毛色都分不清楚了,怎么可能看得出马的好坏呢?」伯乐不以为然,他认为方九皋看重马的内在精神,而不重外形。穆公听了,再牵出马仔细的察看,果然是天下最好的马。

人们常把具有赏识人才的眼力的人比做伯乐,而把有用的人才比做千里马,这就是「伯乐相马」。

马后炮

一马当先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人在衣裳马在鞍;风马牛不相及

马到成功;千军万马

按图索骥;伯乐相马

一马不跨双鞍。 人有错手,马有失蹄

人奔家乡马奔草。 人怕理,马怕鞭,蚊早怕火烟。

人要炼,马要骑。 人是衣裳马是鞍。

小马儿乍行嫌路窄。 千里骡马一处牛。

马上不知马下苦,饱汉不知饿汉饥。 马上摔死英雄汉,河中淹死会水人。

马不打不奔,不人激不发。 马至滩,不加鞭。

马行十步九回头。 马屁拍在马腿上。

马看牙板,树看年轮。 马群奔驰靠头马。

见鞍思马,睹物思人。 牛头不对马嘴。(驴唇不对马嘴)

心急马行迟。

因马而成的词汇:

马刀:骑兵使用的刀,长约1米,用以在马上斩劈和徒步格斗。

马力:一种计量功率的单位。1马力等于在1秒钟内完成75公斤/米的功,也等于0·735千瓦,或称公制马力。

马上:即时,立刻的意思。

马车:用马挽拉的车辆。

马甲:马的护身甲;有的地方把背心叫马甲。

马市:唐代以后的封建***以金帛或茶盐等同少数民族换马的市场。

马兰草: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马头:船只停泊处,今天叫"码头"。

马达:却电动机,是英方motor的音译。

马戏:古代的一种技艺,演变成现代的各种驯兽表演和杂技表演的统称。

马枪:即骑枪。马军或骑兵使用的截武枪。

马球:骑在马上击球,追球的一种运动。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击鞠。

马蓝:一种草,花穗状,呈现淡紫色。

马鹿:又叫赤鹿,一种鹿科动物。

马锣:一种打击铜制乐器,戏曲中常用。

马褂: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

马头琴: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马尾松:松科常绿乔木,高可达40米。

马铃薯:俗称为土豆、洋芋。

马海毛:即字哥拉山羊毛。

马赛克:即镶嵌砖,是音译词。

马蹄莲: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肉穗苞状花、白色或乳白色,颇美丽,是一种观赏植物。

与马有关的成语:

马齿徒增:马齿:马的牙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所以看马齿就可以知道马的年龄。后来也用以比喻人的处龄;徒:空空地,白白地。这名成语是比喻自己的年龄增加了,而学问却没有长进或没有成就,白白地度过了日子。这是一句表示谦虚的话。

马翻人仰:又作"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惨败的狼狈相,也比喻乱得不可收拾。

马工枚速:马其实是司马相如的称,指西汉时期两著名的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和枚皋二人写文章,一个写得工稳而标准,一个写得快速。用以称赞各有所长。

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处》有"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意思是鸡一叫就把战车驾好,把井堵了,灶平了就看着我的马头冲向哪边,以决定你们行动的方向。后来,人们用"唯……马首是瞻"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一个人。

一马平川:形容地势平坦而开阔。

一马当先:比喻走在前列,带动别的人或事情,起带头作用。

人困马乏:人马都困乏了,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人欢马叫:形容农村中热气腾腾、繁荣兴旺的景象。

马马齐暗:苏东坡曾在《三马图赞序》中说:"振鬣长鸣,万马皆喑"意思是说,好马振动颈毛一声长啸,其他的马都沉寂无声。清朝龚自珍亦有《已亥杂诗》:"***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说,依靠像暴风和雷霆那样的巨大变革,恢复中国的生气;人们在当时都不敢讲话,终究是可悲的。现在有时用"万马齐喑"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

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进展迅速的壮丽景象。

心猿意马:形容心事不定,就象猿猴跳跃、快马奔驰一样。

车水马龙:车马往来不绝,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

车殆马烦:形容旅途劳顿。出自曹植的《洛神赋》:"日既西倾,车殆马烦"。

牛头马面:出自佛教经典,原指地狱里的鬼卒,常形容那些面目狰狞,恐怖可憎之人。

牛溲马勃:年溲,是车前草;马勃,是马屁泡,一种菌类植物。两种极普通而廉价的中草药。比喻东西虽不值钱,却有用处。

马放南山:战争结束了,战马无用了,放开它自由奔往山野。形容一种在和平环境里人们对战争威胁的麻痹松懈思想。

五马分尸:古代有"车裂"的酷刑,受刑人被五匹马分别牵引着四肢和颈部,五马一齐朝外拉扯,将人活活撕裂而死。

犬马之劳: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犬马,表示愿意象犬马那样替主子奔走效劳。现在用"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为别人效劳。

单枪匹马:一俱单身上阵。比喻没有旁人帮助,单独行动。

盲人瞎马:瞎子骑着瞎马,比喻乱撞瞎闯,非常危险。

秣马厉兵:厉是磨的意思,兵是兵器;秣是喂养。把兵器磨好,把马喂好,形容准备战斗。

汗马功劳:汗马,指骑马作战时马跑得大汗淋漓。比喻征战的劳苦。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现在也指在各种工作或事情上作出的贡献。

老马识途:老马能够认识路。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办事时熟悉情况,容易做好。

快马加鞭:骑的马本来就很快,再加上几鞭子来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

声色犬马:声色,指歌声和女色。犬马指养狗和骑马玩。形容一种荒*放浪的生活。

兵荒马乱:形容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景象。

兵强马壮:形容战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势力的强大。

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竿骑在裆下作马。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常与"两小无猜"连用。 招兵买马:指组织或扩充力量。

非驴非马:不是驴也不是马。形容不沦不类什么也不象的东西。

指鹿为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时,丞相赵高想要篡位,但又恐怕其他大臣不服从,就先来测验一下。他给秦二世献了一只鹿,说:"这是匹马。"二世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赵高就问其他大臣,大臣中有的不吭气,有的要巴结赵高就跟着说是马;也有说是鹿的,事后赵高就诬陷以其他罪名把他们了。后来就用"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害群之马:比喻危害集体的。出自《庄子·徐无鬼》"夫为天下者,亦奚以异乎牧马者哉?亦去其害马者而矣。"

倚马可待: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思敏捷。

骑马找马:比喻一面占着现有的位置,一面另找较好的工作。也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童牛角马:童牛是没有角的马牛,角马是长出角的马。比喻事物失了真相或乱了套 ,是不沦不类的意思。

蛛丝马迹:沿着蛛网的细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马蹄的痕迹可以寻到马的方向。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塞翁失马:塞 ,边界上的险要地方,边界的城关。翁,老头儿。《淮南子·人间到》里说,住在边塞上的一个老头儿,一天丢了马,别人来慰问他,他说:"这怎么就不算是件好事呢?"一个月后这匹马果然回来了,还带回了一匹好马。后来,就用"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来比喻虽然事暂时吃亏或失利,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金戈铁马:戈,古代的一种武器,金戈就是金属制成的戈。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指战争,也形容战士的骏姿。宋词人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因亭怀古》:"相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事物两个不相符合,或答非所问。

风马牛不相及:风:牲畜公母相追逐,及:到,碰头。两方距离很远,马、牛***追逐也碰不到一起。后比喻事之部毫不相干。

风墙阵马:风力吹动下的帆,阵上的战马。形容气势雄壮,行进迅速。

骑者善堕: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掉下马来。比喻擅长某一事物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失败。

与马有关的俗语或习惯语

马大哈:粗心大意的人,办事不认真,或经常丢三拉四,被人戏称为"马大哈"。

马后炮:没有先见之明,事情发生后才想出主意,人们借用象棋术语,称为"马后炮"。

马拉松:办事拖拉,没完没了的作风,被人借用英文marathon,汉泽"马拉松"来形容。

马前卒:旧时指在车马前奔走服役的人称为马前卒。现用来比喻那些替别出心人效力的人。

马屁精: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讨好别人者,被毫不留情的斥之为"马屁精"。

马虎:指办事随便,不认真;或形容事物和东西还凑合,将就,大体可以。

马子:地方语,的别称。

当牛做马:指辛苦的干活,艰苦的生活。

关于马的成语

马不停蹄 马齿徒增 马到成功 马耳东风 马工枚速 马牛襟裾 马首是瞻 马放南山 马角乌头 马毛猬磔

马前泼水 马首欲东 马瘦毛长 马咽车阗 马空冀北 一马平川 驷马高车 走马观花 快马加鞭 老马识途

驽马恋栈 万马奔腾 一马当先 倚马可待 汗马功劳 把马轻裘 驽马铅刀 鞍马劳顿 走马上任 天马行空

戎马倥偬 万马齐喑 铁马金戈 匹马只轮 盘马弯弓 率马以骥 人仰马翻 兵强马壮 蛛丝马迹 车水马龙

牛头马面 墙头马上 鞍前马后 人困马乏 车辙马迹 兵荒马乱 牛高马大 心猿意马 青梅竹马 指鹿为马

盲人瞎马 招兵买马 悬崖勒马 塞翁失马 香车宝马 伯乐相马 千军万马 厉兵秣马 非驴非马 单枪匹马

森牛流马 声色犬马 乌焉成马 脱缰之马 毁车杀马 呼牛作马 骑马找马

关于马的谚语(二)

有财同享,有马同骑。 任它狗儿怎样叫,不误马儿走正道。

好马不吃回头草。 好马不停蹄,好牛不停犁。

走马有个前蹄失,急水也有回头浪。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快马一鞭,快人一言。 快马不用鞭催,响鼓不用重锤。

战马拴在槽头上要掉膘,刀枪放在仓库里会生锈。 肥了骡子瘦了马。

临崖勒马收缰晚。 看不起驴子买不起马。

拳头上立得人,胳膊上跑得马。 望山走倒马。(版主注:有说“望山跑死马”。)

惯骑马的惯跌交。 骑马坐船三分险。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马"的传说:

马是很有灵性的动物,天生胆小因此马是站立睡觉,遇有危急"立马"就跑,颇具危机意识,所以我们现在还用"立马就办"等来表示快速。在古时候,母亲因要保护自己的小孩,是最有危机意识的,"妈"字是由女字与马字组合而成,其道理在此。

属马的人:

也许,你还未找到一位可心的恋人,你成天忧心忡忡,总是觉得凭自己的优势和丽质,是应该找到一位可心的爱侣的。你把大量宝贵的时间都用在毫无意义的寻求上。其实,世上的事常常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你何必这么任性呢?或许你现在的情况不适宜谈恋爱,还是专心于学业吧,这样对你是大有好处的,你又何必苦苦追寻,而自寻烦恼呢?

也许,你正处在热恋中,那你是名符其实的天使了,在恋爱中,你十分热情却没有耐性,有时甚至不懂得怎样去取悦异性,但同时,你会发觉自己的价值及生存的意义是在获取事业的成功。你并不单纯沉溺于谈情说爱,你懂得恋爱是帮助你成功的重要因素,不过,在感情方面你有时会变得一塌糊涂,如果能克服这个缺点。你定会有一个幸福的家庭。

马年出生的女性追求现实的爱情,你经常感觉自己空虚、寂寞。如果有人能以一个伟大的守护者的姿态出现,你会毫不考虑地接受。但是你那热烈的会燃烧的爱,会令人退避三舍。因此你的异性朋友,都会是些守旧而具有奉献精神的人。有传统男性味儿的大丈夫是你的最佳对象。

善意忠告:

在你的一生中,有着许多成功,也有着不少的失败,你的财运也是如此,你在生意上可能赚大钱,但也可能大亏本,一切都较为多变。因此,你应该了解你的这种大起大落的运势。如果你稍有不慎,很可能导致你的破产,甚至于一败涂地。不过,马年出生的人,天生具有消极与积极因素双重性格,使你的性格看起来更复杂和神秘。也许有人会认为你是一个不容易理解的人,但是你单纯正直的性格,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马刀:骑兵使用的刀,长约1米,用以在马上斩劈和徒步格斗。

马力:一种计量功率的单位。1马力等于在1秒钟内完成75公斤/米的功,也等于0·735千瓦,或称公制马力。

马上:即时,立刻的意思。

马车:用马挽拉的车辆。

马甲:马的护身甲;有的地方把背心叫马甲。

马市:唐代以后的封建***以金帛或茶盐等同少数民族换马的市场。

马兰草:一种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马头:船只停泊处,今天叫"码头"。

马达:却电动机,是英方motor的音译。

马戏:古代的一种技艺,演变成现代的各种驯兽表演和杂技表演的统称。

马枪:即骑枪。马军或骑兵使用的截武枪。

马球:骑在马上击球,追球的一种运动。类似于我国古代的击鞠。

马蓝:一种草,花穗状,呈现淡紫色。

马鹿:又叫赤鹿,一种鹿科动物。

马锣:一种打击铜制乐器,戏曲中常用。

马褂: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短褂。本为满族人骑马时穿的服装,故名。

马头琴: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

马尾松:松科常绿乔木,高可达40米。

马铃薯:俗称为土豆、洋芋。

马海毛:即字哥拉山羊毛。

马赛克:即镶嵌砖,是音译词。

马蹄莲: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肉穗苞状花、白色或乳白色,颇美丽,是一种观赏植物。

马齿徒增:马齿:马的牙齿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所以看马齿就可以知道马的年龄。后来也用以比喻人的处龄;徒:空空地,白白地。这名成语是比喻自己的年龄增加了,而学问却没有长进或没有成就,白白地度过了日子。这是一句表示谦虚的话。

马翻人仰:又作"人仰马翻",人马被打得仰翻在地。形容惨败的狼狈相,也比喻乱得不可收拾。

马工枚速:马其实是司马相如的称,指西汉时期两著名的辞赋作家司马相如和枚皋二人写文章,一个写得工稳而标准,一个写得快速。用以称赞各有所长。

马首是瞻:比喻服从某一个人的指挥或乐于追随某一个人。

一马平川:形容地势平坦而开阔。

一马当先:比喻走在前列,带动别的人或事情,起带头作用。

人困马乏:人马都困乏了,形容体力疲劳不堪。

人欢马叫:形容农村中热气腾腾、繁荣兴旺的景象。

马马齐暗:比喻人们都沉默不说话,不发表意见。

万马奔腾:形容声势浩大,进展迅速的壮丽景象。

心猿意马:形容心事不定,就象猿猴跳跃、快马奔驰一样。

车水马龙:车马往来不绝,形容热闹、繁华的景象。

车殆马烦:形容旅途劳顿。

牛头马面:形容那些面目狰狞,恐怖可憎之人。

牛溲马勃:年溲,是车前草;马勃,是马屁泡,一种菌类植物。两种极普通而廉价的中草药。比喻东西虽不值钱,却有用处。

马放南山:战争结束了,战马无用了,放开它自由奔往山野。形容一种在和平环境里人们对战争威胁的麻痹松懈思想。

五马分尸:古代有"车裂"的酷刑,受刑人被五匹马分别牵引着四肢和颈部,五马一齐朝外拉扯,将人活活撕裂而死。

犬马之劳:古时臣子对君主常自比为犬马,表示愿意象犬马那样替主子奔走效劳。现在用"犬马之劳"表示心甘情愿为别人效劳。

单枪匹马:一俱单身上阵。比喻没有旁人帮助,单独行动。

盲人瞎马:瞎子骑着瞎马,比喻乱撞瞎闯,非常危险。

秣马厉兵:厉是磨的意思,兵是兵器;秣是喂养。把兵器磨好,把马喂好,形容准备战斗。

汗马功劳:汗马,指骑马作战时马跑得大汗淋漓。比喻征战的劳苦。原指在战争中立下的功劳,现在也指在各种工作或事情上作出的贡献。

老马识途:老马能够认识路。比喻富于经验的人在办事时熟悉情况,容易做好。

快马加鞭:骑的马本来就很快,再加上几鞭子来使马跑得更快。比喻快上加快。

声色犬马:声色,指歌声和女色。犬马指养狗和骑马玩。形容一种荒*放浪的生活。

兵荒马乱:形容战争时期动荡不安的景象。

兵强马壮:形容战斗力量的充足,也比喻势力的强大。

青梅竹马:青梅:青的梅子;竹马:指小孩将竹竿骑在裆下作马。形容男女儿童天真无邪,在一起玩耍。常与"两小无猜"连用。

招兵买马:指组织或扩充力量。

非驴非马:不是驴也不是马。形容不沦不类什么也不象的东西。

指鹿为马:比喻有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害群之马:比喻危害集体的。

倚马可待: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可以等着完稿。比喻文思敏捷。

骑马找马:比喻一面占着现有的位置,一面另找较好的工作。也比喻东西就在自己这里,还到处去找。

童牛角马:童牛是没有角的马牛,角马是长出角的马。比喻事物失了真相或乱了套,是不沦不类的意思。

蛛丝马迹:沿着蛛网的细丝可以找到蜘蛛的所在,按照马蹄的痕迹可以寻到马的方向。比喻隐约可寻的线索和迹象。

塞翁失马:塞,边界上的险要地方,边界的城关。翁,老头儿。比喻虽然事暂时吃亏或失利,却因此得到了好处。也指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金戈铁马:戈,古代的一种武器,金戈就是金属制成的戈。铁马:配有铁甲的战马。指战争,也形容战士的骏姿。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事物两个不相符合,或答非所问。

风马牛不相及:风:牲畜公母相追逐,及:到,碰头。两方距离很远,马、牛***追逐也碰不到一起。后比喻事之部毫不相干。

风墙阵马:风力吹动下的帆,阵上的战马。形容气势雄壮,行进迅速。

骑者善堕:惯于骑马的人常常会掉下马来。比喻擅长某一事物的人,往往容易疏忽大意,反而失败。

马大哈:粗心大意的人,办事不认真,或经常丢三拉四,被人戏称为"马大哈"。

马后炮:没有先见之明,事情发生后才想出主意,人们借用象棋术语,称为"马后炮"。

马拉松:办事拖拉,没完没了的作风,被人借用英文marathon,汉泽"马拉松"来形容。

马前卒:旧时指在车马前奔走服役的人称为马前卒。现用来比喻那些替别出心人效力的人。

马屁精:善于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讨好别人者,被毫不留情的斥之为"马屁精"。

马虎:指办事随便,不认真;或形容事物和东西还凑合,将就,大体可以。

马子:地方语,的别称。

当牛做马:指辛苦的干活,艰苦的生活。

骆宾王《帝京篇》原文及翻译赏析

柳永(约***1-1053),字耆卿,初名三变,字景庄,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北宋著名词人。出身于儒宦世家,工部侍郎柳宜少子,景佑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故又世称柳屯田。柳永为人放荡不羁,仕途更为坎坷。时人将其举荐于仁宗,却只得四字批语:“且去填词”。仕途无涯,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流连于歌楼舞榭,沉迷于声色词曲,潦倒终身,竟由群妓合金而葬。

政治上的抑郁失志,生活上的特殊经历,以及他的博学多才,妙解音律,使这位“浅斟低唱”、“怪胆狂情”的浪子,成为致力于词作的“才子词人”。由于柳永对社会生活有相当广泛的接触,特别是对都市生活、和市民阶层相当熟悉。都市生活的繁华,们的悲欢、愿望及男女恋情,自己的愤恨与颓放、离情别绪和羁旅行股的感受,都是其词的重要内容。此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者悲苦生活、咏物、咏史、游仙等作品。大大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他接受民间乐曲和民间词的影响,大量制作慢词,使慢词发展成熟、并取得了与小令并驾齐驱的地位。在词的表现手法上,他以白描见长;长于铺叙,描写尽致;善于点染,情景交融,抒彩强烈;语言浅易自然,不避俚俗,使其词自成一格,广为流传。

柳永在词的内容和表现手法方面都有新的开拓,标志着宋词的重大变化,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其词音律谐婉,平易轻约,更善情景之融。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言称:“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足见其靡盛,而纪昀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倍加推崇:“诗当学杜诗,词当学柳词。”著有《乐章集》,其词中名篇有《雨霖铃》、《凤栖梧》、《八声甘州》、《望海潮》等。柳永生平散见张宗橚《词林纪事》和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等。

传世名篇

雨霖铃

题解

见《乐章集》。相传作于作者科场失意、宦游南方,与所欢者离别之时,主写别情。《雨霖铃》,词牌名。唐玄宗时,属教坊大曲,宋代另制新曲,用作词牌。

原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凤栖梧

题解

见《乐章集》。《凤栖梧》为《蝶恋花》之别称。此词系怀人之作。

原文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卜算子慢

题解

此词写悲秋伤人,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原文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定风波

题解

见《乐章集》。此词以浅俗语言,抒写坦率爱情。闺中**独居,闲情难耐,而欲与丈夫厮守。感情浓烈,波澜有折。

原文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

是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阴虚过。

望海潮

题解

见《乐章集》。相传此词为求见孙何而作。柳永与孙何为布衣交,孙官居两浙转运史,驻节杭州,门禁甚严。柳永功名失意,流浪江湖,欲见孙何而无由,乃作《望海潮》词,丐歌妓在宴会上献唱以达孙何,孙何即日迎柳永与宴。

原文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八声甘州

题解

见《乐章集》。此词抒发思乡怀人之情。《八声甘州》,词牌名。《词谱》卷二十五:“按此调前后段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此词牌又名《甘州》、《萧萧雨》等。

原文

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强大男主古代穿越***

帝京篇原文:

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不睹皇居壮,安知天子尊。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桂殿嵚岑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声名冠寰宇,文物象昭回。钩陈肃兰戺,璧沼浮槐市。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平台戚里带崇墉,炊金馔玉待鸣钟。小堂绮帐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绣柱璇题粉壁映,锵金鸣玉王侯盛。王侯贵人多近臣,朝游北里暮南邻。陆贾分金将宴喜,陈遵投辖正留宾。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丹凤朱城白日暮,青牛绀幰红尘度。侠客珠弹垂杨道,倡妇银钩***桑路。倡家桃李自芳菲,京华游侠盛轻肥。延年女弟双凤入,罗敷使君千骑归。同心结缕带,连理织成衣。春朝桂尊尊百味,秋夜兰灯灯九微。翠幌珠帘不独映,清歌宝瑟自相依。且论三万六千是,宁知四十九年非。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始见田窦相移夺,俄闻卫霍有功勋。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朱门无复张公子,灞亭谁畏李将军。相顾百龄皆有待,居然万化咸应改。桂枝芳气已销亡,柏梁高宴今何在。春去春来苦自驰,争名争利徒尔为。久留郎署终难遇,空扫相门谁见知。当时一旦擅豪华,自言千载长骄奢。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黄雀徒巢桂,青门遂种瓜。黄金销铄素丝变,一贵一贱交情见。红颜宿昔白头新,脱粟布衣轻故人。故人有湮沦,新知无意气。灰死韩安国,罗伤翟廷尉。已矣哉,归去来。马卿辞蜀多文藻,扬雄仕汉乏良媒。三冬自矜诚足用,十年不调几邅回。汲黯薪逾积,孙弘阁未开。谁惜长沙傅,独负洛阳才。

帝京篇鉴赏

 这首诗是作者富于现实主义精神的优秀名篇。作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从武功主簿调任明堂主簿时。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这首诗又题《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诗的前面曾有一篇「启」,作者投赠给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传遍京畿,「以为绝唱」。

 全诗描绘帝京长安的繁华,颇多壮词,显示出***帝国的强盛和蓬勃向上的时代风貌,提出了「未厌金陵气,先开石椁文」的居安思危的警示,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悲愤。诗的结构严谨,共分四个段落:

 从开头到「黄扉通戚里」为第一段,描绘京城胜状;从「平台戚里带崇牖」到「宁知四十九年非」为第二段,描写王侯贵戚的豪奢习气和下层社会的悠游宴会生活;从「古来荣利若浮云」到「罗伤翟廷尉」,是第三段,描绘上层社会变幻莫测的斗争;「已矣哉」以下抒发个人滞留京都无人赏识的苦闷,气势遒劲。清人沈德潜评介这首诗时说:「首叙形式之雄,宫阙之壮;次述王侯贵戚之奢僭无度,至『古来』以下,慨世道之变迁;『已矣哉』以下,伤一己之湮滞。」(《 唐诗 别裁》)诗中「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二句,突出帝京长安一代关塞之险与宫阙之胜,气势宏伟,艺术效果极佳,堪称名句,历来脍炙人口。从艺术手法上看,作者在本篇中运用赋法,为盛唐歌行的创作开了新生面,是一篇「卓荤不可一世」(陈熙晋语)的艺术杰作。

 该诗约作于上元三年担任明堂主簿时。诗前有《启》,介绍说是应吏部侍郎「垂索」而作的。该诗取材于汉代京城长安的生活故事,以古喻今,抒情言志,气韵流畅,有如「缀锦贯珠,滔滔洪远」,在当时就被视为绝唱。它不仅是诗人的代表作,更是初唐长篇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堪与卢照邻的《长安古意》媲美,被称为姊妹篇。

 全诗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从「山河千里国」至「黄扉通戚里」),状写长安地理形势的险要奇伟和宫阙的磅礴气势。此部分又分作三个小层次。开篇为五言诗,四句一韵,气势凌历,若千钧之弩,一举破题。「山河千里国,城阙九重门」,对仗工整,以数量词用得最好,「千里」以「九重」相对,给人一种旷远、博大、深邃的气魄。第三句是个***设问句,「不睹皇居壮」。其后的第四句「安知天子尊」,是以否定疑问表示肯定,间接表达赞叹、惊讶等丰富复杂而又强烈的情感。此处化用了《史记·高祖纪》中的典故:「萧丞相作未央宫,立东阙、北阙、前殿、武库、太仓。高祖见城阙壮甚,怒。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且无令后世有以加也。』高祖乃悦。」只有熟悉这一典故,方能更好体会出这两句诗的意韵。它与开篇两句相互映照,极为形象地概括出泱泱大国的帝都风貌。以上四句统领全篇,为其后的铺叙揭开了序幕。

 第二个小层次描写长安的远景:「皇居帝里崤函谷,鹑野龙山侯甸服。五纬连影集星躔,八水分流横地轴。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这六句七言诗,从宏观角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庞大壮丽的立体图景。天地广阔,四面八方,尽收笔底。星光辉映,关山绵亘护卫,沃土抚育,帝京岂能不有!六句诗里连用「五」「八」「一百二」「三十六」等多个数字,非但没有枯燥之感,反而更显典韵奇巧,构成鲜豁之境和独特的景象。此为首句「山河千里国」的细致绘写。

 第三个小层次为长安的近景刻绘:「桂殿嵚崟对玉楼,椒房窈窕连金屋。三条九陌丽城隈,万户千门平旦开。复道斜通鳷鹊观,交衢直指凤凰台。」直入云霄、耀眼辉煌的宫殿,温馨艳冶的禁闱;宽畅而通达的大道,复道凌空,斜巷交织。此为对「皇居壮」的具体刻划。六句诗阐明了帝京的壮观、繁华、气度,不由令人念及天子的尊贵与威严。

 第二部分(「由剑履南宫入」到「宁知四十九年非」)重点描绘长安上流社会王侯贵戚骄奢纵欲的生活。诗人由表面的繁荣昌盛落笔,意在阐释兴衰祸福相倚伏的哲理。此部分又可分为两个层次。诗的前二十六句为第一层次,主要绘写权贵们及其附庸的日常生活。「剑履南宫入,簪缨北阙来。声明冠寰宇,文物象昭回。」细致传神地刻划出享有殊荣的将相们,身佩宝剑,昂然出入宫殿的情景。他们的美名扬于天下,形象题于画阁,业绩载入史册,光荣如同日月。「钩陈肃兰,璧沼浮槐市」,写的是天子的学宫圣境,静穆清幽;学士们漫步泮池、文市,纵论古今于青槐之下,何等的风流儒雅!教化之推行,言路之广开,由此可见一斑!「铜羽应风回,金茎承露起」,既写景又抒情。那展翅翱翔的铜乌慇勤地探测著风云的变幻,期盼国泰民安;那高擎金盘的仙掌虔诚地承接着玉露,祈愿天子万寿无疆!「校文天禄阁,习战昆明水」,指的是文武百将各司其职,文将治国安邦,武将戍边拓疆。「朱邸抗平台,黄扉通戚里」,说的是权贵们的居所,如同皇帝的离宫一样众多华丽。他们不但身居华屋而且饮食考究,「炊金馔玉待鸣钟」,真是气派。「小堂绮窗三千户,大道青楼十二重」是他们的场所。娼优之多可想而知。她们是由于统治阶级生活需要而滋生的附属阶层。她们的生活自然也豪华奢靡:「宝盖雕鞍金络马,兰窗绣柱玉盘龙。」这样的生活是「朝游北里暮南邻」的锵金鸣玉的王侯贵人所带来的。除了北里南邻的「多近臣」,还有那些失势的旧臣元老和专宠的新贵:「陆贾分金将燕喜,陈遵投辖正留宾。赵李经过密,萧朱交结亲。」他们也都有各自的活动场所和享乐消遣之法,游说饮宴,兴高***烈,逍遥自得。这是朝廷之外的另一番热闹景象。

 第二个层次是描绘长安的夜生活,从暮色苍茫到更深漏残,绿杨青桑道上,车如流水马如龙。一边是艳若桃李的,一边是年少英俊的侠客。碧纱帐里,彩珠帘内,皇帝与宠妃,使君与罗敷,出双入对,相互依偎,厮守之状如胶似漆。歌舞场上,轻歌曼舞。王公贵人,歌儿 *** ,沉迷于灯红酒绿的梦幻里。他们便是如此浑浑噩噩度过自己的一生,岂能如蘧伯玉一般,「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呢?现实是残酷的,乐极必定生悲。因而诗人在第三部分(从「古来荣利若浮云」至「罗伤翟廷尉」)以其精练灵活的笔触,描绘出一幅动人心弦的历史画卷,把西汉一代帝王将相、皇亲国戚你死我活的残酷的斗争景象和世态人情的炎凉,状写得淋漓尽致。考究用典,精到的议论,生动的描绘,细腻的抒情,惊醒的诘问,交叉使用,纵横捭阖,举重若轻地记录了帝京上层社会的生活史。这部分重点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无法逃脱的没落命运。

 「古来荣利若浮云,人生倚伏信难分」!从古到今,统治阶级都是一样的。诗人生活的武则天时代,朝廷内部争权夺利激烈,酷吏罗织罪名陷害忠良,正所谓「倏忽搏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有谁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呢?面对 唐朝 的现实,诗人发出无可奈何的慨然而叹:「已矣哉,归去来」!继而诗人列举了汉代著名的贤才志士,他们的升迁湮滞,都不取决于个人学识才智的高低,而取决于统治者的好恶。司马相如辞赋再佳,怎奈景帝不喜欢辞赋,只得回到临邛卖酒为生;后来武帝赏识他的辞赋,经过狗监的推荐,才被召任为郎。扬雄学识尽管渊博,然而成、哀、平三位皇帝都不赏识他,他也就无法被提升。「十年不调几邅回」,语意双关,既指张释之十年为骑郎事,也是叹息自己十年没升迁的境遇。汲黯因为直谏而遭到忌恨,贾谊因为才高而被谗言所害。这一结尾,婉转地表达了忠直之士难以被容纳之意。

 沈德谮曾这样评论《帝京篇》:「作帝京篇,自应冠冕堂皇,敷陈主德。此因己之不遇而言,故始盛而以衰飒终也。首叙形势之雄,次述王侯贵戚之奢侈无度。至古来以下,慨世道变迁。已矣哉以下,伤一己之湮滞,此非诗之正声也。」诗论家评诗,立场不同,标准各异,结论自然相左。陈熙晋曾反驳沈祐谮说:「窃谓不然,夫陈思王京洛之篇,每涉斗鸡走马;谢眺金陵之曲,不离绿水朱楼,未闻例效班、张,同其研铄。此诗为上吏部而作,借汉家之故事,喻身世于本朝,本在摅情,非关应制。……篇末自述邅回,毫无所请之意,露于言表。显以贾生自负,想见卓荦不可一世之概。非天下才不能作是论也。沈说非是。」按如今的理解,沈祐谮所说的「次述王侯贵戚之奢侈无度」,并不是该诗的缺点,反而是其生命力之所在。诗人以汉事讽唐,大胆揭露统治阶层的荒****,以至于「衰飒」,也正是其最富有现实意义之处。

 《帝京篇》的特色,正像闻一多先生所评论的那样,是「洋洋洒洒的宏篇巨作,为宫体诗的一个巨变。仅仅篇幅大没有什么,要紧的是背面有厚积的力量撑持着。这力量是前人谓之『气势』,其实就是感情。所以卢骆的来到,能使人麻痹了百余年的心灵复活。有感情,所以卢骆的作品,正如杜甫所预言的,『不废江河万古流』。」

 这首诗是呈给吏部侍郎的,因此内容比《长安古意》庄重严肃 ,气势也更大。形式上较为自由活泼,七言中间以五言或三言,长短句交错,或振荡其势,或回旋其姿。铺叙、抒情、议论也各尽其妙。词藻富丽,铿锵有力,虽然承袭陈隋之遗,但已「体制雅骚,翩翩合度」,为歌行体辟出了一条宽阔的新路。

帝京篇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唐高宗上元三年(676)诗人从武功主簿调任明堂主簿时。据《旧唐书·文苑传》记载,这首诗又题《上吏部侍郎帝京篇》,诗的前面曾有一篇「启」,作者投赠给当时的吏部侍郎裴行俭,传遍京畿,「以为绝唱」。 诗词作品: 帝京篇 诗词作者: 唐代 骆宾王 诗词归类: 怀才不遇

谁能够跟我介绍柳永他的一生

《情燎娇女》by馥梅(言情,BG一对一,男主穿越

《***御医》觉得很好看,男主很有责任心,爱老婆孩子,很会照顾家人,没有种马后宫的风流事

《明朝五好家庭》男主穿越结局一对一

《红楼梦之我是薛蟠》是女穿男但是爱上女的,结局一对一,穿成男的后性格朝冷漠的,只对自己家人很好很好!!!很不错的文!!一觉醒来,我一个性格冷淡、“无亲无故”的现代女子居然成了红楼梦里的薛蟠,那个“终日唯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的薛蟠,天啊。

但是是不是错了,这是薛蟠吗?不是说长相奇丑吗,怎么我看这长相走哪也是帅哥一枚啊。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既然上天给了我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家和关心我的家人,那我就用我的一切去保护她们,让她们平安吧!

(本故事是以红楼梦为蓝本,但又脱离它而存在,里面有很多虚构的人物。)

看过很多的红楼同人,但是最怜惜的薛宝钗的同人却很少,看了也不是很让人满意,所以提笔写下这个同人,希望通过不一样的哥哥,能让薛宝钗少一些负担,多一些少女的快乐,也让她有个美满的结局。

本书虽是女变男但是不耽美,会和女子结婚生子,因为家庭环境的原因其实她是很希望变成男子的,能够有一种被需要的感觉,

《清朝经济适用男》

满意***纳谢谢!

唐***中书生形象类型略论

柳永

柳永(?-约1053), 北宋词人. 原名三变, 字景庄. 后改名永, 字耆卿, 排行第七, 崇安(今属福建)人. 景佑元年(1034)进士. 官屯田员外郎. 世称柳七、柳屯田. 为人放荡不羁, 终身潦倒.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 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 创作慢词独多. 铺叙刻画, 情景交融, 语言通俗, 音律谐婉, 在当时流传很广, 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 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 诗仅存数首, 《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 甚痛切. 有《乐章集》.

柳永(987?—1053?)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福建崇安)人,是工部侍郎柳宜的少子。他少年时到汴京应

试,由于擅长词曲,熟悉了许多歌妓,并替她们填词作曲,表现了一种浪子作风。当时有人在仁宗面前举荐他

,仁宗批了四个字说:“且去填词”。柳永在受了这种打击之后,别无出路,就只好以开玩笑的态度,自称“

奉旨填词柳三变”,在汴京、苏州、杭州等都市过着一种流浪的生活。大约在他饱经封建统治阶级的白眼,少

年时的“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考取进士,在浙江的桐庐、定海等处做过几任小官。晚年死于

润州(江苏镇江县)。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他的《乐章集》传词将近二百首。其中部分歌词写出北宋汴京的繁荣

,有元宵的千门灯火、九陌香风,有清明前后的斗草踏青、斗鸡走马(注:可参看他的〈迎新春〉、〈抛球乐〉

及〈木兰花慢〉“拆桐花烂漫”等词。),场景都十分热闹。他在杭州写的〈望海潮〉词尤其著名。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

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献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

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这词是为歌颂杭州州将的政绩写的,因此未免把当时都市的繁华和人民的和平生活过分美化了。相传金主

完颜亮因此“起投鞭渡江之志”(见《鹤林玉露》),虽不可靠,却可以想见它的社会影响。

《乐章集》里有大量描写的词,比较集中地表现了柳永的狂荡生活和浪子作风。但由于柳永在封建统

治阶级里曾长期被看作有才无行的文人,受到种种歧视和排挤,因此他对那些聪明而不幸的歌妓就往往怀有同

情。他在〈迷仙引〉、〈集贤宾〉里写她们怎样热切地盼望过正常的夫妇生活,在〈斗百花〉、〈雨中花慢〉

、〈定风波〉里又曲折细致地传达出她们被一些轻薄少年欺骗时的痛苦心情。这部分歌词特别赢得宋元时期歌

妓们的爱好。

江湖流落的感受也是柳词的重要内容。他的〈雨霖铃〉词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念

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

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词中主人公的

黯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写出他飘泊江湖的感受;“此去经年”

以下,又传达出彼此关切的心情。此外如〈八声甘州〉、〈夜半乐〉等,也是这方面的成功之作。

向来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大夫在功名失意时往往想起他们的田园生活、山林生活。柳永虽也写过“游宦区区

成底事,平生况有云泉约”(〈满江红〉《桐川》)的词句,然而他所经常提起的还是“秦楼楚馆”里的“浅斟

低唱”的生活。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曾以自封的“白衣卿相”对抗黄金榜上的功名(见〈鹤冲天〉词),这

是对于封建王朝科举制度的大胆嘲弄,同时表现了他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后来董解元以“秦楼楚馆鸳鸯幄,风

流稍是有声价”(见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开端部分)自夸,关汉卿自封为“普天下郎君领袖,盖世界浪子班

头”(见关汉卿〈南吕·一枝花〉《不伏老》散套),同柳永在这些词里所流露的思想意识是有其一致之处的。

从敦煌曲子词看,慢词早就在民间流行,但词家仿作的一直很少。柳永长期生活在市民阶层之中,接受了

当时歌妓、乐工们的影响,大量创制慢词,这就为词家在小令之外提供了可以容纳更多内容的新形式。柳词在

艺术表现上也自成风格,大部分作品都以白描见长;凡铺叙景物,倾吐心情,大都层次分明,语意刻露,绝少

掩饰***借之处。又大量吸收口语入词,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习气。象下面这首〈忆帝京〉,就全用当时口

语写成。

薄衾小枕凉天气,乍觉别离滋味。展转数寒更,起了还重睡。毕竟不成眠,一夜长如岁。也拟把却回征辔

,又争奈已成行计。万种思量,多方开解,只恁寂寞厌厌地。系我一生心,负你千行泪。

词的长短句形式本来比五七言诗更适合于通过缓急轻重的语气表达人物内心情绪的起伏变化,柳永由于多

用口语,就更显出了词调在这方面的优越性,而且对后来说唱文学和戏曲作家在曲辞的创作上有影响。柳词在

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见叶梦得《避暑录话》),这不仅决定于内容,

还由于这种表现形式更适合于市民阶层的要求。

柳词里还有部分庆赏节令或称颂朝廷功德的作品,主要在为宋王朝点缀升平,同时也想借此博得功名,甚

至“打抽丰”。许多为写的词,还沾染了青楼调笑的作风。从柳永身上,可以看到一个缺乏理想的诗人,

即使接触的生活面较广,艺术表现的手法较高明,也掩盖不了他思想本质上的缺陷。

贴吧有

四字成语一走什么什么意思是什么

作为中国古代短篇文言***成熟的标志,唐***与唐诗一道,作为唐代两造文学之高峰而并立。鲁迅在《中国***史略》中提到:“***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为述宛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为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

唐***的故事取材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事结构完整逻辑性强,人物形象塑造极富笔力,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宋以后,***体就成为历代文言短篇***的主要形式,元明杂剧、明清******以及戏曲文学都从唐***中有所取材。

人物形象塑造之成功,是唐***得以流传千年、广为传颂的一个重要原因。从古至今,文人学者对唐***中的女性形象往往倾注更多心血去研究整理,而男性形象作为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今正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研究者的关注,例如王枝忠的《唐***中的男主角》,沈菲的《唐***“寒士”形象探源》,林明华的《唐***表现的士人心态》,王卫的《唐婚恋***中的男性形象研究》等等。这些作品都无一例外地从不同角度挖掘唐***中男性形象的人格类型、个性特点以及群体特征,从而为更多后辈提供多角度思考分析的有力范本,嘉惠学术良多。本文中,笔者参详前贤时彦的精彩论述,通过对唐***中书生形象的分析与归纳,进一步探讨唐***在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重要意义及其历史影响。

一、淡漠功名,看破红尘

文人士子是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大多怀有治国平天下的胸怀抱负,期望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来改变命运,封妻荫子,青史留名。但世事多艰,官场险恶,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在跌宕起伏的仕途中苦苦跋涉,能够常保富贵而善终者少之又少,因而唐***中有一些颇具悟性的文人能够在入世理想破灭之后勘破功名利禄,出尘世外。

例如《枕中记》中以富贵梦想为追求而功名不就的穷困书生卢生,在与旅途中偶遇的道士吕翁感叹郁不得志之后,倚着吕翁的一个瓷枕头沉沉睡去,在梦乡中娶妻升官,子孙满堂而富贵非常,八十岁久病不治而断气之时,卢生一惊而起,看到身旁一切如故,店主所蒸的黄粱米饭还没有煮熟,由此了悟,自言“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知之矣。”于是向吕翁连连磕头拜谢后离去。

与此相似的是李公佐的《南柯太守传》,书中讲游侠淳于棼一日在宅南大古槐下与友人豪饮而醉,睡梦中应邀来到槐安国拜见国王并被招为驸马,官拜南柯郡太守,政绩卓著,备受宠任;好景不长,淳于棼大败于檀萝国军,公主病死,身遭猜忌,国王“夺生侍卫,禁生游从”,淳于生郁郁不乐,国王遣他暂归本里。还归家门而梦醒,见二位友人尚在身旁,夕阳犹未西落,于是与友探寻槐下蚁穴,洞中积土均是城郭状貌,与梦中所见一一相符,淳于生“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绝弃酒色。”

二、博取功名,挫中奋进

文人士子经世济国之理想,抚平天下之豪情与儒家学说密不可分,加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令,历代帝王拜祭孔庙的举措,让儒家思想学说、孔子文化符号传承千载而不息,流播四海而勃兴。虽说中晚唐时期政局不稳、民生困苦,道家学说对社会思潮影响深远,劳苦大众在无常世事中多有浮生若梦之叹,但在出将入相的社会主流思潮影响下,对于求生渠道狭窄、以科举功名立身的广大书生而言,更多的士子还是立意科举,在坎坷的求索之路中锐意进取,博得功名,以此改变命运,彰显人生价值。

例如《陈季卿》中的主人公江南人陈季卿,离家十年参加科举,立志考不中进士不进家门,因屡屡不中只得滞留京城。他非常思念家乡,“自谓泛于河,游于洛,泳于淮,济于江,达于家,亦不悔无成而归。”虽然中途归家,但又因考期将近,强忍不舍离开了妻子兄弟。

又如《焦封》中,焦封丧妻后,续娶得“簪缨家女”,这位高门大姓家的女子容色殊丽,温柔缱绻,夫妇二人过着神仙般的日子,本应心满意足的焦封,“不出经月余,忽突引而话曰:’我本读书人,当为名宦,今日名与宦未称心,而沉迷酒色,月余不出,非丈夫也。’”于是离开了出身高门貌美如花的妻子外出求取功名了。可见功名思想还是战胜了门阀观念,凡俗士子依然逃不脱功名利禄的引诱抑或说束缚。正如杜甫所说“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不仅仅是杜甫的目标,也道出了广大读书人的心声。

另外还有一些书生,对科举考试本身的执着追求令人咋舌,如《冯藻》中的主人公冯藻,已有官职不必奋斗,他却醉心科举,考试不止,已参加了25次考试,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他说“譬如一生无成,更誓五举”,将功名以外的一切都抛诸脑后。唐代确有这样一群读书人,将科举功名看得比做官重要,他们认为只有官位而无功名乃人生憾事,终不为美,在功名与物质利益之间,他们选择了建功树名。

三、失意堕落,嘲蔑权贵

毕竟不是所有的知识分子都能在科举之路上实现人生价值,在社会发展层面相对狭窄的时代,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可能很难完全理解落第士人的苦闷。这种苦闷不仅是精神上的,更反映在困苦生活的折磨之中。一生致力于科举而不成,他们很难再去从事其他行业,也不愿意再某生路,因此科场失意、四处行乞,饥寒交迫、虚度残生的状况在唐代士人中并不少见。

例如《孙定》中所描写的那样:“晚年丧志,放意酒杯。景福二年,下第游享,西出远门醉中走笔寄储诗曰:’行行血泪洒尘襟,事遂东流渭水深。愁跨蹇驴风尚紧,静投孤店日初沉。一枝犹挂在堂梦,千里空驰此巷心。明日悲歌又前去,满城烟树噪春离。’”从中我们不难读出落第文人孙定悲伤痛苦的心酸。

另外,困境往往能磨练人的心性,不少意志不坚的人为了摆脱困厄之境,不惜作出损人利己之事,行为卑劣,为人不齿。如李秀才(《李秀才》)偷窃他人文章,将他人亲戚说成自己的亲戚,即使被人揭穿依然面不改色,恬不知耻,无赖嘴脸暴露无遗

刚正不阿、恃才傲物是读书人常有的个性,他们才华出众,自信满满,自恃可以凭借才华能力建立功勋,甚至留名青史。因此在顺境中不少读书人刚直不屈的品性光耀史册,为人传颂;而一旦身陷困境,怀才不遇,他们对自身遭际的愤懑往往与暗黑的社会现实形成共鸣进而讽刺挖苦、嘲蔑权贵,在讥讽怒骂中寻求心理平衡。如杨炯:“词学优长,恃才简倨,不容于时,每见朝官,目为麒麟控许怨,人问其故,扬曰:今哺药***弄麒麟者,刻画头角,修饰皮毛,覆之驴上,巡场而走,及脱皮褐,还是驴焉,无德而衣紫衣,与驴覆麒麟皮何别矣”(《杨炯》)再如萧颖士:“恃才傲物,覆无以比,常自携一壶,遂胜郊野,偶憩于逆旅,独酌独吟,会雨风暴至,有紫衣父老,领一小童避雨如此,颖见其散冗,颇肆陵侮(吏部黄尚书)。”

四、超拔勇毅,儒侠风***

一场安史之乱结束了初盛唐的强盛国势,朋党之争、藩镇割据又加速了李唐王朝衰落的步伐。社会动荡,世风日下,当穷苦百姓深陷战乱之泥沼难以脱身,人们对充满正义感而又能力超拔的游侠充满了期待。唐***则成为了人们寄托这种期待的平台,富有才情而又来源于社会中下层的唐***作者们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以除暴安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为己任的侠士,在满足市井人民殷切期望的同时,也促成了唐***的广泛流播。

这些侠客形象丰富多彩,并不是每一位侠客都有一身过人的武艺,那些以书生形象示人、却也从不缺乏正气豪情的侠客,我们可以称之为“儒侠”。如《柳毅传》中的柳毅,虽为一介儒生却正义满怀,孤身下海为境遇悲惨的龙女传书送信,又不畏钱塘君之拒绝婚事,历经周折,终与龙女成婚,有情人终成眷属。当他听闻龙女的哭诉,毅然表示:“闻子之说,气血俱动,恨无毛羽,不能奋飞。是何可否之谓乎?”足见其侠肝义胆。而洞庭君与钱塘君的表述也都从侧面烘托出柳毅正直高洁的品性:“公,乃陌上人也,而能急之”、“赖明君子信义昭彰,致达远冤。”

再如著名的***故事《柳氏传》中的许俊,在一次宴会中察觉了韩翊的失魂落魄,追问之下得知了韩翊之妻柳氏被有功番将沙咤利强纳为妾之事,于是生性豪侠的许俊驱马来到沙咤利处,设计救出柳氏带给韩翊,并说“幸不辱使命”。后经侯希逸上书,唐肃宗下旨,一对有情人终于团聚。这篇故事以“章台柳”一段为世盛传,而我们也不应忽视对故事转折起到了重要作用许俊,“犯关排闼”、“劫”柳归韩,豪侠之行令人激赏,正如故事结尾处作者的评价一般:“许俊,慕感激而不达者也。”“许俊以才举,则曹柯、渑池之功可建。”

五、家富万贯,浪子放逐

唐***中塑造了不少浪子形象,他们大多家底较为殷实,热衷游荡玩乐。《唐国史补·因话录》中记载:“长安风气,自贞元侈于游宴,其后或侈于书法图画,或侈于博弈,或侈于卜祝,或侈于服食。”有一些不务正业的子弟,在游玩中获得奇遇,如《崔炜》的主人公崔炜,因行善而遇仙,历经种种奇妙境遇,“散金破产,栖心道门”,不知所终。又如《续玄怪录》中的杜子春:“少落魄,不事家产,然以心气闲纵,嗜酒邪游。”再如《东城父老传》中的贾昌人称之“神鸡童”,时谚“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靠斗鸡发家致富,见宠圣上。唐***的作家们在活色生香的描写中倾注了对浪子行为的激赏之情,但后世人也能够从客观的角度体察其中隐含的批判精神和揭露意识。

六、风流俊朗,负心薄幸

婚恋题材在唐***中占有很大比重,研究唐婚恋***的专家学者也以原典为基础做出了很多有益研究,如果将婚恋***中的男性形象草率地贴上“才子”、“负心汉”等标签,显然有失公允。而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男性形象对爱情的态度,大致上分为两类:钟情型男子和薄情型男子。

一些混迹青楼的风流举子、自负才华的年轻士人,在青年时代任性放荡的生活中不免玩弄女性,垂涎美色,但他们并没有足够强烈的责任心来面对一时的爱意,对爱情不能一以贯之,负心薄幸的行为伤害了他们身边的女子,也遭到了读者的唾弃与诟病。

最典型的例子当属广为人知的张生(《莺莺传》),对崔莺莺不仅始乱终弃,最后还将莺莺寄给他的书信公布于众,并将自己科场不如意的罪责归咎于莺莺。对他行为的评定,古往今来众说不一,有人批判他虚伪懦弱的卑劣行径,也有人认为在爱情与功名不能兼顾的时代他的选择是无可奈何的。当然在唐代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这种有情人劳燕分飞的结果有时难以避免,但张生公布信件、归罪莺莺甚至诟骂莺莺是“”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等行为确实卑劣不堪,这是张生人格品质上的严重缺憾。

又如《云溪友议·薛媛》中的南楚材,为攀得高门而停妻再娶,还蒙骗妻子说自己游访山川求仙问道去了,幸好聪慧善良的妻子薛媛能诗善画,以一幅自画像和四首深情款款的情诗挽回了负心人南楚材的心。这个故事虽然以喜剧结尾,但故事发展中南楚材的负心薄幸实在为人不齿。

另外像《霍小玉传》的李益,《河东记》中的卢佩,《玄怪录》中得崔生,《云溪友议·慎氏》中的严灌夫等,都是这一类型男性形象的典型代表。相关作品还有《异闻集·庐江冯媪》、《潇湘录·焦封》、《华州参军》等等。

七、心如磐石,忠于爱情

在貌美多情的温柔女子形象下,男子形象的光彩稍显暗淡了,仔细阅读文本我们可以看到,与薄情男子相对,心如磐石、忠于爱情的男性形象毫不逊色,有一些甚至令人敬佩,引人深思。例如《无双传》中的王仙客,为娶钟情的表妹刘无双历尽艰辛,毫不退缩,最终结为夫妇,幸福美满;《离魂记》中的王宙是一位至诚君子,钟情倩娘,与之灵魂成婚并生儿育女,终与倩娘归家,合家团圆;《任氏传》中的郑六,明知任氏是狐妖而未加嫌弃,爱之如一;《灵怪集》中的郭翰,一心爱恋织女,娶之不得便思之成疾,未尝忘记;《***》中的下第秀才裴航,为求得聘物玉杵不辞千辛万苦,最终怀抱佳人,双双成仙;《本事诗》中的崔护,以真情呼唤因思念他而逝去的女子,使她起死回生,终成眷属;还有前文提到的《柳氏传》,男主人公韩翊是一位忠情士子,历尽苦辛终与爱人柳氏团圆。

此外还有一些作品我们可以参考:《李章武》、《河间男子》、《广异记·张果女》、《窦玉》、《张云容》等等。这些作品中的男主人公,与那些风流俊朗而负心薄幸的男性一样都是俊逸有才的书生,也都以渴望真挚爱情开始走上恋爱之路,并在爱恋过程中遭遇种种磨难挫折,但不同的是,他们的美德洁行、笃定意志,帮助他们在磨砺中勇敢地战胜客观障碍,在世俗礼法与知心爱人之间选择了后者,坚守爱情,最终获得了人生的幸福美满,也得到了后人的褒扬。

唐***成功塑造的这些男性形象,与那些光彩照人的女性形象交互辉映,体现了唐***“始有意为***”的重要特色,透过这些男性形象及其活动内容我们可以看到唐代宏丽阔大的时代背景与社会生活的日常图景。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此类文字,当时或为丛集,大率篇幅漫长,记叙委曲……然而后来流派,乃亦不昌,或者模拟而已,唯元明人多本其事,作杂剧或***,而影响遂及于曲。”从中我们自然可以窥见男性形象的广泛影响。

参考文献

1.《太平广记》宋·李昉

2.《唐国史补·因话录》李肇,赵璘

3.《柳毅传》唐·李朝威

4.《柳氏传》唐·许尧佐

5.《北大授课·中华文化四十七讲》余秋雨

6.《中国俗文学史》郑振铎

7.《中国***史略》鲁迅

8.《中国古典***史论》杨义

9.《中国侠文化·积淀与承传》韩云波

10.《唐***中的男性形象》李利军. 2013.3

11.《唐***中的男性形象分析》冯达. 2010.第23期

12.《唐婚恋***中的男性形象研究》王卫

13.《唐***中的男主角》王枝忠

14.《唐***“寒士”形象探源》沈菲

15.《唐***表现的士人心态》林明华

期待你的加入: 加入

刘秀的一生?

1.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一什么一什么

成语词目 解释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步一个脚印 比喻做事踏实。

一步一鬼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长一短 形容说话絮叨。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成一旅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德一心 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鳞一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龙一猪 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颦一笑 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一琴一鹤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丘一壑 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觞一咏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

2. 四个字的成语一什么一什么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步一个脚印 比喻做事踏实。 一步一鬼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

形容遇事多疑。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长一短 形容说话絮叨。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

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成一旅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德一心 德:心意。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鳞一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

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龙一猪 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

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颦一笑 颦:皱眉。

指忧和喜的表情。 一琴一鹤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

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丘一壑 丘:土山;壑:山沟。

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觞一咏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一生一世 一辈子。 一手一足 一个人的手足。

指单薄的力量。 一丝一毫 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

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一五一十 五、十:计数单位。

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

也形容查点数目。 一心一德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心一计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薰一莸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

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 一饮一啄 饮:喝水;啄:鸟类吃食。

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后也指人的饮食。

一张一弛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

形容很短的时间。 一针一线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字一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

形容歌声婉转圆润。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一班一辈 指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

泛指官职。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

一鞭一条痕 比喻做事着着落实或说话切中要害。同“一棒一条痕”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

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倡一和 ①指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

倡,亦作“唱”。②指鸣声相。

一弛一张 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

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 一吹一唱 吹:吹嘘。

唱:唱和。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一搭一档 指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旦一夕 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小零星。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还一报 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家一火 指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

引申为一家人。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一来一往 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年一度 指每年一次。

一嚬一笑 指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生一代 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一式一样 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完全相同。

一是一,二是二 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 一手一脚 一个人的手足。

指单薄的力量。同“一手一足”。

一死一生 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一天一地 满天满地。

形容到处都是。 一夕一朝 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

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笑一颦 指脸上的表情。同“一颦一笑”。

一心一腹 指一条心。 一心一力 犹同心协力。

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熏一莸 熏:香草;莸:臭草。

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迎一和 指一味迎合。

一缘一会 指有缘相合。 一则一,二则二 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

同“一是一,二是二”。 一针一缐 比喻细微的东西。

缐,亦作“线”。 一枝一节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

②比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枝一栖 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一肢一节 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同“一肢半节”。

一重一掩 指山峦重迭稠密。 一字一句 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泪 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

亦作“一言一泪”。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3. 含有"走"字的意思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阪上走丸、奔走呼号、奔走如市、奔走相告、奔走之友

奔走钻营、笔走龙蛇、不胫而走、闯南走北、吃不了兜着走

弛声走誉、驰声走誉、大杖则走、东奔西走、东闯西走

东走西顾、东走西撞、斗鸡走狗、斗鸡走马、斗鸡走犬

贩夫走卒、飞苍走黄、飞觥走斝、飞禽走兽、飞沙走砾

飞沙走石、飞砂走石、飞觞走斝、飞书走檄、飞沿走壁

飞檐走壁、飞檐走脊、飞殃走祸、飞鹰走狗、飞鹰走马

飞鹰走犬、飞针走线、风驰云走、高飞远走、狗走狐*

骇龙走蛇、横行直走、鸡飞狗走、疾走先得、抗尘走俗

离弦走板、鹿走苏台、落荒而走、逆阪走丸、逆坂走丸

牛童马走、弃车走林

4. 含有“看”意思的四字成语,以及“跳”意思的四字成语

“看”意思的四字成语

耳闻目睹

睹物思人

以观后效

察言观色

走马观花

昂首望天

望梅止渴

东张西望

东瞧西望

阅人多矣

察言观色

雾里看花

见风使舵

见财起意

见缝插针

惊鸿一瞥

“跳”意思的四字成语

上蹿下跳

连蹦带跳

蹿来蹦去

手舞足蹈

走意思的四字成语

兔走鹘落

衔枚疾走

行尸走肉

一走了之

远走高飞

走马观花

走马看花

走马上任

走南闯北

飞沙走石

走投无路

走为上策

5. 一什么一什么的四字成语

一鼓一板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干一方“干”与“千”、“方?”与“万”字形相似,一干一方?即一千一万的隐语。这是明代官场行贿的黑话。

一龟一鹤用以比喻长寿。

一还一报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晦一明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壑一丘壑:山沟;丘:土山。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家一火指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节一行谨守一种德行。常指丢弃大义而史注重小节德行。

一夔一契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一口一声犹口口声声。

一马一鞍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模一样样子完全相同。

一拉一唱唱:唱和。一个人拉琴,另一个人唱和。比喻两人互相配合,一个下面说话,另一个在旁帮腔。

一年一度度:次。每年一次的意思。

一厘一毫形容极少的数量。

一年一回指一年一次。

一龙一蛇忽而像龙的出现,忽而像蛇的蜇伏变化多端。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来一往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一龙一猪一是龙,一是猪。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鳞一爪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瓶一钵瓶、钵:和尚盛饮食的器具。指和尚云游时携带的最简单的食器。也比喻家境贫穷,生活简朴。

一嚬一笑指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喷一醒原指斗鸡要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颦一笑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一趋一步趋:快走;步:慢走。形容紧跟着人家走。也比喻模仿或追随别人。

一丘一壑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琴一鹤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诎一信诎:通“屈”,弯曲;信:通“伸”,伸展。一屈一伸。

一是一,二是二形容说话老老实实,毫不含糊。

一生一代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一丝一毫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一手一脚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同“一手一足”。

一时一刻指非常短暂的时间。

一生一世一辈子。

6. 一什么一什么的四字成语

一五一十、一心一意、一模一样、一唱一和、一举一动

一、一五一十 [ yī wǔ yī shí ]

白话译文:数数目时往往以五为单位,一五,一十,十五,二十…数下去,因此用“一五一十”比喻叙述时清楚有序而无遗漏。

出处:《水浒全传》第二十五回:“这妇人听了这话,也不回言,却踅过来,一五一十,都对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朝代:明

作者:施耐庵

翻译:这妇人听了这些话,也不说话,但反过来,清楚有序而无遗漏,都跟王婆和西门庆说了。

二、一心一意 [ yī xīn yī yì ]

白话译文: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出处:《宦海》第四回:所以彭官保便一心一意的料理防守事宜,庄制军便一心一意料理军需器械。

朝代:清

作者:张春帆

翻译:所用彭官保就心思、意念专一的料理防守的事情,庄制军就心思、意念专一料理军需器械。

三、一模一样 [ yī mú yī yàng ]

白话译文:形容完全相同,没有什么两样。

出处:《儒林外史》第五十四回:“今日抬头一看,却见他黄着脸、秃着头,就和前日梦里揪他的师姑一模一样,不觉就懊恼起来。”

朝代:清

作者:吴敬梓

四、一唱一和 [ yī chàng yī hè ]

白话译文:此唱彼和。比喻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出处:《警世通言》卷三十四:自此一唱一和 ,渐渐情熟,往来不绝。

朝代:明

作者:冯梦龙

翻译:从互相配合,互相呼应,渐渐地情成熟,往来不断。

五、一举一动 [ yī jǔ yī dòng ]

白话译文: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出处:《镜花缘》第七十四回:“可见古人一举一动,莫不令人归于正道,就是游戏之中,也都寓著劝世之意。”

朝代:清

作者:李汝珍

翻译:可以看到古人的每一个动作,无不让人归于正道,在这个游戏中的,也都在著劝世之意。

7. 一什么一四字成语大全

一板一眼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一棒一条痕 比喻做事扎实。

一步一鬼 走一步路就好象碰到一个鬼。形容遇事多疑。

一草一木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长一短 形容说话絮叨。

一唱一和 一个先唱,一个随声应和。原形容两人感情相通。

现也比喻二人互相配合,互相呼应。 一成一旅 成:古时以方圆十里为一成;旅:古时以兵士五百人为一旅。

形容地窄人少,力量单薄。 一箪一瓢 一箪食物,一瓢饮料。

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一德一心 德:心意。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举一动 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一鳞一爪 原指龙在云中,东露一鳞,西露半爪,看不到它的全貌。比喻零星片段的事物。

一龙一蛇 比喻人的处藏或出或处,或显或隐,随着情况的不同而变更。 一龙一猪 一是龙,一是猪。

比喻同时的两个人,高下判别极大。 一模一样 样子完全相同。

一喷一醒 原指斗鸡用水喷,使之清醒后再斗。后比喻推动督促。

一颦一笑 颦:皱眉。指忧和喜的表情。

一琴一鹤 原指宋朝赵抃去四川做官,随身携带的东西仅有一张琴和一只鹤。形容行装简少,也比喻为官清廉。

一丘一壑 丘:土山;壑:山沟。原指隐者所居之地。

后多用以指寄情山水。 一觞一咏 觞:古代盛酒器,借指饮酒;咏:吟诗。

旧指文人喝酒吟诗的聚会。 一生一世 一辈子。

一手一足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一丝一毫 丝、毫: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一点点儿,极小或极少。

一五一十 五、十:计数单位。五个十个地将数目点清。

比喻叙述从头到尾,源源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

一心一德 大家一条心,为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一心一计 一心一意。

一心一意 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薰一莸 薰:香草,比喻善类;莸:臭草,比喻恶物。

薰莸混在一起,只闻到臭闻不到香。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言一行 每句话,每个行动。 一吟一咏 指吟诗作赋。

一饮一啄 饮:喝水;啄:鸟类吃食。原指鸟类要吃就吃,想喝就喝,生活自由自在。

后也指人的饮食。 一张一弛 意思是宽严相结合,是文王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一朝一夕 朝:早晨;夕:晚上。

一个早晨或一个晚上。形容很短的时间。

一针一线 比喻极微小的东西。 一字一板 形容说话从容清楚。

一字一珠 一个字就象一颗珍珠。形容歌声婉转圆润。

也比喻文章优美,辞藻华丽。 一班一辈 指同等,不相上下。

一班一级 犹言一官半职。泛指官职。

一悲一喜 既悲伤又高兴。 一步一趋 ①形容紧跟着行走。

②比喻事事模仿和追随别人。常含贬意。

一倡一和 ①指一个先唱,一个和声,形容两人感情相通。后多比喻两人相互配合,彼此呼应。

倡,亦作“唱”。②指鸣声相呼应。

一弛一张 弛:放松弓弦。张:拉紧弓弦。

古时常以比喻施政宽严相济;现多比喻生活、工作要合理安排,有松有紧,劳逸结合。 一吹一唱 吹:吹嘘。

唱:唱和。两个人说话,互相帮衬。

一搭一档 指互相配合,彼此协作。有时含贬意。

一旦一夕 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一点一滴 形容微小零星。 一分一毫 形容很少的数量。

一根一板 方言。原原本本,一五一十。

一鼓一板 鼓、板都是演唱时用以调和节奏的,两者不可分离,因以喻互相帮衬。 一还一报 指做一件坏事后必受一次报复。

一晦一明 一暗一明。常指昼夜循环。

一家一火 指所有家当什物。 一家一计 指一夫一妻的家庭生活或财产。

亦引申为一家人。 一口一声 犹口口声声。

一夔一契 夔契都是舜时贤臣,后因以之喻良辅。 一来一往 形容动作的反复或交替。

一马一鞍 比喻一夫一妻,白头偕老。 一年一度 指每年一次。

一嚬一笑 指不高兴或喜悦的表情。嚬,皱眉。

一生一代 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一式一样 完全是一个式样。形容完全相同。

一手一脚 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同“一手一足”。 一死一生 指有关生死的关键时刻。

一天一地 满天满地。形容到处都是。

一夕一朝 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

同“一朝一夕”。 一笑一颦 指脸上的表情。

同“一颦一笑”。 一心一腹 指一条心。

一心一力 犹同心协力。团结一致,共同努力。

一心一路 犹一心一意。只有一个心眼儿,没有别的考虑。

一熏一莸 熏:香草;莸:臭草。比喻善常被恶所掩盖。

一迎一和 指一味迎合。 一缘一会 指有缘相合。

一针一缐 比喻细微的东西。缐,亦作“线”。

一枝一节 ①本指树木的枝节。②比喻事物之细小部分。

一枝一栖 比喻找到一份职业或栖身之所。 一肢一节 比喻事物的一小部分。

同“一肢半节”。 一重一掩 指山峦重迭稠密。

一字一句 形容人说话清楚从容。 一字一泪 一个字就仿佛是一滴眼泪。

形容文字写得凄楚感人。亦作“一言一泪”。

一坐一起 犹言一举一动。指人的每一个动作。

8. 四字成语一什么不什么

*** 、

一丝不苟、

一虎不河、

一毛不拔、

一尘不染、

一窍不通、

一文不值、

一定不易、

一卧不起、

一言不发、

一钱不值、

一介不取、

一瞑不视、

一尘不到、

一物不知、

一谷不登、

一笔不苟、

一事不知、

一跌不振、

一尘不缁、

一定不移、

一毫不差、

一毫不苟、

一蹶不兴、

一病不起、

一字不易、

一文不名

一钱不名、

一脚不移、

一毫不染

刘秀的早年

汉光武帝刘秀(前6—57),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县西)

白水乡(舂陵)人,系汉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的六世孙。刘秀的父亲刘钦曾经当过南顿(今河南项城县西)县令,“娶同郡樊重女,生三男三女,长男伯升(刘縯),次仲,次光武,长女黄,次元,次伯姬”②。

刘秀九岁时,父亲病故,由叔父刘良抚养成人。刘良任萧县(今江苏萧县西北)县令时,刘秀“随其叔父,在萧入小学”③。刘良罢官后,刘秀回转家乡,以农耕为业。王莽天凤年间,刘秀到长安求学,“高才好学,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①。以才识过人,深受南阳士大夫们的器重。不久,刘秀完成学业,从长安回到故乡。那时,正面临王莽统治即将崩溃的时候。

参加绿林军

刘秀是从参加绿林军起家的。绿林军起义于地皇二年(公元21 年)后,声势日益浩大。次年,分为下江兵、新市兵、平林兵等队伍。南阳豪族地主,也乘机起事。特别是豪族中的刘氏,“自发舂陵子弟合七八千人”,他们怀着“复高祖之业,定万世之秋”②的目的参加起义军。刘秀族兄刘玄参加了起义军,刘秀长兄刘縯使邓晨和兄弟刘秀起兵响应。当时刘秀正在宛城卖谷,遂与当地豪族李通、李轶等合谋,“乃市兵弩”,于地皇三年(公元22 年)十月起兵于宛城,时年二十八岁。

十一月,刘秀率领部众至舂陵,与刘縯会合。以刘縯兄弟为首的这支地主武装,号称舂陵兵。刘縯派族人刘嘉劝说新市兵首领王匡、平林兵首领陈牧与之“合军而进”。从此,刘氏代表人物刘玄、刘縯、刘秀相继参加了绿林军。

① 本节主要取材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凡引此纪文字不另加注。

②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③ 《东观汉记·光武纪》。

① 《东观汉记·光武纪》。

②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玄称帝

地皇四年(公元23 年)一月,绿林军诸部齐心同力,取得胜利,号刘玄为更始将军。乘胜追奔逐北,又大败陈茂、严尤所部王莽大军于清阳(今河南南阳南),进围宛城。绿林军各部兵力发展到十余万人。这年二月,“诸将会议立刘氏以从人望。豪杰咸归于伯升,而新市、平林将帅乐放纵,惮伯升威明,而贪圣公(刘玄)懦弱,先共定策立之,然后使骑召伯升,示其议。”①刘縯起兵舂陵,本欲自立,当然反对立刘玄为帝,他提出了暂缓的意见,说:等到“破莽,降赤眉,然后举尊号,亦未晚也”②。但农民军将领张邛等皆主张维持原议,“众皆从之”。于是更始元年(公元23 年)二月,在宛城以南的縯阳刘玄称帝,建年号为更始。刘秀被任命为太常、偏将军之职。

昆阳之战

刘玄称帝后,派刘縯攻下宛城作为都城,并派王凤、王常、刘秀率兵北上攻占昆阳(今河南叶县)、定陵(今河南舞阳县北)、郾城(今河南郾城)等地。在昆阳与官军发生一次大战。刘秀身先士卒,取得大胜。刘秀在此战中显出了军事才能,大大提高了他的声望和地位。

昆阳战后,刘縯与刘玄之间的矛盾更加激化。刘玄恐刘縯势大难制,设法谋杀了他。

刘縯被杀后,刘秀恐遭刘玄疑忌,深自韬晦。当刘縯的属官向他致吊唁时,他缄默不言,“难交私语,引过而已,又未尝自代昆阳之功,又不敢为伯升服丧,饮食言笑如平常”;但“独居辄不御酒,坐卧枕席有涕泣处”①。刘玄见刘秀态度恭谨,疑心顿释,乃任之为破虏大将军,封阳武侯,赏其在昆阳之战中的战功。

绿林军的胜利与刘玄之死

经过昆阳之战,王莽军主力被歼。绿林军乘胜分两路向长安进军:一路由王匡等率领北上攻取洛阳;另一路由申屠建等率领向西直捣长安。更始元年(公元23 年)九月,绿林军攻克长安,王莽被杀。推翻王莽统治后的第二年即更始二年(公元24 年),刘玄从洛阳徙都长安。刘玄入都长安后,生活日益腐化,大封宗室功臣,委政于亲信赵萌,排斥绿林军将领,因而与绿林军将领和广大起义军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

当刘玄都洛阳时,赤眉军领袖樊崇等曾随同刘玄的使者来到洛阳。刘玄仅用官衔笼络樊崇等人,引起了赤眉军将领的义愤。赤眉军立即分两路向刘玄进攻,大军直捣长安,连战皆捷。但在向长安进军途中,樊崇等赤眉军将领误听平陵人方阳的建议,拥立汉朝宗室子弟刘盆子为帝。更始三年(公元25 年,即光武帝建武元年)九月,赤眉军攻克长安,刘玄投降,不久为赤眉军将领谢禄所杀。

①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② 《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① 《东观汉记·光武纪》。

刘秀势力的发展

刘玄***覆灭之日,正是刘秀势力发展之时。刘玄初都洛阳时,任命刘秀为司隶校尉,先到洛阳,整顿官府文书。继以刘秀行大司马持节过河,招抚河北诸州郡。刘秀于更始元年十月“持节渡孟津,镇抚河北,安集百姓”①。所至之处,“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人喜悦”。邓禹劝刘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刘秀深以为然,“与定计议”。

当刘秀北至真定(今河北正定南)时,有个卖卦的卜者王郎,诈称是汉成帝之子,由刘林与赵地豪强李育、张参等拥立为天子。他们一面派兵遣将攻占城邑,一面发布檄文招抚州郡,幽州、冀州各地“皆望风响应”。更始二年,刘秀以王郎势力强盛,乃自真定北走蓟城(今北京市),又南奔饶阳(今河北饶阳县东北),渡嘑沱河至信都(今河北冀县一带),得到信都太守任光的支持,乃发信都郡县兵攻克堂阳(今河北新河县西北)等地。冀州豪族刘植、耿纯等各率宗族子弟相随,众至数万人;并征发所据郡国的材官、骑士为兵,北向攻克中山之卢奴(今河北定县),南向攻克常山之真定、元氏(今河北元氏县西北)、房子(今河北高邑西)等地,大破王郎大将李育所部大军于柏人(今河北内丘县东北),然后集中精锐围攻邯郸。上谷(郡名,属幽州,今河北怀来一带)太守耿况、渔阳(郡名,属幽州,今河北密云一带)太守彭宠派遣部将吴汉、寇恂率兵前来助战。更始二年五月,攻克邯郸,斩王郎。

平定王郎后,刘玄封刘秀为萧王,令其属部南归。刘秀以河北未完全平定为借口,拒不接受南归的诏令。这时,更始***土崩瓦解,割据势力纷纷拥兵自立,刘永据睢阳(今河南商丘一带),公孙述据巴蜀,李宪据淮南(今安徽寿县一带),秦丰据黎丘(今湖北襄樊市一带),张步据北海(今山东益都一带),董宪据东海(今江苏连云港市一带),延岑据汉中(今陕西汉中一带),田戎据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或称王,或称帝。各地起义军,除赤眉军而外,河北地区有铜马等数十支起义军,共数百万人。

平定河北各地

刘秀击破王郎后,便积极***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向河北地区各支起义军发动进攻。首先,派遣大将吴汉调发幽州、冀州十郡兵,在这年秋天大破铜马军。高湖军、重连军来援,亦为所败,余部被迫归附刘秀。刘秀收编铜马等起义军后,势力大增,众至数十万,故当时人以“铜马帝”称之。建武元年(公元25 年)正月,刘秀又率领大军攻歼尤来、大抢、五幡诸路农民起义军。于是,河北地区义军主力被刘秀消灭殆尽,河北地区亦尽归其所有。

刘秀称帝刘縯、刘秀兄弟起兵舂陵时,早有帝制自为之心,因而与刘玄之间存在着争夺帝位的矛盾。其后刘縯被杀,刘秀虽满腔悲愤,但以势力孤单,只得隐忍不发,缪为恭顺。到了吞并河北义军之后,“跨州据土,带甲百万”,遂公开与更始***决裂,于建武元年六月在鄗(今河北高邑)称帝,改元建武,建立起东汉***。同年七月,赤眉军进军关中,立刘盆子为帝;九月攻破长安,更始***宣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