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成语能概括计无复之的内容,计无复之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1 0
  1. 跪求孙子兵法翻译和三十六计翻译。详细的~~谢谢!
  2.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翻译是什么?
  3.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4. 求明史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5. 带无而四字成语
  6. 初中文言文翻译淮阴侯韩信
  7. 陈平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8. 计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译文郦食其是陈留高阳人。他非常喜欢读书,但家境贫寒,穷困潦倒,连能供得起自己穿衣吃饭的产业都没有,只得当了一名看管里门的下*小吏。但是尽管如能,县中的贤士和豪强却不敢随便役使他,县里的人们都称他为“狂生”。

等到陈胜、项梁等人反秦起义的时候,各路将领攻城略地经过高阳的有数十人,但郦食其听说这些人都是一些斤斤计较、喜欢烦琐细小的礼节,刚愎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小人,因此他就深居简出,隐藏起来,不去逢迎这些人。后来,他听说沛公带兵攻城略地来到陈留郊外,沛公部下的一个骑士恰恰是郦食其邻里故人的儿子,沛公时常向他打听他家乡的贤士俊杰。一天,骑士回家,郦食其看到他,对他说道:“我听说沛公傲慢而看不起人,但他有许多远大的谋略,这才是我真正想要追随的人,只是苦于没人替我介绍。你见到沛公,可以这样对他说,‘我的家乡有位郦先生,年纪已有六十多岁,身高八尺,人们都称他是狂生,但是他自己说并非狂生。’”骑士回答说:“沛公并不喜欢儒生,许多人头戴儒生的帽子来见他,他就立刻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在里边撒尿。在和人谈话的时候,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所以您最好不要以儒生的身份去向他游说。”郦食其说:“你只管像我教你的这样说。”骑士回去之后,就按郦生嘱咐的话从容地告诉了沛公。

后来沛公来到高阳,在旅舍住下,派人去召郦食其前来拜见。郦生来到旅舍,先递进自己的名片,沛公正坐在床边伸着两腿让两个女人洗脚,就叫郦生来见。郦生进去,只是作个长揖而没有倾身下拜,并且说:“您是想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还是想率领诸侯灭掉秦国?”沛公骂道:“你个奴才相儒生!天下的人同受秦朝的苦已经很久了,所以诸侯们才陆续起兵反抗暴秦,你怎么说帮助秦国攻打诸侯呢?”郦生说:“如果您下决心聚合民众,召集义兵来推翻暴虐无道的秦王朝,那就不应该用这种倨慢不礼的态度来接见长者。”于是沛公立刻停止了洗脚,穿整齐衣裳,把郦生请到了上宾的座位,并且向他道歉。郦生谈了六国合纵连横所用的谋略,沛公喜出望外,命人端上饭来,让郦生进餐,然后问道:“那您看今天我们的计策该怎么制定呢?”郦生说道:“您把乌合之众,散乱之兵收集起来,总共也不满一万人,如果以此来直接和强秦对抗的话,那就是人们所常说的探虎口啊。陈留是天下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的地方,现在城里又有很多存粮。我和陈留的县令很是要好,请您派我到他那里去一趟,让他向您来投降。他若是不听从的话,您再发兵攻城,我在城内又可以作为内应。”于是沛公就派遣郦生前往,自己带兵紧随其后,这样就攻取了陈留,赐给郦食其广野君的称号。

哪个成语能概括计无复之的内容,计无复之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跪求孙子兵法翻译和三十六计翻译。详细的~~谢谢!

1. 王安石复仇解文言文翻译

或问复仇,对曰:非治世之道也。明天子在上,自方伯、诸侯以至于有司,各修其职,其能杀不辜者少矣。不幸而有焉,则其子弟以告于有司,有司不能听,以告于其君;其君不能听,以告于方伯;方伯不能听,以告于天子,则天子诛其不能听者,而为之施刑于其仇。乱世,则天子、诸侯、方伯皆不可以告。故《书》说纣曰:“凡有辜罪,乃罔恒获。小民方兴,相为敌仇。”盖仇之所以兴,以上之不可告,辜罪之不常获也。方是时,有父兄之仇而辄杀之者,君子权其势,恕其情,而与之可也。故复仇之义,见于《春秋传》,见于《礼记》,为乱世之为子弟者言之也。

《春秋传》以为父受诛,子复仇,不可也。此言不敢以身之私,而害天下之公。又以为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此言不以有可绝之义,废不可绝之恩也。《周官》之说曰:“凡复仇者,书于士,杀者无罪。”疑此非周公之法也。凡所以有复仇者,以天下之乱,而士之不能听也。有士矣,不能听其之罪以施行,而使为人之子弟者仇之,然则何取于士而禄之也?古之于,其听之可谓尽矣,犹惧其未也,曰:“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今书于士,则杀之无罪,则所谓复仇者,果所谓可仇者乎?庸讵知其不独有可言者乎?就当听其罪矣,则不杀于士师,而使仇者杀之,何也?故疑此非周公之法也。或曰:世乱而有复仇之禁,则宁杀身以复仇乎?将无复仇而以存人之祀乎?曰:可以复仇而不复,非孝也;复仇而殄祀,亦非孝也。以仇未复之耻,居之终身焉,盖可也。仇之不复者,天也;不忘复仇者己也。克己以畏天,心不忘其亲,不亦可矣。

2. 帮忙翻译一下烈女传内容是,酒泉烈女庞娥亲者,禄福赵君安之女也

皇甫谧《列女传》中说:酒泉县有个贞烈女子叫庞娥亲的,表庞子夏的妻子,禄福县赵君安的女儿。赵君安被同县李寿了。娥亲有三个弟弟,都想为父报仇。李寿防备很严密。正好遭受灾疫,娥亲的三个弟弟都死了。李寿听说后大喜,请求会见宗族的人,互相庆贺,说:“赵家强壮的人口已经死了,只有柔弱的女儿,再也没有什么可怕的了!”李寿的防备就开始松懈了。

娥亲的儿子淯出门,听说了李寿的这些话,回来后告诉了娥亲。娥亲一向都有报仇之心,等到听了李寿的话,报仇的决心更加深了,悲伤的哭着说:“李寿,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了,终究不会让你活着!父仇不共戴天,不能杀了你,是我三个弟弟的耻辱。难道我娥亲就不能亲手杀了你吗?而你却在那儿庆幸呢?”于是娥亲偷偷地买了快刀,拿着兵刃,天天伤心,立志要杀了李寿。李寿为人凶暴,听了娥亲的话,更是乘马带刀,乡里的人都害怕他。隔壁有一个姓徐的妇女,担心娥亲不能制服李寿,害怕她反被李寿加害,多次劝谏她,说:“李寿,是个男子,一向凶恶,加上如今有所防备。赵娥亲虽有猛烈的志向,然而强弱悬殊,敌不过他。碰到然而打不过他,那么就会被李寿所害,灭绝了自家的门户,痛苦耻辱不轻呀。为了门户考虑,详细考量。”娥亲说:“父母之仇不共戴天。李寿不死,娥亲有何面目活在这人世间呢!现在虽然三个弟弟早死,门户没落,然而娥亲还在,岂能靠别人来报仇呢!如果以你的心情来说我,那么李寿杀不了;论我的心情,李寿必定被我所杀明显了。”娥亲日夜多次磨刀,握紧手腕,咬牙切齿,悲伤啼哭,长长叹息,家人和邻里都笑她。娥亲对左右的人说:“你们笑话我,只是因为我是一个弱女子不能杀了李寿的缘故吧。一定要以李寿的颈血来喂这刀刃,让你们这些人见识见识。”于是不管家里的事情,乘坐鹿车窥伺李寿。到了光和二年二月上旬,以白日清时,在都亭之前,与李寿相遇,娥亲于是下车扣住李寿的马,叱责他。李寿惊愕住了,回马想走。娥亲奋刀砍他,也砍伤了他的马。马受惊,李寿跑到了路边的水沟之中。娥亲搜寻到了就地砍他,砍中了兰树,刀折了。李寿被砍伤没有死,娥亲于是上前想夺取李寿的佩刀来杀李寿,李寿护刀睁眼大声呼叫,跳跃而起。娥亲于是挺身奋手,左手抵住他的下额,右手掐他的喉咙,反覆多次,李寿随手倒下。娥亲于是拔下他的刀来砍李寿的头,持着头来到都亭自首,衙门定罪后,慢步走到监狱,言辞面色不变。当时禄福官长汉阳县尹嘉不忍心审判娥亲,就解印辞官,想放她走。娥亲说:“报仇而死,是我的本分。严明法纪,是您的职责呀。怎么能够因为贪生而枉官法呢?”乡人听说后,倾城而出,观看的人就像人墙一样,无不为她悲喜交加,慷慨涕零,嗟叹不已。太守县尉不敢公然放了她,私下里放她离去,以方便自己躲藏。娥亲高声大叫说:“枉法逃死,不是我的本心。如今仇人已杀,死是我的本分,请求得归依法治以保全国家的体治。

3. 围魏救赵 文言文翻译

围魏救赵:relieve the besieged by besieging the base of the besiegers

这计是三十六计中相当精彩的一种智谋,它的精彩之处在于,以逆向思维的方式,以表面看来舍近求远的方法,绕开问题的表面现象,从事物的本源上去解决问题,从而取得一招致胜的神奇效果。

原文-注释共敌不如分敌①,敌阳不如敌阴②。

①共敌不如分敌:共,集中的。分,分散,使分散。句意:攻打集中的敌人,不如设法分散它而后再打。

②敌阳不如敌阴:敌,动词,攻打。句意为先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不如后打击气势旺盛的敌人。

赏析

古人按语说:治兵如治水:锐者避其锋,如导疏;弱者塞其虚,如筑堰。故当

齐救赵时,孙子谓田忌曰:“夫解杂乱***者不控拳,救斗者,不搏击,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 《史记》 卷六五《孙子吴起列传》 )。

对敌作战,好比治水:敌人势头强大,就要躲过冲击,如用疏导之法分流。对弱小的敌人,就抓住时机消灭它,就象筑堤围堰,不让水流走。孙子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想理顺乱丝和结绳,只能用手指慢慢去解开,不能握紧拳头去捶打;排解搏斗***,只能动口劝说,不能动手参加。对敌人,应避实就虚,攻其要害,使敌方受到挫折,受到牵制,围困可以自解。

4. 吕母报仇的文言文翻译

天凤元年,琅邪海曲有个叫吕母的人,儿子是县吏,犯了个小罪,县宰就把他杀了。

吕母怨恨县宰,秘密地召集人手,***为她儿子报仇。吕母家中素常有钱,有数百万的资产,于是她酿好酒,买刀剑衣服。

有青年人来要酒的,都给了他们。看他们中衣冠不整的,都借给他们衣服,不问多少。

几年后,钱渐渐用完了,青年人们要报答她。吕母哭着说:“我给你们厚待的原因,不是要好处。

只是那县宰不人道,把我儿子冤杀了,我要报仇。你们能够同情我吗?”青年人们知道了他的意思,又平常受它的好处,都答应。

当中勇敢的人自称猛虎,就聚集了几百人,和吕母到海中去,召集亡命之徒,有了几千人。吕母自称将军用兵攻破海曲。

抓住县宰。小兵们都为县宰求情。

吕母说:"我儿子犯了小罪,不该死,你就把他杀了。罪该死,又求什么情呢?”就把县宰杀了,用他的头祭儿子的墓,回到海中去了。

5. 赵之灭亡文言文《战国策.赵四》

战国策.赵四 卷二十一 赵四 国学○为齐献书赵王 国学为齐献书赵王使臣与复丑曰:“臣一见而能令王坐而天下致名宝,而臣窃怪王之不试见臣而穷臣也。

群臣必多以臣为不能者,故王重见臣也。以臣为不能者非他,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

非然,则交有所偏重者也;非然,则知不足者也;非然,则欲以天下之重恐王而取行于王者也。臣以齐循事王,王能亡燕,能亡韩、魏,能攻秦,能孤秦。

臣以为齐致尊名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尊名于王?臣以齐致地于王,天下孰敢不致地于王?臣以齐为王求名于燕及韩、魏,孰敢辞之?臣之能也,其前可见已。齐先重王,故天下尽重王;无齐,天下必尽轻王也。

秦之强以无齐之故重王,燕、魏自以无齐故重王。今王无齐独安得无重天下?故劝王无齐者非知不足也,则不忠者也;非然,则欲用王之兵成其私者也;非然,则欲轻王以天下之重取行于王者也;非然,则位尊而能卑者也。

愿王之孰虑无齐之利害也。” 国学○齐欲攻宋 国学齐欲攻宋,秦令起贾禁之,齐乃捄赵以伐宋。

秦王怒,属怨于赵。李兑约五国以伐秦,无功,留天下之兵于成皋,而阴构于秦。

又欲与秦攻魏,以解其怨而取封焉。国学魏王不说。

之齐,谓齐王曰:“臣为足下谓魏王曰:‘三晋皆有秦患。今之攻秦也,为赵也。

五国伐赵,赵必亡矣。秦逐李兑,李兑必死。

今之伐秦也,以救李子之死也。今赵留天下之甲于成皋,而阴鬻之于秦,已讲,则令秦攻魏以成其私封,王之事赵也何得矣?且王尝济于漳而身朝于邯郸,抱阴成,负蒿葛薜,以为赵蔽,而赵无为王行也。

今又以何阳、姑密封其子,而乃令秦攻王,以便取阴。人比然而后如贤不,若王若用所以事赵之半收齐,天下有敢谋王者乎?王之事齐也,无入朝之辱,无割地之费。

齐为王之故,虚国于燕、赵之前,用兵于二千里之外,故攻城野战未尝不为王先被矢石也。得二都,割河东,尽效之于王。

自是之后,秦攻魏,齐甲未尝不岁至于王之境也。请问王之所以报齐者可乎?魏呡处于赵,去齐三千里,王以此疑齐,曰有秦阴。

今王又挟国外薛公以为相,善韩徐以为上交,尊虞商以为大客,王固可以反疑齐乎于?’魏王听此言也甚诎,其欲事王也甚循。其怨于赵。

臣愿王之曰闻魏而无庸见恶也,臣请为王推其怨于赵,愿王之阴重赵,而无使秦之见王之重赵也。秦见之且亦重赵。

齐、秦交重赵,臣必见燕与韩、魏亦且重赵也,皆且无敢与赵治。五国事赵,赵从亲以合于秦,必为王高矣。

臣故欲王之偏劫天下,而皆私甘之也。王使臣以韩、魏与燕劫赵,使丹也甘之;以赵劫韩、魏,使臣也甘之;以三晋劫秦,使顺也甘之;以天下劫楚,使呡也甘之。

则天下皆逼秦以事王,而不敢相私也。交定,然后王择焉。”

国学○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 国学齐将攻宋而秦、楚禁之。齐因欲与赵,赵不听。

齐乃令公孙衍说李兑以攻宋而定封焉。李兑乃谓齐王曰:“臣之所以坚三晋以攻秦者,非以为齐得利秦之毁也,欲以使攻宋也。

而宋置太子以为王,下亲其上而守坚,臣是以欲足下之速归休士民也。今太子走,诸善太子者皆有死心。

若复攻之,其国必有乱,而太子在外,此亦举宋之时也。“臣为足下使公孙衍说奉阳君曰:‘君之身老矣,封不可不早定也。

为君虑封,莫如于宋,他国莫可。夫秦人贪,韩、魏危,燕、楚辟,中山之地薄,莫如于阴。

失今之时,不可复得已。宋之罪重,齐之怒深,残乱宋,得大齐,定身封,此百代之一时也以。

’奉阳君甚食之,唯得大封,齐无大异。臣愿足下之大肆发攻宋之举,而无庸致兵,姑待已耕,以观奉阳君之应足下也。

县阴以甘之,循有燕以临之,而臣待忠之封,事必大成。臣又愿足下有地效于襄安君以资臣也。

足下果残宋,此两地之时也,足下何爱焉?若足下不得志于宋,与国何敢望也?足下以此资臣也,臣循燕观赵,则足下击溃而决天下矣。” 国学○五国伐秦无功 国学五国伐秦无功,罢于成皋。

赵欲构于秦,楚与魏、韩将应之,秦弗欲。苏代谓齐王曰:“臣以为足下见奉阳君矣。

臣谓奉阳君曰:‘天下散而事秦,秦必据宋,魏冉必妒君之有阴地也。秦王贪,魏冉妒,则阴不可得已矣。

君无构,齐必攻宋。齐攻宋,则楚必攻宋,魏必攻宋,燕、赵助之。

五国据宋,不至一二月阴必得矣。得阴而构,秦虽有变,则君无患矣。

若不得已而必构,则愿五国复坚约,愿得赵,足下雄飞,与韩氏大吏东免齐王,必无召呡也。使臣守约,若与有倍约者,以四国攻之;无倍约者,而秦侵约,五国复坚而宾之。

今韩、魏与齐相疑也,若复不坚约而讲,臣恐与国之大乱也。齐、秦非复合也,必有踦重者矣。

后合与踦重者,皆非赵之利也。且天下散而事秦,是秦制天下也。

秦制天下,将何以天下为?臣愿君之蚤计也。国学“‘天下争秦,有六举,皆不利赵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负海内之国,合负亲之交以据中国,而求利于三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不利于赵,而君终不得阴,一矣。

天下争秦,秦王内韩珉于齐,内成阳君于韩,相魏怀于魏,复合衍交,两王王贲、韩他之曹皆起而行事,是秦之一举也。秦行是计也,不利于赵,而君又不得阴,二矣。

天下争秦,秦王受齐受赵,三强三亲,以据魏而求安邑,是秦。

6. 急,《复仇议状》文言文翻译

驳复仇议 原文 臣伏见天后时,有同州下圭人徐元庆者,父爽为县尉赵师韫所杀。

卒能手刃父仇,束身归罪。当时谏臣陈子昂建议诛之而旌其闾,且请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臣窃独过之。 臣闻礼之大本,以防乱也。

昔日无为贼虐,凡为子者杀无赦。刑之大本,亦以防乱世。

若日无为贼虐,凡为治者杀无赦。其本则合,其用则异,旌与诛莫得而并焉。

诛其可旌,兹谓滥,黩刑甚矣;旌其可诛,兹谓僭,坏礼甚矣。果以是示于天下,传于后代,趋义者不知所以向,违害者不知所以立,以是为典,可乎? 盖圣人之制,穷理以定赏罚,本情以正褒贬,统于一而已矣。

向使刺谳(音厌)其诚伪,考正其曲直,原始而求其端,则刑礼之用,判然离矣。何者?若元庆之父,不陷于公罪;师韫之诛,独以其私怨。

奋其吏气,虐于非辜,州牧不知罪,刑官不知问,上下蒙冒,吁号不闻。而元庆能以戴天为大耻,枕戈为得礼,处心积虑,以冲仇人之胸,介然自克,即死无憾,是守礼而行义也。

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其或元庆之父,不免于罪,师韫之诛,不愆于法。是非死于吏也,是死于法也。

法其可仇乎?仇天子之法,而戕奉法之吏,是悖骜而凌上也。执而诛之,所以正邦典,而又何旌焉? 且其议曰:“人必有子,子必有亲,亲亲相仇,其乱难救?”是惑于礼也甚矣!礼之所谓仇者,盖以冤抑沉痛,而号无告也;非谓抵罪触法,陷于大戮。

而曰“彼杀之,我乃杀之”,不议曲直,暴寡胁弱而已。其非经背圣,不亦甚哉!周礼:“调人掌司万人之仇,凡而义者,令勿仇,仇之则死。

有反杀者,邦国交仇之。”又安得亲亲相仇也?《春秋·公羊传》曰:“父不受诛,子复仇可也;父受诛,于复仇,此推刃之道,复仇不除害。”

今若取此以断两下相杀,则合于礼矣。 且夫不忘仇,孝也;不爱死,义也。

元庆能不越于礼,服孝死义,是必达理而闻道者也。 夫达理闻道之人,岂其以王法为敌仇者哉?议者反以为戮,黩刑坏礼,其不可以为典,明矣! 请下臣议附于令,有断斯狱者,不宜以前议从事,谨议。

柳宗元简介 柳宗元(七七三-八一九),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贞元初年进士,官监察御史。

顺宗时,王叔文执政,他任礼部员外郎,锐意推行政治改革。不久,王叔文失败,他也被贬为永州司马,迁柳州刺史。

在南方凡十四年,死于柳州。 柳宗元是杰出的思想家,凭着一股积极的热情和出色的才能进行政治活动。

改革虽然失败了,中年以后的处境更加悲苦,但这却使得柳宗元有机会深入生活、接近百姓、反思历史,从而使他成为一个卓越的散文家和诗人。他和韩愈是古文运动的两个主要倡导者。

但从一定意义上说,柳宗元在思想方面所具有的进步的积极的意义,似又因韩愈的某些保守意识而有所不及。 柳宗元的诗,数量较多的是抒写个人抑郁的心情和离乡去国的悲哀。

从这些诗篇里,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有理想的正直的人在不合理的黑暗社会里遭受到怎样残酷的迫害!在柳诗中成为特有的新颖题材的是对西南地带少数民族生活进行多方面描绘的作品。其中洋溢着非常浓厚的地方情调和气氛。

至于刻画自然景物的小诗,如《江雪》、《渔翁》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作。著有《柳河东集》四十五卷,《外集》二卷。

注释 天后:指则天。伏:表示敬畏的词。

陈子昂:( 661—— 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县) 人,唐初杰出诗人、文 学家。二十四岁中进士,曾任右拾遗之 职。

旌其闾;指在徐元庆的家乡立牌坊或赐匾额予以表彰。 令:律令。

典:法典。 潜:超越本分。

刺:侦察调查。谳:审判定案。

州牧:一州的长官。 戴天:共同生活在苍天之下。

语出《礼记·曲礼》:“父之仇,弗与 共戴天。”枕戈:头枕武器。

《礼记·檀弓》孔子说“居父母 之仇”,“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这几句话引自《周 礼·地官》“调人”条。

调人:官名。《春秋·公羊传》:相 传是孔子再传***公羊高著的一部解释《春秋》的书。

引文见 《公羊传》定公四年。 解题 武则天当政时,同州下圭(今陕西渭南县)人徐元庆之父徐爽,被下圭县尉赵师韫(音韵)。

后赵师韫入朝为御史,徐元庆则更姓易名,在驿站之中充当仆役。过了很大,赵师韫恰好住在这个驿舍中,徐元庆便趁机亲手杀死了他,然后,投案自首。

对于这个案件,当时朝中有不少人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是孝义刚烈的行为,应赦免他的罪;而陈子昂则认为,按照法律,擅自的要处死。因此,他建议,应当对徐元庆依***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并将此事编入律令。

当时,大家都赞同陈子昂的主张。 柳宗元的这篇文章,是驳斥陈子昂的主张的。

他引经据典,说明这种主张自相矛盾,背礼违法,造成混乱。文章虽然从维护封建的“礼”与“法”的尊严出发,调和为亲报仇与守法之间的矛盾。

然而,作者在行文中,却侧重于说明官吏违法杀入应当受到惩处这个观点,对人民群众反抗暴虐官吏的行为客观上予以支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和批判了吏治黑暗和官官相护的社会现实。 文章分析透辟,语言精炼而准确。

反映了作者散文的“峻洁廉悍”。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翻译是什么?

一、计 篇

导 读

又称始计篇,因为首篇,又其他十二篇的篇名皆为两个字,故部分学者加入“始”字,一则此计为各篇顺序之首,二则此事为诸事时间之前,三则与其他十二篇在字数上交相辉映。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这是全书的纲领。

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子曰:兵者,(1)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也。(3) (1)兵:本义指兵器,武器等。《说文》:“兵, 械也。从廾[gǒng],持斤,并力貌”。(斤,是短斧之类;廾为两手捧物之意。)《周礼·司兵》:“司兵掌五兵”,注引郑司农云:“五兵者,戈、殳殳[shū]、戟、酋矛、夷矛”。(殳:古代的一种武器,用竹木做成,有棱无刃。)此处由兵可引申为兵卒、军队、战争等义。此处指战争。 (2)死生之地,存亡之道:战争场所,得其利者生,失其利者死。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杜牧注:“国之存亡,人之死生,皆由于兵。”而贾林注:“地,犹所也,亦谓陈师、振旅、战陈之地。”所释义狭。戚继光《大学经解》谓此句“正以释国之大事也。地字虚看,乃兵之死生所系;存亡,以国亡。”其释较公允。《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圣人以兴,乱人以废。废、兴、存、亡,……皆兵之由也。” (3)不可不察:此句言深入考察、研究。《尔雅·释估》:“察,审也。” 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到百姓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认真地考察和研究。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1)一曰道,(2)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3)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4)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5)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6)将者,智、信、仁、勇、严也。(7)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8)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9)吾以此知胜负矣。 (1)经:织机上的纵线,引申有“纲”、“纲领”之义。此为动词,意为“以……为纲进行研究”。五事:五个方面的情况,即下文“道、天、地、将、法”五个方面的情实。校:比较。 计:上古指筹码。《说文》《说文解字》:“计,筭[suàn]也。”索其情:索,求索,探索。《广雅·释诂[gǔ]三》:“索,求也。”情,指敌我双方的实情。即需自五方面分析、比较及探索。 (2)道:道路。此处指政治开明。 (3)民与上同意:上,指国君;意,思想、志向。此句谓民众与国君同心协力。 (4)不畏危:曹操《孙子略解》注:“危者,危疑也。”俞樾[yuè]《诸子平议·补录》云:“曹公注曰:危者,危疑也,不释畏字,其所据本无畏字也。民不危,即民不疑、曹注得之。” (5)阴阳:指昼夜、睛晦[huì]等自然天象。时制:指季节更替。 (6)险易:泛指险阻难行之地。易,平坦易行之地,《说文》:“险,阻难也”。死生:不可攻守进 退或可攻守进退(之地)。 (7)智、信、仁、勇、严:孙武认为这是将领必须具备的五个方面的素质。此句《潜夫论》引作“将者,智也、仁也、敬也、信也、严也。” (8)曲制:军队的组织、编制等制度。曹操注:“部曲、幡[fān]帜、金鼓之制也。” 官道:各级将吏的职责区分、统辖管理等制度。主用:军备物资、军事费用的供应管理制度。 (9)主孰有道:孰,谁。道,曹操《孙子略解》注:“道德智能。”此句指哪一方的国君得民心,政治清明。 天地孰得:曹操《孙子略解》注:“天时、地利。”李筌[quán]注同。即指哪一方得天时、地利。 兵众孰强:指哪一方的军队武器装备、物资保障更好。 因此,要通过对敌我五个方面(五事)的情况进行综合比较,来探讨战争胜负的情形:一是政治,二是天时,三是地势,四是将领,五是制度。政治,就是要让民众和君主的意愿一致,战时他们才会为君主去死,不存二心。天时,就是指昼夜、晴雨、寒冷、炎热、季节气候的变化。地势,就是指高陵洼地、路途远近、险隘平坦、进退方便等条件。将领,就是指挥者所具备的智慧、诚信、仁爱、勇猛、严明等素质。制度,就是军制、军法、军需的制定和管理。凡瞩这五个方面的情况,将领都不能不知。充分了解这些情况的就能取胜,相反就会作战失败。此外,还要通过比较双方的具体条件(七计)来探究战争胜负的情形,即双方君主哪一方施政清明?哪一方将帅更有才能?哪一方拥有更好的天时地利?哪一方军纪严明?哪一方兵力强大?哪一方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赏罚分明?通过这些分析比较就能够判断谁胜谁负了。 将听吾计,(1)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2)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3)势者,因利而制权也。(4) (1)将听吾计:“将”指将军。但一解释指孙子求吴王阖闾[hé lǘ]吴王阖闾之语。即:“如吴王听我计”。 但从全文观之,宜释为“将领”。 (2)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用我计必胜,我将留下;不用我计必败,我即离去。 (3)计利以听:以,通“已”。听,从,***纳。此句谓筹谋有利的作战方略已被***纳,即战争决策已定。势:适势。《考工记·弓人》:“射远者用势。”郑司农云:“势为形势。”以佐其外:佐,***,辅佐。外,曹操《孙子略解》注:“常法之外也”,未准。梅尧[yáo]臣曰:“定计于内,为势于外,以助成胜。”此句谓造势以佐助人君有效地达到战争目的。 (4)权:权变之举。制权,即***取应变行动。《荀子·议兵》:“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随物变化。” 若听从我的意见,用兵作战就会取胜,我就留下来;若是不从,打仗就会失败,我将会离开这里。 我的军事思想您认为能够接受,再从外交上造成大好形势作为***条件,就掌握了主动权。所谓态势,即是凭借有利的情况,以制定临机应变的策略。 兵者,诡道也。(1)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2)实而备之,强而避之,(3)怒而挠之,卑而骄之,(4)佚而劳之,亲而离之。(5)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6) (1)诡道:诡诈之术。欺诈、多变的方式。《孙膑兵法·威王问》《孙膑兵法》:“诈者,所以困敌也。”此句言用兵打仗,应以机变为原则。 (2)乱而取之:杜牧注:“敌有昏乱,可以乘而取之。”此句言敌人处于混乱状态,要乘机进攻。 (3)实而备之:曹操《孙子略解》注:“敌治实,须备之也。”梅尧臣注:“彼实则不可不备。”敌具实力,则需严加戒各。 (4)怒而挠之:怒,士气旺盛。梅尧臣注:“彼福急易怒,则挠之,使愤急轻战”。挠,扰之意,又训为屈。此句意亦可理解为敌人士气旺盛,我当谨慎屈避其锋锐,待其气衰,再攻击。卑而骄之:敌人小心谨慎,则使敌人骄傲、松懈。 (5)佚:安逸。亲而离之:离,离间《广雅·释诂一》:“离,分也。”此句意为敌人内部团结,则设计使它们分裂。 (6)不可先传:曹操《孙子略解》注:“传,犹泄也。”杜牧注曰:“传,言也。”此全句谓军事家克敌致胜的奥秘,不可以事先讲明。 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1)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2) (1)庙算古代宗庙:《新注》曰:“古时候兴兵作战,要在庙堂举行会议,谋划作战大计,预计战争胜负,这就叫庙算。”得算多:谓指具备取胜的条件多。 (2)见:同“现”,呈现,显现。 未战之前就能预料取胜的,是因为筹划周密,条件充分;未开战而估计取胜把握小,是具备取胜的条件少。条件充分的取胜就大,准备不充分的就会失败。何况一点条件也不具备的呢!我根据这些来观察战争,胜败也就清楚了。

小 节

本篇主题词 知用其计,攻其不备,出人意料,为兵家取胜诡道。 现代释用 说到“计”,***皆知,对于它的作用,很多人都能信口说几句,但绝大数人又不能用得明白,皆因不知“计”的奥妙。 孙子说孙武:“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可见,孙子头脑中有一套征服人心的妙计。粗略看来,他提供了一下八点计策: 一是,因利而制权;二是,用而视之不用;三是,远近相互交错;四是,用利益打动人;五是,在混乱中取胜;六是,避开强大对手;七是,善于激怒对手;八是,能够攻其不备。 一句话,这些都是所谓的算计。所谓“多算胜,少算不胜”表明:算计应先于行动,算则胜,不算则败。战争如此,领导、做人、经商,莫不如此。

[编辑本段]二、作战篇

导 读

《作战》主要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

原文、注释及译文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shèng],(1)带甲十万,千里馈粮,(2)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3)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4) (1)驰车千驷:驰,奔、驱。驷,《诗经·清人》:“驷介旁旁”。郑玄笺[jiān]云:“驷,四马也。”曹操《孙子略解》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此句话谓套四匹马的轻型战车一千辆。古代战车革车千乘:革车,《札[zhá]记·明堂位》:“革车千乘。”郑玄注:“革车,兵车也。”曹操《孙子略解》注:“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杜牧注:“革车辎车,重车也,载器械、财货、衣装也。”此句话意为装载军械物资的兵车千乘。 (2)带甲:春秋战国时期称武装士卒为带甲。馈粮:《周礼·玉府》郑玄注:“古者致物于人,尊之则曰献,通行曰馈。”馈粮,运送粮草。 (3)宾客:各国诸侯的使节及游士。胶漆之材:张预注曰:“胶漆者,修饰器械之物也。”此言制造与维修弓矢等作战器械的物资。车甲之奉:张预注:“车甲者,膏[gāo]辖金革之类也。”此句意为千里行军车甲修缮的花费。 (4)举:可出发。 孙子说:按一般的作战常规,出动战车千乘,运输车千辆,军队十万,越地千里运送粮草,那么前后方的军需,宾客使节的招待费,胶漆器材的补充,车辆盔甲的供给等,每天都要耗资巨万。只有作好了准备,十万大军才能出动。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1)夫钝兵挫锐,屈力殚[dān]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2)故兵闻拙[zhuō]速,未睹巧之久也。(3)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4)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5)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6) (1)用战也胜:作战但求(速)胜。钝兵挫锐:兵器钝坏,锐气受挫。梅尧臣注:“兵杖钝弊而军气挫锐。” 久暴师:长期领军于外。暴同“曝”。 (2)殚货:殚,《说文》:“尽也。”殚货言物资耗尽。不能善其后:何氏注:“谓兵不胜而敌乘其危殆[dài],虽智者不能尽其善计而保全。”其说是。 (3)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拙,《说文》:“拙,不巧也。”速,速胜。拙速:直截了当,迅速解决。巧,工巧。久,拖延。李贽[zhì]《孙子参同》卷二注:“宁违毋[wú]久,宁拙毋巧;但能速胜,虽拙可也。” (4)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社牧注:“兵者凶器,久则生变。” (5)役不再籍:役,兵役。籍,名册,这里作动词,指征调。此句的意思是不再按名册继续征发兵役。粮不三载:三,意指极多。曹操曹操《孙子略解》注云:“始载粮,后遂因食于敌,还兵入国,不复以粮迎之。”言不多次运送军粮。 (6)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曹操《孙子略解》注:“兵甲战具,取用国中,粮食因敌也。”因,依、就,此为顺便夺取之意。 用此军队作战,要求速胜,旷日持久就会使军队疲惫,挫伤锐气,攻城就会耗尽人力,久驻在外,会使国家财政发生困难。如果军队疲惫、锐气挫伤,战斗力下降,财力不足,那么诸侯国就会乘机举兵进犯,尽管有足智多谋的人,也难以收拾这种局面。所以在用兵上,虽笨拙的指挥官也要速战速决,没有见过讲究指挥工巧而追求旷日持久的现象。战争久拖不决而对国家有利的事情,自古至今,都未曾听说过。因此说,不能全面了解战争害处的人,也就不能真正懂得战争的有利之处。 善于用兵打仗的人,兵员不再次征调,粮饷不再三转运,武器装备在国内准备充足,粮草补给在敌国解决,这样,军队的军粮就能满足了。 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1)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2)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3)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车罢马,甲胄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4) 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qǐ]秆[gǎn]一石[dàn],当吾二十石。(5) (1)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远途运输,耗尽财力、人力,使国家、百姓贫困。 (2)近于师者贵卖:贵卖,言物价上涨。曹操《孙子略解》注云:“军行已出界,近师者贪财,皆贵卖,则百姓虚竭也。”言军队驻地附近物价上涨。财竭则急于丘役:财竭。财力枯竭。丘役,指军赋。据《周礼》记载:“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diàn]。”从西周至春秋,军赋不断增加,春秋时,丘出戎马一匹,牛三头。丘为征收军赋的基层单位。此句话意思为国家财力枯竭,急于加重丘井之役。 (3)中原:泛指国内。 (4)破车罢马:罢,同“疲”。战车破损,马匹疲病。戟盾蔽槽:戟,戟合戈矛为一体的古兵器。蔽橹[lǔ],一种主要用于防卫的大型盾牌,以大车轮类巨物蒙以生牛皮,可屏蔽,故称蔽槽。王皙[xī]曰:“蔽,可以屏蔽;橹,大楯[dùn]也。”丘牛大车:曹操《孙子略解》注:“丘牛,谓丘邑之牛。大车,乃长级车也。”此言为牛拉的辎重车辆。 (5)智将务食于敌:务,追求,力争。食,取食。明智的将领务求于敌国就地取粮。钟:古容量单位。《左传·昭公元年》:“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子釜,釜则十钟。陈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大矣!”曹操《孙子略解》注:“六解四斗为钟。”芑:梁、黍[shǔ]一类的农作物。秆:稻麦等植物的茎,同“箕”[jī],即豆秸[jiē]。《汉书·杨恽[yùn]传》:“种一顷[qǐng]豆,落而为箕。”杜牧注曰:“芑,豆秸也;秆,禾藁[gǎo]也。” 国家由于兴兵而造成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转运军需,百姓就会贫困。临近驻军的地方物价必然飞涨,物价飞涨就会使国家的财政枯竭。国家因财政枯竭就会加重赋役,军力衰弱、财政枯竭。国内百姓穷困潦倒,每家资财耗去了十分之七。***的经费,亦因车辆的损耗、战马的疲惫,盔甲、箭弩、戟盾、矛橹的制作补充及丘牛大车的征用,而损失了十分之六。 所以,高明的指挥员务求在敌国内解决粮草供应问题。就地取食敌国一钟的粮食,等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钟;夺取当地敌人饲草一石,相当于自己从本国运出二十石。 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1)故车战,得车十乘已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jīng]旗,车杂而乘之,卒春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2) 故兵贵胜,不贵久。(3) 故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4) (1)故杀敌者,怒也:激发对敌愤怒,故可杀敌。取敌之利者,货也:梅尧臣曰:“取敌则利吾人以货。”对夺取敌人资财者要以实物予以奖励。 (2)车杂:杂,混杂,混编。此句谓将俘获敌战车混编入己车阵中。是谓敌胜而益强:曹操《孙子略解》注:“益己之强。”杜牧杜牧注:“得敌卒也,因敌之资,益己之强。”这就是所谓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更加强大。 (3)兵贵胜,不贵久:贵,重也。曹操《孙子略解》注:“久则不利,兵犹火也,环戢[jí]将自焚也。”意谓用兵作战贵在速战,持久则不利。 (4)知兵之将:知,识。《周礼·大司徒》:“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知,明于事。”此谓懂得用兵的将帅。民之司命:司,《诗经·羔裘》:“邦之司直”,毛亨传:“司,主也。”此谓民众命运的掌握者。国家安危之主:主,《管子·形势解》:“主者,人之所仰而生也。”曹操注:“将贤则国安。”此谓国家安危的主宰。 要使战士勇于杀敌,就要激励军队的士气;要使军队夺取敌人的军需物资,就必须用财物奖励。因此在车战时,凡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奖赏最先夺得战车的士卒,换上我军的旗帜,将其混合编入自己的车阵之中;对于敌人的俘虏,要给予优待、抚慰和使用他们。这样就会战胜敌人而使自己日益强大。 所以,用兵贵在速战速决,不宜旷日持久。 深知用兵之法的将领,是民众命运的掌握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

后出师表原文及翻译

答司马谏议书全文翻译如下:

鄙人王安石请启:昨天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下认为与君实您交往相好的日子很久了,但是议论起政事来(意见)常常不一致,(这是因为我们)所持的政治主张和方法大多不同的缘故啊。

虽然想要勉强劝说几句,最终也必定不被您所谅解,所以只简单的给您回信,不再逐—替自己辩护。后来又考虑到蒙您一向看重和厚待我,在书信往来上不宜马虎草率,所以我现在详细地说出我这样做的原因,希望您看后或许能谅解我吧。

大概读书人所争辩的,尤其在于名气是否符合(实际),名气符合实际后,天下之间就没人会去阻拦他了。如今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的做法侵犯了官吏们的职权,惹是生非制造事端,聚敛钱财与民争利,拒不接受意见,因此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指责。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在朝堂上公开议订法令制度并在朝廷上修改,把它交给有关部门官吏去执行,这不属侵犯官权;效法先皇的贤明政治,用来兴办好事,革除弊端,这不是惹是生非;替国家理财政,这不是搜刮钱财;驳斥错误言论,责难奸佞小人,这不是拒听意见。至于那么多的怨恨和诽谤,那本来预料到它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苟且偷安、得过且过(已)不是一天(的事)了。士大夫们多数把不顾国家大事、附和世俗(的见解),向众人献媚讨好当做好事,(因而)陛下才要改变这种(不良)风气,那么我不去估量反对者的多少,想拿出(自己的)力量帮助陛下来***这股势力,(这样一来)那么那些人又为什么不(对我)大吵大闹呢?

盘庚迁都(的时候),连老百姓都抱怨啊,(并)不只是朝廷上的士大夫(加以反对);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这是他)考虑到(迁都)合理,然后坚决行动;认为对(就)看不出有什么可以后悔的缘故啊。

如果君实您责备我是因为(我)在位任职很久,没能帮助陛下干一番大事业,使这些老百姓得到好处,那么我承认(自己是)有罪的;如果说现在应该什么事都不去做,墨守前人的陈规旧法就是了,那就不是我敢领教的了。

没有机会(与您)见面,内心不胜仰慕至极!

作品简介与赏析

《答司马谏议书》节选自北宋文学家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篇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言辞犀利,针锋相对,是古代的驳论名篇之一。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求明史刘基传原文及翻译

《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国张俨的《默记》,一般认为是诸葛亮的作品。

原文: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

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谨陈其事如左:

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刘繇、王朗各据州郡,论安言计,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使孙策坐大,遂并江东,此臣之未解二也。

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然困于南阳,险于乌巢,危于祁连,逼于黎阳,几败北山,殆死潼关,然后伪定一时耳。况臣才弱,而欲以不危而定之,此臣之未解三也。

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任用李服而李服图之,委任夏侯而夏侯败亡,先帝每称操为能,犹有此失,况臣驽下,何能必胜?此臣之未解四也。

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

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夫难平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手,谓天下以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

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翻译:

先帝考虑到蜀汉和曹贼是不能同时存在的,复兴王业不能偏安一方,所以他才把征讨曹贼的大事托付给我。凭着先帝的英明来衡量我的才干,本来他是知道我去征讨曹贼,我的才能是很差的,而敌人是强大的。

但是不征伐曹贼,他所创建的王业也会丢掉,坐着等待灭亡,哪里比得上去讨伐敌人呢?因此先帝毫不迟疑地把讨伐曹贼的事业托付给我。

我接受遗命以后,每天睡不安稳,吃饭不香。想到为了征伐北方的敌人,应该先去南方平定各郡,所以我五月领兵渡过泸水,深入到连草木五谷都不生长的地区作战,两天才吃得下一天的饭。

不是我自己不爱惜自己,只不过是想到蜀汉的王业决不能够偏安在蜀都,所以我冒着艰难危险来奉行先帝的遗意。可是有些发议论的人却说这样作不是上策。

如今曹贼刚刚在西方显得疲困,又竭力在东方和孙吴作战,兵法上说要趁敌军疲劳的时候向他进攻,现在正是进兵的时候。我恭敬地把一些情况向陛下陈述如下:

高帝象日月一样英明,谋臣们智谋渊博深远,却是经历过艰险,受过创伤,遭遇危难以后才得到安全,现在陛下未韶赶得上高帝,谋臣不如张良、陈平,却想***用长期相持的策略来取得胜利,安然平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一点。

刘繇、王朗,各自占据州郡,在谈论如何才能安全、提出种种计谋时,动不动就引用圣贤的话,满腹都是疑问,胸中塞满了难题,今年不战,明年又不出征,使得孙策安然强大起来,于是吞并了江东。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二点。

曹操的智慧计谋,远远地超过一般人,他用起兵来就好象孙膑、吴起一样,可是他却曾在南阳受困,在乌巢处于险境,在祁连山上遭到危险,在黎阳被逼,几乎在北山失败,差一点死在潼关,后来才在表面上稳定了一段时间。

何况我的才力很弱,却打算不经历危险来安定天下。这是我不理解的第三点。

曹操五次攻打昌霸没有获胜,四次渡过巢湖没有获得成功,任用李服,可是李服却图谋杀死他,委任夏侯渊,可是夏侯渊却战败身亡。

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是个有才能的人,他还有这些失误的地方,何况我才能平庸低下,哪里就一定能获胜呢?这是我不理解的第四点。

扩展资料:

《后出师表》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事先扬声走斜谷道取郿,让赵云、邓芝设疑兵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军攻祁山。

陇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关中震响。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率领步骑五万人前往,大破马谡于街亭。而同时赵云寡不敌众,失利于箕谷。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后出师表》系《前出师表》意犹未尽的延伸。作者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竣事实,向后主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为了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

文中多处阐述北伐乃国家的前途命运所系。并以军事上的情势为例,从各方面说明“安”、“危”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要保住安全,就不能不冒险出兵伐魏。

文中“寝不安席,食不甘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句成为诸葛亮为国尽忠的写照。文章说理性很强,有的放矢,不尚空谈。

这篇文章立论于汉贼不两立和敌强我弱的严峻现实,向蜀汉后主刘禅阐明北伐不仅是为实现先帝的遗愿,也是关系到蜀汉的生死存亡,不能因“议者”的不同看法而有所动摇。全文以议论见长,传达出一股忠贞壮烈之气。

从全文来看,此表不管是诸葛亮本人所作,还是后人的伪托,总体思想是基本上符合诸葛亮为人的;至于“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衍化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一成语,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千百年来激励过无数有为之士。

因此,不论此文是否出于诸葛亮之手,都是中华历史文化中的重要篇章,值得后人品读。

带无而四字成语

原文:

刘基,字伯温,青田人。基幼颖异。元至顺间举进士,除高安丞,有廉直声。行省辟之,谢去。及太祖下金华,定括苍,闻基名,以币聘,基未应。

总制孙炎再致书固邀之,基始出。既至,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宠礼甚至。会陈友谅陷太平,谋东下,势张甚,诸将或议降,或议奔据钟山,基张目不言。太祖曰:“先生计安出?”

基曰:“贼骄矣,待其深入,伏兵邀取之,易耳。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太祖用其策,诱友谅至,大破之,以克敌赏基,基辞。?

其龙兴守胡美谴子通款,请勿散其部曲,太祖有难色。基从后踏胡床,太祖悟,许之,美降,江西诸郡皆下。大旱,请决滞狱,即命基***,雨随注。

因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太祖方欲刑人,基请其故,太祖语之以梦,基曰:“此得土得众之象,宜停刑以待。”

后三日,海宁降,太祖喜。悉以囚付基纵之。寻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太祖以事责丞相李善长,基言:“善长勋旧,能调和诸将。”

太祖曰:“是数欲害君,君乃为之地耶?吾行相君矣。”基顿首曰:“是如易柱,须得大木。若束小木为之,且立覆。”及善长罢,帝欲相杨宪。

宪素善基,基力言不可,曰:“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己无与者也,宪则不然。”

帝问汪广洋,曰:“此褊浅殆甚于宪。”又问胡惟庸,曰:“譬之驾,惧其偾辕也。”后宪、广洋、惟庸皆败。

洪武三年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大封功臣,授为资善大夫、上护军,封为诚意伯。明年赐归老于乡。基佐定天下,料事如神,性刚嫉恶。

至是还隐山中,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八年,疾笃,居一月而卒,年六十五。

白话释义:

刘基,字伯通,青田县人。刘基小时候聪明异常。元朝至顺年间中进士,朝廷安排他担任高安县丞,有廉洁正直的好名声,行省征召他,他谢绝了。待明太祖攻下金华,平定括苍,听到刘基的名声,用重财礼聘请他,刘基没有答应。

总制孙炎两次写信坚持邀请,刘基才答应。到后,陈述对当时形势的认识和十八条对策建议。太祖高兴极了,修建礼贤馆安置刘基等人居住,恩宠礼遇到了极点。正逢陈友谅攻陷了太平,考虑向东进军,气焰十分嚣张。

将领们有的建议投降,有的建议逃到钟山盘踞下来。太祖问:先生您能拿出什么计谋?刘基说:贼寇骄横,等他的军队深入近来,(我们的)伏兵阻截消灭他们,是很容易的。天老爷认为“后举者胜”,树立威势消灭敌人来成就王业,关键在打这一仗啊。

太祖***用他的计谋,诱惑陈友谅到来,彻底消灭了他的军队(太祖)因为消灭了敌人就赏赐刘基。刘基谢绝了。那个龙兴的太守胡美派遣儿子转达投降的诚意,(但)要求不解散他的部队,太祖有些为难。刘基从后面踏太祖椅子,太祖醒悟,答应了胡美的要求。

胡美投降,江西各部郡都归顺了太祖。大旱之时,刘基请求判决长期没有判决的案件,(太祖)乘此机会命令刘基为冤狱***,大雨随之而下。(刘基)乘机请求制定法律制度,来制止滥杀无辜。

太祖正要刑讯,刘基问他原因,太祖把梦中的事告诉了他,刘基说:这是得土地得民众的征兆,最好是停止刑讯来等待吉象到来。过后三天,海宁(地方官兵)投降了,太祖高兴极了,把全部的囚犯交给刘基释放。不久(刘基)被任命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太祖因为某件事情责罚丞相李善长,刘基说:善长是有功勋的老臣,他能够协调各个将领之间的关系。太祖说:这个人多次想害您,你竟然替他开脱罪责,我将要你做丞相。刘基叩头说:这好比换柱子,必须用粗大的木头。如果捆几根细木头为柱子,将马上会倾倒。

等到善长被罢官,太祖想任命杨宪为丞相。杨宪和刘基的关系向来很好,刘基却极力说这样不行,他说,杨宪有做相的才能,但没有做相的气量。宰相,保持心境像水一样的清明平正,用义理作为执行权利的标准,而不掺杂个人私见,杨宪却不是这样。

太祖问他汪广洋行不行,刘基说:这个人气量狭小几乎超过杨宪。太祖又向他问胡惟庸,刘基说:好比驾车,害怕掀翻车辕。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都出事被杀。洪武(明太祖年号)三年任命刘基为弘文馆学士。

十一月大封功臣,任命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第二年赐他告老还乡。刘基辅佐朱元璋平定天下,料事如神。他生性刚直,嫉恶如仇。到此时回到山林隐居,只有喝酒下棋,从不提自己的功勋。八年,刘基病重,过了一个月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

此文出自清朝赵继鼎所编写的《明史》。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清兵入关后,顺治二年四月癸亥,御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赵继鼎奏请纂修《明史》的记载,见于《清世祖实录》卷15,何冠彪《顺治朝〈明史〉编纂考》一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时决议纂修,尚无确切史料证实。

《清世祖实录》中仅见几位总裁于顺治二年五月癸未的上奏,其中言,“臣等钦奉圣谕,总裁《明史》”,并提出副总裁及纂修人员名单。这种“钦奉圣谕”,很可能仅是早朝时的口头指示而已。

以往论著称顺治二年五月“诏修《明史》”,表述确实有所不当,准确言之为:顺治二年五月,清廷组成《明史》的纂修人员。)得到了清朝廷的认可。其后,大学士冯铨、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为总裁,操办此事。

是年五月,由总裁提名副总裁和纂修官,并设收掌官七员,满字誊录十员,汉字誊录三十六员, 揭开了清朝官方纂修《明史》的序幕。

康熙四年,重开明史馆,因纂修《清世祖实录》而停止。康熙十八年,以徐元文为监修,开始纂修明史。于乾隆四年最后定稿,进呈刊刻。《明史》是我国历史上官修史书中纂修时间最长的一部。

如果从清顺治二年开设明史馆起,到乾隆四年正式由史官向皇帝进呈,前后历时九十四年。***如从康熙十八年正式组织班子编写起至呈稿止,为时也有整整六十年之久。

主要是当时政治上不稳定的原因。《明史》的正式开馆修纂始于清顺治二年五月初二(1645年5月26日)。

据清朝顺治实录记载,当日以修《明史》总裁官内三院大学士冯铨、洪承畴、李建泰、范文程、刚林、祁充格等奏请,正式设置副总裁官,以学士、侍读学士詹霸等十一人充任,并且选定纂修、收掌、誊录官。

此时正值清兵入关之初,清朝立足未稳便急于诏修《明史》,其目的是显而易见的。一是以此宣告明朝已亡,而当时南京的弘光朝廷正与清朝南北对抗,修《明史》便是不再承认弘光的南明***存在。

二是以此笼络明朝遗臣,通过纂修《明史》,使那些降清的明朝汉族官员有一种情感上的寄托。

从当时的形势来看,开馆修史的条件是根本不具备的。虽然到五月十五日清军攻入南京,南明弘光朝廷灭亡,五月二十八日清廷宣布“平定江南捷音”。

但是实际上清军在江南遭到了军民的坚决抵抗,尤其是清廷公布“剃发令”后,更激起江南百姓的***。其中著名的战斗有阎应元领导的江阴保卫战,固守孤城达两月之久。

南明弘光***覆灭后,明臣黄道周、郑芝龙等奉唐王朱聿键于福州建立了隆武***;与此同时,张国维、张煌言等奉鲁王朱以海于绍兴监国(鲁王监国),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余部也与明总督何腾蛟结合抗清。

到顺治三年,明臣苏观生等奉朱聿鐭在广州建立了绍武***,丁魁楚、瞿式耜等又拥立桂王朱由榔建立了永历***。顺治六年,张献忠农民军余部在孙可望、李定国率领下,与南明永历***结合,成为抗清主力之一。

初中文言文翻译淮阴侯韩信

1. 带不()而()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不辞而别没有告辞就离开了。

元?郑德辉《王粲登楼》第一折:“报老爷得知,王粲不辞而别去了。” 不恶而严并不恶声恶气,但很威严。

《周易?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不寒而栗不冷而发抖。

形容极为恐惧。《史记?酷吏列传》:“是日皆报杀四百余人,其后郡中不寒而栗,滑民佐吏为治。”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马介甫》:“岂果脂粉之气,不势而威?胡乃肮脏之身,~。” 不欢而散不愉快地分手。

明?冯梦龙《醒世通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众客咸不欢而散。”清?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公子大惭,~。”

不教而杀事先不进行教育,就加以惩罚。语本《论语?尧曰》:“不教而杀谓之虐。”

参见“不教而诛”。 不教而诛见“不教而杀”。

《荀子?富国》:“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二十回:“大人限他们三个月叫他们戒烟,宽之以期限,动之以厉害,不忍~。”

不胫而走胫jìng:同“胫”,小腿。形容事物传布迅速,风行一时。

汉?孔融《论盛孝章书》:“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四回:“袁伯珍慌忙把家里所有的东西,检点一番;别的一样不缺,只有金银首饰和钞票洋钱,却一概~。” 不愧不怍愧、怍:惭愧。

光明正大,问心无愧。《孟子?尽心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

不愧屋漏《诗?大雅?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毛传:“西北隅谓之屋漏。”

郑玄笺:“屋,小帐也;漏,隐也。”原谓独处于室时,亦慎守善德,使无愧于心。

后转谓心地光明,在幽暗之处也不起邪念、做坏事。《宋史?张载传》:“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

不劳而成不须劳苦就能有成就。 不劳而获自己不劳动而占有别人劳动的成果。

《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 不了而了犹不了了之。

不谋而合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晋?干宝《搜神记》卷二:“二人之言,不谋而合。”

宋?苏轼《朱寿昌梁武忏赞偈》:“如磁石铁,~。” 不期而会见“不期而遇”。

不期而然没有想到如此而竟然如此。表示意外。

宋?郑樵《与景韦兄投宇文枢密书》:“盖磁石取铁,以气相合,固有不期然而然者。”清?吴研人《糊涂世界?序》:“名山大川之间,赤县神州之外,无远勿届,~。”

不期而同不约而同。 不期而遇未经约定而意外地遇见或自动聚集。

《谷梁传?隐公八年》:“不期而会曰遇。”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十九回:“前在公主府内,也是我们姐妹三十三个先会面;今日~,又是如此。”

不勤而获不劳而获。 不言而信旧指君子不用多说什么,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与拥护。

形容具有崇高的威望。《庄子?田子方》:“夫子不言而信,不比而周。”

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十八回:“尧舜之世,正百官而诸侯服,去四凶而天下安,~,不怒而威。” 不言而喻亦作“不言而谕”。

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

《孟子?尽心上》:“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第一回:“你想他们这朋友之乐,尽可~了。” 不言而谕见“不言而喻”。

不药而愈不吃药病会好。《野叟曝言》三七回:“老伯不必多虑,世妹之病,人约可以不药而愈。”

叶圣陶《马铃瓜》:“刚才着了凉的不爽快,也就~了。” 不一而足亦作“不壹而足”。

不是一事一物可以满足。《公羊传?文公九年》:“始有大夫,则何以不氏?许夷狄者,不一而足也。”

《汉书?陈汤传》:“御使大夫财禹、博士匡衡以为《春秋》之义‘许夷狄者,不壹而足’,今郅支单于乡化未醇,所在绝远,宜令使者送其子至塞而还。”颜师古注:“言节制之,不皆称其所求也。”

后用以表示所言事物不能尽举。清?刘鹗《老残游记》第十一回:“两边摆地摊,售卖农家器具及乡下日用物件的,~。”

不壹而三再三;多次。 不壹而足见“不一而足”。

不翼而飞①形容运行或传播迅速。语本《管子?戒》:“无翼而飞者,声也;无根而固者,情也。”

《战国策?秦策三》:“众口所移,毋翼而飞。”②比喻东西突然消失。

郭沫若《革命春秋?创造十年》:“足足的一百六十块钱就那样便~了。” 不约而同谓没有经过商量或约定而彼此的看法或行动完全一致。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无尺寸之势,起闾巷,杖棘矜,应时而皆动,不谋而俱起,不约而同会。”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五十九回:“中军元帅栾书,~,亦至朝门,正遇胥童引兵到来。”

2. 带不的四字词语比如依依不舍

按兵不动、按兵不举、傲不可长、敖不可长、爱不忍释 爱不释手、安不忘危、哀而不伤、暧昧不明、傲慢不逊 按捺不住、暗室不欺、不按君臣、不安其室、不安于室 不安于位、不卑不亢、百不当一、逼不得已、必不得已 不避斧钺、不辟斧钺、百不获一、鞭不及腹、兵不接刃 不避艰险、必不挠北、不步人脚、不避水火、不辨菽麦 不辩菽麦、不辨菽粟、不便水土、百不失一、不避汤火 兵不污刃、兵不血刃、兵不雪刃、败不旋踵、百不一存 百不一贷、兵不由将、不拔一毛、兵不厌权、百不一遇 兵不厌诈、卑不足道、不败之地、悲不自胜、不辨真伪 不白之冤、不拔之志、并存不悖、不瞅不睬、不偢不倸 不揪不睬、把持不定、半痴不颠、不茶不饭、匕鬯不惊 边尘不惊、鞭长不及、不存不济、不痴不聋、半筹不纳 不辞而别、不差毫发、不差毫厘、不存芥蒂、不辞劳苦 不差累黍、不揣冒昧、不出所料、不成三瓦、不差上下 不成体统、不啻天渊、不耻下问、不齿于人、不耻最后 不测之祸、不次之迁、不逞之徒、不次之位、不臣之心 不测之忧、不测之罪、半懂不懂、不得不尔、半低不高 变动不居、宝刀不老、抱打不平、百读不厌、不当不正 不登大雅、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其所、不得其死 不断如带、不得人心、不当人子、不待蓍龟、不动声色 不得善终、不得违误、不得要领、不懂装懂、不打自招 博而不精、避而不谈、备而不用、不恶而严、不二法门 不分彼此、不悱不发、抱负不凡、不丰不俭、不愤不启 不丰不杀、不分伯仲、不法常可、不废江河、不复堪命 不分青白、不乏其人、不分胜负、不伏烧埋、不服水土 不乏先例、不分轩轾、不分玉石、不分皂白、不费之惠 不负众望、不分畛域、半间不界、不尴不尬、不管不顾 不间不界、不古不今、不干不净、不瞽不聋、敝盖不弃 不甘雌伏、不顾大局、不共戴天、不过尔尔、不敢告劳 不敢高攀、不敢苟同、不甘后人、不敢后人、不甘寂寞 不关紧要、不敢掠美、不敢旁骛、不顾前后、不改其乐 不顾死活、不甘示弱、不龟手药、不关痛痒、不敢问津 不管一二、不顾一切、不苟言笑、不敢造次、不根之论 不攻自破、不轨之徒、不根之谈、不敢自专、变化不测 变幻不测、白黑不分、不哼不哈、不慌不忙、变化不穷 不寒而栗、不欢而散、不怀好意、不遑枚举、不遑宁处 不遑宁息、不遑启处、不合时宜、不遑暇食、不护细行 不好意思、不讳之朝、不讳之路、不讳之门、不惑之年 不揪不***、不揪不***、不矜不伐、不今不古、不饥不寒 不即不离、不紧不慢、不稼不穑、不疾不徐、不禁不由 不骄不躁、不近道理、不教而杀、不教而诛、不胫而走 不咎既往、不觉技痒、不见经传、不记前仇、不计其数 不绝如带、不绝如发、不绝如缕、不近人情、不绝如线。

3. 带无的四字成语

案无留牍 案:狭长的桌子;牍:公文。

桌上没有积压的公文。形容办理公务及时 黯淡无光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

形容昏暗不明亮 黯然无色 黯然:发黑的样子。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傲慢无礼 指态度傲慢,不讲礼貌 白璧无瑕 璧:中间有孔的扁圆形玉器;瑕:玉上的斑点。

比喻人的品德或事物完美无缺 白玉无瑕 瑕:玉上的赤色斑点。洁白的美玉上没有一点疵斑。

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变幻无穷 变幻多种多样,没有穷尽 变幻无常 变幻:不规则的变化;常:常规。指事物经常变化,无常规可寻 兵无常势 兵:战争;常:常规、不变;势:形势。

指用兵作战没有一成不变的方式。指根据敌情***取灵活对策 百无一成 百:很多;成:成就。

指一事无成 百无一是 是:对的,正确的。一点正确的地方也没有,指对人对事的全盘否定 卑鄙 *** 卑鄙:指品质行为恶劣。

品行恶劣,不顾羞耻 别来无恙 别:离别;恙:病。指分别以来一直都很好吗? 别无二致 别:分出。

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 秉公无私 秉:掌握,主持。指做事公道不搀杂私念 搏手无策 搏手:两手相扭。

指扭着双手,毫无办法 苍白无力 苍白:灰白。形容贫弱无力 不识之无 识:认识。

形容人不识字,文化水平很低 策无遗算 策:计谋,策划;算:***,筹谋。所出的谋略周密准确,没有遗漏失算之处 茶饭无心 没有心思喝茶吃饭。

形容心情焦虑不安 弹无虚发 每颗***都命中目标 反复无常 反复:颠过来倒过去;无常:没有常态。经常变化没有稳定状态,形容情况变来变去没有定准 反脸无情 形容翻脸不认人,不讲情谊 国士无双 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

指国中独一无二的人才 后悔无及 指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荒* *** 荒*:贪酒好色。指生活糜烂,不知羞耻 荒*无度 荒*:指贪恋酒色;无度:没有节制。

形容酗酒 *** ,没有节制,生活糜烂 进退无路 指前进后退均无路可走,处境困难 计无复之 指再无别的办法可想,不得不这样 寂寂无闻 指毫无声息,默默无闻,没有名气 寂然无声 寂静没有声音 兼爱无私 泛爱大众,对人没有私心 金无足赤 足赤:成色十足的金子。比喻人也不能十全十美 绝无仅有 极其少有。

形容非常少有 巨细无遗 大小都没有遗漏 愧悔无地 指羞惭悔恨得无地自容 冷酷无情 冷漠苛刻,没有感情 寥寥无几 寥:稀少,很少。非常稀少,没有几个 茫无边际 辽阔浩渺而无边际 茫无端绪 毫无头绪,纷乱缺乏条理 茫无所知 一点也不知道 渺无音信 指毫无消息 渺无音讯 指毫无消息 渺无影踪 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 渺无踪影 看不到一点踪迹和影子 飘泊无定 飘:随水漂流;泊:停留,暂住。

比喻东奔西走,生活不安定 贫无立锥 穷得连插下锥子那样小的地方都没有 渺无人迹 很少看见人的脚印,形容空旷寂静 渺无人烟 一片渺茫,没有人烟 渺无人踪 很少看见人的踪影,形容空旷寂静 默默无闻 默默:没有声息;闻:出名。指无声无息,无人知晓 目无法纪 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目无全牛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目无王法 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形容胡作非为,无法无天 目无尊长 不把尊长放在眼里。

形容狂妄无礼 安然无事 犹言平安无事。 安然无恙 恙:病。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安忍无亲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 暗淡无光 暗淡:不明亮,昏暗。

形容失去光彩。 暗弱无断 愚昧软弱,没有决断。

暗无天日 形容在势力统治下社会的黑暗。 奥妙无穷 奥:深奥。

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 懊悔无及 后悔已来不及了。

把玩无厌 拿着赏玩,不觉厌倦。 百无禁忌 百:所有的,不论什么;禁忌:忌讳。

什么都不忌讳。 百无聊赖 聊赖:依赖。

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 百无一能 什么都不会做。

百无一失 形容有充分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百无一用 百样之中无一有用的。

形容毫无用处。 榜上无名 张贴的名单上没有名字。

泛指落选。 暴露无遗 暴露:显露,显现;遗:遗漏。

全都暴露出来。 暴虐无道 残暴狠毒,丧尽道义。

变化无常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规律性。

变化无穷 形容不断变化,没有止境。 辩才无碍 碍:滞碍。

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别无长物 长物:多余的东西。

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余的东西。原指生活俭朴。

现形容贫穷。 伯道无儿 伯道:邓伯道。

旧时对他人无子的叹息。 不无小补 补:补助,补益。

多少有一点益处或多少有一点帮助。 不学无术 学:学问;术:技能。

原指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现指没有学问,没有本领。

布帆无恙 比喻旅途平安。 才气无双 英勇的气慨,天下没有第二个人。

惨无人道 惨:狠毒,残暴。残酷狠毒到极点,如野兽一样。

查无实据 查究起来,没有确实的根据或证据。 畅通无阻 毫无阻碍地通行或通过。

车无退表 兵车无后退的标志。引申为军队决不退却。

称家有无 称:适合,相符。与家庭经济情况相符。

指办理婚、丧等事不可过奢或过俭。 出没无常 忽而出现,忽而隐没,没有一定,使人无法捉摸。

出言无状 说话放肆,没有礼貌。 春梦无痕 比喻世事变幻,如春夜的梦境一样容。

4. 带有“无”字的四字词语

无忧无虑 无法无天 无所事事 无从吸收无动于衷 肆无忌惮 无人问津 胸无城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心无旁骛 无与伦比 事无巨细 百无聊赖 无精打*** 相安无事 义无反顾 至高无上 碌碌无为 大公无私 天衣无缝 束手无策 熟视无睹 绝无仅有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一望无际 无济于事 语无伦次 目无全牛 尽信书不如无书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无稽之谈 无所事事 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走投无路 无微不至 无可非议 金瓯无缺 此地无银三百两 无穷无尽 无拘无束 无所不至 鸦雀无声 有教无类 无中生有 举世无双 无病 *** 若无其事 一无所有 一无所得 学无止境 无所适从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寂然无声 无以复加 无可奈何 有恃无恐 无忧无虑 默默无闻 无出其右 其乐无穷 聊胜于无 风月无边 无懈可击 无所不为 无可奈何花落去 无坚不摧 湮没无闻 杳无音信 一览无余 无时无刻 无影无踪 无庸讳言 旁若无人 蒙昧无知 史无前例 贪得无厌 荡然无存 独一无二 发无不捷 无远弗届 无事生非 一无所获 一无是处 一往无前 无孔不入 计无所出 问心无愧 其味无穷 朴实无华 群龙无首 无边无垠 天无绝人之路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万里无云 索然无味 水至清则无鱼 临难无慑 当之无愧 变化无常 无足轻重 无庸置疑 无为而治 有始无终 英雄无用武之地 杳无音讯 虚无缥缈 无往不利 别无长物 茶饭无心 六神无主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体无完肤 无边无际 万籁无声 无的放矢 师出无名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哑口无言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一事无成 有眼无珠 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一无所闻 一望无垠 座无虚席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知无不尽 无所顾忌 无所畏惧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无关宏旨 无恒安息 不学无术 百无禁忌 白璧无瑕 大而无当 寥寥无几 两小无猜 荒无人烟 回味无穷 无地自容 铁面无私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贫无立锥 蛮横无理 *** 之尤 手无缚鸡之力 黯淡无光 惨无人道 别来无恙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无法无天 无精打彩 无巧不成书 无所忌惮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言有尽而意无穷 一览无遗 虚无飘渺 芝草无根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无缘无故 无依无靠 无往不胜 无所用心 无丝有线 无毛大虫 无米之炊 无理取闹 无可比拟 无可讳言 无风不起浪 卑之无甚高论 盖世无双 荒*无度 家无担石 国士无双 手足无措 童叟无欺 万寿无疆 天下无双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耦俱无猜 阒然无声 悄然无声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强将手下无弱兵 目中无人 万无一失 完美无缺 即鹿无虞 巨细无遗 金无足赤 无可名状 无可奉告 无可置疑 无立锥之地 无论如何 无偏无党 无能为力 无所不用其极 无事不登三宝殿 无隙可乘 无妄之灾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一手独拍,虽疾无声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心无二用 一无所求 贻害无穷 杂乱无章 无征不信 无尤无怨 喜怒无常 相去无几 无声无息 无所不包 无所不通 无所作为 无往不复 无所错手足 无所不在 无所不知 无平不颇 无可置喙 无可救药 无关痛痒 无官一身轻 无关大体 无计可施 举目无亲 举世无敌 后患无穷 高枕无忧 暗淡无光 暗无天日 暴露无遗 徒劳无功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无从置喙 视若无睹 硕大无朋 平淡无奇 美玉无瑕 穷极无聊 全无心肝 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 日无暇晷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生自古谁无死 若有若无 贫而无谄 漫无边际 贪而无信 世上无难事 事急无君子 事无常师 无待蓍龟 贪欲无艺 天道无亲 徒劳无益 百战无前 案无留牍 傲慢无礼 懊悔无及 把玩无厌 变幻无常 变幻无穷 不无小补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春梦无痕 弹无虚发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海内无双 回天无力 计无返顾 寂寂无闻 了然无闻 了无惧色 口无择言 无家可归 无价之宝 无间冬夏 无际可寻 无可比伦 无尽无休 无故 *** 无毒不丈夫 无恶不作 无服之殇 无根而固 无可无不可 无名之璞 无容身之地 无所回避 无所不有 无所不尽其极 无师自通 无伤大雅 无声无臭 无与为比 无涯之戚 无言可对 无庸赘述 战无不胜 一无所知 有备无患 愚昧无知 雅雀无声 鸦雀无闻 鸦鹊无声 遥遥无期 一望无边 一无长物 杳无消息 一诺无辞 一般无二 言之无物 哑口无声 无踪无影 与世无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有过之无不及 永无止境 义无旋踵 一心无二 一无所长 杂乱无序 与物无忤 知无不为 只此一家,别无分店 坐无虚席 恣无忌惮 主一无适 无用武之地 无以塞责 无倚无靠 无翼而飞 无盐不解淡 无须之祸 无一不备 无下箸处 无兄盗嫂 无为之治 无与比伦 无幽不烛 无远不届 无足重轻 无任之禄 无施不效 无事不登三寳殿 无使滋蔓 无始无终 无适无莫 无适无莫 无私有弊 无所不及 无所可否 无往不克 无头无尾 无所措手足 无所重轻 无拳无勇 无偏无颇 无偏无倚 无情少面 无名英雄 无偏无陂 无可柰何 无拘无缚 无了根蒂 无寇暴死 无愧衾影 无风三尺浪 无关紧要 无何有之乡 无胫而至 无胫而走 无旧无新 无尽无穷 无间可伺 无间是非 无疆之休 无稽之言 荒*无道 计出无聊 何患无辞 厚颜 *** 荒唐无稽 贵贱无常 福无双至 公正无私 攻无不克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恶尘无染 法无可贷 法海无边 反复无常 苍白无力 兵无血刃 奥妙无穷 暗弱无断 安然无事 暗无天日 百无一用 百无一失 百尺无枝 百无一堪 万赖无声 所向无前 无党无偏 无冬无夏 无边风月 事无三不成 事出无奈 书囊无底 贪贿无艺。

5. 带无的四个字词语有哪些

无价之宝、

无独有偶、

无稽之谈、

一事无成、

无远弗届、

一往无前、

无影无踪、

学无止境、

责无旁贷、

无机化学、

***、

无所适从、

无产阶级、

无动于衷、

无冕之王、

熟视无睹、

无疾而终、

无人之境、

无名英雄、

无功功率、

无病 *** 、

知无不言、

无可奈何、

年少无知、

童言无忌、

目无全牛、

束手无策、

问心无愧、

无事生非、

无所事事

6. 带有,无和有的四字成语

无和有的成语 :

有始无终、

无独有偶、

绝无仅有、

一无所有、

有恃无恐、

有口无心、

无中生有、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不求有功,但求无过、

有眼无珠、

无奇不有、

有头无尾、

有气无力、

有教无类、

有备无患、

有名无实、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可有可无、

有过之无不及、

有年无月、

有口无行、

有话便长,无话便短、

有影无踪、

无丝有线

7. 含有"无"字的四字成语

无在第一字 无般不识犹百般,用尽方法。

e69da5e887aa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0343165 无边风月无边:无限;岁月:风和月亮,泛指景色。原指北宋哲学家周敦颐死后影响深广。

后形容无限的美好风景。无波古井古井:枯井。

比喻内心恬静,情感不为外界事物所动。无边苦海原为佛家语,形容深重无比的苦难。

无本生意没有成本的买卖。无病 *** *** :病痛时的低哼。

没病瞎哼哼。比喻没有值得忧伤的事情而叹息感慨。

也比喻文艺作品没有真实感情,装腔作势。无背无侧不能辨清背叛倾仄之人。

无边无际际:边缘处。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边无限开阔得望不到尽头。无边无涯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边无沿形容范围极为广阔。无边无垠形容范围极为广阔。

无补于事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无补于时对时事形势没有什么帮助。

无补于世世:时代。对时势没有什么帮助。

无在第二字 别无出路指除了某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外,没有其他办法。兵无常势常:不变;势:形势。

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用以说明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

别无长物长物:多馀的东西。除一身之外再没有多馀的东西。

原指生活俭朴。现形容贫穷。

兵无常形用兵无一成不变的形势。指办事要因时、因地制宜,具体问题要用具体办法去解决。

兵无斗志士兵缺乏作战的决心和勇气。并无二致没有多大区别。

别无二致指区分不出两者的差别。百无禁忌百:所有的,不论什么;禁忌:忌讳。

什么都不忌讳。百无聊赖聊赖:依赖。

精神上无所寄托,感到什么都没意思。百无是处犹言一无是处。

形容全都是错的,没有一点对的地方。百无所成犹言一事无成。

百无所忌百:所有的,不论什么;忌:忌讳。什么都不忌讳。

百无失一百:很多;失:差错。指非常有把握,绝对不会出差错。

别无它法没有任何别的办法。无在第三字 嗷嗷无告无告:指无处可以告贷和求救。

形容身陷饥饿和困境中无处可以求援。暗淡无光暗淡:不明亮,昏暗。

形容失去光彩。黯淡无光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

形容失去光彩。懊悔无及后悔已来不及了。

傲慢无礼态度傲慢,对人不讲礼节。奥妙无穷奥:深奥。

指其中不易为人所知而奇妙有趣之处极多。暗弱无断愚昧软弱,没有决断。

黯然无光失去光彩。安忍无亲安忍:习于残忍,不以为异。

安心于做残忍的事情,因而无所谓亲人。安然无事犹言平安无事。

黯然无神黯然:心情抑郁沮丧的样子。无精打***。

黯然无色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安然无恙恙:病。

原指人平安没有疾病。现泛指事物平安未遭损害。

爱憎无常爱和恨的感情变化不定,叫人捉摸不透。卑鄙 *** 形容品质恶劣,不顾羞耻。

百般无赖***用所有卑鄙的方法。百步无轻担百步:指长途。

跑长路,担子再轻也感到很沉重。比喻道远而任重。

白璧无瑕洁白的美玉上面没有一点小斑。比喻人或事物完美无缺。

辩才无碍碍:滞碍。本是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辩才无阂佛教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后泛指口才好,能辩论。

无在第四字 可有可无可以有,也可以没有。指有没有都无关紧要。

贸迁有无买卖货物。指商业上货物买卖,互通有无。

懋迁有无懋:通“贸”,贸易。买卖货物,互通有无。

聊胜于无聊:略微。比没有要好一点。

略识之无之、无:指最简单的字。形容识字不多。

若有若无形容事物不清晰或关系不亲密。似有如无只当没有这回事。

形容不在乎,不在意。视有若无把有事看得象没事一样。

形容不重视,不当一回事。视有如无把有事看得象没事一样。

形容不重视,不当一回事。通共有无指互相接济;互通有无。

移有足无指用多馀的部分弥补不足的部分。

陈平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1. 淮阴侯韩信 译文

韩信拜过大王,做下以后,大王问:“丞相(萧何)几次推荐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给寡人”。

韩信拜谢,问:“现在江东争夺天下的,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认为和项王相比哪个更厉害?”。

汉王沉默良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有拜说道:“我也认为大王不如他,但是我听说项王的为人,脾气暴躁,不会用有能力的人,这是他匹夫之勇。他见仁客气慈爱,说话客气,有人生病了,他哭着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生病的人。

有些有功劳应该奖赏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这是他的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却不住在关中还在鹏城建都,背弃了义帝的约定,而和爱王亲近,诸侯都不服气,诸侯见到项王把义帝安置到江南,都随义帝去。

项王打仗的时候非常残忍,天下的人多有怨言,百姓不跟随他,只是凭借武力而已,名义上称霸,实际上失去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现在很强但容易变弱,现在大王要是能和他做的相反:招天下勇士,有什么不能诛杀的,把天下的城池封给功臣,有谁不心服的,利用义兵思家之心,有什么打不散的军队。还有三秦王以前为秦国的将领,领导秦兵好多年,战争死伤的人多不胜数,他最后又投降其他诸侯,在新安。

项王用计活埋秦国降兵二十余万人,只有邯郸,欣,翳跑掉了,秦国的人民都怨恨这三人,恨之入骨。 秦人很高兴,大王如武关,不伤害百姓,废除秦国的苛政杂税,和秦国的人约法三章,秦国人没有不想让大王做秦王的,在和诸侯约定,大王在关中做王,关中的人都知道,大王跑去汉中做王,秦国人都很生气,现在大王举兵东下,三秦可传喜报。”

于是汉王大喜,恨自己没有早点认识韩信,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各个大将的兵力。

2. 淮阴侯韩信 译文

韩信拜过大王,做下以后,大王问:“丞相(萧何)几次推荐将军,将军有什么计策给寡人”。

韩信拜谢,问:“现在江东争夺天下的,不是项王吗?”汉王说“是”。韩信说:“大王自己认为和项王相比哪个更厉害?”。

汉王沉默良久,说:“我不如他”韩信有拜说道:“我也认为大王不如他,但是我听说项王的为人,脾气暴躁,不会用有能力的人,这是他匹夫之勇。他见仁客气慈爱,说话客气,有人生病了,他哭着把自己的食物分给生病的人。

有些有功劳应该奖赏的人不能得到应有的奖赏,这是他的妇人之仁。项王虽然称霸天下使诸侯臣服,却不住在关中还在鹏城建都,背弃了义帝的约定,而和爱王亲近,诸侯都不服气,诸侯见到项王把义帝安置到江南,都随义帝去。

项王打仗的时候非常残忍,天下的人多有怨言,百姓不跟随他,只是凭借武力而已,名义上称霸,实际上失去天下的民心,所以说他现在很强但容易变弱,现在大王要是能和他做的相反:招天下勇士,有什么不能诛杀的,把天下的城池封给功臣,有谁不心服的,利用义兵思家之心,有什么打不散的军队。还有三秦王以前为秦国的将领,领导秦兵好多年,战争死伤的人多不胜数,他最后又投降其他诸侯,在新安。

项王用计活埋秦国降兵二十余万人,只有邯郸,欣,翳跑掉了,秦国的人民都怨恨这三人,恨之入骨。 秦人很高兴,大王如武关,不伤害百姓,废除秦国的苛政杂税,和秦国的人约法三章,秦国人没有不想让大王做秦王的,在和诸侯约定,大王在关中做王,关中的人都知道,大王跑去汉中做王,秦国人都很生气,现在大王举兵东下,三秦可传喜报。”

于是汉王大喜,恨自己没有早点认识韩信,于是听从韩信的计策,部署各个大将的兵力。

3. 文言文《韩信忍辱》翻译

文言文《韩信忍辱》翻译: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

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

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

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

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

大娘生气地说:“男子汉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

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为楚王后)韩信回到淮阴,……召唤侮辱自己让自己从胯下穿过的年轻人,让他担任楚国的中尉。韩信对文官武将说:“这个人是个壮士。

从前侮辱我的时候,我为什么不杀他呢?因为杀他没有正当的理由,因此忍辱,这才有今天。”。

4. 文言文《韩信忍辱》翻译

韩信是中国古代一位著名的军事统帅,他出身贫贱,从小就失去了双亲。

建立军功之前的韩信,既不会经商,又不愿种地,家里也没有什么财产,过着穷困而备受歧视的生活,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与当地的一个小官有些交情,于是常到这位小官家中去吃免费饭,可是时间一长,小官的妻子对他很反感,便有意提前吃饭的时间,等韩信来到时已经没饭吃了,于是韩信很恼火,就与这位小官绝交了。

为了生活下去,韩信只好到当地的淮水钓鱼,有位洗衣服的老太太见他没饭吃,便把自己带的饭菜分给他吃,这样一连几十天,韩信很受感动,便对老太太说:“总有一天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老太太听了很生气,说:“你是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养活自己,我看你可怜才给你饭吃,谁还希望你报答我。”

韩信听了很惭愧,立志要做出一番事业来。 在韩信的家乡淮阴城,有些年轻人看不起韩信,有一天,一个少年看到韩信身材高大却常佩带宝剑,以为他是胆小,便在闹市里拦住韩信,说:“你要是有胆量,就拔剑刺我;如果是懦夫,就从我的裤裆下钻过去。”

围观的人都知道这是故意找茬羞辱韩信,不知道韩信会怎么办。只见韩信想了好一会儿,一言不发,就从那人的裤裆下钻过去了。

当时在场的人都哄然大笑,认为韩信是胆小怕死、没有勇气的人。这就是后来流传下来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5. 文言文在线翻译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

韩信(?—前196年),淮阴(今江苏省淮阴西南)人。

韩信出身平民,性格放纵而不拘礼节。未被推选为官吏,又无经商谋生之道,常常依靠别人糊口度日,许多人都讨厌他。

韩信的母亲死后,穷得无钱来办丧事,然而他却寻找又高又宽敞的坟地,要让那坟地四周可安顿得下一万家。 韩信在下乡南昌亭长家吃闲饭,几个月后,引起亭长妻子的不满,前一大早就烧好饭,在床上就把饭吃了。

等到吃饭时间韩信去了,就不为他准备饭食。韩信看出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同亭长绝交而去。

韩信在城下钓鱼时,有许多老妇在冲洗丝絮,其中一人见韩信饿得可怜,就给他饭吃,一连几十天都是这样,直到漂洗完毕。 韩信对这位老大娘表示:“吾必有以重报母。”

(《史记·淮阴侯列传》)。老妇很生气,斥责韩信:“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可怜你才给你吃食,难道是希图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想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

”(《汉书·韩信传》)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汉书·韩信传》)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裆下爬厂出去。

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

6. “韩信与萧何”文言文翻译

史记卷九十二列传第三十二淮阴候[韩信]01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02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我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我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03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裤[裤,原作左衣右夸]下,於是信孰视之,俯出裤[裤,原作左衣右夸]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04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戏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於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05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06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情;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我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我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於是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07信拜礼毕,上坐.王曰∶丞相数言将军,将军何以教寡人计策?信谢,因问王曰∶今东乡争权天下,岂非项王邪?汉王曰∶然.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08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吒[吒原作∶左口右宅],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我,此所谓妇人之仁也.项王虽霸天下而臣诸侯,不居关中而都彭城,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於威强耳.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故曰其强易弱.09今大王诚能反其道,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且三秦王为秦将,将秦子弟数岁矣,所杀亡不可胜计,又欺其众降诸侯,至新安,项王诈坑秦降卒二十余万,唯独邯,欣,翳得脱,秦父兄怨此三人,痛入骨髓.今楚强以威王此三人,秦民莫爱也.大王之入武关,秋豪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於诸侯之约,大王当王关中,关中民咸知之.大王失职入汉中,秦民无不恨者.今大王举而东,三秦可传檄而定也,於是汉王大喜,自以为得信晚.遂听信计,部署诸将所击.10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11汉之败却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汉降楚,齐.赵亦反汉与楚和.六月,魏王豹谒归视亲疾,至国,即绝河关反汉,与楚约和.汉王使郦生悦豹,不下.12其八月,以信为左丞相,击魏.魏王盛兵蒲[左土右反],塞临晋.信乃益为疑兵,陈船欲度临晋,而伏兵从夏阳以木罂[左缶石瓦]渡军,袭安邑.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后九月,破代兵,禽夏悦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1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余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广武君李左车悦成安君曰∶闻汉将韩信涉西河,虏魏王,禽夏悦,新喋血阏与,今乃辅以张耳,议欲下赵,此乘胜而去国远斗,其锋不可当.臣闻千里馈粮,士有饥色,樵苏后爨[薪柴不足],师不宿饱.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14愿足下***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我奇兵绝其后,使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於戏下.愿君留意臣之计.否,必为二子所禽矣.成安君,儒者也,常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我闻兵法十则围之,倍则战.今韩信兵号数万,其实不过数千.能千里而袭我,亦已罢极.今如此避而不击,后有大者,何以加之?则诸侯谓我怯,而轻来伐我.不听广武君策,广武君策不用.15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

7. 韩信忍辱文言文翻译司马迁

出处:《史记 · 淮阴侯列传》

原文: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饮,人多厌之者,常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於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 ……

信至国,召所从食漂母,赐千金。及下乡南昌亭长,赐百钱,曰:“公,小人也,为德不卒。”召辱己之少年令出胯下者以为楚中尉。告诸将相曰:“此壮士也。方辱我时,我宁不能杀之邪?杀之无名,故忍而就於此。”

翻译: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 ……

韩信到了下邳,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赐给百钱,说:“您,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召见曾经侮辱过自己、让自己从他胯下爬过去的年轻人,任用他做了中尉,并告诉将相们说:“这是位壮士。当侮辱我的时候,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杀掉他没有意义,所以我忍受了一时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谢谢!

8. 翻译 文言文

淮阴侯韩信,是淮阴人。当初为平民百姓时,贫穷,没有好品行,不能够被推选去做官,又不能做买卖维持生活,经常寄居在别人家吃闲饭,人们大多厌恶他。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接连数月,亭长的妻子嫌恶他,就提前做好早饭,端到内室床上去吃。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不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离去不再回来。

韩信在城下钓鱼,有几位老大娘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就拿出饭给韩信吃。几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毕。韩信很高兴,对那位大娘说:“我一定重重地报答老人家。”大娘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养活自己,我是可怜你这位公子才给你饭吃,难道是希望你报答吗?

”淮阴屠户中有个年轻人侮辱韩信说:“你虽然长的高大,喜欢带刀佩剑,其实是个胆小鬼罢了。”又当众侮辱他说:“你要不怕死,就拿剑刺我;如果怕死,就从我胯下爬过去。”于是韩信仔细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从他的胯下爬了过去。满街的人都笑话韩信,认为他胆小。

计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关于陈平传文言文原文及翻译如下:

陈平传原文

陈平,阳武户牖乡人也。少时家贫,好读书,治黄帝、老子之术。有田三十亩,与兄伯居。伯常耕田,纵平使游学。平为人长大美色,人或谓平:“贫何食而肥若是?”其嫂疾平之不亲家生产,曰:“亦食糠覈耳。有叔如此,不如无有!”伯闻之,逐其妇弃之。

及平长,可取妇,富人莫与者,贫者平亦愧之。久之,户牖富人张负有女孙,五嫁夫辄死,人莫敢取,平欲得之。邑中有大丧,平家贫侍丧,以先往后罢为助。张负既见之丧所,独视伟平,平亦以故后去。

负随平至其家,家乃负郭穷巷,以席为门,然门外多长者车辙。张负归,谓其子仲曰:“吾欲以女孙予陈平。”仲曰:“平贫不事事,一县中尽笑其所为,独奈何予之女?”负曰:“固有美如陈平长贫者乎?”卒与女。为平贫,乃***贷币以聘,予酒肉之资以内妇。

负戒其孙曰:“毋以贫故,事人不谨。事兄伯如事乃父,事嫂如事乃母。”平既取张氏女,资用益饶,游道日广。里中社,平为宰,分肉甚均。里父老曰:“善,陈孺子之为宰!”

平曰:“嗟乎,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陈涉起王,使周市略地,立魏咎为魏王,与秦军相攻于临济。平已前谢兄伯,从少年往事魏王咎,为太仆。说魏王,王不听。人或谗之,平亡去。项羽略地至河上,平往归之,从入破秦,赐爵卿。项羽之东王彭城也,汉王还定三秦而东。

殷王反楚,项羽乃以平为信武君,将魏王客在楚者往击,殷降而还。项王使项悍拜平为都尉,赐金二十溢。居无何,汉攻下殷。项王怒,将诛定殷者。平惧诛,乃封其金与印,使使归项王,而平身间行杖剑亡。

度河,船人见其美丈夫,独行,疑其亡将,要下当有宝器金玉,目之,欲杀平。平心恐,乃解衣裸而佐刺船。船人知其无有,乃止。平遂至修武降汉,因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入。是时,万石君石奋为中涓,受平谒。平等十人俱进,赐食。王曰:“罢,就舍矣。”平曰:“臣为事来,所言不可以过今日。”

于是汉王与语而说之,问曰:“子居楚何官?”平曰:“为都尉。”是日拜平为都尉,使参乘,典护军。诸将尽讙,曰:“大王一日得楚之亡卒,未知高下,而即与共载,使监护长者!”汉王闻之,愈益幸平,遂与东伐项王。至彭城,为楚所败,引师而还。收散兵至荥阳,以平为亚将,属韩王信,军广武。

绛、灌等或谗平曰:“平虽美丈夫,如冠玉耳,其中未必有也。闻平居家时盗其嫂;事魏王不容,亡而归楚;归楚不中,又亡归汉。今大王尊官之,令护军。臣闻平使诸将,金多者得善处,金少者得恶处。平,反复乱臣也,愿王察之。”

汉王疑之,以让无知,问曰:“有之乎?”无知曰:“有。”汉王曰:“公言其贤人何也?”对曰:“臣之所言者,能也;陛下所问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已之行,而无益于胜败之数,陛下何暇用之乎?令楚、汉相距,臣进奇谋之士,顾其计诚足以利国家耳。

盗嫂、受金又安足疑乎?”汉王召平而问曰:“吾闻先生事魏不遂,事楚而去,今又从吾游,信者固多心乎?”平曰:“臣事魏王,魏王不能用臣说,故去事项王。项王不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臣居楚闻汉王之能用人,故归大王。裸身来,不受金无以为资。

诚臣计画有可***者,愿大王用之;使无可用者,大王所赐金具在,请封输官,得请骸骨。”汉王乃谢,厚赐,拜以为护军中尉,尽护诸将。诸将乃不敢复言。其后,楚急击,绝汉甬道,围汉王于荥阳城。汉王患之,请割荥阳以西和。项王弗听。

汉王谓平曰:“天下纷纷,何时定乎?”平曰:“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至于行功赏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今大王嫚而少礼,士之廉节者不来;然大王能饶人以爵邑,士之顽顿耆利***者亦多归汉。诚各去两短,集两长,天下指麾即定矣。然大王资侮人,不能得廉节之士。

顾楚有可乱者,彼项王骨鲠之臣亚父、钟离<目末>、龙且、周殷之属,不过数人耳。大王能出捐数万斤金,行反间,间其君臣,以疑其心,项王为人意忌信谗,必内相诛。汉因举兵而攻之,破楚必矣。”汉王以为然,乃出黄金四万斤予平,恣所为,不问出入。

平既多以金纵反间于楚军,宣言诸将钟离<目末>等为项王将,功多矣,然终不得列地而王,欲与汉为一,以灭项氏,分王其地。项王果疑之,使使至汉。汉为太牢之具,举进,见楚使,即阳惊曰:“以为亚父使,乃项王使也!”复持去,以恶草具进楚使。使归,具以报项王,果大疑亚父。

亚父欲急击下荥阳城,项王不信,不肯听亚父。亚父闻项王疑之,乃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乞骸骨归!”归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平乃夜出女子二千人荥阳东门,楚因击之。平乃与汉王从城西门出去。遂入关,收聚兵而复东。

明年,淮阴侯信破齐,自立为***齐王,使使言之汉王。汉王怒而骂,平蹑汉王。汉王寤,乃厚遇齐使,使张良往立信为齐王。于是封平以户牖乡。用其计策,卒灭楚。汉六年,人有上书告楚王韩信反。高帝问诸将,诸将曰:“亟发兵坑竖子耳。”高帝默然。以问平,平固辞谢,曰:’诸将云何?”上具告之。

平曰:“人之上书言信反,人有闻知者乎?”曰:“未有。”曰:“信知之乎?”曰:“弗知。”平曰:“陛下兵精孰与楚?”上曰:“不能过也。”平曰:“陛下将用兵有能敌韩信者乎?”上曰:“莫及也。”平曰:“今兵不如楚精,将弗及,而举兵击之,是趣之战也,窃为陛下危之。”

上曰:“为之奈何?”平曰:“古者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陛下第出伪游云梦,会诸侯于陈。陈,楚之西界,信闻天子以好出游,其势必郊迎谒。而陛下因禽之,特一力士之事耳。”高帝以为然,乃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南游云梦”。

上因随以行。行至陈,楚王信果郊迎道中。高帝豫具武士,见信,即执缚之。语在《信传》。

遂会诸侯于陈。还至雒阳,与功臣剖符定封,封平为户牖侯,世世勿绝。平辞曰:“此非臣之功也。”上曰:“吾用先生计谋,战胜克敌,非功而何?”平曰:“非魏无知臣安得进?”上曰:“若子可谓不背本矣!”乃复赏魏无知。

其明年时,平从击韩王信于代。至平城,为匈奴围,七日不得食。高帝用平奇计,使单于阏氏解,围以得开。高帝既出,其计秘,世莫得闻。高帝南过曲逆,上其城,望室屋甚大,高帝曰:“壮哉县!吾行天下,独见雒阳与是耳。”

顾问御史:“曲逆户口几何?”对曰:“始秦时三万余户,间者兵数起,多亡匿,今见五千余户。”于是诏御史,更封平为曲逆侯,尽食之,除前所食户牖。平自初从,至天下定后,常以护军中尉从击臧荼、陈豨、黥布。凡六出奇计,辄益邑封。奇计或颇秘,世莫得闻也。

高帝从击布军还,病创,徐行至长安。燕王卢绾反,上使樊哙以相国将兵击之。既行,人有短恶哙者。高帝怒曰:“哙见吾病,乃几我死也!”用平计,召绛侯周勃受诏床下,曰:“陈平乘驰传载勃代哙将,平至军中即斩哙头!”

二人既受诏,驰传未至军,行计曰:“樊哙,帝之故人,功多,又吕后女弟吕须夫,有亲且贵,帝以忿怒故欲斩之,即恐后悔。宁囚而致上,令上自诛之。”未至军,为坛,以节召樊哙。哙受诏,即反接,载槛车诣长安,而令周勃代将兵定燕。平行闻高帝崩,平恐吕后及吕须怒,乃驰传先去。

逢使者诏平与灌婴屯于荥阳后。平受诏,立复驰至官,哭殊悲,因奏事丧前,吕后哀之,吕后曰:“君出休矣!”平畏谗之就,因固请之得宿卫中。太后乃以为郎中令,日傅教帝。是后,吕须谗乃不得行。樊哙至,即赦复爵邑。惠帝五年,相国曹参薨,安国侯王陵为右丞相,平为左丞相。

陈平传翻译

陈平,阳武县户牖乡人。年轻时家境贫困,然而喜爱读书,研读黄帝、老子之术,有田三十亩,同兄长陈伯住在一起。陈伯一直种田,任凭陈平出外求学。陈平生得魁伟俊美,有人议论陈平:“家中贫穷,吃啥长得如此肥?”陈平的嫂子嫉恨他不顾家不劳作,说:“也不过吃糠屑罢了。

有这样的小叔,不如没有!”陈伯听到这种话,将老婆赶出离弃了。到陈平长大该娶亲时,富人没有肯嫁女给他的,陈平又耻于娶贫家女。许多年之后,户牖乡富人张负有个孙女,嫁过五次,而每次丈夫都死了,没人再敢娶她,陈平却想娶她。有次乡镇中有大丧事,陈平因为家穷去帮忙,早去晚归地料理。

张负在丧家见到陈平,特别看重他,陈平也借故最后离开。张负跟随陈平到他家中,家在靠城的穷巷内,用草席为门,然而门外有不少身份尊贵之人来往的车轮印迹。

张负回去,对儿子张仲说:“我想把孙女嫁给陈平。”张仲问:“陈平穷困又不做事,全县人都笑话他的所作所为,为何独把女儿嫁他?”张负讲:“哪有像陈平如此人才会长久贫贱的呢?”终究将孙女嫁了陈平。因为陈平穷,就借钱给他行聘,又给迎娶所需酒肉费用。

张负告诫孙女说:“不要因他人穷,就待他不恭谨。待兄长陈伯要像待父亲,待嫂子要像待母亲。”陈平娶了张氏女后,资用日益宽裕,交游也日广。

乡里社祭,陈平主持分配祭肉,分得很公平,乡里父老说:“好哇,陈家这孩子主宰不错!”陈平说:“唉,要是让陈平主宰天下,我也会像分这祭品一样!”陈涉起义为王,派周..攻城略地,立了魏咎为魏王,与秦军在临济交战。陈平在此前就辞别兄长陈伯,和些青年前往投奔魏王咎,被任为太仆。

陈平提的建议,魏王不曾***纳。又有人在魏王前进谗言,陈平离开魏王。项羽攻战到黄河边上,陈平前去投奔他,跟随入关破秦,受赐爵卿。项羽东归彭城为王时,汉王回师平定三秦再向东进。殷王背叛楚国,项羽就封陈平为信武君,统率魏王咎在楚的旧部前去攻打,殷王投降后回来。

项羽派项悍任命陈平为都尉,赐金二十镒。不久,汉王攻下殷地。项王大怒,斩杀平定殷地之人。陈平担心被杀,就封好受赐的金和印,派人归还项羽。而陈平只身带剑悄然离去。渡黄河时,船夫见他仪容堂堂独人行动,怀疑他是逃亡将领,腰间一定带有金玉宝器之类,盯着他,想杀了陈平。

陈平害怕,就脱掉衣服裸了上身帮助撑船,船夫知道他没有财物,就消了杀念。陈平到了修武归顺汉军。通过魏无知求见汉王,汉王召他入见。当时,万石君石奋任中涓职,引陈平进见。陈平等十人一同进见,受汉王赐予饮食。

汉王说“:吃罢,到客舍休息吧。”陈平说“:我是有事而来,要讲的话不可以过今天。”汉王就和他交谈,对他的话感兴趣,就问“:你在楚做什么官?”陈平答“:做都尉。”当天就任命陈平为都尉,让他陪乘并监护军队。

将领们为之哗然,说:“大王当天得到楚的逃兵,还不知他的才能高下,就和他出入同车,让他监督我等老将!”汉王听到议论,更加亲近陈平,于是带陈平东伐项王。到彭城后,被楚军打败,引兵回师。败散兵卒退到荥阳,让陈平担任副将,隶属于韩王信,驻军于广武。

绛侯、灌婴等都向汉王说陈平的坏话“:陈平虽外表俊美,犹如帽上玉石,腹中未必有实才。听说陈平在家时和嫂子私通,投奔魏国不见容,就逃亡归属楚国,在楚不合意,又逃亡投奔汉王。如今大王授他***,让他监督诸将。听说陈平对待诸将,送他金钱多的就能得到善待,送金钱少的就待遇差些。

陈平是个反复无常的乱臣,希望大王明察。”汉王也起疑心,对魏无知责问:“陈平有那些事吗?”魏无知答“:有。”汉王说“:那你为什么说他是个贤人?”回答“:我所说的是才能,陛下所问的是品行。

当今即使有尾生、孝己品行的人,对战争的胜败又有何益,陛下又哪有闲心去使用他们?现在楚汉抗衡,我推荐奇谋异计之人,只考虑到他的谋略是否有利于国家。

私通嫂子、接受黄金之事,又哪值得去怀疑呢?”汉王召陈平问道“:我听说先生侍奉魏王不合意,侍奉楚王也半途而去,如今又和我打交道。有信用的人如此三心二意吗?”然而陈平说:“我侍奉魏王,魏王不能***用我的建议,所以离开他去侍奉项王。

然而,项王不信任他人,他所信任喜爱的,不是项氏就是妻室的兄弟,舍奇谋之士而不用。我留居楚地听说汉王善于用人,所以归顺大王。我赤手而来,不接受金钱就无资财用度。

如果我的计策有可***纳的,但愿大王***用,***使没有可用之处,大王赏赐的钱财都在,我封好交官,请允许我辞职回去。”汉王于是表示歉意,给以丰厚赏赐,任他为护军中尉,监督所有将领。那些将领也不敢旧话再提。

后来,楚加紧进攻,断了汉军粮道,把汉王围困在荥阳城,汉王忧虑,提出割让荥阳以西与楚讲和,项王不答应。汉王对陈平说:“天下动荡,何时能安定?”陈平说“:项王待人恭敬亲爱,那些廉节好礼之士多半归顺他。至于论功行赏封官授邑,却过于吝惜,士人也因此不愿跟随他。

现在大王对人怠慢不重礼节,廉节之士不愿来,然而大王很舍得给人封官授邑。士人中那些寡廉贪利之徒就多半归附您。如果两位能各去其短,***人之长,天下挥手之间就能安定。可是大王天性好轻侮人,所以得不到廉节之士。项王那边忠直之臣如亚父、钟离昧、龙且、周殷之类人,不过寥寥数人罢了。

大王若舍得出几万斤黄金,用反间计,离间他们君臣,使他们心有怀疑,项王为人好猜忌容易相信谗言,必然使内部互相残杀。那时汉趁势发兵进攻,必定能攻破楚国。”汉王认为有道理,于是拨出黄金四万斤交给陈平,由他任意使用,不再过问黄金的进出。

陈平已用大量黄金在楚军中进行离间,在众将领中扬言说,钟离昧等作为项王将领功劳很多,但终究得不到裂土封王,于是打算同汉联合,灭掉项氏,分了楚地为王。项王果然疑心,派使到了汉营。

汉营备下丰盛酒菜,端了出去,见到楚国使者,***装惊讶说:“还以为是亚父的使者,原来是项王的使者!”酒菜又端了回去,拿了粗菜淡饭给楚使。使者回去都报告了项王,项王果然更加怀疑亚父。亚父想赶紧攻击荥阳城,项王不相信他,不肯***纳亚父建议。

亚父得知项王怀疑自己,于是生气地说:“天下之事大局已定了,项王好自为之,请让我辞职回去!”他回去还没走到彭城,背部疮毒发作而死。陈平就在夜里放二千名女子出荥阳城东门,楚军于是在东门出击。陈平就同汉王从城的西门出去,于是进入关中,收编散亡兵卒再向东进军。

第二年,淮阴侯韩信攻破齐国,自立为***齐王,派人报告汉王。汉王怒骂,陈平暗中踩了踩汉王的脚,汉王领悟,于是优厚地款待使者,派张良前去册立韩信为齐王,并以户牖乡封陈平,***用陈平的计策,终于灭了楚。汉六年(前201),有人上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

高帝问诸将意见,诸将说“:赶快发兵活埋了这小子。”高帝不吭声,又问陈平,陈平再三推辞问“:诸将说什么?”皇上如实告知,陈平问:“那人上书告发韩信谋反,有人知道此事吗?”回答“:没有。”又问:“韩信知道这事吗?”“不知道。”陈平再问:“陛下军队与楚相比谁的精锐?”皇帝说“:我的比不过。”

陈平说“:陛下的用兵将领中有敌得过韩信的吗?”皇上说“:都比不上。”陈平讲“:如今兵不如楚的精锐,将用兵敌不过韩信,这样发兵进攻,是逼他作战,我实在替陛下担心。”皇上问:“如此怎么好?”陈平说“:古时有天子巡行天下会合诸侯之事。南方有云梦泽,陛下只装作出游云梦,在陈州会合诸侯。

陈地在楚国西部边界,韩信听说天子因为喜欢而出游,想来一定会出郊迎接,这时陛下趁谒见时抓住他,只是一个力士的事情罢了。”高帝认为有理,于是派使者告知诸侯到陈地聚会,宣称“我将要南游云梦泽。”皇帝随即上路。走到陈地,楚王韩信果然郊迎于道中,高帝预备的武士看到韩信,当即将他抓住捆绑。

于是高帝在陈地会见诸侯,回到洛阳,和功臣们分剖符节,确定封赏。封陈平为户牖侯,世袭不绝。陈平辞谢说:“这并不是我的功劳。”皇帝说:“我用了先生的计谋,克敌制胜,不是功劳是什么?”陈平讲“:没有魏无知我怎得陛下所用?”皇上说“:像你真可谓不忘本哪!”于是又封赏魏无知。

到了第二年,陈平跟随高帝到代郡攻打韩王信。在平城,被匈奴围困,断粮七天。高帝***用陈平的奇计,遣使到匈奴单于的阏氏处活动,得以解围。高帝出围后,对计谋秘而不宣,世人无法知晓。

高帝南过曲逆,登城望见屋宇高大,说“:好壮丽的县城!我走遍天下,只看到洛阳和这里而已。”回头问御史“:曲逆县户口多少?”回答“:原来在秦时有三万余户,秦汉间多次兵乱,多数民户逃亡,现在有五千余户。”于是诏令御史,改封陈平为曲逆侯,享有全县赋税,收回以前所封的户牖乡。

陈平从最初起到天下平定后,一直以护军中尉身份随从高帝攻打臧荼、陈..、黥布。大凡六次出奇计,每次都增加封邑。有的奇计非常秘密,世人无法得知。高帝从平定黥布叛军回师,创伤发作,缓慢地回长安。燕王卢绾造反,高帝派樊哙以相国身份率军讨伐。

出发后,有人在高帝面前讲樊哙坏话,高帝生气地说:“樊哙见我病了,就盼我死呀!”就***用陈平计策召绛侯周勃在床前受诏,说“:陈平急速以驿传马车送周勃去接替樊哙统军,到了军中就斩樊哙!”

二人接受诏令出发,车马未到军中,二人商议说“:樊哙是皇帝的故交,又是吕后妹妹吕须女的丈夫,既亲又贵,皇帝愤怒要杀他,只怕以后要后悔。宁可将他囚禁交给皇上,让皇帝自己杀他。”到了军中,以符节召见樊哙。樊哙受诏,就被反缚两手,关进囚车送到长安,让周勃代替樊哙统率军队平定燕国叛军。

陈平归途中听说高帝去世,担心吕后、吕须女生气,就乘传车急速先回。路上遇见使者诏令陈平与灌婴屯兵于荥阳。陈平受诏,急驰到宫中,在高帝灵前哭得很哀伤,又趁机在灵前向吕后奏明前事。吕后可怜他说“:您先去歇息吧!”陈平怕有谗言得逞,因此坚持宿卫宫中。吕太后就任他为郎中令,天天辅教惠帝。

此后吕须女的谗言就不能得逞。樊哙送到,即被赦免,恢复爵位封邑。惠帝六年(前189),相国曹参去世,安国侯王陵任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王陵是沛县人,原是县里豪俊,高祖贫微时拿王陵当兄长待。

到高祖从沛县起兵,进入咸阳,王陵也聚众数千人,留在南阳,不肯追随沛公,到后来,汉王向东进攻项籍,王陵才带兵归属汉军。项羽接王陵母亲安置在军中,王陵的使者到来,就让王陵母亲东向而坐,想以此把王陵招来。王陵母亲在私下为使者送行,流泪说:“替我告诉王陵,好好侍奉汉王。

汉王仁孝宽厚,不要因我而存二心。我以死为使者送行。”于是伏剑而死。项王恼怒,烹煮了王陵母亲。王陵终于追随汉王平定天下。因为和雍齿关系好,雍齿是高祖痛恨之人,王陵又原本没有归从汉王之意,因此迟迟才受封为安国侯。王陵秉性质朴,纵任意气,好说直话。当右丞相二年,惠帝去世。

高后想立吕氏为王,以此征询王陵。王陵讲:“高皇帝杀白马盟誓说:‘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如今立吕氏为王,违背誓约。”太后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和绛侯周勃等人,都说:“高帝统一天下,封子弟为王,今太后掌朝政,想立兄***侄为王,没什么不可以。”说得太后欢喜。

罢朝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当初与高帝歃血而盟,你们不也在吗?如今高帝去世,太后是女主当政,想立吕姓为王,你们即使现今想迎合太后意思违背誓言,可以后有何脸面见高帝于地下呢?”陈平说“:在朝廷上当面谏阻,我不如你,但安定社稷,保全刘氏天下,您可能不如我们。”王陵无话可答。

于是吕太后想去掉王陵,就表面上升王陵为皇帝太傅,实际是夺他的相权。王陵生气,称病免职,竟闭口再不入朝。王陵免职,吕太后就让陈平任右丞相,任辟阳侯审食其为左丞相。审食其也是沛县人,当初汉王在彭城西部失败,楚军抓到太上皇、吕后为人质,食其作为舍人侍奉吕后。

那以后随从高帝打败项籍,被封侯,受吕太后宠信。到他为相,不设治事之处,仍如郎中令一样值宿宫中,公卿百官都经由他裁决政事。吕须女一直因为陈平替高帝设计逮捕樊哙,多次说陈平的坏话,说“:身为丞相不理政事,天天喝好酒,***。”陈平得知反日益放肆。吕太后知道后暗自高兴。

当着吕须女面对陈平说:“俗话说:‘小孩、女人的话听不得。’只看你对我怎样,不须担心吕须女谗言。”吕太后多封吕姓为王,陈平***装听从。等到吕太后死,陈平与太尉周勃合谋,终于诛灭吕氏,拥立文帝。陈平原本如此谋划的。审食其免去相职。文帝即位,依众人推举任陈平为相。

太尉周勃亲自引兵诛灭吕氏,功劳大,陈平想让相位给周勃,就称病辞谢。文帝刚即位,奇怪陈平为何称病,就问他陈平说“:高帝时,周勃功劳不如我,到诛灭吕氏,我的功劳不如周勃,愿意把相位让给周勃。”于是就以太尉周勃为右丞相,位居第一,陈平为左丞相,位居第二。赐给陈平黄金千斤,加封三千户。

过不多时,文帝更加知晓和熟悉国家大事,上朝时问右丞相周勃:“全国一年判决多少案件?”周勃谢罪称不知道。又问“:国家一年钱粮收支多少?”周勃又谢罪称不知道。弄得汗流浃背,惭愧不知所答。

皇帝又问左丞相陈平,陈平答:“有主管人。”皇上问主管人是谁,陈平说“:陛下要问决狱之事,就问廷尉;问钱粮之事,就问治粟内史。”皇上说:“既然各有主管人,那么你管什么呢?”陈平谢罪说“:主管百官!陛下不以为我们才智庸劣,让我们担任宰相。

宰相,就是对上辅佐天子顺理阴阳四时,对下育化万物,对外镇抚四夷和诸侯,对内亲百姓附万民,使公卿大夫各尽其职。”皇上听了说好。周勃深感惭愧,出朝就埋怨陈平说:“你平常怎么不教教我怎样回答!”陈平笑道“:你在这个职位上,难道不知道自己的职责?倘若皇上问起长安有多少盗贼,你也勉强回答吗?”

于是绛侯自知才能远不如陈平,不久,周勃托病请求免去相位,陈平独自一人为丞相。孝文二年,陈平去世,谥号为献侯。传爵从儿子直到曾孙陈何,因强夺他子被弃市。王陵也传爵到曾孙,因酎金之事被废除封国。辟阳侯审食其免左丞相职后三年被淮南王杀掉,文帝让他儿子审平袭侯爵。

淄川王造反,辟阳邻近淄川,审平投降淄川王,封国被废除。当初陈平说:“我多用阴谋,这是道家所禁忌的。若我这一代被废除,也就完了。后世不能复兴,就是因为我积下的阴祸太多。”后来他的曾孙陈掌因为是卫氏的亲戚而显贵,想承袭原来的封号,终究没有办到。

1. 计字开头四字成语

计字开头四字成语 :

计日程功

计绌方匮、

计穷势蹙、

计然之策、

计研心筭、

计功程劳、

计斗负才、

计不旋踵、

计日而待、

计行虑义、

计功谋利、

计功行封、

计劳纳封、

计功量罪、

计日指期、

计深虑远、

计合谋从、

计过自讼、

计获事足、

计不旋跬、

计无所出、

计较锱铢、

计穷智极、

计将安出、

计上心来、

计无复之、

计出万全、

计穷力竭、

计出万死、

计伐称勋

2. 计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计上心来

计穷力竭

计日可待

计无复之

计较锱铢

计日而待

计尽力穷

计获事足

计功补过

计深虑远

计无付之

计出万全

计无所施

计无所出

计日程功

计将安出

计过自讼

计出无聊

计穷力屈

计功行赏

计上心头

计合谋从

计出无奈

计不反顾

计出万死

计研心算

计日奏功

计行虑义

计无所之

计日以期

计穷势蹙

计斗负才

计勋行赏

计穷势迫

计功谋利

计穷力极

计功程劳

计绌方匮

计日指期

计穷力尽

计伐称勋

计无返顾

计日以俟

计日可期

计日而俟

计穷智短

计穷虑尽

计功行封

计日以待

计然之术

计功受爵

计然之策

计不旋踵

计无由出

计穷途拙

计功受赏

计不旋跬

计行言听

计穷虑极

计穷力诎

计穷智极

计功量罪

计不返顾

计劳纳封

3. 算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算减一升

形容计算精妙准确。

出处:晋·葛洪《西京杂记》卷四:“曹元理算东西米,东不差圭合;西差一升,因为里面藏有一只大鼠,其体积可容一升。”

算尽锱铢

微小的数量也要算.指苛敛钱财。

出处:清·昭梿《啸亭续录·吴制府》:“其父为西安驻防,家甚富,尝牟利于主算者,主算者算尽锱铢,其父犹以为未足。”

算盘脑袋

比喻吝啬的人.有讥讽的含义。

算沙抟空

指驾御繁难,能人之所不能。

出处:《太平御览》卷七四引《鲁连子》:“淄渑之沙,计儿不能数.”《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算无遗策

算:***;遗策:失算.形容策划精密准确,从来没有失算。

出处:三国·魏·曹植《王仲宣诔》:“算无遗策,画无失理.”《南史·梁简文帝纪论》:“自谓安若太山,算无遗策。” 示例:孟德智有所穷,则荀彧、郭嘉、荀攸、高柔之徒左右之,.清·王夫之《读通鉴论·三国·十一》 。

4. 为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为非作歹: 做种种坏事。

为富不仁: 为:做,引伸为谋求。剥削者为了发财致富,心狠手毒,没有一点儿仁慈的心肠。

为期不远: 为:作为;期:日期,期限。指快到规定或算定的日子。

为人师表: 师表:榜样,表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

为所欲为: 为:做。本指做自己想做的事。后指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为虎作伥: 伥:伥鬼,古时传说被老虎吃掉的人,死后变成伥鬼,专门引诱人来给老虎吃。替老虎做伥鬼。比喻充当恶人的帮凶。

为虎添翼: 替老虎加上翅膀。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为民除害: 替百姓除祸害。

为人作嫁: 原意是说穷苦人家的女儿没有钱置备嫁衣,却每年辛辛苦苦地用金线刺乡,给别人做嫁衣。比喻空为别人辛苦。

为渊驱鱼: 原比喻残暴的统治迫使自己一方的百姓投向敌方。现多比喻不会团结人,把一些本来可以团结过来的人赶到敌对方面去。

为时过早: 不适时,还早了点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同“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爵,通“雀”。

为五斗米折腰: 五斗米:晋代县令的俸禄,后指微薄的俸禄;折腰:弯腰行礼,指屈身于人。为了微薄的俸禄而弯腰行礼。比喻没有骨气。

为民父母: 这:作为,充当;父母:即父母官。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为万安计:

为虺弗摧,为蛇若何: 虺:小蛇;弗:不;摧:消灭。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不乘胜将敌人歼灭,必有后患。

为虺弗摧: 虺:小蛇。小蛇不打死,大了就难办。比喻弱敌不除,必有后患。

为好成歉: 比喻好心得不到好报,将恩作仇。

为鬼为蜮: 蜮:传说中能含沙喷射人影,而使人致病的动物,比喻阴险毒辣的人。指象鬼蜮一样阴险狠毒,在暗地里害人的人。

为非作恶: 做种种坏事。同“为非作歹”。

为恶不悛: 坚持作恶,不肯悔改。

为德不终: 指没有把好事做到底。同“为德不卒”。

为国为民: 指不谋私利,为国家和人民效力。

为仁不富: 要仁爱就不能发财致富。参见“为富不仁”。

为山止篑: 比喻功败垂成。

为德不卒: 卒:完毕,终了。指没有把好事做到底。

为法自弊: 作定自弊。

为裘为箕: 用以比喻子弟能继承父兄的事业。

为善最乐: 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