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_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2 0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重要思想构成?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3. 苏教9年级政治复习提纲

***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这个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因为:第一,***理论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第二,***理论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深刻地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第三,***理论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观察世界,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对世界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成败,发展中国家谋求发展的得失,发达国家发展的态势和矛盾,进行正确分析,作出了新的科学判断。第四,总起来说,***理论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1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认识教育规律_只有弄清30年来教育战线上的是非得失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3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4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5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6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7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可是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8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9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上述九条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相互关联,不可分割,要掌握其完整体系和内在逻辑。第一条是思想基础,是这一理论的精髓,贯穿于全部。第二条是这一理论的前提和立论基点。第三、四、五、六、七条着重论述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这一理论在党的路线上的集中表现。其中又突出讲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内容;还突出讲了生产力标准,这是这一理论的哲学基础。第八条专门论述了运用这一理论,实现党的路线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第九条讲“一国两制”,用这种方式来解决祖国统一问题,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这些都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然,***理论还有其他许多内容,还要在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在实践检验中继续丰富、完善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哪些重要思想构成?

应该是从传播内容研究:结合结构主义、文本与话语分析方法、意识形态研究几个方面;传播效果研究:枪弹论、有限效果论、宏大效果论等阶段,并指出不同阶段中几个标志性的效果研究成果,比如两级传播、教养理论等;

受众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批判学派的受众观传播方法研究:可以参看袁方或风笑天的方法书。

论中国的当代传播学研究

论述中国的当代传播学研究,理应包括祖国大陆、香港、台湾和澳门。这不仅是因其具有同文、同种、同国的特性,更重要的是它们在传播学研究上具有相同或相近的研究历程、研究范围、研究倾向和一些必须共同重视的问题。本文拟从纵向勾勒出传播学在引进——研究——创新方面的三个艰难历程,从横向描绘出它在研究范围上的特色、缺口及不平衡,并从历史过程和现存态势揭示其存在的依赖性、实证性和实用性三个研究倾向,进而提出一些可行性的对策和值得重视的问题。

“古老的传播论,年轻的传播学。”用这句话来形容中国悠久的传播现象研究和新兴的传播理论研究,可以说是十分贴切的。作为对人类传播现象的论述,中国的传播论大约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而作为对一门学科的研究,从拉斯韦尔等人在《宣传、传播和舆论》(1946)一书中首次提出“大众传播学”(The Science of Mass Communication)这一名词算起,美国传播学的历史只有50年,而中国传播学的历史更短。中国学术界引进西方传播学,若从“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一词的首次汉译算起,距今只有40年的历史;若从“大众传播学”一词的首次汉译起算,距今只有18年的历史。

在复旦大学新闻系编辑出版的《新闻学译丛》,1956年总第三辑《拆穿自由、独立报纸的西洋镜》的译文中,译者刘同舜将英文“大众传播”译为“群众交通”,认为“群众交通机构是一种大企业,它们的老板就是大企业家。”郑北渭在同辑《美国报纸的职能》之译文中,又将其译为:“群众思想交通”。译文写道:“报纸是‘群众思想交通’(Mass Communication)工具之一。其它主要的‘群众思想交通’工具有:杂志、广播、**等。”从196o年开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先后内部编印了六册《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学资料》,张隆栋在摘译威廉·爱琳的《大众传播研究》(1958)中的一篇文章时,又译为“公众通讯”。又据1993年丁淦林教授介绍,我国著名的新闻学家王中教授十分注意学习和运用新知识,他在讲课中引用的事例,大都是新鲜的。1957年初,他就引用了大众传播学的有关知识。丁淦林教授的《中国的新闻学研究》(1991)一文又说:“但是,(中国)传播学的研究过了二十年之后才真正开始。”这是指l ***8年7月,郑北渭教授在复旦大学新闻系内部编印的《外国新闻事业资料》第1期所发表的他编译的《公共传播学的研究》和《美国资产阶级新闻学:公众传播学》两篇文章,二文皆引起了新闻学界的兴趣。同年9月,复旦大学新闻系在高年级学生中开设了介绍传播学的选修课;1983年9月,陈韵昭教授把赛弗林和坦卡特的《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一书的译稿,作为《西方传播学介绍》选修课的教材印发给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编辑出版的《国际新闻界》从1***9年第2期开始。连续三期连载了张隆栋教授所译的希伯特的《公众通讯的过程、制度和效果》的著作,在北方进一步推波助澜。接着,《新闻大学》于1981年、《国际新闻界》于1982年、《新闻战线》于1983年开始。分别连载陈韵昭的《传播学讲座》、张隆栋的《美国大众传播学简述》、郑北谓的《传播学简介》等系列文章。1982年,《新闻学会通讯》连续发表在北京讲学的宣伟伯(施拉姆)的《传学与新闻及其它》、《传学的发展概况》两文和余也鲁的《在祖国进行传学研究的可能性》一文,引起轰动。《新闻学论集》、《新闻广播电视研究》、《复旦学报》、《新闻研究》(陕西)等媒介亦不甘落后,都开始陆续发表传播方面的译作和论文。1981年6月,在中国大陆撰写首篇《美国传播理论研究》硕士论文的复旦大学新闻系研究生居延安通过论文答辩。1982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并决定以后每二到三年召开一次。第二年,该所编辑出版了《传播学简介》一书,书中收集汇编了明安香、徐耀魁、张黎、范东生等人写的西方传播研究情况介绍和书籍评介、译文共10篇,这是风行一时的普及性读物。在此前后,人民大学新闻系翻译的《报刊的四种理论》(1980)、李启等人翻译的《传播学概论》()、陈韵昭翻译的《传播学的起源、研究与应用》(1985)、余也鲁译述的《传学概论:传媒、信息与人》(1985)等一批西方传播学著作相继在大陆出版发行,从而将中国大陆传播学研究由引进与介绍阶段很快地推向了评介与研究

在评介与研究阶段,中国大陆的传播学者依据第一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提出的“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的研究原则,围绕1986年6月在安徽黄山召开的第二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提出的“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的目标,从中国的具体国情和传播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一方面开展大规模的全国的或地方的大众传播效果调查和民意调查、受众调查(详见陈崇山、弭秀玲主编的《中国传播效果***》一书),以及一系列专题调查(见赵水福主编的《中国社会心理的轨迹:亚运会宣传效果调查报告集》,1991;张帆、柯惠新的《广播电视“海湾战争”报道效果调查》,1991);另一方面,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对西方传播学理论进行汇集梳理、分析研究,弄清来龙去脉,辨明是非得失,而后写成著作出版。

在祖国大陆,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居延安的《信息·沟通·传播》(1986),戴元光、邵培仁、龚伟的《传播学原理与应用》(1988),范东生、张雅宾的《传播学原理》(1990)l周晓明的《人类交流与传播》(1990),张咏华的《大众传播学》(1992),张隆栋主编的《大众传播学总论》(1993),李彬的《传播学引论》(1993),徐耀魁的《大众传播学》(1993),等等。在台湾。其传播学进入评介与研究阶段明显早于祖国大陆,且实力雄厚,成果丰硕,主要著作有:徐佳士的《大众传播理论》(1966).石永贵的《大众传播短简》(1***1),祝振华的《口头传播学》(1***3)、祝基荧的《大众传播学》(1***3),王洪钧的《大众传播与现代社会》(1***5),郑贞铭的《新闻学与大众传播学》(1***8),杨春荣的《传播社会学》(1***9),李金铨的《大众传播理论》(1982),李瞻的《国际传播》(),彭芸的《国际传播与科技》(1986),李茂政的《大众传播新论》(1986),等等。在香港,其引进和研究传播学可能早于祖国大陆而晚于台湾,研究力量和研究成果在整体上(个别学者除外)不及祖国大陆和台湾.而且有的学者用英文写作,然后在国外出版和刊载,而在西方学术的汪洋大海中要寻找并辨清香港学者的传播学研究成果,又谈何容易。在香港的传播学家中,余也鲁教授是最令人钦佩、最引人瞩目的。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期间,不仅积极履行主任职责,将当地传播学教学与研究推向一个新的台阶,而且与宣伟伯教授在祖国大陆广为宣讲传播学知识,积极推动大陆的传播学研究,并且还帮助安排青年学者出国进修传播学,甚至退休后仍在为国内外高校间传播学教学与研究上的合作与交流牵线搭桥,为一些高校建立新闻传播系募集资金,为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化”奔走呼号并身体力行。如果说宣伟伯(施拉姆)是美国传播学的完善者,那么,我们要说,余也鲁是中国传播学的播种者,而且是辛勤的播种者!余也鲁教授的著述丰硕,颇有特色。除译述的《传学概论》(1983)之外,还著有《门内门外——与现代青年谈现代传播》(1980)、《传播、教育、现代化》(1988,合著)、《从零开始——首届海峡两岸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的探索座谈会论文集》(1994,主编)等。其他香港学者的著作有:王京的《政治传播——理论与实务》()、郑镜彬的《新闻传播学》(1988)等。这些著作与台湾学者的著作风格与特点大同小异。

值得指出的是,传播学在祖国大陆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而是一波三折,充满艰辛的。不论是40年前还是16年前,传播学都曾被当作“资产阶级新闻学”加以批判性介绍。好在一切都已过去,现今的情况正像陈韵昭教授1988年在《传播学原理与应用》一文的序言所描述的那样:“不仅开设传播学的大学日见增多,还有传播学专业、传播学研究所亦相继建立。”许多读者拿着书单四处寻购传播学书籍。“就连个别怀疑过这门学科,或更提出过责问的同志,现今亦已不满足于仅仅知晓一点传播学ABC,而发奋地钻研起传播学的xYZ来了。”在陈韵昭教授写下这段话后,中国传播学研究又走了8年的路程。张隆栋教授1993年5月在厦门大学召开的第三次全国传播学研讨会上指出:“现在可以说,我国正在从分析译介外国传播学理论的阶段,结合中国国情进行研究,向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传播学体系的阶段迈进。”

观照、审视、评估中国传播学界在探索与创新及建立新体系阶段的学术成果,我们明显感到:低水平的重复劳动仍在进行,学术探索步履蹒珊、无援无助、十分艰难,而自主创新也犹如夸父追日,跟不上迅猛发展的传播实践;传播理论的滞后性固然让人忧心如焚,但商品经济的诸多诱惑更不可忽视。中国传播学研究缺乏那种争先恐后、万马奔腾的竞争态势,更缺乏一种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执著的探讨求索精神。但是,我们并不想否定一些中青年传播学者的乐观看法,不想低估祖国大陆的《当代传播学丛书》、《跨世纪传播研究丛书》和台湾的《新闻与传播学丛书》、《大众传播学丛书》对面中国传播学研究的推进作用。的确,我们见到了一批有深度的传播学研究专著。其中在祖国大陆有沙莲香主编的《传播学》(1990);戴元光主编的《现代宣传学概论》(1992);张学洪主编的《舆论传播学》(1992);吴予敏的《无形的网络——从传播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1988);邵培仁主编的《经济传播学》(1990)、《政治传播学》(1991)、《艺术传播学》(1992)、《教育传播学》(1992)、《传播社会学》(1994),及邵培仁和叶亚东的《新闻传播学》(1995);在台湾有李茂政的《传播学:再见!宣伟伯》(1992);彭芸的《新闻媒介与政治》(1992)和《政治广告与选举》(1992);潘家庆的《新闻媒介·社会责任》()。这些著作不是照搬西方传播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也不是“言必称希腊”,处处在西方学术中寻找理论依据,而是以中国文化为背景,以中国国情为坐标,整合了许多学科的知识,***用了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紧紧联系实际,努力服务于实践,从而展示了中国传播学者的开拓勇气和创新精神

在回顾了中国传播学研究中引进——研究——创新的三个历程之后,我们再来分析它的研究范围、研究倾向以及必须注意的问题。

在中国传播学的研究范围上,若依据内容和主题来划分,其成果形态主要表现在如下20个方面:(1)传播学原理;(2)大众传播学;(3)组织传播学;(4)人际传播学;(5)跨国传播学。在这五个方面,传播学和大众传播学、人际传播学方面已积累了许多成果,出版了许多著作,甚至有点过多过滥和低水平重复,现在需要花大力气,争取在理论上至少上一个台阶。在组织传播学和跨国传播学研究方面,除了郑瑞城的《组织传播》(1983)和李瞻、彭芸的著作之外,尚无有新意的著作,整个国内国际形势要求传播学界加强这方面研究,拿出有学术价值的成果。此外是(6)政治传播学;(7)经济传播学(含广告传播学、公关传播学、行销传播学、经济信息学);(8)艺术传播学(含文学传播学);(9)教育传播学;(10)新闻传播学;(11)文化传播学;(12)舆论传播学。这几个方面的著作都有了,但除了《新闻传播学》和《教育传播学》有三部、《政治传播学》有两部之外,其余一般只有一部,如邵培仁主编的《经济传播学》(1990)、《艺术传播学》(1992),汪琪的《文化与传播》(),张学洪主编的《舆论传播学》(1992)。这告诉我们:不要都一齐去搞传播学的基础研究,也不要只搞分支研究,而要注意研究的均衡性,努力使传播学基础研究和各个分支学科研究齐头并进。再有(13)传播社会学;(14)传播心理学;(15)传播教育学;(16)传播语义学。这属于传播学的边缘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杨孝荣的《传播社会学》(1***9),陈亚敏的《大众传播与社会变迁》(1989),郑贞铭主编的《大众传播教育》(),张慈涵的《大众传播心理学》(1***5),韩向前的《传播心理学》(1989),彭家发的《传播语意学》(1989)。已有的学科研究尚需加强,而诸如传播经济学、传播科技学、传播法学、传播美学等边缘学科则需大力开发,尤其是祖国大陆传播学者更应奋起直追;最后是(17)传播与发展;(18)传播与现代化;(19)传播与儿童;(20)传播与妇女。前两个方面实际是发展传播学,最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各国***的重视,其实用性也最强,投入研究经费也最多。在“八五”期间,我国***针对《新闻事业与现代化建设》的巨型课题投入大量经费,组织全国专家学者进行研究,其中包括了20多个子课题,部分成果已收入《新闻事业与中国现代化》(1992)一书。这方面成果还有潘家庆的《传播与国家发展》(1983),末增补的论文集《传播与现代化》(19的)和朱立、陈蹈文编辑的两岸三地论文集《传播与社会发展》(1986)等。在中国,发展传播学的研究远不及印度学术界,而且缺乏传播与农村发展方面的专门研究,而这恰恰是更为重要的。在传播与儿童、妇女的研究方面,卜卫和杨瑞明曾作过系列调查和研究,发表过一些较有影响的论文,但长篇巨著尚未见面世。还有一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十分重视的传播学课题——传播与青年、跨文化沟通以及传播与生活等,似乎尚未进入中国传播学者的研究视野。

在回顾与总结了中国传播学的研究历程、研究内容之后,笔者认为:中国传播学存在着三个研究倾向,即依赖的倾向、实证的倾向和实用的倾向。

中国传播学研究对美国传播学著作有很大的依赖性。其主要表现为:(1)移植或套用美国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模式,而很少有新的构想和思路。不论是台港还是祖国大陆,多少年来都少有突破由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效果等要素构成的“过程架构”或由内在感知、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跨国传播等主题组成的“层级框架”,甚至连传播学的课程设置和安排也是参照美国大学的课程。(2)跟踪或追随美国的研究步伐和研究方向,而很少有自己的超前研究和特色研究。(3)参考或引用美国的传播学著作和观点,而很少有人在中国五千年的文化宝库中吸取营养和寻找理论依据。(4)罗列或堆砌美国的研究成果和实验数据,.而很少有人进行批判性分析和对国人的传播研究成果予以足够的重视。

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实证方法也正渐占上风。这就是逐渐抛弃初期的人文主义的传统,不再以逻辑推论由已知导出未知,而逐步***取的是一种主要以使用人的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等)来获得研究证据,以通过理性分析从经验层次达到理论层次。运用实证方法,的确具有较高的科学性,能使人们产生一种信赖感。但是,如果滥用或不当使用,也可能事与愿违。卜卫(1994)曾对我国传播学实证研究的情况作过分析,认为除了台港两地,祖国大陆偏重于抽样调查方法,而观察和访问的方法尚未重视,文献研究和模型手段,也未合理开发,实验研究还无人问津,同时还不善于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而且即使抽样调查方法的使用也有些稚抽和不够成熟。所以,虽然实证方法逐年看好,但问题依然存在,而且不会很快得到解决。

重实用而轻学术,这是近年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又一倾向,这在研究报告和论文中以及在台港两地表现得更为明显。传播学比较看重传播问题的探讨,要通过研究解决传播中遇到的或可能遇到的问题,这无可厚非。问题是,不要因此而轻视或放弃学术探讨和批判精神,不要据此决定是否对某一课题给予资助,不要依此评判某项研究成果是否具有价值。事实证明,这一担心并非无中生有和多余。其实,实证的倾向和实用的倾向,这并不是传播学者置身其中而看不见,或看到了却故意为之,而实在是因为社会需求的驱使和委托单位的左右,也就是说有时传播学者“研究什么”和“怎样研究”不是由研究者决定的,而是由出资者决定的,而出资者都是讲究“实惠”的。所以,在金钱的压力下,不要奢望实证的和实用的倾向会有大的改变。

当然,我们说当代传播学研究有依赖的、实证的和实用的倾向,只是就其研究中的一些苗头、动向和走势而言,并不是说整个的当代传播学研究呈现的就是这样的持征,而且这些倾向(如实用的倾向)也并非都要否定,只是指出来旨在提醒人们加以注意。无论如何,我们不应低估中国当代传播学在其短暂的历史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业绩和贡献。笔者认为,只要我们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遵循“系统了解,博***众长。以我为主,超越创新”的原则,联系中国实际,适应中国国情,突出传播学研究的中国特色,我们就一定能跻身于世界传播学研究之林,成为世界传播学研究中的强者。

引自——《杭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  4/23/200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在总结改革开放近30年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的基础上,把我们党在新时期以来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中相继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进行了科学阐释。这是***在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其内容十分丰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覆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祖国统一、党的建设等方面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独创性地提出一系列新的重大理论观点、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作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

(二)提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指出改革是一场新的革命,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没有出路。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应当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改革的思想。

(三)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强调***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四)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判断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五)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强调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

(六)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论。指出中国要发展离不开科学,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强调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力素质的轨道上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理论。

(七)提出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理论。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理论。

(八)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和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

(九)提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理论。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不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民主政治理论。

(十)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指出社会主义不仅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强调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理论。

(十一)提出社会主义和平发展理论。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强调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

(十二)提出走中国特色精兵之路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强调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加强军队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提出人民军队要肩负起“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历史使命,加快中国特色军事变革。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

(十三)提出“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理论。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强调全力支持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依法施政。提出在一个中国原则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十四)提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指出党必须适应长期执政和改革开放的新要求,加强和改善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政治、依法执政。强调把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做到“三个代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这些新的重大理论观点和重大战略思想的提出,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理论高度,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不断发展进步,最根本的就在于它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突破了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是与中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动而具体地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再一次有力地证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仍然是***人正确认识和运用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锐利思想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又是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

苏教9年级政治复习提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内容如下:

1、主题—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党的一切奋斗和工作都是为了造福人民。

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把解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放在首位,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根本目的的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基础。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和把握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始终不渝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思想。

2、本质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3、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4、发展动力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方位改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总的出发点和检验标准。

5、发展战略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这一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扩展资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大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深入探索和把握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提供了根本指导方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的政治信仰,在伟大的历史进程中显现出巨大的指导作用,根本原因就在于它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提供了共同思想基础。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人心。用科学理论的旗帜统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和意志,是我们党的一条根本经验、一个优良传统。我们党从一诞生,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党的七大,又把***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中国发展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党的***鲜明地向党内外、国内外宣告:在改革发展关键阶段,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党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朝着什么样的发展目标继续前进,并以战略性思维和前瞻性眼光规划了我国改革发展的蓝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从这种意义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中国化的科学社会主义。

百度百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一)

(第一单元)

第一课第一框

☆1. 人类创造物质生活资料的途径是什么?(P2.2)

☆2. 推动社会变化发展的原因是什么?(P3.2)

☆3. 我国目前主要面临那些问题?(P5.5)

☆4. 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是什么?(P5.倒1)

第一课第二框

1. ☆什么是人类社会?个人为什么离不开社会?(P6.倒1)

2. 为什么说“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什么?(P7.1)

3. 社会能不能离开个人?为什么?(P7.中)

4. 了解时事的途径有哪些?了解时事有什么好处?(P7. 倒1)

5. 青少年为什么要关心社会?(P8)

第一课第三框

1. ☆什么是亲近社会?为什么要亲近社会?怎样亲近社会?(P9)

2. 对社会的冷漠情绪主要有哪些表现?我们应该怎样做?(P9)

3. ☆什么是社会公德?☆我国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为什么要遵守社会公德?(P10)

4. 青少年怎样做到明辨是非,***社会不良现象?(P11.中)

第一课第四框

1. 为什么要履行职责?(即“为什么要服务社会?”)(P12.1)

2. 公民最重要的责任是什么?(P12.1)

3. 怎样亲近社会、服务社会?(P12-15)

第二课第一框

★1.汉字的地位、特点、作用和意义?(P18)

2.文化的含义?(P18)

★3.中华文化的来源和特点?(P19.1) 4. 如何保护文化遗产?(P22.1)

第二课第二框

★1. 中国结有什么意义?(P23.3)

★2. 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有什么要求?(P24.2)

★3. 对本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26.2)

4. 为什么要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6-27)

★5. 怎样正确对待外来文化?(P28.1)

6. 怎样正确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P28.2)

第二课第三框

1.为什么要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精神?(P30.1-2)

★2.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是什么?核心是什么?(P30.4)

★3. 谁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创造者。在中国***的领导下,中华民族精神有了哪些丰富和发展。(P30.6)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有什么重要意义?(P31.6)

5.我们应该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P31.6)

第三课第一框

★1. 什么是挫折?(P33.倒1)

★2. 挫折会引起人们心理和行为上怎样的反应?(P33.倒1)

3. 产生挫折的原因有那些?(P34.中)

★4. 挫折的影响有那些?(P P35.倒1)

5. 怎样正确应对挫折?(P36.2)

第三课第二框

★1.为什么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P37.1)

★2.初中学生应树立哪些学习观念?(P37.2)

3.怎样正确对待学习压力?(P38.3)

4.考试焦虑的成因?(P39.1)

★5.怎样克服考试焦虑?(P39.倒1)

第三课第三框

1.什么是耐挫力?(P41.1)

★2.挫折与创新是什么关系?(P42.1)

3.为什么要勇于创新?(P42.倒1,P 44.1)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二)

(第二单元)

第四课第一框

1. 合作的原因是什么?(P47)

★2. 什么是合作?分工和合作的关系是什么?(P47.倒1)

3. 合作的类型有那些?(P48.1)

★4. 合作的意义有那些?(P48-49)

★5. 合作与发展的关系?(P49-51)

第四课第二框

★怎样与人合作(原则和技巧)(P52-54)

第四课第三框

★1.竞争的地位(P55.3)

2.竞争的含义(P56.1)

3.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P56.3)

4.排他性竞争和非排他性竞争(P56.4)

5.各种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P57.6)

★6竞争的作用(P58.1-5)

7.竞争的负面影响(P58.2)

★8.如何正确对待竞争?(P59-60)

第五课第一框

★1. 什么是诚信?(P62.4)

2.诚实与守信的关系?(P63.3)

★3.诚信的重要性?(P63-65)

第五课第二框

★诚信的基本要求有哪些?

第五课第三框

★1.什么是隐私?隐私权?(P70.2)

2.为什么要尊重别人的隐私?(P70.4)

3.什么是国家机密?为什么要保守国家机密?(P71.3)

4.怎样保守国家机密?(P71.5)

5.什么是商业秘密?为什么要保守商业秘密?(P72.4,P72.2)

6.怎样正确认识“善意的谎言”? (P73.3-4)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三)

(第三单元)

第六课第一框

★1.依法治国的含义(P76.2)

★2.依法治国的本质(P77.2)

★3. 依法治国的根本目的(P77.2)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P77.5)

5.实行依法治国的必要性(P78.3—P79.1)

6.树立依法治国观念,必须明确三点(P79.2)

7. 法制与德治的关系(P80.2)

第六课第二框

★1.公民树立法制观念的含义。(P81.1)

★2.公民树立法制观念的意义。(P81.1)

★3.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P81.2)

4.未成年人怎样自我保护?(P81.5)

★5.普法教育活动。(P83.1)

6.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P83.1)

7.青少年认真学习法律知识的意义。(P83.2)

第七课第一框

★1. 公民的经济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85.1)

★2. 什么是财产所有权?(P86.1)

★3. 什么叫继承权?遗产继承分哪两种?(P86.3)

★4. 我国法定继承的顺序是什么?(P86.3)

5. 如何正确看待遗产的继承?(P87.2)

6.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是什么?(P88.1)

★7. 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的分哪几类?(P88.2)

第七课第二框

★1. 什么是智力成果权?包括哪些方面?(P89.3)

★2. 公民享有著作权的含义。(P89.4)

3. 法律保护公民的发现权和发明权。(P90.1)

4. 什么是专利权?包括哪些方面?(P90.4)

5. 我国为什么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P92.2)

第七课第三框

★1. 人大对“一府两院”的监督。(P93.1)

★2. 我国的行政监督体系包括哪些方面?(P93.3)

3. 我国加强新闻监督的重要性。(P94.2)

4. 什么是批评权、建议权?(P95.1)

★5. 公民行使监督权利的方法。(P95.4)

九年级思想品德复习提纲(苏教版)(四)

(第四单元)

第八课第一框

★1. 中国何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P99.1)

★2. 从***战争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斗争?结果如何?(P99.2)

★3. 中国***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果如何?(P99.3)

★4. 中国***的性质、宗旨分别是什么?(P100.1)

5. 中国***的功绩有哪些?(P100.1)

6. 新中国成立以来,取得了哪些伟大成就?(P101.1)

★7. 中国***80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充分证明什么?(P102.1)

第八课第二框

★1. 中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P103.2,105.4)

2. ***理论的重大意义?(P103.2)

3. ★“三个代表”的基本含义是什么?具体要求是什么?(P104.2—105.3)

4. 坚持“三个代表”的重要意义是什么?(P105.4)

第八课第三框

★1. 党的基本路线的内容?(P107.2)

★2.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和奋斗目标?(P107.3)

★3. 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意义?(P107.3)

4. 我国社会正处于什么历史阶段?(P108.1)

★5.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P108.2)

6. 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P108.3)

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P109.3)

8. 改革开放内容和★重要性?(P109.5)

★9.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和重要意义?(P110.2)

10. 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的含义?(P110.4)

第九课第一框

★1.我国的国家性质。(P113.1)

★2.人民民主专政的职能和本质。(P113.1)

★3.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P113.3)

★4.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P113.3)

★5. 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P113.3)

★6. 人民代表大会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P113.3)

★7.全国人大的地位和职权;地方各级人大的地位和职权。(P114.2)

8.人民代表的产生和职责。(P115.1)

9.我国的主要政治制度。(P115.3)

10.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性质、涵义和意义。(P116.1)

★11.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P116.3)

第九课第二框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主要有哪些?(P117.2-7)

★2.我国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什么?(P117.2)

★3.什么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P117.2)

★4.政治自由权利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17.4)

5.监督权的内容有哪些?(P117.7)

★6.公民如何正确行使权利?(P119.3-5)

★7.权利和义务的关系?(P119.3)

第十课第一框

★1.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是由什么决定的?(P122.1)

★2. “三个有利于”的内容。(P122.2)

3. ★国有经济的含义及作用。(P123.1-3)

4. ★集体经济的含义和作用。(P124.1)

5. ★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作用。(P124.2)

★6. 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两个表现。(P124.2)

7. ★非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形式和作用。(P125.2)

8. 为什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P124.2,P125.2)

第十课第二框

★1.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分配制度是什么?(P126.3)

★2.现阶段,我国实行的分配原则有哪些?(P126.4-5)

★3.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内涵?(P126.4-5)

★4.在我国,人们的收入可分为哪两个部分?(P127.1)

5.我国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意义?)(P127.3)

★6.如何实现共同富裕?(P128.2)

第十课第三框

★1.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P131.1)

2.实施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P131.4)

3.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性?(P132.2)

★4.确保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的关键是什么?(P133.1)

为正义高歌

一、分清生活中的正义和非正义行为 1、正义行为与非正义行为的区分标准:凡是有利于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有利于维护公共利益和他人正当权益的行为都是正义行为,反之就是非正义行为。2、正义制度就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和程序。3、制度的正义性在于它的规则和程序不是为少数人制定的,而是为所有社会成员而制定的。4、没有正义制度的支持,就难以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5、正义行为应得到***、社会及人们的支持和赞扬。非正义行为阻碍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的正当权益,必然遭到道德的谴责或法律的制裁。

二、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 如何做一个有正义感的人:(1)首先要有强烈的规则意识。(2)要坚持正义的标准。(3)不伤害他人,不侵犯他人的基本权利是正义的最起码要求。(4)要鄙视和制止非正义行为,机智勇敢同违法犯罪做斗争。

第2课 在承担责任中成长

责任对于你我他

一、有承诺就有责任 1、承诺有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有了承诺就有了责任。2、责任是对于一个人做或不做某些事的要求。

二、身份不同,责任不同 1、责任随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发生改变。2、认清自己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责任,才能扮演好自己的多种社会角色,担负起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

面对责任的选择

一、承担责任意味着什么 1、承担责任有什么影响:(1)需要耗费许多时间,影响自己一的兴趣和爱好(2)要承受心理压力,耗费体力和精力,甚至可能影响健康(3)可能使自己的一些利益受到损失(4)危险和危急时刻还有可能危及到自己的声明。2、承担责任的重要意义:(1)能促使自己的成长和发展(2)有压力才会有动力,能激励自己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3)才能赢得被人的信任,得到别人的支持和帮助(4)才能获得自尊和自信,增长才干,获得社会的承认和赞誉。

二、不承担责任有什么后果 1、不承担责任、不履行义务会给个人、他人和社会都带来种种不良后果2、一个对他人和社会不负责人的人实际就是对自己不负责任,必然受到道德的谴责,失去别人的信任,得不到别人的帮助和支持,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危害的还有受到法律制裁,遗憾终身。

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

一、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如何承担自己的责任:1、认识自己应负的各种责任,树立强烈的责任意识。2、从我、从现在,从点滴小事做起,养成负责任的习惯。3、学会在不同面前进行选择,分清责任的主次和轻重缓急,科学安排,学会统筹兼顾,履行好自己的职责。

二、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 1、社会公共生活需要良好秩序,道德和法律是维护良好秩序的有力武器。2、每个成员都有遵守社会公德,遵纪守法、维护社会秩序的责任。

三、服务社会,奉献社会: 1、服务、奉献社会的最有条件做到的就是服务和建设自己所在的社区。2、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是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好形式。3、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不仅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也是我们每个社会成员的内心需要。

第2单元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第3课腾飞的中国巨龙

感受共和国的巨变

一、百姓生活大变迁 (1)人们饮食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连小车也进入寻常百姓家。(2)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读书看报,***歌舞,运动健身。(3)人民生活实现由贫穷到温饱,在由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表现在: 1、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北京申奥成功,加入世贸组织,体育健儿在奥运会上再夺佳绩)。2、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3、我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重大成绩,国地位日益提高。

党是我们的领路人

一、执政兴国图伟业 1、中国***的领导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2、中国***成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新事业的核心力量,根本原因是源于她的先进性,表现在:①中国***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②中国***的奋斗目标:谋求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国家的繁荣和富强、人民的解放和幸福。③中国***的性质:她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3、中国***为我国勾画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

二、旗帜引领前进路 1、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现代化建设必须坚持的指导思想。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思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是不断指引我们前进的旗帜。3、在新的征程中,我们必须始终高举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

第4课 全面共同富裕

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

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现阶段,我国主要有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等几种经济成分。2、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3、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4、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5、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居于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经济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6、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不动摇 1、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必要性:①是由我国社会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②实行这一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基本经济制度,有利于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快速发展。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3、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4、判断和衡量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三个有利于):①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②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③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切好“蛋糕” 共同富裕

一、分配制度的新变化 1、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制度是——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2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好处——有利于发挥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作用,极大的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有利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作用,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二、诚实劳动 合法致富 1、共同富裕——就是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2、致富要靠勤劳和智慧,要通过合***当的方式。3、我国法律保护一切合法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打击和取缔非法收入。

第5课 人民当家作主

一年一度人代会

一、阳春三月看人大 1、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人民代表大会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它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3、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由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国家的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等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授予他们分别行使行***、审判权、检察权。4、***、***、检察院必须对同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接受它的监督。5、人大和***、***、检察院分工不同、职责不同,但它们的根本目标都是代表人民的利益、为人民服务。

二、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1、人大代表能够代表人民意愿①人民代表由人民民主选举产生。②人民代表对人民负责。③人大代表接受人民监督。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力的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和最高形式。4、青少年要热爱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独具特色的民族区域自治

一、平等、团结、共同繁荣 1、我国已建立起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2、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合作是我们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

二、民族自治地方享有自治权 1、我国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2、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民族政策、也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3、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方,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依照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规定,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自主的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内部事务。4、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妥善的解决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自治的关系,既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全,又保障了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自***利,使少数民族人民真正当家作主。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有力的促进了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5、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维护民族关系?

第3单元关注国家的发展

第6课 走强国富民之路

发展是硬道理

一、指引我们前进的“灯塔”——党的基本路线 1、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2、基本路线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3、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二、“一个中心”是关键 1、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经济、政治、国防、教育等,而经济建设是这个系统工程的核心工程。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其他方面的工作都要服从并服务于经济建设。3、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加快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生产力。4、为什么发展是我国当前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1)增强综合国力、改善人民生活离不开发展。(2)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离不开发展。(3)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4)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国际斗争的主动权离不开发展。(5)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发展。

讲述春天的故事

一、改革——社会发展的动力 1、改革的时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闸门。2、改革的领域:改革开放由农村到城市,由经济领域到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领域。3、改革的必要性: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不成熟、不完善,存在体制上的种种弊端,抑制了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经济组织失去了应有的活力,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4、改革的成绩:通过改革①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制度 ②、给我国社会注入了生机和活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③使生产力得到极大的解放,国家经济得到迅速的发展。

实际证明,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举身边的事例说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6、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改革: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不可能一帆风顺,会遇到种种困难和问题,也会涉及许多人的切身利益。为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我们每个人都应以主人翁的姿态正确对待改革道路上的困难和问题,正确对待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的影响,争做改革事业的拥护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二、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1、对外开放的有效方式:发展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创办经济特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到国外承包工程、办企业等。2、对外开放的两种基本途径——“引进来”和“走出去”。3、对外开放的必要性(或为什么对外开放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①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②我国随虽市场广阔,劳动力丰富,但***、技术和管理落后。③只有对外开放,才能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才能更好的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才能紧跟新科技革命的发展潮流,追赶世界先进水平。4、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对外开放:国内国际形势的发展,需要我们以更积极的姿态融入世界经济发展当中,不断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在对外开放的新形势下,我们青少年应树立平等、开放、参与的国际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为将来参与我国的对外开放事业做好充分准备。

第7课 走科教兴国之路

时代的选择

一、科教兴则国兴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①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②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2、教育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①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人才②人才的培养主要在教育③。③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的兴衰成败。

二、面对竞争与差距 1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然性和紧迫性:①在新科技革命的浪潮中,我国面临日趋6激烈的国际竞争②我国科技教育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从整体上看,科技和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2、科教兴国战略的主要含义:就是在整个国家的发展中,要把科技和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创新是关键

一、科技创新 赶超一流 1、科技创新的重大作用和意义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②科技创新是我国赶超发达国家的关键2、我国实施科技创新的重大举措:①长远的规划(重点基础研究***、科技攻关***、星火***、火炬***、***3***、863***…).②重要措施(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大幅度加大科技的投入…)

二、教育创新 人才蔚出 1、教育创新的必要性:①从科技创新与教育创新的关系来说,教育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基础②只有不断进行教育创新,才能改变我国教育落后的面貌,提高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我国教育改革的措施:①大力发展基础教育②构建教育立交桥③实施素质教育 3、从现在做起,争当创新型人才(要转变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第8课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可持续发展——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存在严重的人口、***、环境问题 1、人口问题(1)人口现状的基本特点: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2)其他特点: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人口分布不平衡。(3)人口问题的负面影响:A、给***和环境带来沉重的负担B、就业压力越来越大C、影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D、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问题:(1)既是***大国又是***小国,***相对短缺。(2)严峻性:***相对短缺,需求量不断增加,开发不合理,利用率低,***浪费严重。3、环境问题:(1)基本状况: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

二、可持续发展是正确选择 1、我们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大,造成对***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而***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又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的生存也发展。正确处理好人口、***、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就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2、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其内涵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协调的、可持续的发展观。

希望能帮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