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是人非是什么意思,言是人非亦可录什么意思

tamoadmin 成语讲堂 2024-06-22 0
  1. 女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2. 《贞观君臣论治》全文翻译是什么?
  3. 遇言的言是什么意思
  4. 有谁知道大学语文的《论语》十二章 翻译? 谢谢
  5.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6. 《红楼梦》开篇中“假语村言”是什么意思?

亦字本义指指也,表示同样、也是、又;取名有不凡杰出、温婉贤淑、谦谦君子、文静内秀、含蓄婉转之义;取名的寓意为谦谦君子、文静内秀、含蓄婉转,没有不好的含义,取名含义寓意很好,那么亦字搭配可字取名亦可,名字叫亦可是什么意思?亦可这个名字的寓意是什么?亦可出自哪个诗句?具体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名字叫亦可是什么意思

言是人非是什么意思,言是人非亦可录什么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名字叫亦可的含义为谦谦君子、文静内秀、含蓄婉转、温婉可人、心地善良、眉开眼笑之义。亦字本义指指也,表示同样、也是;又。取名有不凡、杰出、温婉贤淑、谦谦君子、文静内秀、含蓄婉转之义;可本义指善、好、适当、合意、能够。取名有善良、美丽、对人温和、和蔼可亲、温柔敦厚、温文尔雅、待人友善之义。

二、亦可这个名字的寓意

亦可这个名字的寓意是内敛、才华超群、顽强奋斗,名字寓指睿智、财富、大气、聪颖、活泼、魅力之意。亦字取名的寓意为谦谦君子、文静内秀、含蓄婉转;可字取名的寓意为温婉可人、心地善良 、眉开眼笑。

三、亦可出自哪个诗句

1、乃知百年中,如此过亦可。——出自南宋·陆游《病中杂咏十首》

2、故人在长安,亦可将梦求。——出自唐·孟郊《独宿岘首忆长安故人》

3、岂惟玩时物,亦可开烦襟。——出自唐·白居易《玩新庭树,因咏所怀》

4、往来欲休息,亦可乐自然。——出自宋·包恢《酬袁守方秋崖遗宝带桥诗以雇我老非题柱客》

5、既可习为饱,亦可薰为荃。——出自唐·元稹《和乐天感鹤》

6、当时苍黄意,亦可无此君。——出自宋·陈与义《寄题赵景温筠居轩》

7、橅画记姓名,亦可应仓卒。——出自北宋·黄庭坚《林为之送笔戏赠》

8、以兹喻臣下,亦可成邦国。——出自唐·王建《坏屋》

9、萍齑与豆粥,亦可成咄嗟。——出自宋·苏轼《次韵致政张朝奉仍招晚饮》

10、岂惟厌馋口,亦可调病腹。——出自唐·白居易《春寒》

11、虽然未三北,亦可输千鐉。——出自唐·皮日休《鲁望昨以五百言见贻过有褒美内揣庸陋弥增愧悚…微旨也》

12、不然五湖上,亦可乘扁舟。——出自唐·李白《越中秋怀》

13、斯人亦可人,淡墨写愁绝。——出自南宋·陆游《右吴江》

14、青云动高兴,幽事亦可悦。——出自唐·杜甫《北征》

15、亦可召西舍,侯嬴非博徒。——出自北宋·黄庭坚《次韵答秦少章乞酒》

16、父子各从母,可喜亦可悲。——出自宋·陈师道《送内》

17、放归自食情虽适,络首犹存亦可哀。——出自北宋·王安石《经局感言》

18、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出自唐·护国《归山作》

19、舟舆虽难具,信步亦可到。——出自南宋·陆游《幽居记今昔事十首以诗书从宿好林园无俗情为》

20、惠化如施雨,邻州亦可依。——出自唐·黄滔《赠明州霍员外》

四、关于亦可这个名字的其它介绍

“亦可”名字的读音为“yì kě”,亦字音调为去声,音律为仄声;可字音调为上扬,音律为仄声,两个字搭配在一起,音调为去声上声, 调型上扬、有轻重变化,抑扬顿挫,有韵律动态美感;音律为仄声仄声, 三字同调,读音变化不明显,单调;姓名声母分别为y舌面音、k舌根音, 亦、可发音区别度大,听感明晰,语音区分度高;亦、可的韵母为i齐齿呼、e开口呼,韵母不同,区分度高,听感明晰。

“亦可”名字的笔画分别为6画、5画,字笔画数相近,搭配在一起作为人名,很好;亦字单一结构 ,可字右上包围结构 ,不同结构的字搭配作为人名,很好,避免了名字的单调;亦字部首亠,可字部首口,名字部首各不相同,非常好,避免名字呆板单调之感。

“亦可”名字的五行属性为“土木”,木克土,木旺。这种组合的人心底善良,但行动缓慢,容易错失良机。其人意志不够坚定,思想变化大,但耐性尚佳,能忍受辛勤劳苦的日子,不适合独立发展。

“亦可”名字中的亦字带“亠”,属龙的人宜选用有抬头的字根,因龙喜欢抬头,可展露其威,教化人民。倘如龙低头,便成为一条“降龙”屈服于人了;可字带口,属鼠、属兔、属蛇、属猴、属猪的人宜用带口字根的可字取名,鼠喜“偷食”,贪洞穴有藏身之效;狡兔三窟,兔子喜欢在洞穴里窜来窜去;蛇喜欢在洞穴内有隐匿之所,并可栖息、冬眠,在洞穴钻来钻去,悠游自如,洞穴内是其江山;猴性喜在洞穴休息;猪在一般人认为是爱吃的动物,有口福之欲,因此有口有得食之意。但大猪则不喜小洞穴,故宜谨慎用之。不过属虎、属龙、属鸡、属狗的人不宜用带口字根的可字取名,老虎开口,“不伤人,更伤己”,以及老虎受困之惑,不易展现其威;属龙的人避免选用有小“口”之字根,会形成“困龙”之意;属鸡之人不宜见有太多“口”之名字,容易七嘴八舌;有一口之犬称“吠”,喜欢多闲事,爱乱叫穷嚷的,所以对属狗之人,最好不用“口”之字形。

亦字繁体字为“亦”,康熙字典里的笔画数为“6”,“6”在取名数理里是次吉祥运暗示数,代表多少有些障碍,但能获得吉运,从而得出这个字取名数理吉凶为次吉;可字繁体字为“可”,康熙字典里的笔画数5,5在姓名的吉凶数理配置中是吉祥运暗示数,代表代表健全、幸福、名誉等。整体康熙字典里的笔画数为“11”,11在姓名的吉凶数理配置中是吉祥运暗示数,代表健全、幸福、名誉等,从而得出这个名字取名数理吉凶显示为“吉”,当然还要看和什么姓氏搭配。亦可五格起名适合2画、4画、5画、7画、10画的姓氏起名五格大吉,八字起名适合五行缺土或缺木用亦可起名吉祥。取名适合搭配的姓氏罗、赵、刘、徐、李、孙、高、吴、王、周。

女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什么意思?

归田录·卷一 太祖皇帝初幸相国寺,至佛像前烧香,问当拜与不拜,僧录赞宁奏曰:“不拜。“问其何故,对曰:“见在佛不拜过去佛。“赞宁者,颇知书,有口辩,其语虽类,然适会上意,故微笑而颔之,遂以为定制。至今行幸焚香,皆不拜也。议者以为得礼。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勘精,都料匠预浩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浩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不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至今木工皆以预都料为法。有《木经》三卷,今行於世者是也。国朝之制,知制诰必先试而后命,有国以来百年,不试而命者才三人:陈尧佐、杨亿、及★忝与其一尔。仁宗在东宫,鲁肃简公(宗道)为谕德,其居在宋门外,俗谓之浴堂巷,有酒肆在其侧,号仁和,酒有名於京师,公往往易服(一作衣)微行,饮於其中。一日,真宗急召公,将有所问。使者

及门而公不在,移时乃自仁和肆中饮归。中使遽先入白,乃与公约曰:“上若怪公来迟,当托何事以对?幸先见教,冀不异同。“公曰:“但以实告。“中使曰:“然则当得罪。“公曰:“饮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一作罪大)也。“中使嗟叹而去。真宗果问,使者具如公对。真宗问曰:(一作公)“何故私入酒家?“公谢曰:“臣家贫无器皿,酒肆百物具(一作俱)备,宾至如归,适有乡里亲客自远来,遂与之饮。然臣既易服,市人亦无识臣者。“真宗笑曰:“卿为宫臣,恐为御史所弹。“然自此奇公,以为忠实可大用。晚年每为章献明肃太后言群臣可大用者数人,公其一也。其后章献皆用之。太宗时亲试进士,每以先进卷子者赐第一人及第。孙何与李庶几同在科场,皆有时名,庶几文思敏速,何尤苦思迟〔一〕。会言事者上言:“举子轻薄,为文不求义理,惟以敏速相夸。“因言:“庶几与举子於饼肆中作赋,以一饼熟成一韵者为胜。“太宗闻之大怒,是岁殿试,庶几最先进卷了,遽叱出之。由是何为第一。〔二〕故参知政事丁公、(度)晁公(宗悫)往时同在馆中,喜相谐谑。晁因迁职,以启谢丁,时丁方为群牧判官,乃戏晁曰:“启事更不奉答,当以粪墼一车为报。“晁答曰:“得墼胜於得启。“闻者以为善对。石资政(中立)好谐谑,士大夫能道其语者甚多。尝因入朝,遇荆王迎授,东华门不得入,

遂自左掖门入。有一朝士,好事语言,问石云:“何为自左(去声)掖门入?“石方★班,且走且答曰:“★为大(音★)王迎授。“闻者无不大笑。杨大年方与客棋,石自外至,坐於一隅。大年因诵贾谊《鹏赋》以戏之云:“止於坐隅,貌甚闲暇。“石遽答曰:“口不能言,请对以臆。“故老能言五代时事者云:冯相(道)、和相(凝)同在中书,一日,和问冯曰:“公靴新买,基直几何?“冯举左足示和曰:“九百。“和性褊急,遽回顾小吏云:“吾靴何得用一千八百?“因诟责久之。冯徐举其右足曰:“此亦九百。“於是烘堂大笑。时谓宰相如此,何以镇服百僚。钱副枢(若水)尝遇异人传相法,其事甚怪,钱公后传杨大年,故世称此二人有知人之鉴。仲简,扬州人也,少习明经,以贫佣书大年门下。大年一见奇之,曰:“子当进士及第,官至清显。“乃教以诗赋。简天禧中举进士第一甲及第,官至正郎、天章阁待制以卒。谢希深为奉礼郎,大年尤喜其文,每见则欣然延接,既去则叹息不已。郑天休在公门下,见其如此,怪而问之,大年曰:“此子官亦清要,但年不及中寿尔。“希深官至兵部员外郎、知制诰,卒年四十六,皆如其言。希深初以奉礼郎锁厅应进士举,以启事谒见大年,有云:“曳铃其空,上念无君子者;解组不顾,公其如苍生何!“大年自书此四句於扇,曰:“此文中虎也。“由是知名。太祖时,郭进为西山巡检,有告其阴通河东刘继元,将有异志者,太祖大怒,以其诬害

忠臣,命缚其人予进,使自处置。进得而不杀,谓曰:“尔能为我取继元一城一寨,不止赎尔死,当请当尔一官。“岁馀,其人诱其一城来降。进具其事送之於朝,请赏以官。太祖曰:“尔诬害我忠良,此才可赎死尔,赏不可得也!“命以其人还进,进复请曰:“使臣失信,则不能用人矣。“太祖於是赏以一官。君臣之间盖如此。鲁肃简公立朝刚正,嫉恶少容,小人恶之,私目为“鱼头“。当章献垂帘时,屡有补益,谠言正论,士大夫多能道之。公既卒,〔三〕太常谥曰“刚简“,议者不知为美谥,以为因谥讥之,竟改曰“肃简“。公与张文节公(知白)当垂帘之际,同在中书,二公皆以清节直道为一时名臣,而鲁尤简易,若曰“刚简“,尤得其实也。宋尚书(祁)为布衣时,未为人知。孙宣公*一见奇之,遂为知己。后宋举进士,骤有时名,故世称宣公知人。公尝语其(一无此字)门下客曰:“近世谥用两字,而文臣必谥为文,皆非古也。吾死得谥曰'宣'若'戴'足矣。“及公之卒,宋方为礼官,遂谥曰“宣“,成其志也。嘉佑二年,枢密使田公(况)罢为尚书右丞、观文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罢枢密使当降麻,而止以制除。盖往时高若讷罢枢密使,所除官职正与田公同,亦不降麻,遂以为故事。〔四〕真宗时,丁晋公(谓)自平江军节度使除兵部尚书、参知政事,节度使当降麻,而朝议惜之,遂止以制除。近者陈相(执中)罢使相除仆射,乃降麻,庞籍罢节度使除观文殿大学士,

又不降麻。盖无定制也。宝元、康定之间,余自贬所还过京师,见王君贶初作舍人,自契丹使归。余时在坐,见都知、押班、殿前马步军联骑立门外,呈榜子称“不敢求见“,舍人遣人谢之而去。至(一无此字)庆历三年,余作舍人,此礼已废。然三衙管军臣僚於道路相逢,望见舍人,呵引者即敛马驻立,前呵者传声“太尉立马“,急遣人谢之,比舍人马过,然后敢行。后予官於外十年而还,遂入翰林为学士,见三衙呵引甚雄,不复如当时,与学士相逢,分道而过,更无敛避之礼,盖两制渐轻而三衙渐重。〔五〕旧制:侍卫亲军与殿前分为两司。自侍卫司不置马步军都指挥使,止置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一止作马步军指挥使)以来,侍卫一司自分为二,故与殿前司例为三衙也。五代军制已无典法,而今又非其旧制者多矣。国家开宝中所铸钱,文曰“宋通元宝“,至宝元中,则曰“皇宋通宝“,近世钱文皆著年号,惟此二钱不然者,以年号有“宝“字,文不可重故也。太祖建隆六年,〔六〕将议改元,语宰相勿用前世旧号,於是改元乾德。其后,因於禁中见内人镜背有乾德之号,以问学士陶谷,谷曰:〔七〕“此伪蜀时年号也。“因问内人,乃是故蜀王时人。太祖由是益重儒士,而叹宰相(一有之字)寡闻也。〔八〕仁宗即位,改元天圣,时章献明肃太后临朝称制,议者谓撰号者取天字,於文为“二

人“,以为“二人圣“者,悦太后尔。至九年,改元明道,又以为明字於文“日有并“也,与“二人“旨同。无何,以犯契丹讳,明年遽(一作遂)改曰景佑,是时连岁天下大旱,改元诏意冀以迎和气也。五年,因郊又改元曰宝元。自景佑初,群臣慕唐玄宗以***加尊号,遂请加景佑於尊号之上,至宝元亦然。是岁赵元昊以河西叛,改姓元氏,朝廷恶之,遽改元曰康定,而不复加於尊号。而好事者又曰“康定乃谥尔“。明年又改曰庆历。至九年,大旱,河北尤甚,民死者十八、九,於是又改元曰皇佑,犹景佑也。六年,日蚀四月朔,以谓正阳之月,自古所忌,又改元曰至和。三年,仁宗不豫,久之康复,又改元曰嘉佑。自天圣至此,凡年号九,〔九〕皆有谓也。寇忠愍公(准)之贬也,初以列卿知安州,既而又贬衡州副使,又贬道州虽驾,遂贬雷州司户。时丁晋公与冯相(拯)在中书,丁当秉笔,初欲贬崖州,而丁忽自疑,语冯曰:“崖州再涉鲸波,如何?“冯唯唯而已。丁乃徐拟雷州。及丁之贬也,冯遂拟崖州,当时好事者相语曰:“若见雷州寇司户,人生何处不相逢?“比丁之南也,寇复移道州,寇闻丁当来,遣人以蒸差别逆於(一作迎於)境上,而收其僮仆,杜门不放出,闻者多以(一作公)为得体。杨文公(亿)以文章擅天下,然性特刚劲寡合。有恶之者,以事谮之。大年在学士院,忽夜召见於一小阁,深在禁中。既见赐茶,从容顾问,久之,出文藁数箧,以示大年云:“卿识

朕书迹乎?皆朕自起草,未尝命臣下代作也。“大年惶恐不知所对,顿首再拜而出。乃知必为人所谮矣。由是佯狂,奔於阳翟。真宗好文,初待大年眷顾无比,晚年恩礼渐衰,亦由此也。王文正公(曾)为人方正持重,在中书最为贤相。尝谓:“大臣执政,不当收恩避怨。“公尝语尹师鲁曰:“恩欲归己,怨使谁当!“闻者叹服,以为名言。李文靖公(沆)为相沈正厚重,有大臣体。尝曰:“吾为相无他能,唯不改朝廷法制,用此以报国。“士大夫初闻此言,以谓不切於事。及其后,当国者或不思事体,或收恩取誉,屡更祖宗旧制,遂至官兵冗滥,不可胜纪,而用度无节,财用(一作力)匮乏,公私困弊。推迹其事,皆因执政不能遵守旧规,妄有更改(一作改更)所致。至此始知公言简而得其要,由是服其识虑之精。陶尚书(谷)为学士,尝晚召对,太祖御便殿,陶至望见上,将前而复却者数四,左右催宣甚急,谷终彷徨不进,太祖笑曰:“此措大索事分!“顾左右取袍带来,上已束带,谷遽趋入。薛简肃公知开封府,时明参政(镐)为府曹官,简肃侍之甚厚,直以公辅期之。其后公守秦、益,常辟以自随,优礼特异。有问於公“何以知其必贵“者,公曰:“其为人端肃,其言简而理尽。凡人简重则尊严,此贵臣相也。“其后果至参知政事以卒。时皆服公知人。腊茶出(一作盛)於剑、建,〔一○〕草茶盛於两浙,两浙之品,日注〔一一〕为第一。自景佑已后,洪州双井白芽渐盛,近岁制作尤精,囊以红纱,不过一二两,以常茶十数斤养之,用辟暑湿之气,其品远出日注上,遂为草茶第一。仁宗退朝,常命侍臣讲读於迩英阁。贾侍中(昌朝)时为侍进,讲《春秋左氏传》,每至诸侯*乱事,则略而不说。上问其故,贾以实对。上曰:“《六经》载此,所以为后王鉴(一作监)戒,何必讳?“丁晋公自保信军节度使、知江宁府召为参知政事。中书以丁节度使,召学士草麻,时盛文肃为学士,以为参知政事合用舍人草制,遂以制除。丁甚恨之。寇忠愍之贬,所素厚者九(二字一作之)人,自盛文肃以下皆坐斥逐,而杨大年与寇公尤善,丁晋公怜其才,曲保全之。议者谓丁所贬朝士甚多,独於大年能全之,大臣爱才一节可称也。太祖时,以李汉超为关南巡检使捍北虏,与兵三千而已,然其齐州赋税最多,乃以为齐州防御使,悉与一州之赋,俾之养士。而汉超人,所为多不法。久之,关南百姓诣阙讼汉超贷民钱不还及掠其女以为妾。太祖召百姓入见便殿,赐以酒食慰劳之,徐问曰:“自汉超在关南,契丹入寇者几?“百姓(二字一作对)曰:“无也。“太祖曰:“往时契丹入寇,边将不能御,

河北之民,岁遭劫虏,汝於此时能保全其赀财妇女乎?今汉超所取,孰与契丹之多?“又问讼女者曰:“汝家几女,所嫁何人?“百姓具以对。太祖曰:“然则所嫁皆村夫也。若汉超者,吾之贵臣也,以爱汝女则取之,得之必不使失所,与其嫁村夫,孰若处汉超家富贵!“於是百姓皆感悦而去。太祖使人语汉超曰:“汝须钱何不告我,而取於民乎!“乃赐以银数百两,曰:“汝自还之,使其感汝也。“汉超感泣,誓以死报。仁宗万机之暇,无所玩好,惟亲翰墨,而飞白尤为神妙。凡飞白以点画象物形,而点最难工。至和中,有书待诏李唐卿撰飞白三百点以进,自谓穷尽物象,上亦颇佳之,乃特为“清净“二字以之,其六点尤为奇绝,又出三百点外。仁宗圣性恭俭。至和二年春,不豫,两府大臣日至寝阁问圣体,见上器服简质,用素漆唾壶盂子,素★盏进药,御榻上衾褥皆黄★,色已故暗,宫人遽取新衾覆其上,亦黄★也。然外人无知者,惟两府侍疾,因(一作因侍疾)见之尔。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於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於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一作而入)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

熟尔。“康肃笑而遣之。此与庄生所谓“解牛““★轮“者何异。至和初,陈恭公罢相,而并用文、富二公。(彦博弼)正衙宣麻之际,上遣小黄门(一有三辈二字)密於百官班中听其论议,而二公久有人望,一旦复用,朝士往往相贺。黄门俱奏,上大悦。余时为学士,后数日,奏事垂拱殿,上问:“新除彦博等,外议如何?“余以朝士相贺为对。上曰:“自古(二字一作古者)人君用人,或以梦卜,苟不知人,当从人望,梦卜岂足凭耶!“故余作《文公批答》云:“永惟商周之所记,至以梦卜而求贤,孰若用★绅之公言,从中外之人望“者,具述上语也。王元之在翰林,尝草夏州李继迁制,继迁送润笔物数倍於常,然用启头书送,(一作遂)拒而不纳。盖惜事体也。近时舍人院草制,有送润笔物稍后时者,必遣院子诣门催索,而当送者往往不磅。相承既久,今索者、送者皆恬然不以为怪也。内中旧有玉石三***像,初在真游殿。既而大内火,遂迁於玉清昭应宫。已而玉清又大火,又迁於洞真。洞真又火,又迁於上清。上清又炎,皆焚荡无孑遗,遂(一有又字)迁於景灵。而宫司道官相与惶恐,上言:“真像所至辄火,景灵必不免,愿迁(二字一作乞移)他所。“遂迁於集禧宫迎祥池水心殿。而都人谓之“行火真君“也。丁文简公(度)***知政事,为紫宸殿学士,即文明殿学士也。文明本有大学士,为宰相

***,又有学士,为诸学士之首。后以“文明“者,真宗谥号也,遂更曰紫宸。近世学士,皆以殿名为官称,如端明、资政是也。丁既受命,遂称曰丁紫宸。议者又谓紫宸之号非人臣之所宜称,遽更曰观文。观文是隋炀帝殿名,理宜避之,盖当时不知。然则朝廷之事(一作士,)不可以不学也。王冀公(钦若)***知政事,而真宗眷遇之意未衰,特置资政殿学士以宠之。时寇莱公在中书,定其班位依杂学士,在翰林学士下。冀公因诉于上曰:“臣自学士拜参知政事,今无罪而罢,班反在下,是贬也。“真宗为特加(一作置)大学士,班在翰林学士上。其宠遇如此。景佑中有郎官皮仲容者,偶出街衢,为一轻浮子所戏,遽前贺云:“闻君有台宪之命。“仲容立马愧谢久之,徐问其何以知之。对曰:“今新制台官,必用稀姓者,故以君姓知之尔。“盖是时三院御史乃仲简、论程、掌禹锡也。闻者传以为笑。太宗时宋白、贾黄中、李至、吕蒙正、苏易简五人同时拜翰林学士,承旨扈蒙赠之以诗云:“五凤齐飞入翰林。“其后吕蒙正为(一作至)宰相,贾黄中、李至、苏易简皆至参知政事,宋白官至尚书,老於承旨,皆为名臣。御史台故事:三院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自(一有中山二字)刘子仪为中丞,始★台中:“今后御史有所言,不须先白中丞杂端。“〔一二〕至今如此。丁晋公之南迁也,行过潭州,自作《斋僧疏》(一有文字)云:“补仲山之衮,虽曲尽於巧心;和傅说之羹,实难调於众口。“其少以文称,晚年诗笔尤精,在海南篇咏万尤多,如“草解忘忧忧底事,花名含笑笑何人“,(一有之句二字)尤为人所传诵。张仆射(齐贤)体质丰大,饮食过人,尤嗜肥猪肉,每食数斤。天寿院风药黑神丸,常人所服不过一弹丸,公常以五七两为一大剂,夹以胡饼而顿食之。淳化中罢相知安州,安陆山郡,未尝识达官,见公饮啖不类常人,举郡惊骇。尝与宾客会食,厨吏置一金漆大桶於厅者,必有异於人也。然而晏元献公清瘦如削,其饮食甚微,每析半饼,以箸卷之,抽去其箸,内捻头一茎而食(一有之字。)此亦异於常(一无此字)人也。宋宣献公、(绶)夏英公(竦)同试童行诵经。有一行者,诵《法华经》不过,问其“习业几年矣“,曰:“十年也。“二公笑且闵之,因各取《法华经》一部诵之,宋公十(一作五)日,夏公七日,不复遗一字。人性之相远(一有也字)如此。枢密曹侍中,(利用)澶渊之役以殿直使於契丹,议定盟好,由是进用。当庄献明肃太后时,以勋旧自处,权倾中外,虽太后亦严惮之,但呼侍中而不名。凡内降恩泽,皆执不行。然以其所执既多,故有三执而又降出者,(一无此字)则不得已而行之。久之为小人(一有之字)所

测,凡有求而三降不行者,必又请之。太后曰:“侍中已不行矣。“请者徐启曰:“臣已告得侍中宅奶婆中其亲信为言之,许矣。“於是又降出,曹莫知其然也,但以三执不能已,〔一三〕★★行之。於是太后大怒,自此切齿,遂及曹芮之祸。乃知大臣功高而权盛,祸患之来,非智虑所能防也。曹侍中在枢府,务革侥幸,而中官尤被裁抑。罗崇勋时为供奉官,监后苑作岁满叙劳,过求恩赏,内中唐突不已。〔一四〕庄献太后怒之,帘前谕曹,使召而戒励。曹归院坐厅事,召崇勋立庭中,去其巾带,困辱久之,乃取状以闻。崇勋不胜其耻。其后曹芮事作,镇州急奏,言芮反状,仁宗、太后大惊,崇勋适在侧,因自请行。既受命,喜见颜色,昼夜疾驰,锻成其狱。〔一五〕芮既被诛,曹初贬随州,再贬房州,行至襄阳渡北津,监送内臣杨怀敏指江水谓曹曰:“侍中,好一江水。“盖欲其自投也,再三言之,曹不谕。至襄阳驿,遂逼其自缢。宋郑公(庠)初名郊,字伯庠,与其弟(祁)自布衣时名动天下,号为“二宋“。其为知制诰,仁宗骤加奖眷,便欲大用。有忌其先进者谮之,谓其“姓符国号,名应郊天“。又曰;“郊者交也,〔一六〕交者,替代之名也,'宋交',其言不详。'仁宗遽命改之,公怏怏不获已,乃改为庠,字公序。公后更践二府二十馀年,以司空致仕,兼享福寿而(一作以)终。而谮者竟不见用以卒,可以为小人之戒也。曹武惠王,(彬)国朝名将,勋业之盛,无与为比。尝曰:“自吾为将,多矣,然未尝以私喜怒辄戮一人。“其所居堂室弊坏,子弟请加★葺,公曰:“时方大冬,墙壁瓦石之间,百虫所蛰,不可伤其生。“其仁心爱物盖如此。既平江南回,诣★门入见,★子称“奉敕江南钗当公事回“。其谦恭不伐又如此。真宗好文,虽以文辞取士,然必视其器识。〔一七〕每御崇政赐进士及第,必召其高第三、四人并列於庭,更察其形神磊落者,始赐第一人及第。或取其所试文辞有理趣者,徐*《铸鼎象物赋》云:“足惟下正,讵闻公★之欹倾;铉乃上居,实取王臣之威重。“遂以为第一。蔡齐《置器赋》云:“安天下於覆盂,其功可大。“遂以为第一人。钱思公生长富贵,而性俭约,闺门用度,为法甚谨。子弟辈非时不能辄取一钱。公有一珊瑚笔格,平生尤所珍惜,常置之几案。子弟有欲钱者,辄窃而藏之,公即怅然自失,乃★于家庭,以钱十千赎(一作购)之。居一、二日,子弟佯为求得以献,公欣然以十千赐之。他日有欲钱者,又窃去。一岁中率五、七如此,公终不悟也。余官西都,在公幕亲见之,每与同僚叹公之纯德也。国朝雅乐,即用王朴所制周乐。太祖时,和岘以为声高,遂下其一律。然至今言乐者,犹以为高,云今黄钟乃古夹钟也。景佑中,李昭作新(二字一作所作)乐,又下其声。太常歌工以

其(一作为)太浊,歌不成声,当铸钟时,乃私赂铸匠,使减其铜齐,而声稍清,歌乃叶而成声,而照竟不知。以此知审音作乐之难也。照每人曰:“声高则急促,下则舒缓,吾乐之作,久而可使人心感之皆舒和,而人物之生亦当丰大。“王侍读(洙)身尤短小,常戏之曰:“君乐之成,能使我长(一有大字)乎?“闻者以为笑,而乐成竟不用。邓州花蜡烛名著天下,虽京师不能造,相传云(一作亦)是寇莱公烛法。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杜祁公为人清俭,在官未尝燃官烛,油灯一炷,荧然欲灭,与客相对清谈而已。二公皆为名臣,而奢俭不同如此,然祁公寿考终吉,莱公晚有南迁之祸,遂殁不返,虽其不幸,亦可以为戒也。故事:学士在内中,院吏朱衣双引。太祖朝李★为学士,太宗在南衙,朱衣一人前引而已,★(一有因字)亦去其一人,至今如此。往时学士入★子不著姓,但云“学士臣某“。先朝盛度、丁度并为学士,遂著姓以别之,其后遂皆著姓。晏元献公以文章名誉,少年居富贵,性豪俊,所至延宾客,〔一八〕一时名士多出其门。罢枢密副使,为南京留守,时年三十八。幕下王琪、张亢最为上客。亢体肥大,琪目为牛;琪

瘦骨立,亢目为猴。二人以此自相讥诮。琪尝嘲讥曰:“张亢触墙成八字“,亢应声曰;“王琪望月叫三声。“一坐为之大笑。杨文公尝戒其门人,为文宜避俗语。既而公因作表云:“伏惟陛下德迈九皇。“门人郑戬遽请於公曰:“未审何时得卖生菜?“於是公为之大笑而易之。夏英公(竦)父官於河北,景德中契丹犯河北,遂殁于阵。后公为舍人,丁母忧起复,奉使契丹,公辞不行,其表云:“父殁王事,身丁母忧。义不戴天,难下穹庐之拜;礼当枕块,忍闻夷乐之声。“〔一九〕当时以为(一作谓)四六偶对,最为精绝。孙何、孙仅俱以能文驰名一时。仅为陕西转运使,作《骊山诗》二篇,其后篇有云:“秦帝墓成陈胜起,明皇宫就禄山来。“时方建玉清昭应宫,有恶仅者,欲中伤之,因录其诗以进。真宗读前篇云:“朱衣吏引上骊山“,遽曰:“仅小器也,此何足夸!“遂弃不读,而陈胜、禄山之语,卒得不(一作不得)闻,人以为幸也。杨大年每欲(一作遇)作文,则与门人宾客饮博、投壶、奕棋,(二字一作乃至)语笑喧哗,而不妨构思。以小方纸细书,挥翰如飞,文不加点,每盈一幅,则命门人传录,门人疲於应命,顷刻之际,成数千言,真一代之文豪也。杨大年为学士时,草《答契丹书》云:“邻坏交欢。“进草既入,真宗自注其侧云:“朽壤、鼠

壤、粪壤。“大年遽改为“邻境“。明旦,引唐故事:学士作文书有所改,为不称职,当罢,因亟求解职。真宗语宰相曰:“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一作性气)太常所用王朴乐,编钟皆不圆而侧垂。自李照、胡瑗之徒,皆以为非及。照作***,将铸编钟,给铜(一有於字)铸泻务,得古编钟一枚,工人不敢销毁,遂藏於太常。钟不知何代所作,其铭曰:(一作云)“粤朕皇祖宝和钟,粤斯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叩其声,与王朴夷则清声合,而其形不圆(一有而字)侧垂,正与朴钟同,然后知朴博古好学,不为无据也。其后胡瑗改铸编钟,遂圆其形而下垂,叩之掩郁而不扬,其★钟又长甬而震掉,其声不和。著作佐郎刘义叟窃谓人曰:“此与周景王无射钟无异,必有眩惑之疾。“未几,仁宗得疾,人以义叟之言验矣。其乐亦寻废。(一有不用二字)自太宗崇奖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盖(一作自)太平兴国二年至天圣八年二十三榜,由吕文穆公(蒙正)而下,大用二十七(一作五)人。而三人并登两府,惟天圣五年一榜而已,是岁王文安公(尧臣)第一,今昭文相公韩仆射、(琦)西厅参政赵侍郎(概)第二、第三人也。予忝与二公同府,每见语此,以为科场盛事。自景佑元年已后,至今治平三年,三十馀年十二榜,五人已上未有一人登两府者,亦可怪也。

吕蒙正以宽厚为宰相,宋太宗赵光义特别知遇关照。朝中的官吏,家里藏有古镜,他说能照二百里,想通过吕蒙正的弟弟把古镜送给他以博取好感。他弟弟找个机会装作闲谈提到这件事。吕蒙正笑道:“我的面子不过碟子那么大,怎么用得着照二百里地的镜子叫呢?”他弟弟听后也就不再说什么了。听说这件事的人都叹服,拿他比作唐朝宰相李德裕(李德裕曾罢冗官二千余员,以为人严峻拒绝请托著称)。像吕蒙正这样没有特别嗜好而又不为物欲所累的人,古代贤者也不易作到

《贞观君臣论治》全文翻译是什么?

“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经历过波澜壮阔的大海,别处的水再也不值得一看。

“女人说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意思——表达她忘不了曾经深爱过的恋人,一个她认为最适合她的完美男人、最佳伴侣。

作品出处

“曾经沧海难为水”出自《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是唐代诗人元稹创作的七言绝句,是《离思五首》中的第四首诗。这首诗并未直接写人,而是"索物以托情",通篇***用巧比曲喻的手法,以世间至美的形象 "水"、"云"、"花"来表达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诗人用一往情深的笔触,真挚热烈的情怀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抒发了对妻子的爱恋与怀念之情。全诗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成为传之千古的绝唱。

作品原文

离思五首·其四

[ 唐 ]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词句注释

①曾经:曾经到临。经:经临,经过。

②难为:这里指"不足为顾"、"不值得一观"的意思。

③除却:除了,离开。这句意思为:相形之下,除了巫山,别处的云便不称其为云。此句与前句均暗喻自己曾经接触过的一段恋情。

④取次:草草,仓促,随意。这里是"匆匆经过""仓促经过"或"漫不经心地路过"的样子。不应解释为"按次序走过"。

⑤花丛:这里并非指自然界的花丛,乃借喻美貌女子众多的地方,也暗指青楼妓馆。

⑥半缘:此处指"一半是因为……"。

⑦修道:此处指修炼道家之术。此处阐明的是修道之人讲究清心寡欲。

⑧君:此指曾经心仪的恋人。

作品翻译

白话译文

经历过沧海之水的汹涌澎湃,别处的水就不足为顾,就不会再为一些细小涓流所吸引;领略过如梦似幻的巫山云雨,那别处的云就根本不能称其为云!

"我"在美女如云的花丛中信步穿行,懒得回头顾盼,这缘由,一半是因为修道人清心寡欲、修身养德,遵循自己处世的原则,一半则是因为心里只有你再容不下其他人!

韵译

亲阅沧海,再没有见过真正的波浪,

履历巫山,世上哪还有入眼的云彩?

轻轻挥去一路上迷离的风景,

我的心只和你的音容紧紧相依。

见多了舞榭楼台,灯红酒绿,

看惯了莺歌燕舞,花径逶迤。

就算把俗世的春色尽收眼底,

也比不上梦里看一眼你盈盈的笑意。

为什么我会这样潜心修道,

只为修得下辈子和你再做夫妻。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元和五年(810年)贬官江陵府士曹参军时。

一说作者因怀念年少时的恋人崔莺莺而作此诗。

所谓崔莺莺者,即诗人所写《莺莺传》中的崔莺莺,实为寒族女子崔双文。元稹与崔莺莺恋爱始于贞元十六年(800), 止于贞元十九年(803),而为莺莺所写诗也多作于此其间。最后元稹为了飞黄腾达、攀权附贵,娶了豪门望族的韦丛,而抛弃了昔日的恋人。由此足见:元稹对双文的感情并不像他在此诗中所表示的那般忠诚。原因何在?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中写道:"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可见,元稹的两重性格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演。他弃双文另娶固是大谬不然,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应该负很大部分的罪责。

另一说这首诗是作者为悼念妻子韦丛而作。

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年方二十的韦丛(字茂之,京兆杜陵人。身世显赫,其上七世祖父封龙门公。龙门之后,世率相继为显官)下嫁给24岁仅为秘书省校书郎的诗人元稹。婚后他们如胶似漆,过着温馨甜蜜的生活。但好景不长,造化弄人,唐宪宗元和四年(809年),年仅27岁温柔贤惠的妻子韦丛被病魔夺去了生命。此时31岁的元稹已升任监察御史,爱妻的去世无疑对他是一个沉重打击,他悲痛万分写下了一系列的悼亡诗,这首诗创作于爱妻病逝一年之后。

作品赏析

赏析一: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缅怀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赏析二:

首二句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咏叹爱情的千古名句。表面意思为:"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别处的水就再难以吸引他。经历过巫山的云雨缠绵,别处的景致就不称之为云雨了。"此诗前二句皆化用典故,隐喻他们爱情之深广笃厚。

首句巧借《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句。(朱熹《孟子集注》解释说:"所见既大,则其小者不足观也。")但是原句以"观于海"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是明喻;而诗人却巧妙地运用暗喻的手法,用沧海的深阔无边隐喻他们情深似海。

次句化用"巫山云雨"之典,以宋玉《高唐赋》、《神女赋》中"美若娇姬"、"瑰姿玮态"、"性合适,宜侍旁,顺序卑,调心肠"的"巫山神女隐喻爱妻花容月貌、温柔娴雅无与伦比,以此表现爱人在自己心目中所具有的无法取代的地位。据宋玉《高唐赋》说,其云为神女所化,"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

首二句表面上是说看过"沧海水"、 "巫山云"之后,其它地方的水和云已经很难再诗人的眼底了,实际上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让诗人动心的女子了。诗人借"沧海水"、 "巫山云"这世间绝美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爱妻坚贞不渝的感情,表现了夫妻昔日的美好感情。"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意境深远、意蕴颇丰,情感炽烈却又含蓄蕴藉, 成为人们喜欢借用的一副联语,后来不仅用来表达爱情深厚坚贞永固,还常被人们用来形容阅历丰富而眼界极高。这首诗也从客观上进一步提升了人们对沧海之水巫山之云的认识。

第三句中,诗人以花喻人,表明自己纵然行走于五彩斑斓的"花丛"间,也懒得回望一眼美丽的"花朵"。进一步申足前意,表明诗人爱情的专一。"懒回顾"进一步表明诗人对爱妻的痴情以及对其他女子毫无半点眷恋之思的情绪。元稹的《梦游春七十韵》云:"觉来***,不向花回顾",说明诗人确曾信守过前约。他的好友白居易在《和梦游春诗一百韵》中称赞他:"京洛八九春,未曾花里宿",亦可与此参证。

末句承上,道出诗人"懒回顾"的原因:一半是因为诗人已看破红尘,有修道之意;另一半是因为诗人心里只有爱妻一人。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不论尊佛奉道或是修身治学,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近乎遁辞。"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谈到这首诗云:"或以为风情诗,或以为悼亡也。夫风情固伤雅道,悼亡而曰'半缘君',亦可见其性情之薄矣。"秦氏忽视了道教对诗人的影响,只看到了"半缘君",得出"性情之薄"的结论是值得商榷的。

名家点评

《云溪友议》:“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苦贫……韦蕙从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谢家最小偏怜女……”又云:“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微之自言眷念双文之意形之于诗者,如‘取决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是其自夸守礼多情之语,亦不可信也。”

身份疑云

作者昔日恋人崔莺莺的身份究竟大致两种说法:一是寒门闺秀,二是。首先从莺莺的家庭状况:是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崔氏之家,财产甚厚,多奴仆。(崔母)其子曰欢郎,可十馀岁。因此,我们知道莺莺之母郑氏为寡妇,生有一子一女,男为欢郎,已十馀岁,女为莺莺,生年十七矣,而且家庭的经济状况算是富裕,养有许多奴仆可供使唤。由此观之,崔家应非所谓的“寒门”。

作者简介

元稹(779-831),唐代诗人。字微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德宗贞元(785-805)中明经及第,复书判拔萃科,授校书郎。宪宗元和(806- 820)初授左拾遗,升为监察御史。后得罪宦官,贬江陵士曹参军,转通州司马,调虢州长史。穆宗长庆(821-824)初任膳部员外郎,转祠部郎中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为相三月,出为同州刺史,改浙东观察使。文宗大和(827-835)中为尚书左丞,出为武昌节度使,卒于任所。与白居易倡导***府运动,所作乐府诗不及白氏乐府之尖锐深刻与通俗流畅,但在当时颇有影响,世称"元白"。后期之作,伤于浮艳,故有"元轻白俗"之讥。有《元氏长庆集》60卷,补遗6卷,存诗830余首 。

遇言的言是什么意思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 1.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丙午(二十一日),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移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面,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2.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译: (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正耿直,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当时许多候选官员都***冒资历和门荫,太宗令他们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冒被发觉的,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候选官员 的***冒,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说:“你如此执法,朕还有何忧虑!”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国内没有冤案。)

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 (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4.二年春正月,上文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换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译:贞观二个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又怎样做才会昏庸? ”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断。从前尧畅听民意,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舜广开四方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因此,如果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宠臣就不能蒙蔽(雍,堵塞;蔽,蒙蔽)君主,并且下面的信息也会畅通地到达君主。” 唐太宗说:“说得对!”

5.(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 为,何必择才也。” 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译: 贞观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御 驾到太极殿(始,曾经),对一侍大臣说:“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司,部门),对不妥的诏令都应该提出意见或建议。近来只顺应我的意图,却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如果中书省和门下省只是负责传递文书,那么谁不能做呢?何必费心地选用人才呢?”房玄龄等人马上磕头谢罪。从前的做法(惯例)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中书舍人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混杂地签署自己的名字,叫“五花判事”。紧接着中书侍郎和中书令进行审查,此后给事中和黄门侍郎可以反驳和纠正中书省的意见。唐太宗方才重申已有的制度,从此很少有破坏规定的事情出现。

6.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译:(乙丑(初二),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 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7.(六年冬十二月)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 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译;贞观六年冬十二月,唐太宗对魏征说:“选拔官员,不能轻率和仓促。任用一个君子,所有的君子都愿意前来,而如果任用一个小人,所有的小人都会蜂拥而至。”魏征回答说:“确实是这样。***如国家没有统一,那么就只看人才的才干,而不用权衡品行。如果国家已经安定(丧,死亡;乱,战乱),那么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能使用。”

8.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现)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谪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译: 贞观十三年春二月,唐太宗已经下诏书让宗室和一些大臣世袭刺史的职位,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古代和现今情况不同,这样做恐怕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因此上奏疏表示反对。侍御史马周也上了奏疏,他认为:“尧、舜的父亲还有丹朱、商均那样的不孝子。***如让小孩子继承职位,万一他们娇纵,老百姓就会受到他们的祸害.国家就会遭受损失。想要断绝他们的职位,他们长辈的功劳还在;想要保留他们的职位,他们的罪恶已经明显了。与其祸害现世的广大百姓,不如不向有功 劳的大臣施恩,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这样的话,原来关爱他们的行为,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臣下认为应该赏赐他们土地和人口,如果确实(必,确实)有才能,就根据能力(器,才能)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泽,子孙也享有优越的生活。” 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正碰上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愿意接受世袭职位,上表坚决推辞,表的内容是:“诏令发布以来,感到孤单凄凉,好像行走在春季的薄冰上;宗族(宗,宗族)和亲属(戚,亲戚)忧心忡忡(虞,忧患),如同被放置在火上的汤一样。追忆往昔,只有三代实行分封制,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央的力量不能控制地方势力,所以因势利导,政令常常不是由中央王朝发出的。两汉废除王侯,设置郡守。消除(蠲,免除)了过去(曩,从前)的弊端,这非常恰当(协,和谐,融洽)。现在因为我们的缘故又有变化,恐怕会扰乱圣唐的制度。而且愚蠢不成器的后代,或者触犯国法,自取灭亡。因为延续几代的赏赐,导致断绝的灾祸,实在是可怜悯的事情。恳请能收回成命(涣,离散),恩赐子孙们性命。”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之子孙,共传永久。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诏停世封刺史。长孙无忌又通过儿媳长乐公主坚决向唐太宗请求,他还说:“我排除千难万阻为陛下效力,现在天下太平,为什么要被任命到外地?这和迁徙没有什么分别。”唐太宗说:“天子把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这是古今共同的做法。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后代辅佐我的子孙,共同把***永恒的基业传继下去。但你们却表示不能接受,我怎么会强迫你们接受呢?”庚子日,唐太宗下诏停止世代封袭 刺史的制度。

9.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呼?”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译:贞观十六年夏四月壬子,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任起居郎,我可以看看你记录的起居注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此指起居郎)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备,详细)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大概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不敢不记载不妥的地方。”黄门侍郎刘洎说:“***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

10.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薨。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国公魏征去世(诸侯之死称为“薨”)。唐太宗常常思念他(不已,不停),他对近侍的大臣们说:“人们用铜制作镜子,可以用来端正仪容。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明白人世的兴盛衰落的规律。君主把臣下作为镜子,可以知晓自己的得和失。”魏征离开人世(没,指死亡),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11.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呼?”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译: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周边的少数民族归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具体原因,大家敞开心扉尽情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 法说清楚。”唐太宗说:“你们的答案不正确(然,正确)。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善,优点)一样高兴。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德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帝王(人主,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山沟里。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大臣,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大臣,从来没有贬退斥责(黜,贬退)过他们。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依,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种落,族)。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胜,尽),却单单对以上五个方面满意(与,赞许),陛下真的过于谦虚了。”

有谁知道大学语文的《论语》十二章 翻译? 谢谢

言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其本义一般认为是说话,引申指所说的话,或者所说、所写的一个字、一句话。这些意义还存在于“言论、言语”等词语的义素中。

言是汉字部首之一。言用作左旁时简化为“讠”。用言作意符的字主要有三类:

1.表示言语行为,如:语、谈、谓、诵、誓。

2.与言语有关的品德,如:诚、谅、诈、谦。

3.与言语有关的名物,如:诗、词、谣。

《论语·述而》的全文及翻译

《论语》十二章的翻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遇事)能不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才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疑惑。”

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孔子说:“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 日夜不停。”

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子夏说:“博览群书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考虑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论语》十二章的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此文出自春秋末期·孔子所写的《论语》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是一部以记言为主的语录体散文集,主要以语录和对话文体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的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审美、道德***和功利等价值思想。《论语》内容涉及政治、教育、文学、哲学以及立身处世的道理等多方面。

早在春秋后期孔子设坛讲学时期,其主体内容就已初始创成;孔子去世以后,他的***和再传***代代传授他的言论,并逐渐将这些口头记诵的语录言行记录下来,因此称为“论”;《论语》主要记载孔子及其***的言行,因此称为“语”。

清朝赵翼解释说:“语者,圣人之语言,论者,诸儒之讨论也。”其实,“论”又有纂的意思,所谓《论语》,是指将孔子及其***的言行记载下来编纂成书。现存《论语》20篇,492章,其中记录孔子与***及时人谈论之语约444章,记孔门***相互谈论之语48章。

作者简介: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红楼梦》开篇中“***语村言”是什么意思?

原文子曰:“ 述而不作, 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译文 孔子说:“只转述先哲的思想而不创立自己的思想,相信且喜好古人的东西,我私下把自己比做老彭。”

原文 ?子曰:“默而识之,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何有于我哉?”

译文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原文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 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译文 孔子说:“(许多人)对品德不去修养,学问不去讲求,听到义不能去做,有了不善的事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事情。”

原文 子之 燕居, 申申如也; 夭夭如也。

译文孔子闲居在家里的时候, 衣冠楚楚,仪态温和舒畅,悠闲自在。

原文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 周公。”

译文 孔子说:“我衰老得很厉害了,我好久没有梦见 周公了。”

原文 ?子曰:“志于道,据 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译文 孔子说:“以道为志向,以德为根据,以仁为凭藉,活动于(礼、乐等) 六艺的范围之中。”

原文 子曰:“自行 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 孔子说:“只要自愿拿着十余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原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 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评析 在《雍也》一篇第21章中, 孔子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一章继续谈他的教育方法问题。在这里,他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的思想。从教学方面而言,他反对“填鸭式”、“ 满堂灌”的作法。要求学生能够“ 举一反三”,在学生充分进行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对他们进行启发、开导,这是符合教学基本规律的,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在今天教学过程中仍可以加以借鉴。

原文 7·9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

译文 孔子在有丧事的人旁边吃饭,不曾吃饱过。

原文 7·10 子于是日哭,则不歌。

译文 孔子在这一天为吊丧而哭泣,就不再唱歌。

原文 7·11 子谓 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1),惟我与尔有是夫(2)!” 子路曰:“子行三军(3),则谁与(4)?”子曰:“ 暴虎(5) 冯河(6), 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7)。好谋而成者也。”

译文 孔子对 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 子路问 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评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 暴虎冯河, 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 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 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原文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 孔子说“富裕如果真的是可以求得到的话,虽然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富贵不合于道就不必去追求,那就还是按我的爱好去干事。”

原文 子之所慎:齐、战、疾。

译文 孔子所 谨慎小心对待的是斋戒、战争和疾病这三件事。

原文 子在齐闻《韶》, 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译文 孔子在 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

原文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 冉有(问 子贡)说:“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 孔子:“伯夷、 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 孔子)说:“古代的贤人。”( 子贡又)问:“他们有怨恨吗?”( 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又怨恨呢?”(子贡)出来(对 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原文 子曰:“饭 疏食饮水,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译文 孔子说:“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到五十岁学习《易》,我便可以没有大的过错了。”

原文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译文 孔子有时讲 雅言,读《诗》、念《书》、赞礼时,用的都是雅言。

原文 叶公问 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叶公向 子路问 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答。 孔子(对 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如此而已。”

原文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译文 孔子说:“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爱好古代的东西,勤奋敏捷地去求得知识的人。”

原文 ?子不语怪、力、乱、神。

译文 孔子不谈论怪异、暴力、变乱、鬼神。

原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原文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

译文 孔子说:“上天把德赋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么样?”

原文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 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事不是和你们一起干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原文 子以四教:文(1)、行(2)、忠(3)、信(4)。

注释 (1)文:文献、古籍等。 (2)行:指德行,也指社会实践方面的内容。 (3)忠:尽己之谓忠,对人尽心竭力的意思。 (4)信:以实之谓信。诚实的意思。

译文 孔子以文、行、忠、信四项内容教授学生。

原文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

译文 孔子说:“圣人我是不可能看到了,能看到君子,这就可以了。” 孔子又说:“善人我不可能看到了,能见到始终如一(保持好的品德的)人,这也就可以了。没有却装作有,空虚却装作充实,穷困却装作富足,这样的人是难于有恒心(保持好的品德)的。”

原文 子钓而 不纲,弋不射宿。

译文 孔子只用(有一个鱼钩)的钓竿钓鱼,而不用(有许多鱼钩的)大绳钓鱼。只射飞鸟,不射巢中歇宿的鸟。

原文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 孔子说:“有这样一种人,可能他什么都不懂却在那里凭空创造,我却没有这样做过。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学习;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次一等的智慧。”

原文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译文 ( 孔子认为)很难与互乡那个地方的人谈话,但互乡的一个童子却受到了 孔子的接见,学生们都感到迷惑不解。 孔子说:“我是肯定他的进步,不是肯定他的倒退。何必做得太过分呢?人家改正了错误以求进步,我们肯定他改正错误,不要死抓住他的过去不放。”

原文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 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原文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译文 陈司败问:“鲁昭公懂得礼吗?” 孔子说:“懂得礼。” 孔子出来后,陈司败向巫马其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对他说:“我听说,君子是没有偏私的,难道君子还包庇别人吗?鲁君在 吴国娶了一个同姓的女子为做夫人,是国君的同姓,称她为吴孟子。如果鲁君算是知礼,还有谁不知礼呢?”巫马期把这句话告诉了 孔子。孔子说:“我真是***。如果有错,人家一定会知道。”

原文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

译文 孔子与别人一起唱歌,如果唱得好,一定要请他再唱一遍,然后和他一起唱。

原文 子曰:“文,莫吾 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 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原文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 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不能学也。”

译文 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感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原文 子疾病, 子路 请祷。子曰:“有诸?” 子路对曰:“有之。《诔》(4)曰:‘祷尔于上下神祇。’”子曰:“丘之祷久矣。”

译文 孔子病情严重, 子路向鬼神祈祷。孔子说:“有这回事吗?” 子路说:“有的。《诔》文上说:‘为你向天地神灵祈祷。’” 孔子说:“我很久以来就在祈祷了。”

原文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译文 孔子说:“奢侈了就会越礼,节俭了就会寒酸。与其越礼,宁可寒酸。

原文 子曰:“君子坦荡荡, 小人长戚戚。”

译文 孔子说:“君子心胸宽广,小人经常忧愁。”

原文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译文 孔子温和而又严厉,威严而不凶猛,庄重而又安详。

孔子

孔子(前551 ——前479 ),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 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 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 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 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 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 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语

《论语》成书于 春秋战国之际,是 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 论语》(20篇)、《齐 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 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 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 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 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 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作者简介

《 论语》是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 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 主,记录了 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与《大学》、《中庸》、《孟子》、《 诗经》、《 尚书》、《礼记》、《易经》、《 春秋》并称“ 四书五经”。通行本《 论语》共二十篇

意思:就是***借村人的言语,有不真实之感,暗含荒诞不经的意思。

开篇以人物贾雨村的遭遇,从言谈中引出贾家宁荣二府,开始展开红楼梦的恢宏画卷。贾雨村言即为“***语村言”,代指后面出场的:贾雨村,作者***用的乃是谐音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 。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部分未完成且原稿佚失。原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