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_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2 0
  1.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什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
  2.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全诗是…………
  3.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哪里?
  4. 百无一用是书生
  5.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黄景仁的《杂感》中“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整首是这样的: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风蓬飘尽悲歌泣,泥絮招来薄幸名。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想表达的是因为自己身世飘零凄苦,明明自己很有才华却无人赏识,仕途始终不顺(6次乡试不中对一个自诩有才的人确实是很大的打击),随后怒极反笑,自嘲到百无一用是书生,黄景仁是清朝人,年少成名,9岁有诗名,16岁在3000人中取得童子试的第一名,是“乾隆六十年第一人”,这样的人都不能取得功名,所以很是愤慨。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_百无一用是书生的上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然还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纸上谈兵,泛泛而谈

自古以来,知识很容易知,但很难识别,大部分读书人都是纸上谈兵,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他们满腹经纶,但空有一番豪情壮志,却不知道如何发挥,可能100个人之中才有一两个可以施展抱负的大才。

原因二:墨守成规,不思变通

古代读书人大都脱离实际,甚至对实际不通,却自以为满脑子聪明才智,实际上使人更蠢,还有个更大的问题就是时刻受到书中观念的误导,老祖宗并不是什么都是对的。

原因三: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百无一用的书生说的是那些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无缚鸡之力,只能靠读书博取功名,如功名考不上生活即成问题,范进中举后为啥那么激动,因为他的世界彻底变了,他有了很多特权,再也不用害怕去耕地干嘛了,一个人读书读到了丧失生活自理能力,人与人之间交流都成问题,这样的人跟傻子又有什么区别。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什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

出自于:

杂感

黄景仁(清)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句话的意思:

白眼,就是看不起的意思。百无一用,就是没有一点用处(做什么都不行)。十人堪有九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意思就是十个人就有九个人看不起,一点用处都没有的就是读书人。

“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全诗是…………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这句俗语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全诗之中也只有这一句能够被今人所熟知,但是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诗中大相径庭。

《杂感》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的作者黄景仁是北宋著名词人黄庭坚的后代,自幼丧父,16岁参加童子试力压三千人获得第一名,但一直到死都是秀才身份,没有能够中举,又因为生计所迫,一直替人做幕僚,岁月蹉跎终究没能功成名就,深感怀才不遇,这首《杂感》就是作者抒***感的作品。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作者的自嘲,结合上句的意思就是,十个人里有九个人我都看不上,但是现在最没用的就是我这个书生了,不过随之作者笔端一转,劝解自己不用发愁,自己自然有自己的价值。古人诗作中自嘲和自勉都是非常常用的艺术手法,其实作者并不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只是感慨时运不济,在浮世中苦苦挣扎,但是作者从未放弃追求理想,可惜黄景仁一生一直处于坎坷这种,为了避债远走他乡,35岁就是病死于逆旅,每读到这首诗就感觉到诗人那种坚韧的气质,与诗丐的作用相类,都有豁达的心境。

这首诗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不被人所提起,今人很少有读过全诗的,不过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句倒是流传甚广,逐渐成为了民间俗语,从作者的自嘲,变成了一种对读书人鄙视的论断。其实古人名句在流传过程中经常被断章取义,比如?一屋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一句是?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原本是表达志向的对话,却变成了教育他人勤劳的警句,失去了原有的意思。

“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哪里?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黄景仁(1749-1783),字仲则,一字汉镛,号鹿菲子,江苏常州人。虽然现在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名字,可十几年来他一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因为我也是江苏常州人,我深深的热爱着家乡的文化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是黄在十七岁时写下的名句。他的“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写尽寒士悲酸,曾引起了无数寒士的共鸣。当时身居巡抚的毕秋帆读到此句,竟夜不成寐,瞿秋白也有“吾乡黄仲则,风雪一家寒”之叹。另外,诸如“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的名句,在他的诗作中更是层出不穷。可就是这样一位有着“乾隆六十年第一人”美誉的天才诗人,却时乖命蹇,落拓平生,年仅三十五岁就贫病以终。

不知道大家听过这样一幅对联没有:

上联:两船并行,橹速不及帆快(鲁肃不及樊哙)

下联:八音齐奏,狄青难比萧何(狄青难比萧何)

此联坦言名人在百姓心中的位置是***,叹息不如文是真。故,“百无一用是书生”此眼差已!可是作者怀才不遇,遭人白眼,只能说明当时社会政治的黑暗和***的***,使其国家栋梁之才惨遭埋没,满腹经纶却无力一展报复,可悲可叹。。。。。。

杂感 清 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 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逢飘尽悲歌气 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八堪白眼 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难成 春鸟秋虫自作声

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出自黄景仁的《杂感》原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十个人看到读书人的时候有九个都会翻白眼,因为读书人是最没用是最让人看不起的,提起读书人,我们想到的应该都是古代的一些文人墨客,他们通常都是满腹经纶、饱读诗书的,同时又非常的风流倜傥,给人感觉非常的潇洒、飘逸,非常的洒脱、自在,但实际上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都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

读书人想要过上这样的生活,是需要金钱的支持的,有钱自然潇洒,想过什么样的生活都可以,但如果没钱,连吃饭都成问题,更别提什么潇洒、风流了,而黄景仁就是属于后者,而《杂感》就是由黄景仁有感而发,他所写的正是他自己,黄景仁是一个孤儿,从小生活就是非常穷苦的,但他勤奋好学,天资也很聪慧,在年少的时候就已经因写诗而出名了,在十七岁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为生活而奔波劳碌了,而且一生都没有太大的作为,一生都很穷困潦倒。

《杂感》是他在二十岁的时候写的,是一种非常伤感的诗,但这也是他对人生的感悟,也抒发了他苦闷的心情,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但却落魄到如此地步,这真是让人觉得有些可笑,但在当时的社会,没有功名的读书人就是这样的,就是让人有些瞧不起的,例如范进,在中举前和中举后待遇相差得特别多,所以在当时没有取得功名的读书人就是没用的,而取得功名的读书人,无论出身如何,一旦得到功名就意味着会进入上流社会当中。

从这首诗也可以看出黄景仁是一个非常直接的人,可能正是因为这种性格才导致了他的不得志。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什么意思

黄仲则写这诗,全文如下: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全诗句句有典故。

 首句说他一无所成,第二句“不平鸣”出自韩愈安慰孟郊““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所以一般都明白,这是黄仲则没考上。

 第二联,泥絮,典出苏轼”禅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春风上下狂。“后面”薄幸名“就是杜牧那个”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还是落拓江湖漂泊感。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里不是黄仲则憎恨天下读书人,而是自嘲愤激,再说一遍,自嘲愤激。古来自嘲诗太多了,陆游还”此身合是诗人未“,苏轼还”我为聪明误一生“呢。别当真,情绪话。

 所以黄仲则自己都回答了。虽然百无一用是书生,但是: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按韩愈说法:

 “草木无声,风扰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金石无声,或击之鸣……择其善鸣者而***之鸣:以鸟鸣春……以虫鸣秋”。

 所以这诗简单翻译如下:

 我没考上;心情不好;漂泊无根,到处碰壁。读书不见用,真惨啊……但是:

 不要因为诗卷就愁,我还是找愿意听我的人,给他鸟鸣春,虫鸣秋吧。

 虽然有自我宽怀的.嫌疑,但黄仲则这话说得多好。

 他先自嘲,承认百无一用是书生——当然这句话带情绪。

 但是:

 鸟都可以鸣春,虫都可以鸣秋,何况人。你未必功名见用,却依然可以找到志同道合者来交流。

 黄仲则自己不得志,但就这么春鸟秋虫,也成为有清一代大诗人了。

 周星驰《国产 007》说:哪怕是一条***,都有他的用处。

 黄仲则就是这个意思。哪怕百无一用是书生,咱做个春鸟秋虫,也可以发出鸣声嘛。

 当然黄仲则最后春鸟秋虫鸣成了大诗人,大家还揪着他的自嘲说话。

 举另一个例子。托尔斯泰早年在塞瓦斯托波尔要塞呆着时,贵族子弟嘛,花天酒地还染了病,觉得写东西太无谓了,有些传记说他当时最爱嘲笑作家,说写***没有价值。到后来他改头换面写出无数大部头青史留名时,你还去说托尔斯泰认定写***没价值什么的,就特别没意思了是吧。

 所以还是那句,离开原文和诗人的生活来断章取义,特别没意思。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是十个人中有九个人是可以用白眼相向的,最没有用处的就是书生。出自《杂感》。“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作者的激愤之语,斜着眼睛看人表示鄙视。此诗作于青年时期,为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情怀而作。这句诗侧重自身,表达了诗人愤世嫉俗,冷眼看世,又自怨自艾的矛盾心境,是广为传诵的名句。黄景仁(1749年—1783年),字汉镛,一字仲则,号鹿菲子,是清代诗人。出生于江苏常州府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县),是宋朝诗人黄庭坚的后裔。黄景仁四岁时丧父,家境贫寒。尽管年少时就有诗名,但为了生计,从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开始四处奔波,一生贫困潦倒。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被任命为县丞,但在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因病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