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翻译,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tamoadmin 成语实例 2024-06-24 0
  1. 优孟哭马全文和词语解释。
  2.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
  3. 《史记》当中的《滑稽列传》滑稽一词如何解释?
  4.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之胡令士自伤杀也翻译汉语
  5. 谁有西游记的序

楚庄王执政三年,没有发布过命令,没有处理过政事。右司马侍座,用隐语对庄王说:“有一只鸟栖息在南边的土丘上,三年不展翅,不飞不鸣,默然无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鸟?”庄王明白右司马的意思,说:“这个鸟三年不展翅,是用来长羽翼的;不飞不鸣,是用来观察民众的习惯的。虽然没有起飞,一飞必定冲天;虽然没有鸣叫,一鸣必定惊人。你就放心这件事吧,我知道你的意思了。”又经过半年,楚庄王就开始亲自登堂听政,废黜十人,提拔九人,诛杀大臣五人,推荐在野的六名贤士,由此楚国强大起来。不久,就称霸天下。

优孟哭马全文和词语解释。

出自楚庄王之口。

成语“一鸣惊人”故事中的楚庄王,为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贤君,前613年———前590年在位。他少年即位,面临朝政混乱,为了稳住事态,他表面上三年不理朝政,实则暗地里在等待时机,人问之,曰:“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他在位22年,为了楚国的振兴,物色到了一大批忠臣良将,为朝廷所用。他知人善任,广揽人才,重用了苏从、伍参、孙叔敖、沈尹蒸,让他们整顿朝纲,兴修水利,重农务商。在楚庄王的领导下,国家日渐强盛,先后灭庸、伐宋、攻陈、围郑,陈兵于周郊,问鼎周王朝。前5***年,于今河南荥阳北大败晋军。公元前594年,迫使宋订下城下之盟,并陆续迫使鲁、陈、宋、郑等国归依,使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翻译,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是什么意思。

一、全文:

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啗以枣脯。马病肥死,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左右争之,以为不可。王下令曰:“有敢以马谏者,罪至死。”优孟闻之,入殿门。仰天大哭。王惊而问其故。优孟曰:“马者王之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王曰:“何如?”对曰:“臣请以雕玉为棺,文梓为椁,楩枫豫章为题凑,发甲卒为穿圹,老弱负土,齐赵陪位於前,韩魏翼卫其後,庙食太牢,奉以万户之邑。诸侯闻之,皆知大王而贵马也。”王曰:“寡人之过一至此乎!为之柰何?”优孟曰:“请为大王六畜葬之。以垅灶为椁,铜历为棺,赍以姜枣,荐以木兰,祭以粮稻,衣以火光,葬之於人腹肠。”於是王乃使以马属太官,无令天下久闻也。

译文:

优孟原是楚国的老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庄王时,他有一匹喜爱的马,给它穿上华美的绣花衣服,养在富丽堂皇的屋子里,睡在没有帐幔的床上,用蜜饯的枣干来喂它。马因为得肥胖病而死了,庄王派群臣给马办丧事,要用棺椁盛殓,依照大夫那样的礼仪来葬埋死马。左右近臣争论此事,认为不可以这样做。

庄王下令说:“有谁再敢以葬马的事来进谏,就处以***。”优孟听到此事,走进殿门,仰天大哭。庄王吃惊地问他哭的原因。优孟说:“马是大王所喜爱的,就凭楚国这样强大的国家,有什么事情办不到,却用大夫的礼仪来埋葬它,太薄待了,请用人君的礼仪来埋葬它。”

庄王问:“那怎么办?”优孟回答说:“我请求用雕刻花纹的美玉做棺材,用细致的梓木做套材,用楩、枫、豫、樟等名贵木材做护棺的木块,派士兵给它挖掘墓穴,让老人儿童背土筑坟,齐国、赵国的使臣在前面陪祭,韩国、魏国的使臣在后面护卫,建立祠庙,用牛羊猪祭祀,封给万户大邑来供奉。诸侯听到这件事,就都知道大王轻视人而看重马了。”

庄王说:“我的过错竟到这种地步吗?该怎么办呢?”优孟说:“请大王准许按埋葬畜牲的办法来葬埋它:在地上堆个土灶当做套材,用大铜锅当做棺材,用姜枣来调味,用香料来解腥,用稻米作祭品,用火作衣服,把它安葬在人的肚肠中。”于是庄王派人把马交给了主管宫中膳食的太官,不让天下人长久传扬此事。

二、词语解释:

1、棺椁:套棺。

2、穿圹:掘墓穴,挖坟坑。

3、赍:送人东西。

4、属:交付。

作品出处:

汉代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

《滑稽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该文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

优孟生卒年待考。春秋时期楚国宫廷艺人。以优伶为业,名孟,故得名。荆州人。从小善辩,擅长表演,常谈笑讽谏时事。

《史记》当中的《滑稽列传》滑稽一词如何解释?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滑稽列传》:"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本成语出自西汉司马迁对战国齐国的记载,但最早的蓝本为战国韩非记载的春秋楚庄王的典故。这或许并不矛盾,可能齐威王也被问过这个隐语,然后想起楚庄王说过的话也顿然醒悟,脱口而答。

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之胡令士自伤杀也翻译汉语

滑稽:指语言流利,善于用反语,辩解敏捷,没有阻难。

滑稽列传中所举事例,都是在当时人看来以一种较“无厘头”的方式进行的劝谏。 《太史公自序》曰:“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

意思是不流于世俗之中,不去争夺势利,上下没什么阻碍(想上则上,想下则下),没有人能伤害他们,因为(他们)善用其道(处世之法)。

司马迁专为滑稽人物作传,高度赞扬这些人。颂扬他们不流于世俗之中,不去争夺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的非凡讽谏才能。

扩展资料:

《滑稽列传》之荆轲刺秦王的故事

公元前227年,荆轲受燕国太子丹命,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与秦舞阳一起,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所吟唱的诗句。

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见,刺秦王,嬴政绕柱子而走,荆轲紧追不舍。嬴政拔剑来斗荆轲。荆轲匕首相迎,此二人你来我往,你砍我挡。两人酣战20回合之处,嬴政大喝一声,一剑朝荆轲砍去,荆轲措手不及,被砍翻在地。

嬴政复上,一脚踏在荆轲胸脯上说:“认识寡人的宝剑吗?荆轲连忙喊道:“陛下饶命!”嬴政挥剑斩下其头颅,叹道:“可惜你非我大秦子民,否则必是寡人身边的好剑客!”

百度百科-滑稽列传

谁有西游记的序

意思:我想要刺腹或勒脖子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

出自:《史记·七十列传·滑稽列传》

节选:

齐王使臣来献鹄,过於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吾欲刺腹绞颈而死。恐人之议吾王以鸟兽之故令士自伤杀也。鹄,毛物,多相类者,吾欲买而代之,是不信而欺吾王也。欲赴佗国奔亡,痛吾两主使不通。故来服过,叩头受罪大王。

翻译:

齐王派我来进献黄鹄,从水上经过,不忍心黄鹄干竭,放出让它喝水,不料离开我飞走了。我想要刺腹或勒脖子而死,又担心别人非议大王因为鸟兽的缘故致使士人***。黄鹄是羽毛类的东西,相似的很多,我想买一个相似的来代替,这既不诚实,又欺骗了大王。想要逃奔到别的国家去,又痛心齐楚两国君主之间的通使由此断绝。所以前来服罪,向大王叩头,请求责罚。

扩展资料

《滑稽列传》出自《史记》卷一百二十六,列传第六十六,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该文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

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一类滑稽人物“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讽谏才能。他们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因而其言其行起到了与“六艺于治一也”的重要作用。

现在通行本,一般使用世德堂本陈元之的或者李卓吾评本袁于令的序。其它的序参看链接中的《汇评证道西游记》。

(明)陈元之《西游记序》

太史公曰:“天道恢恢,岂不大哉!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庄子曰:“道在屎溺。”善乎立言!是故“道恶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若必以庄雅之言求之,则几乎遗《西游》一书,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余览其章近馸弛滑稽之雄,卮言漫衍之为也。旧有叙,余读一过,亦不著其姓氏作者之名。岂嫌其丘里之言与?其叙以狲,狲也;以为心之神。马,马也;以为意之驰。八戒,其所戒八也,以为肝气之木。沙,流沙,以为贤气之水。三藏,藏神、藏声、藏气之三藏,以为郛郭之主。魔,魔,以为口耳鼻舌身意恐怖颠倒幻想之障。故魔以心生,亦心以摄。是故撮心以摄魔,摄魔以还理。还理以归之太初,即心无可摄。此类以为道道成耳。此其书直寓言者哉!彼以为大丹丹数也,东生西成,故西以为纪。披以为浊世不可以庄语也,故委蛇以浮世。委蛇不可以为教也,故微言以中道理。遭之言不可以入俗也,故浪谑笑虐以恣肆。笑谑不可以见世也,故流连比以明意。

于是其言始参差而椒诡可观;谬悠荒唐,无端庄涘,而谈言微中,有作者之心傲世之意。夫不可役已。唐光禄既购是书,奇之,益俾好事者为之订校,秩其卷目梓之,凡二十卷数千万言有佘,面充叙于余。余维太史、漆园之意,道之所存,不欲尽废,况中虑者哉?故聊为辍其轶叙叙之。不欲其志之尽湮,而使后之人有览,得其意忘其言也。或曰:“此东野之语,非君子所志。以为史则非信,以为子则非伦,以言道则近诬。吾为吾子之辱。”余曰:“否,否!不然!子以为子之史皆信邪?子之子皆伦邪?子之子史皆中道邪?一有非信非伦,则子史之诬均。诬均则去此书非远。余何从而定之,故以大道观,皆非所宜有矣。以天地之大观,何所不有哉?故以披见非者,非也;以我见非者,非也。人非人之非者,非非人之非,人之非者,又与非者也。是故必兼存之后可。于是兼存焉。”而或者乃示以倌。属梓成,遵书冠之。

时壬辰夏端四日也。

(《新刻出像官板大字西游记,二十卷卷首、明万历间刊本 华阳洞天主人校 金陵世德堂梓行)

(明)袁于令《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题词》

文不幻不文,幻不极不幻。是知天下极幻之事,乃极真之事;极幻之理,乃极真之理。故言真不如言幻,言佛不如言魔。魔非他,即我也。我化为怫,未佛皆魔。魔与佛力齐而位逼,丝发之微,关头匪细。摧挫之极,心性不惊。此《西游》之所以作也。说者以为寓五行生尅之理,玄门修炼之道。余谓三教已括于一部,能读是书者,于其变化横生之处引而伸之,何境不通?何道不洽?而必问***于玉匵,探禅蕴于龙藏,乃始有得于心也哉?至于文章之妙,《西游》、《水游》实并驰中原。今日雕空凿影,画脂镂冰,呕心沥血,断数茎髭而不得惊人只字者,何如此书驾虚游刃,洋洋纚纚数百万言,而不复一境,不离本宗;日见闻之,厌饫不起;日诵读之,颖悟自开也!故闲居之士,不可一日无此书。

幔亭过客(按:幔亭、白宾、令昭 ,均为明袁于令的字。)

(元)虞集《西游证道书原序》

余浮湛史馆,鹿鹿丹铅。一曰有衡岳紫琼道人,持老友危敬夫手札来谒,余与流连浃月,道人将归,乃出一帙示余,曰:“此国初丘长春真君所纂《西游记》也。敢乞公一序以传。”余受而读之,见书中所载乃唐玄奘法师取经事迹。夫取经不始于唐也,自汉迄粱咸有之,而唐之玄奘为尤著。其所为跋涉险远,经历艰难,太宗圣教一序言之已悉,无峡后人赘陈。而余窃窥真君之旨,所言者在玄奘,而意实不玄奘,所纪者在取经,而志实不在取经。特***此以喻大道耳。

猿马金木,乃吾身自具之阴阳;鬼魑妖邪,亦人世应有之魔障。虽其书离奇浩汗,亡虑数十万言,面大要可以一言蔽之曰收放心而已。盖吾人作魔、成佛,皆由此心:此心放则为安心,安心一起,则能作魔,其纵横变化无所不至,如心猿之称王、称圣,而闹天宫是也;此心收则为真心,真心一见,则能灭魔,其纵横变化亦无所不至,如心猿之降妖缚怪,而证佛果是也。然则同一心也,放之则其害如彼,收之则其功如此,其神妙非有加于前,而魔与佛则异矣。故学者但患放心之难收,不患正果之难就,真君之谆谆觉世,其大旨宁外此哉!按真君在太祖时,曾遣侍臣刘仲禄万里访迎,以野服承圣问,促膝论道,一时大被宠脊,有《玄风庆会录,载之详矣。

历朝以来,屡加封号,其所著诗词甚富,无一非见道之言。

然未有如是书之鸿肆而灵幻者,宜紫琼道人之宝为枕秘也,乃俗儒不察,或等之《齐谐》稗乘之流,井蛙夏虫,何足深论。

夫大易,皆取象之文。《南华》多寓言之蕴,所由来尚矣。昔之善读书者,聆周兴嗣,性静心动之句,而获长生诵。陆士衡山晖泽媚之词,而悟大道,又何况是书之深切著明者哉!

天历己巳翰林学士临川邵庵虞集撰

(钟山黄太鸿笑苍子西陵汪象旭詹漪子同笺评《新镌出像古本西游证道书》卷首 清初刻本)

案:《长春道人西游记》二卷,文仅二万字,现存《道藏》中。查清抄本《长春***西游记》只有西溪居土孙锡序,并无虞集序。故知所谓元人虞集《西游记证道书原序》,乃清人伪作。

(清)野云主人《增评证道奇书序》

古人往矣,古人不可见,而可见古人之心者,唯在于书。

属操觚染翰之家,何时何地,蔑有其书,皆烟飞烬灭,淹投而不传者,必其不足以传者也。其能传者,皆古人之精神光焰,自足以呵护而不朽。或有微言奥义,隐而弗彰,则又赖后有解人,为之阐发面扬摧之。其有言虽奥赜,解甚其鲜,而亦卒不泯灭者,则漆园、御寇之类是也。若夫稗官野乘,不过寄嘻笑怒骂于世俗之中,非有微言奥义,足以不朽,则不过如山鼓一鸣,荧光一耀而已。其旋归于烟飞烬灭者,固其常事。乃有以《齐谐》野乘之书,传之奕祀数百之久,而竟不至烟烬者,则可知其精神光焰,自有不可泯灭者在,如《西游记》是已。余方稚齿时,得读《西游》,见其谈诡谲怪,初亦诧而为荒唐。然又疑天壤之大,或真有如是之奇人奇事,而吾之闻见局隘,未之或知也。及夷考史策,则影响茫然,询之长老,佥曰:此游戏耳,孺子不足深究也。然余见其书,洋洋洒洒,数十万言,果无其事,则是人者,累笔费墨,祸枣灾梨,亦颇费经营构撰,而成此巨帙,将安用之?又其中之回目、提纲及诗歌、论赞中,多称心猿意马、金公木母等名,似非无谓而漫云者。既无可与语,唯有中心藏之而已。又数年,既弃制举业,益泛览群籍,见有《黄庭》、《二景》、《混元》,《鸿烈》、《抱朴》、《鹖冠》、《悟真》、《参同》堵书,稍加寻绎,虽末测其高深,而天机有勃勃之意。其所论五行缴妙,往往托之神灵男女之间。因忆《西游》之书,得毋与此相关会耶?取而复读之,则见其每有针芥之合。余既不娴修炼,访之道流,又无解者,亦未敢遽信以为必尔也。忽得西陵汪澹漪子评本,题之曰《证道奇书》,多列《参同》、《悟真》等书,以为之证,及叹古人亦有先得我心者,第其评语,与余意亦未尽同,因重梓乃为增“读法”数十则而序之。鸣乎!修丹证道面成神仙,自广成、赤精,黄老以降,载在典籍,非尽诬诞,特仙骨难逢,俗情易溺,诚心求道之人不少概见,而赢政、汉、文成、武利之属,上下俱非其人,遂使后人得为口实耳。洪崖先生曰:

“子不离行,安知道上有夜行人?”则神仙***,终亦不绝于世,而火尽薪传,欲求斯道者,仍不能外于笔墨矣。但伯阳、庄、列之书,虽官道妙而无其阶梯,《参同》、《悟真》之类,虽有阶梯而语多微奥。全真、云水之辈、且不能识其端倪,况大众乎!今长春于独以修真之秘,衍为《齐谐》稗乘之文,俾黄童白叟,皆可求讨其度人度世之心,直与乾坤同其不朽,则自元迄明,数百祀中,虽识者未之前闻,而竟亦不至烟烬而泯灭者,岂非其精神光焰,自足以呵护之耶?今既得澹漪子之阐扬,后或更有进而悉其蕴者,则长春子之心,大暴于世,而修丹证道者日益多,则谓此本《西游记》之功,真在五千、七笈、漆园、御寇之上也可。

乾隆十五年岁次庚午春二月金陵野云主人题于支瞬居中。

(《西游证道奇书》卷首 清九如堂刊本)

(清)悟元子刘一明《西游原旨序》

《西游记》者,元初长春邱真君之所著也。其书阐三教一家之理,传性命双修之道。俗语常言中,暗藏天机;戏谑笑谈处,显露心法。古人所不敢道者,真君道之;古人所不敢泄者,真君泄之。一章一篇,皆从身体力行处写来;一辞一意,俱在真履实践中发出。其造化枢纽,修真窍妙,无不详明且备。可谓拔天根而钻鬼窟,开生门而闭死户,实还元返本之源流,归根复命之阶梯。悟之者在儒即可成圣,在释即可成佛,在道即可成仙。不待走十万八千之路,而三藏真经可取;不必遭八十一难之苦,而一觔斗云可过;不必用降魔除怪之法,而一金箍棒可毕。盖西天取经,演《法华》、《金刚》之三昧;四众白马,发《河》、《洛》、《周易》之天机;九九归真,明《参同》、《悟真》之奥妙;千魔百怪,劈外道旁门之妄作;穷历异邦,指脚踏实地之工程。三藏收三徒而到西天,能尽性者必须至命,三徒归三藏而成正果,能了命者更当修性。贞观十三年上西,十四年回东,贞下有还原之秘要;如来造三藏真经,五圣取一藏传世,三五有合一之神功。全部要旨,正在于此。其有裨于圣道,启发乎后学者,岂浅鲜哉?憺[澹]漪道人汪象旭,未达此义,妄议私猜,仅取一叶半简,以心猿意马,毕其全旨,且注脚每多戏谑之语,狂妄之词。咦!此解一出,不特埋没作者之苦心,亦且大误后世之志士,使千百世不知《西游》为何书者,皆自汪氏始。其后蔡、金之辈,亦遵其说而附和解注之。凡此其遗害,尚可言哉?继此或自为顽空,或指为执相,或疑为闺丹,或猜为吞咽。干枝百叶,各出其说,凭心造作,奇奇怪怪,不可枚举。此孔子不得不哭麟,卞和不得不泣玉也。自悟一子陈先生《真诠》一出,诸伪显然,数百年埋没之《西游》,至此方得释然矣。但其解虽精,其理虽明,而于次第之间,仍未贯通,使当年原旨,不能尽彰,未克尽美而未尽善耳。予今不揣愚鲁,于每回之下,再三推敲,细微解释。有已经悟一子道破者,兹不复赘,即遗而未解,解而未详者,逐节释出,分晰层次,贯串一气。若包藏卦象,引证经书处,无不—一注明。俾有志于性命之学者,原始要终,一目了然,知此《西游》,乃三教一家一理,性命双修之道,庶不惑于邪说*辞,误入外道旁门之涂,至于文墨之工拙,则非予之所计也。

时在乾隆戊寅孟秋三日,榆中栖云山素朴散人悟元子刘一明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