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人又害己_损人害己的历史事例

tamoadmin 成语分享 2024-06-24 0
  1. 都说诚信是做人根本,你知道有哪些不讲诚信而害人害己的事例?
  2. 何为损人利己始,害人害己终?

〇 毫不利己,太难;损人利己,太坏;损人不利己,太蠢。聪明的选择,是“人己两利”。最起码,也得“利己不损人”。

在一般人看来,自私是不好的。其实未必。比方说,我就曾经想过一个问题:如果我的孩子,或孩子的孩子,也吃了三鹿奶粉,会怎么样?这种想法,当然很自私。但,如果三鹿集团的人,当初也这样想,也这样“自私”呢?惨案和悲剧,大约就不会发生。

看来,自私未必就不好。事实上,有“聪明的自私”,有“愚蠢的自私”。结果是好是坏,要看聪明还是愚蠢。

损人又害己_损人害己的历史事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那么,聪明如何,愚蠢又如何?

一 聪明的自私与愚蠢的自私

真正“聪明的自私”,不会只准自己自私,不准别人自私;也不会只准自己获利,不准别人获利。他甚至不会去损害别人。因为你不准别人自私,别人也会不准你自私;你不准别人获利,别人也会不准你获利,结果是大家都不能自私,大家都不能获利。于是,即便出于“自私的动机”,也得让别人自私,让别人获利,这就大家都好。同样,你损害别人,别人也会损害你。大家都损害别人,大家都会受到损害,这就大家都不好。因此,为了自己不受损害,就必须约束自己,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比方说,为了自己的孩子不至于喝到三聚氰胺,也不往自己生产的其他食品中乱放添加剂。结果又如何呢?至少,就“遵纪守法”,就“有所克制”。这当然不是什么“高风亮节”,只不过为了“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放弃“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因此,说到底,还是“自私”,只不过很聪明。

可惜,“愚蠢的自私”不这么想。他们总认为,损害别人是不会遭到报应的。因此,只要能“利己”,他们就不惮于“损人”。这很危险,也很可怕,因为那会造就一个“***损人利己”的社会。一个“***损人利己”的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每个人都成为受害者,每个人都没有好果子吃,无一幸免,无一幸存。

这就断然不可,也就要想办法。办法之一,是“讲道德”。这当然很正确,我也完全赞成。问题在于,道德是诉诸良心的,靠的是每个人的“自觉自律”和“良心发现”。如果他良心并不发现,既不自觉,也不自律,我们就无可奈何。再说了,趋利避害,原本是人的天性。如果说这就是“自私”,那么,人都是自私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道德的教育,能改变人的本性吗?我看很难。

所以,靠得住的做法,还是把话说透,把账算清。其实,自私未必害人,也可能只是吝啬;损人也未必利己,也可能得不偿失。有“损人利己”,也有“利人利己”。把“利人”和“利己”对立起来,或者把“损人”和“利己”等同起来,恐怕都不科学。科学的方法,是把所有的选项都列出来,看看究竟有多少可能。

二 多种可能

人、己、利、损,排列组合,至少有以下这些选项──

一,毫不利己,专门利人;

二,毫不利人,专门利己;

三,为了利己,不惜损人;

四,只是利己,并不损人;

五,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六,既不损己,也不损人;

七,利人利己,人己两利;

八,害人害己,人己两害;

九,损了别人,没利自己;

十,毫不利己,专门害人。

哈,可能性竟有如此之多,而且还没说全。比方说,就漏掉了“先人后己”和“舍己为人”。“先人后己”不等于“毫不利己”,只不过先利人, 后利己;“舍己为人”也不等于“专门利人”,它往往只发生在特殊时刻(比如生死关头)。这就不能归到第一类,更不能归到其他。也许应该再列两类:先利别人,后利自己;牺牲自己,帮助别人。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取舍呢?

三关键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损人”

按照道德的标准,最高尚的,应该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样的人,世界上有没有?有,比如墨子就是。可惜,这是极少数。大多数人,怕是做不到的。《庄子·天下》就说:“墨子虽独能任,奈天下何!”也就是说,你可以自己这样做,但不能要求天下人。因为这不符合人的天性,也不符合多数人的想法。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反天下之心”。其结果是什么呢?是“天下不堪”──很少有人做得到,也很少有人受得了。

显然,只有极少数人做得到的,决不能作为普遍的道德标准提出来。何况“毫不利己”,未必就“专门利人”,也可能“专门害人”,比如某些具有“献身精神”的***。这样的“毫不利己”,难道就要得么?也要不得吧?

可见问题的关键,不在是否“利己”,而在是否“损人”。不损人,就没关系。比方说,既不利人,也不利己,不过“消极无为”;既不损己,也不损人,要算“安分守己”;只是利己,并不损人,至少“于人无害”,那又何必不宽容?即便“毫不利人,专门利己”,虽然“自私自利”,也不必大加批判。因为“利人”不可强求,“利己”则是天性。也就是说,你不能要求人们“毫不利己”,只能他要求“决不损人”。这就是底线。

底线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实际上,一个人,只要守住了道德的底线,那他就还是好人。好人不等于“君子”,更不等于“圣人”,好人也是分层次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圣人”;面对利益,先人后己,是“君子”;危难当头,舍己为人,是“英雄”;人不犯我,我不,是“良民”;只是利己,并不损人,是“常人”;毫不利人,专门利己,是“小人”。小人不是坏人,只不过境界和格调不高。境界和格调不高,你当然可以“看不起”,批判就免了吧!

真正应该批判的,是“损人利己”,即“为了利己,不惜损人”。真正应该提倡的,则是“互利双赢”,即“利人利己,人己两利”。比方说,通过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获取利润,消费者满意,自己也赚钱。或者,我取我之长补你之短,你也以你之余补我不足。这就是“聪明的自私”。聪明的自私,于人于己、于国于民,都有利,那又何乐不为呢? 由此可见,利己未必要损人,也可以利人。同样,损人未必能利己,也可能亏了。比如,害了别人,自己却没捞着好处。这叫“损了别人,没利自己”。又比如,害了别人,自己也牢底坐穿。这叫“害人害己,人己两害”。再比如,没害着别人,只害了自己。这叫“偷鸡不着蚀把米”。这三种,不但“缺德”,而且“不智”,属于“愚蠢的自私”。谁要坚持这么做,如果不是***或偏执狂,那就只能叫做“愚不可及”。

看来,损人利己,也有“狡猾”和“愚蠢”两种。狡猾的“有利可获”,因此最为某些人所向往。但是这种做法,会败坏社会风气,破坏社会秩序。社会堕落了,肇事者也会间接受损。更何况,此种行为,能够得逞一时,岂能得逞一世?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他总会有身败名裂的一天。那个时候,可是哭都来不及了。

四我们如何选择,我们怎样做人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做一个“排行榜”──

最崇高: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这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的。我们可以推崇,可以向往,可以赞美,甚至可以提倡,但不能强求。因此这一选项,不妨作为少数人的追求。我等平庸之辈,还是“高山仰止”吧!

最君子:一事当前,先利别人,后利自己。不是圣人也能做到,但需要境界。这种境界无关乎学问,也无关乎修养,说白了是一种人生态度,因此往往只有“一念之差”。

最感人:关键时刻,牺牲自己,帮助别人。不是圣人也能做到,但需要爱心。比如做母亲的,在危难时刻,往往会“本能”地挺身而出,牺牲自己,保护孩子。

最聪明:利人利己,人己两利,互利双赢。不是圣人也能做到,但需要智慧,也需要信念,即相信人与人是可以和谐相处、互助互爱的。实际上,不损人则仁,能利己则智。互利双赢,可谓“仁智双全”,值得提倡。

最保险:只是利己,并不损人。

最本分:既不损己,也不损人。

最消极:既不利人,也不利己。

最自私:毫不利人,专门利己。以上四种,不需要智慧,也不需要境界,还不需要信念和爱心,任何人都能做到。格调虽然不高,但于社会无害,应该宽容。 最卑劣:为了利己,不惜损人。这是社会公害,必须坚决反对。

最愚蠢:损了别人,没利自己。傻瓜才这么做。

最***:害人害己,人己两害。可谓丧心病狂。

最恐怖:毫不利己,专门害人。为什么这个最恐怖?因为有“道德光环”,并不容易识破,却很容易获得同情,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备加小心。

所有的账,现在都算清楚了。何去何从,诸位三思。

都说诚信是做人根本,你知道有哪些不讲诚信而害人害己的事例?

损人害己:sǔn rén hài jǐ,既害了别人,又害了自己。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损人不利己:sǔn rén bù lì jǐ,损害别人对自己也没有好处。作谓语、定语、宾语;用于处事。

损人益己:sǔn rén yì jǐ,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作谓语、定语;指损人利己。

损人肥己:sǔn rén féi jǐ,犹损人利己。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作谓语、定语;指损人利己。

害人先害己:hài rén xiān hài jǐ,先想设计去害别人,结果自己身受其害。作宾语、定语、分句;用于劝诫人。

损人利己:sǔn rén lì jǐ,损害别人,使自己得到好处。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损害别人。

利己损人:lì jǐ sǔn rén,为了使自己得到好处而损害别人利益。参见“损人利己”。作谓语、宾语、定语;指损害别人。

借剑:jiè jiàn shā rén,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同“借刀”。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指借别人的手害。

借刀:jiè dāo shā rén,比喻自己不出面,借别人的手去害人。作谓语、宾语、定语、状语;用于处事。

何为损人利己始,害人害己终?

故事一

狼来了的故事

《伊索寓言》中有这样一则故事,有个放羊的小孩每天都赶着他的羊群到村外去放牧,但是他有一个坏毛病,就是爱撒谎。

有一天,他觉得很无聊,他就向着山下种田的人们大声喊:“狼来了!狼来了!”人们听到喊声急忙往山上跑,可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连狼的影子也没有!放羊的小孩哈哈大笑:“真有意思,我是逗你们玩的!”农夫们生气地走了。

第二天,放羊小孩故伎重演,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放羊小孩笑得直不起腰:“哈哈!你们又上当了!”

第三天,放羊小孩又欺骗了人们。人们对放羊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

后来,有一天,狼真的来了,放羊小孩对着山下拼命呼喊:“狼来了,狼真的来了!”但是,人们认为他又在说谎,都没有理睬他。结果,他的羊全被狼吃掉了。

感悟:放羊的小孩因为多次撒谎而失去了人们对他的信任,从而造成了严重的后果,狼来了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谎是一种错误行为,它既不尊重别人,也会让别人失去对自己的信任。撒谎百害而无一利,诚实守信才是正道。一个不具备诚实素质的人,最终只会落得个害人害己的下场。

故事二

孟信不卖病牛

古代有个叫孟信的人,被罢免了官职,家里穷得吃不上饭。一天,家里人趁孟信外出,把家里仅有的一头病牛卖了,来换粮食

孟信回家后发现病牛被卖了,就把家里人打了一顿,还去把病牛要了回来。他对买主说,这是病牛,没什么用处了,这样的病牛不能卖给你。

孟信不卖病牛的事很快传开了,连皇帝都听说了。皇帝认为孟信是个诚实守信的人,立刻派人召他进京,封他做了官。孟信直到年老才荣归故里。

感悟:孟信不因家境贫寒而卖病牛,以诚实守信赢得了皇帝的赏识,重新入朝为官,走出困境。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建立自己的信誉,才能在困境时获得别人的帮助。

故事三

魏文侯的诚信故事

战国时候魏国的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有一次,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次日下午去山林打猎练兵。

可是,第二天下起了瓢泼大雨。魏文侯看看天色说:“打猎练兵是不成了,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不能让他白等。”

有个大臣自告奋勇说:“那好,我马上去。”可是,魏文侯把手一摆,说:“慢,要告诉也得我自己去。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如今失约,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

感悟:对于魏文侯而言,这是一件特别小的事。可连这种小事,他都做到了信守诺言,所以他赢得了臣民的拥护与爱戴,国家得到了繁荣发展。一位古代君主都能如此诚实守信,作为现代普通人的我们,也应当做到诚信待人,诚信做事。

故事四

季布“一诺千金

秦末,流传着一句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是,一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话,只要他答应的事,都会尽力办到。因此,许多人都同他交好。

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当时敬仰季布为人的人们,都在暗中帮助他。

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人又远赴河南洛阳,找到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请他替季布说情。在夏候婴的劝说下,刘邦不仅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还给季布封了官。

感悟:因诚实有信,季布在遇到困难时得到了众人的帮助;也因诚实有信,赢得了刘邦的尊重。相反,如果因贪图一时的便宜而失信于别人,在短时间内看,是得到了你想要的,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最终,所有的诡计都会被拆穿,损人害己,得不偿失。

故事五

查道吃枣留钱

宋朝人查道,一天早上和仆人看望远方的亲戚。到了中午,两个人都饿了,可路上没有饭铺,怎么办呢?仆人建议从送人的礼物中拿一些来吃。查道说:“那怎么能呢?这些礼物既然要送人,便是人家的东西了。我们要讲信用,怎么能偷吃呢?”结果两人只好饿着肚子继续赶路。

走着走着,路旁出现一个枣园。枣树上挂满了熟透的枣子。查道和仆人饿得发慌,就***枣子来吃。吃完枣,查道拿出一串钱,挂在***过枣子的树上。

仆人不理解,可查道说:“讲诚实是人应有的道德,虽然枣的主人不在,也没有别人看见,但我们既然吃了人家的枣子,就应该给钱。”

感悟:诚信,其实在生活中处处都有存在。诚实守信也并不只是在一些大***上才能体现出来,就像查道这样,只是吃了别人几颗枣也要把钱留下的小事,同样体现出查道的诚信之道。我们在生活中,也要做到时时处处讲诚信。

《旧唐书·陆象先传》上说:“为政者理则可矣,何必严刑树威。损人益己,恐非仁恕之道。”大凡世人,多有利己之心,为人处事之时,难免有损人利已的念头,殊不知常言说得好:“损人利己始,害人害己终。”办事过程中因为一念之差,而将自己陷入绝境的例子此比皆是。

从前,有一条金鱼和一只老鼠是邻居。金鱼生得漂亮而可爱,老鼠却显得丑陋而猥琐,金鱼拥有五彩斑斓的花纹,老鼠一身灰色皮毛,贼头贼脑。加上老鼠的名誉一向不好,金鱼因此特别看不起老鼠,深以有此邻居而感觉到耻辱。

有一天,金鱼决定给老鼠一点颜色看看,让老鼠知道它的利害,最好是能因此将老鼠赶跑,为此金鱼想了一个很好的主意。于是金鱼游到了老鼠家门口的小河边,热情地对老鼠打了一个招呼,然后对老鼠说:“天气这么热,我们一起到水里边玩吧?”

老鼠看见一向不爱搭理它的漂亮金鱼主动跟它打招呼,自然非常开心,可是听了金鱼的提议之后,老鼠却显得很为难,说:“我不会游泳。”金鱼见老鼠心动,连忙说出自己的办法,说道:“把我们用绳子绑在一起,这样我就可以在水里带着你了。”

老鼠听完这个主意,觉得很有道理,料想自己和金鱼绑在一起肯定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非常开心地答应了金鱼的要求。

金鱼用一根绳子把自己跟老鼠绑在一起,然而到了水里以后,金鱼就上下左右、来回地游动,不会游泳的老鼠哪里受得了这个,三两下就把它转得晕头转向不由得吱吱直叫,嚷嚷着不玩了。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金鱼玩得兴高***烈的时候,天上飞过来一只觅食的老鹰。看见在水面来回翻腾的老鼠,老鹰一个俯冲,一爪子就把老鼠抓上了高空,两口就吃掉了,而拴在一个绳子上的金鱼,怎么也挣不脱绳子的束缚,自然也成了老鹰的口中餐。

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金鱼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损人害己,它本意是捉弄老鼠,最后却连自己也搭了进去。

动物如此,人也一样。“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

欲得袈裟传远世,岂知佛宝不凡同!但将容易为长久,定是萧条取败功。广智广谋成甚用?损人利己一场空!”这首诗中就蕴含着一个损人终害己的故事。

吴承恩名著《西游记》之十六回“观音院僧谋宝贝,黑风山怪窃袈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说那唐三藏和孙悟空师徒二人到达观音院之后,观音院的老主持,200多岁的金池长老,看中了唐三藏随身携带的佛门至宝——斑斓袈裟,遂起了贪心,想占为己有。于是跟众僧人合谋,意图抢夺袈裟,谋财害命。并定下夜里放火,将唐僧师徒二人烧死的毒计。不料想这件事情被孙悟空发现,于是驾起筋斗云,飞到南天门,找到广目天王借来辟火罩,罩住了唐僧,白马和行李。

事情办妥之后,孙悟空就坐在金池长老的房间上,等着和尚们放火之后,施展法术,弄来了一阵风,结果风助火势,一把大火把一个金碧辉煌的观音院烧成了残垣断壁,而唐僧居住的房间因为有了辟火罩的保护而丝毫未损。

与此同时,跟金池长老交好的黑风山妖怪黑风怪,看见观音院起火,赶紧飞来探看,它本意是救火。但是到了金池长老房间发现了斑斓袈裟之后,既不浇水,也不救火,而是趁火打劫,顺手把这佛门至宝给盗走了。

等到唐僧一觉睡醒之后,发现观音院已经烧成了精光。于是向金池长老索要袈裟。那金池长老弄巧成拙,一把火把自己的观音院烧光了之后,还发现那宝贝袈裟也失去了踪影,闻得唐僧来要袈裟,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一头撞在墙上死掉了。

想这金池长老,已经二百七十岁了,修炼了这多年,却六根不尽,贪婪成性,一看见好东西就心生歹意,不但谋财,还想害命,结果偷鸡不着,反蚀了一把米,不但没有利己,最终还害了自己性命。

吴承恩在此章***中阐述了一个观点——损人利己,最终是害人害己。事实上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如果因为嫉妒别人的成功,或者因为一己之私,从而做出了不理智的事情,结果往往是自掘坟墓,最终将自己置入绝境。相反,宽容待人却能够化干戈为玉帛,让事情向好的方向发展。

战国时期,魏国与楚国为邻国,***不断,为了防止对方有不轨之举,就分别在国界边境设立界亭。多数时候两国倒也相安无事,于是亭卒们就各自在自己这边的土地里种上蔬菜瓜果,供平时食用。

魏国亭卒非常勤劳,每天都用心管理田里的蔬菜瓜果,锄草、浇水、施肥、除虫,整日里忙个不停,地里的瓜果蔬菜也没有辜负他们的勤劳,长得又快又好。楚亭的亭卒却十分懒惰,整天只知道睡大觉,玩游戏,把***扔进地里就不管了,根本不管那些蔬菜瓜果的死活,那些幼苗自然长得又瘦又弱。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到了收成的季节,魏国人的蔬菜瓜果吃不完,而楚国人的地里杂草丛生,其中只稀稀疏疏地生长着几棵蔬菜,瓜果更是连影子都没有。楚亭的人又羡慕又嫉妒,觉得自己没了面子,于是在一个没有月色的夜晚,越过边界,把魏亭的蔬菜瓜果偷了回来,拿不走的也就地毁坏。第二天早上,魏亭人发现瓜果被偷,菜地被毁,气得火冒三丈,急忙报告了边县县令,并表示要对楚亭亭卒实施报复行动。县令劝解亭卒们说:“偷盗毁坏他人劳动成果的行为确实很卑鄙!他们这样对我们,我们很生气,那为什么还要反过来去效仿他们呢?别人不对,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

此外,想要报复,也去毁坏它们地里的东西吗?它们地里只有野草。

要不,就为此跟楚国人开仗?值得吗?这样吧,以后你们要竭尽全力去帮助他们打理蔬菜瓜果,给地里浇水、除草、施肥,不过你们一定要注意不要让他们知道。”

魏亭人认为县令的话很有道理,就压下心头的不忿,照办了。

第二年,楚亭人还是一如既往的懒惰,但是他们地里的瓜果蔬菜,却一天天地好了起来,蔬菜比以前长得强壮、高大了许多,楚亭人觉得很奇怪,仔细观察才知道,原来每天早上菜地都被人浇过,而为菜地浇水、除草的正是魏亭人。

楚国边县县令得知此事后,对魏国人的做法敬佩不已,于是把这件事上报给了楚王。楚王听说后,赠送重礼给魏王,向魏王道歉,并表示愿意与魏国结成友好邻邦。

很显然,魏国县令的做法就比较理智,也更加高明。他明白,损人利己的做法所能换来的不是长远的利益,而是祸患。***如当时他同意魏国人对楚国人实行报复,小则引起***,大则战争爆发。

两个相邻的国家之间,因为这样的小事而引起***甚至爆发战争的事情实在是太多了。

在做事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身正心直,别人拥有的好处和优点那是别人的,自己也拥有别人所没有的东西。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万事万物都自有其优点和长处,就如同农村山清水秀却交通不便,城市四通八达而环境糟糕,钢铁坚固耐用但是容易生锈,瓷器不会生锈却容易破碎一样。春天有春天的美,秋天有秋天的好,爱护别人才能利人利己,而损人利己最终是害人害己。

有些自私自利的人认为,损害别人的利益,把不幸转嫁到别人身上,这样自己就可以找到平衡.就可以使自己获益,其实这种想法是大错特错,以这种方式做事,就如同想陷害老鼠的金鱼,觊觎唐三藏袈裟的金池长老,最终不但不能让自己获益,反而害了自己性命。

做事的时候,请记住这一点:损人终害己。